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健脾益肾、泄浊排毒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峥 《中医杂志》2002,43(2):129-130
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疾患造成肾结构和功能损害,并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所组成的综合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脾肾两虚证是慢性肾衰的最常见证型,并常兼夹浊毒内蕴。我们采用健脾益肾、泄浊排毒法为主的方药治疗本病患者72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最终表现 ,病情往往难以逆转 ,属祖国医学“虚劳”、“关格”、“水肿”等病范畴。笔者认为该病以脾肾衰败 ,浊瘀泛滥为主 ,运用健脾益肾 ,活血化瘀疗法治疗本病 ,可改善慢性肾衰患者的临床症状 ,延缓病情进展 ,现报告如下 :1 健脾益肾 ,活血化瘀 ,改善肾脏功能病情发展到慢性肾衰阶段 ,脾肾两脏俱已衰败 ,临证可见面色晦暗 ,食少纳呆 ,身倦乏力 ,夜间多尿 ,或伴水肿 ,舌淡胖有齿痕 ,脉沉细等脾肾两衰的症状。肾损则气化无权 ,阳不化阴 ,分清泌浊之功减退 ,物质代谢障碍而积存 ,脾虚则运化之功降低 …  相似文献   

3.
肾性贫血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衰的常见并发症 ,其发生机理主要与肾虚髓亏 ,精不生血 ;脾虚气血生化无源 ;浊瘀互结 ,新血不生有关。其治疗应以益肾健脾为主 ,兼顾化浊祛瘀  相似文献   

4.
鄢洪玲 《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511-511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各种肾脏疾病晚期肾脏功能损害,导致代谢废物贮留,酸碱、水电平衡紊乱而出现的严重综合征。病变范围广泛,病理变化复杂。运用中医的理论对CRF的临床表现、病理解剖、病理生理进行分析,其主要病位在肾,但常常波及他脏。所影响的主要是人体的气化功能,即水液代谢和分清泌浊的功能,导致湿浊内留,清浊相混,继则或化热生毒,生风动血;或化寒成痰,蒙神闭窍,或浊瘀互结,戕害五脏,变证峰起,产生CRF的种种表现。纵观CRF的临床表现,以浊邪停留为其病理关键。正常情况下,饮食物经过人体的消化代谢,分为精微和糟粕,即清和浊。…  相似文献   

5.
迟继铭教授认为慢肾脏病以脾肾两虚为主,其中尤以脾虚不运最为关键。脾不运化,升降失司,湿浊毒邪内蕴,其临床表现虚实夹杂、错综复杂并因人而异。迟教授临床根据慢性肾脏病的不同病证,或予升阳益胃汤化裁健脾利湿,祛风化浊;或予半夏泻心汤化裁健脾化浊,温阳利水;或予参芪地黄汤化裁健脾补肾,益气养阴;或予肾衰保肾方化裁健脾补肾,活血降浊,但始终将顾护脾胃之法放于首位,临床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衰中医病机属于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血、尿毒贮留为标。辨证论治当分标本缓急,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张琪教授认为慢性肾衰临床上以标实为主时应以降浊为主,降浊有化湿浊、泄热、解毒、活血诸法;以虚证为主时,必须以保元为主,保元主要以健脾补肾为主;如虚实挟杂、本虚标  相似文献   

7.
介绍邵朝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邵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治疗上强调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祛湿泄浊,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肾衰1号汤",用于慢性肾衰竭中后期气血亏虚、湿浊内阻之证。并附验案1则说明。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并无“慢性肾衰”的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肾劳”、“关格”、“肾风”、“水肿”、“癃闭”等范畴。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发生于各种病因的慢性肾实质性损害和慢性进行性恶化的结果。中医学认为,该病迁延日久或外邪侵袭、劳倦内伤,导致脏腑功能虚损,湿浊羁留,壅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临床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并见的证候。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大宗临床病例调查,揭示了慢性肾衰中医病机错综复杂,不同阶段主要病机及证型分布具有差异性。在邪实方面,湿热、瘀血贯穿始终并且是导致病变进行性恶化的主要因素。浊毒的出现是慢性肾衰发展到晚期的特征性病理产物,是导致五脏衰败,阴阳离决的主要机理。浊毒可寒化而表现为寒湿浊毒证,热化而表现为湿热浊毒证。慢性肾衰病程中水停、外感等邪实病变出现率虽相对较低,但对慢性肾衰进展亦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凤荣 《河北中医》2000,22(3):225-226
慢性肾功能衰竭 (以下简称慢性肾衰 )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 ,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 ,从而呈现氮质血症、代谢紊乱和各系统受累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症 ,预后严重 ,中医学将该病称之为慢关格 ,认为是多种慢性疾病发展到晚期 ,损害肾脏 ,致肾体劳衰、肾用失司、水湿浊毒内停、累及五脏、耗伤气血所致的一种综合证候群。目前治疗慢性肾衰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1 998~1 999年 ,笔者护理观察慢性肾衰病例共 1 2 6例 ,除一般治疗外 ,结合慢性肾衰特点 ,注重患者的自我调养和中医施护 ,对慢性肾衰的治疗起到了积极促进…  相似文献   

11.
向英歌  邓国林 《山西中医》2010,26(12):55-56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其病变脏腑重点在脾肾二脏,病机关键是脾肾亏虚,浊毒内蕴瘀血,临床运用健脾益肾,活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衰患者不同阶段病机证候特点临床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阳晓  朱文锋  周小舟 《中医杂志》2000,41(6):350-352
通过大宗临床病例调查,揭示了慢性肾衰中医病机错综复杂,不同阶段主要病机及证型分布具有差异性。在邪实方面,湿热、瘀血贯穿始终并且是导致病变进行性恶化的主要因素。浊毒的出现是慢性肾衰发展到晚期的特征性病理产物,是导致五脏衰败,阴阳离决的主要机理。浊毒可寒化而表现为寒湿浊毒证,热化而表现为湿热浊毒证。慢性肾衰病程中水停、外感等邪实病变出现率虽相对较低,但对慢性肾衰进展亦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衰是指所有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病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糖、脂肪、蛋白质及氨基酸障碍和各系统功能紊乱。中医学虽无慢性肾衰或尿毒症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征,本病属"肾劳、溺毒、癃闭、关格"等范畴。因慢性肾衰是有肾损害的基础,如  相似文献   

14.
<正>现代医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措施主要有康复训练、氧疗、无创通气以及激素等,有助于改善或延缓病情,但疗效仍待提高[1]。临床实践证实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稳定期COPD效果更佳[2]。中医学认为稳定期COPD为本虚标实之证,痰瘀危害减轻,但稽留难除,正虚积损,加之迁延失治耗损正气,致肺、肾虚损,气虚则气化津液无力,津液不得气化反酿成痰浊,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5.
张沛虬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病久治不愈所致的危重病证,属中医学癃闭、溺毒等病范畴,预后较差,治疗困难。张沛虬主任医师系国家级名老中医,临证60余年,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简介如下:1 治病求本 补肾扶正张老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其成因多由慢性肾炎失治、误治所致。肾病患者肾气本虚,或病程缠绵,久病致虚,及至慢性肾功能衰竭,其虚损的程度当然更为严重,由于脾肾衰败,致气化无权,水液运行失常,湿浊淤毒壅塞三焦而酿成本病。因此,脾肾衰败乃是发病之本,而脾肾衰败所致的水毒潴留、湿浊蕴结、肾络瘀阻是本病之标,所…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衰脂质肾毒性与中医浊毒病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慢性肾衰患者多数存在有脂代谢异常。在众多致使慢性肾衰病情进展的因素中,因脂代谢异常而产生的脂质肾毒性作用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现代中医学对慢性肾衰病因研究认为除普遍存在的正虚病因外,在邪实因素中作为疾病的特殊病理产物的“湿热”、“瘀血”、“痰浊”(统称为“浊毒”),是致病的主要因素[1],与现代医学研究的脂质肾毒性作用观点相吻合。1脂代谢异常在慢性肾衰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慢性肾衰患者伴有脂代谢异常并未能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自1982年Hoorbead等首次提出了“脂质肾毒性”假说以来[2],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肾性骨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与演变。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8月我院中医科及肾内科慢性肾衰肾性骨病住院患者152例,对其中医证候分布与演变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肾性骨病的中医证候是以浊邪内聚成毒为标、脾肾阴阳衰惫为本的基础上,以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浊毒内停证虚实夹杂不断演变而来的。结论:掌握疾病各阶段的证型分布及演变特点,对于制定诊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疗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波  马鸿杰 《吉林中医药》2010,30(5):398-399
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关格”的证候相吻合,病变部位在肾,与肝、脾、心、肺、三焦密切相关。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浊毒壅滞中焦为慢性肾衰的病机关键,把握脾胃中焦为治疗慢性肾衰之要务。  相似文献   

19.
中医古文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简称慢性肾衰 )主要是由于肾病迁延日久 ,脏腑功能虚损 ,其中以脾肾虚为主 ,兼有浊毒内蕴 ,病情逐渐发展而加重 ,最后导致正气虚衰 ,浊邪壅滞而发诸证。1 中医病名由于慢性肾衰的发病原因不一 ,病情复杂 ,变化多端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中医病名诊断亦根据其临床不同症状 ,从“水肿”、淋证”、“关格”、“肾劳”、“癃闭”、“溺毒”等进行诊断。水肿 :水肿是慢性肾衰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内经》称水肿为水、水气、肿胀。《金匮要略》设“水气病脉证”进行论述 ,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以及五脏水。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出发,通过对脾肾的生理机能、病机特性的论述,探讨脾肾两脏的密切关系,及脾在慢性肾衰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益气温阳、健脾利湿、醒脾和胃及攻逐湿毒等方法治疗慢性肾衰,阐述调理脾胃是中医学在治疗慢性肾衰体系中非常重要且极独特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