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变法乃变化、变更或变通的治疗法则,包括治疗“气反”的“反治”法在内,它和常用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8种常法有别。其适应范围,一般都是较为复杂的疑难杂证。现就个人认识,结合半个多世纪在临证中的实践体会,谈谈部分变法的运用。1 求汗于血“求汗”一法...  相似文献   

2.
王少华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1):485-487
20 行血以止血中医治疗血证 ,其专藉凉营以冀“血得寒则凝”与用炭药以期“血见黑即止”等法 ,医者每恶其有“留瘀”之弊。“服寒凉药百不一生”的说法 ,虽非绝对公允之论 ,但以之为擅用凉血法者之棒喝 ,似属必要。缪仲醇氏治血三法 ,首条即指出 :“宜降气不宜降火”,继又指出 :“宜行血不宜止血”,可谓善治血证者。否则 ,见血止血 ,则咯血者往往因血多喉小 ,瘀不得出 ,留于肺络 ,久之将成损怯。反之 ,以行血化瘀法治咯血 ,则肺络中无瘀 ,因而也就无后患可言。王清任云 :“瘀化下行不作痨”,这是经验之谈。对于女科经漏者 ,用止血法亦常朝…  相似文献   

3.
8 补火生土按五行学说的相生规律,火能生土,土赖火旺。由于火有坎离之分,土有戊己之别,坎火生己土,离火生戊土。肾属坎,脾属己,心属离,胃属戊;坎(肾)离(心)为阳气之根,亦是戊(胃)己(脾)阳气之源。前贤譬喻脾胃为釜,命火为薪,薪燃釜热,水谷始得以腐熟,精微方有以化生。反之,先天火衰,则诚如《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所说的那样:“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叠出”。而坎(肾)离(心)与戊(胃)己(脾)之间的相生关系尤为突出。对此,李士材更具体地指出:肾“虽属水脏而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腐熟水谷乎?”脾胃属土,主…  相似文献   

4.
6 厚土敛火火有虚实之分。根据“虚则补之”和“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实火宜泻 ,虚火当补。厚土敛火法的适应症为虚火。此法实由李东垣氏的“甘温除热”法引申而来 ,但与“甘温除热”法却又同中有异。其异在于此法除用甘温药厚土敛火外 ,还可用甘凉药厚土敛火。例如《临证指南医案》载“某 ,食烧酒辛热及青梅酸泄 ,遂衄血咳血 ,心腹极热 ,五味偏胜 ,腑阳脏阴为伤”,叶氏用生白扁豆、北沙参、麦冬、白粳米以养胃和脾 ,即含有厚土即是敛火之意。厚土敛火法首先由尤在泾氏在《静香楼医案》中明白地提出 :“中气虚寒 ,得冷则泻 ,而又火升齿衄…  相似文献   

5.
王少华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0):418-420
18 增水行舟大便秘结者 ,通常均以下法治之。下法中又分寒下、温下与润下诸法。而润下法中 ,又多以麻子仁丸、五仁丸等为代表方。药物则以火麻仁、郁李仁、 >蒌仁之属以润肠通便。这类药虽有润下之功 ,但却缺少滋阴之能。对于温热病因热灼阴伤而大便不通的患者 ,用上述方药则难合拍。譬如舟楫 ,河水干涸 ,船舶怎能行驶 ?欲得船行 ,必须水涨。增水方可行舟 ,这个道理是很清楚的。吴鞠通氏指出 :“津液不足 ,无水舟停者 ,间服增液”。这确是经验之谈。关于增液汤的适应症 ,吴氏曾云 :“阳明温病 ,无上焦证 ,数日不大便 ,当下之 ;若其入阴素虚…  相似文献   

6.
王少华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14-517
21上病下取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素问集注》释云:“气反者,谓上下内外之病气相反也,如下胜而上反病者,当取之下”。《类经·运气类》云:“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又云:“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这是说“气反”病变要采取反治法,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是也。本法针对复杂病情下出现的部位上的证候表现和内在的病理机制不一致——反常的变证,常在脏腑相因、表里相通的论点指导下运用于实践。其适应范围有下虚上盛的眩晕、咳喘以及口糜、鼻衄、头痛等。 关于眩晕:在辨证施治方面,我体会…  相似文献   

7.
变法实践录     
  相似文献   

8.
23 提壶揭盖本法适用于肺气不利 ,升降之令不行而致之癃闭。由于癃闭的病位在膀胱 ,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 ,一般治癃闭常着眼于通。然亦有屡用车前、木通、赤茯苓、泽泻之属而症情不减者 ,此时若在原方中 (如五苓散之类 ) ,加入一味桔梗 ,或紫菀、杏仁 ,住往可收立竿见影之效。考桔梗味苦辛 ,性微温 ,入肺经 ,能宣肺散邪 ,载药上行 ,所以一向有舟楫药之称。而“肺为气之主”又为水之上源 ,司“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之职 ,若肺气不利 ,每易形成源堵流塞 ,以致上窍闭而下窍涩。桔梗开肺气以浚其源 ,上窍通则下窍利 ,譬如茶壶 ,揭其盖则…  相似文献   

9.
27 塞因塞用“塞因塞用”与前法“通因通用”的含义略同。即第一个“塞”字是指补益药物 ,第二个“塞”字是指闭塞的证候。用滋补填塞的方药 ,治疗闭塞不通的病证 ,称为“塞因塞用”。它的适应症从现象上看似乎是阻塞欠通的应该用通法处理的闭证 ,而实质上却是理当用补法医治的亏损不及的虚证。“塞因塞用”法常用于中气虚弱的脘腹胀满 ;肾阳不足 ,气化不行的水肿 ;冲任亏损 ,先后天两伤的妇女血枯经闭 ;脾气不足 ,临产伤血的产后癃闭 ;肺肾同病 ,肺不主气 ,肾不纳气的喘促 ;温病后阴伤 ,杂病后气虚 ,以及老人、产后气血不足的大便秘结等。…  相似文献   

10.
16 补血以丽气证属气虚 ,投以甘温益气之品后 ,其效如桴鼓者固在意中 ,设或益气而气虚见证无明显改善时 ,可同时参以补血。当施用气血双补法后 ,其疗效又迅速提高。其中机理 ,当不外《张氏医通·诸知门·咯血》条所云 :“盖气与血 ,两相维系 ,气不得血 ,则散而无流 ;血不得气 ,则凝而不流”。张氏的意思是说 ,气血相互资生并完成运行的生理功能 ;如气不得血则散 ,而补血意在丽气 ,气有所归 ,则能司脏腑经络之职而精神乃治。补血以丽气的治法 ,尤其适用于失血引起的气虚疾患 ,如新产后癃闭、久痢下血后脱肛等。但补血以丽气的治法 ,是以扶气…  相似文献   

11.
26 通因通用北齐徐之才“通剂”中的“通可去滞”乃言其常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通因通用”乃言其变。“通因通用”中的第一个“通”字是指通利药物 ,第二个“通”字是指通利证候。就表面看来 ,“通因通用”法的适应证 ,似乎是具有滑脱现象需要用塞法治疗的脱证 ,但实质上仍然是必须用通法施治的具有堵塞不通病机的疾患。如湿热引起的小便频数 ,瘀血停积形成的血滞崩漏等 ,应分别采用通利小便、破血行瘀的方法治疗 ,以及《类经》所说的“火热内蓄 ,或大寒内凝 ,积聚留滞 ,泻利不止 ,寒滞者以热下之 ,热滞者以寒下之 ,此通因通用之法…  相似文献   

12.
变法实践录(续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 阳中求阴阴虚者养阴 ,以及阴虽虚而阳弱见证不显者 ,只滋其阴 ,不予补阳 ,此乃常法。然而《内经》中早有阴阳互根之说 ,亦即“阳根于阴 ,阴根于阳。”治阴伤证者 ,若单纯养阴而不及阳 ,不仅“孤阴不生”,且常服阴柔之品 ,难免有伤中之变。因此 ,阴虚者当以养阴为主 ,同时也要辅以补阳 ,所谓“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景岳氏深知这一生化关系的重要性 ,在提出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外 ,又创制了左归丸 ,在用大队熟地黄、山茱萸、枸杞、龟版胶、山药、牛膝补肾滋阴的基础上 ,再辅以鹿角胶和菟丝子补阳 ,做到…  相似文献   

13.
10 滋水涵木用滋养肾阴以涵濡肝阴、充养肝血的治法,称之为滋水涵木法。五行中肾为癸水,藏精;肝为乙木,藏血。肾为母,肝为子,母能生子,水能生木。这是说,肾水源源不断地濡养肝木,以遂其生发之气。反之,肝的疏泄功能,又能助长肾水的再生。这一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之为“相生”,术语上也称“乙癸同源”、“精血同源”、“肝肾同源”。如上所述,肝肾两脏生理上相互资生,在病理上则彼此影响。例如肾阴耗损,可以导致肝阴亏虚;进而子盗母气,肝汲肾阴以自救,由此肾阴益耗,成为肝肾同病。治法方面,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中指出:“补肾即所…  相似文献   

14.
3 泻南补北温热病极期,每出现热盛伤阴、火旺水亏之象。此证之水亏,乃由于火旺而来,因而泻火一法,实为当务之急。然泻火之品,多为苦寒性味,味苦者燥,有伤津耗液之弊,因而单纯使用苦寒药则水愈亏。反之,专一使用甘寒育阴药则又不能扑灭火炎之势。唯有用泻火育阴法,合苦寒...  相似文献   

15.
12 泻木安土本法适用于肝木乘土的证候。就生理而言肝主疏泄,脾司运化,在正常情况下,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则运化循常道运转,所谓“土得木而达”。反之,疏泄不能,肝气郁结,乘侮中土,脾受克制,于是运化失常而出现以腹痛泄泻为主证的木横土位的疾患。泄泻一证的成因很多,但归根结蒂,其病机总离不了脾胃病变。由于运水谷、化湿浊的功能出现障碍,以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为泄泻。因此,泄泻治脾,几成常法,如和中利湿的胃苓汤及藿香正气散、实中温阳的理中汤、和中消导的保和丸、补脾和胃的参苓白术散等,都是常用的方剂。此外,如上所述,由…  相似文献   

16.
甘温除大热为李东垣所创立。此说自金元以下,每有发挥,当今以甘温除热而获效者,屡见不鲜。《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东垣在此启发下,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首创甘温除热法。他在《内外伤辨惑》中指出,甘温除热适宜于“脾胃气虚,不能升浮”所致之发热。李氏在创立补中益气汤时阐明,“苟误  相似文献   

17.
舒鸿飞  俞小平 《新中医》1999,31(9):49-49
1 下病上取愈癃闭郑某,男,70岁,1997年6月8日初诊。小便不通1天。初则小便点滴不畅,茎中疼痛,渐致欲解不出,点滴皆无,窘迫不堪。伴胸脘满闷,倦怠少气,汗多,口干不欲多饮,舌红、苔薄黄而滑,脉弦细。脉症合参,诊为癃闭,证属湿热蕴结,气化不利,兼气阴两虚。急则治标,治用“提壶揭盖”法。处方:桔梗6g,琥珀(打碎、冲服)3g。2剂,每天1剂,水煎服。当天上午服头煎后即有少许尿液排出,服完第2剂后小便通畅。现觉倦怠少气,口干,多汗,小便色黄,茎中灼热。此为气阴两虚,余热未清。拟益气养阴,兼清余热。处方:党参12g,麦冬15g,五味子10g,滑石18g,…  相似文献   

18.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是临床医家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有悖于此者并非鲜见。初涉临床,往往执成法而不敢逾越雷池,阅历深矣,又多“胸有成竹”,常谓某病用某方、某药,而此间更有所谓“辨病用药”者,一闻“炎症”便投清热解毒之味。三者皆与《内经》经旨大相径庭。因此,作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无论何病,务求其属,而通常达变,方为正道。兹举变法验案数则以见一斑。1鹅口疮杨某,男,3个月,1981年9月18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口腔、舌面长白膜1周,渐及咽喉部,刮之不去,啼哭不乳,大便…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钱氏小儿脾胃学说的思想指导下,用甘温除热治疗小儿发效,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例1:张××,男,4岁,住动力区幸福路。于91年3月初诊:主证,患儿午后发烧已十余天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笔者运用甘温除热法在临床上治疗各种发热疾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例举如下:例1.胡某,女,20岁,农民。住院日期:1983年7月1日(住院号:833139)。患者20天前因故下井,双足沾井水,第2天即感全身恶寒发热,体温高达40℃以上,在村医疗站及乡医院多次诊治,予氯霉素、氢化可的松等治疗,每次都以大汗淋漓而热退,体温一度退至35.5℃,不久热势更为鸱张,均在40℃以上。如此多日不愈,日见病重。10天前来我院西医门诊求治,留观7天,热势未退,遂以“高热待查”、“结缔组织疾病?”收入院。入院后经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3天,体温仍在40.4℃。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