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大田镇两头门村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宿主动物调查表明:该镇室内鼠密度为16.33%,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室外鼠密度为23.33%,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科;室内褐家鼠带毒率为7.32%;室外黑线姬鼠、褐家鼠带毒率为4.92%和18.18%,室内外平均带毒率为6.49%,成鼠带毒率高于亚成鼠。该镇疫区类型为家鼠型、野鼠型同时存在的混合型。  相似文献   

2.
对大田镇两头门村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宿主动物调查表明:该镇室内鼠密度为6.33%,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室外鼠密度为23.33%,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科;室内褐家鼠鼠带毒率为7.32%;室外黑线姬鼠、褐家鼠带毒率为4.92%和18.18%,室内外平均带毒率为6.49%,成鼠带毒率高于亚成鼠。该镇疫区类型为家鼠型、野鼠型同时存在的混合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HFRS疫区鼠密度、种群构成和鼠间疫情动态变化情况。方法:查阅自1994年以来的监测资料;用夹夜法监测鼠情。结果:疫区捕获的鼠种主要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和黑线仓鼠,其密度和带毒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1年以后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所占比重加大,带毒率增高。结论:青岛市HFRS疫区目前处于鼠密度回升、带毒率增高,家鼠型和野鼠型HFRS压力同时加大的局面,防治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摸清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的分布、带毒情况及汉坦病毒的型别,为防制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年6月-2005年10月对5个监测点媒介动物自然感染出血热病毒进行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鼠肺汉坦病毒抗原,用双抗原夹心麟方法检测鼠血出血热抗体。用单克隆抗体进行病毒分型。结果共捕获478只小兽,总鼠密度为3.4%,室外为3.31%,室内为3.59%,黑线姬鼠是野外的优势宿主,占室外所捕小兽的38.29%,褐家鼠是室内的优势宿主,占室内所捕小兽的46.91%,其次为小家鼠(30.25%),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占捕获总数的46.86%。抗原和抗体阳性鼠为39只,总感染率为9.49%。五个监测点间捕获率和带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黑线姬鼠主要携带Ⅰ型汉坦病毒,褐家鼠主要携带Ⅱ型汉坦病毒,阳性鼠肺Ⅰ型7只(占41.18%),Ⅱ型10只(占58.82%)。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的带毒指数分别为9.02%、13.73%。共检测清洁级实验大鼠26批213只,其中阳性率为2.35%;SPF级大鼠78只,未检出HV抗体。结论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为姬鼠型和家鼠型混合型疫区,出血热防制工作应以灭鼠和人群免疫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潍坊市流行性出血热(EHF)传染源或宿主动物,确定流行类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对潍坊市鼠类、家庭饲养的家兔和鸡进行了调查。共检测鼠肺标本2931份,流行性出生热病毒(EHFV)抗原阳性45份,阳性率为1.5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大仓鼠,带毒率分别为2.57%,1.09%,0.28%,0.59%;检测某学院实验大白鼠肺164份,EHFV抗原阳性24份,阳性率为14.63%;检测家兔血清80份,EHFV抗体阳性1份,阳性率为12.5%,初步证实潍坊市EHF传染源为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大仓鼠。其流行类型为家野鼠混合型。南部以野鼠型为主,中部、东部、西部和北部以家鼠型为主,并有实验动物型存在。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试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由于病原学研究的进展,特异性实验诊断方法的应用,对非典型病例已能确诊。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三十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确定了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基本上查清了我国的疫区范围,明确了我国存在野鼠型、家鼠型和家鼠野鼠混合型三种出血热疫区,这些研究进展使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措施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摸清我市农村野鼠及家鼠的种类及密度 ,为防治鼠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夹夜法 ,室内每 15m2 布放一夹 ,野外每 5米布放一夹 ,每 5 0米一行 ,均晚放晨收。结果 :共发现 2科 4属 5种 ,分别是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黑线仓鼠。室内共捕鼠 15 7只 ,总捕鼠率为 10 .4 7%。其中褐家鼠占 5 5 .4 1% ,小家鼠占2 7.39% ,黑线姬鼠占 17.2 0 % ;野外共捕鼠 112只 ,总捕鼠率为 7.4 7% ,其中黑线姬鼠占 5 3.5 7% ,黑线仓鼠占 2 8.5 7% ,大仓鼠占 12 .5 % ,褐家鼠占 5 .36 %。结论 :莱阳市农村鼠的种类较少 ,但密度较高 ,要重视鼠害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200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各监测点采集的人血清、捕鼠并采取鼠肺脏和鼠血清进行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等相关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全省共报告72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17/10万,病死率为1.39%。主要发病地区为红河州、大理州、昆明市和楚雄州。监测点县人群隐性感染率为2.94%。在泸西、寻甸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11种537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的汉坦病毒带毒率为3.4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大绒鼠、中华姬鼠和臭鼯。结论监测区内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以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疫区的进一步扩大是发病率上升重要因素。应在加强监测的同时,采取以灭家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型疫苗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湖北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捕获5种鼠共779只,食虫目动物鼩鼱2只,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阳性者158只(20.3%),其中黑线姬鼠、褐家鼠和黄胸鼠阳性率分别为21.4%、20.9和15.4%,小家鼠、黑线仓鼠和鼩鼱均为阴性。黑线姬鼠阳性率有随体重增加而上升的趋势;鼠体全年均带毒,尤以9、10、11月较高。褐家鼠未见体重和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情况及鼠类种群密度和带病毒情况。方法采用夹夜法捕鼠,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方法,对1990-2007年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报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鼠总带毒率为1.47%,室内以褐家鼠为主,为1.20%。野外以社鼠最高,为7.14%,黑线姬鼠为5.71%。室内鼠种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65.93%、31.85%,平均鼠密度为3.93%;野外以黑线姬鼠、灰仓鼠、大仓鼠、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24.14%、23.79%、17.24%、16.90%,平均鼠密度为6.48%。华亭县1990年首次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1991和1994年发病率分别达35.18/10万和98.86/10万,流行强度为高发水平。1995年发病率陡然下降为5.32/10万,之后连年处于低发水平。结论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需进一步加强相关媒介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泾源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宿主动物构成、密度、带毒率,为HFRS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的要求,对2005-2012年间泾源县的宿主动物监测结果分析.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抗原,酶联免疫法检测鼠血抗体,RT-PCR法进行汉坦病毒基因分型.结果 2005-2012年泾源县居民区平均捕获率为4.27%,野外平均捕获率为3.69%,以2006和2012年为高.居民区以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黑线姬鼠和灰仓鼠为优势鼠种.在2005-2012年中,有5年未检出带病毒鼠,带病毒鼠指数从2011年开始有所上升;主要带病毒鼠种为黑线姬鼠和灰仓鼠.汉坦病毒基因分型显示均为HTN型病毒.结论 泾源县目前仍为HFRS姬鼠型疫区,近年来鼠密度和带毒率有所上升,应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EHF)自1930年以来在我国东北和朝鲜流行至今已有60年历史了.1978年南朝鲜和中国学者首次从疫区黑线姬鼠动物体内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当时仅仅认为EHF传源染为黑线姬鼠,推测传播途径为鼠类寄生物蚤类叮咬人而感染.随着对EHFV分离技术的进步、完善,近几年已证明:EHFV广泛存在于多种宿主.如各种家鼠、野鼠(黑线姬鼠、褐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种类、密度和带毒率特点。1990~1996年全省共捕获宿主动物16种,优势鼠种室内以褐家鼠(占52.22%)为主,其次为小家鼠(占24.95%),野外以黑线姬鼠(占72.18%)为主,其次为褐家鼠(占9.85%)。宿主动物带毒率以黑线姬鼠(10.80%)和褐家鼠(8.29%)为最高,野外宿主动物带毒率明显高于室内。  相似文献   

14.
济宁市1986—1997年鼠密度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济宁市鼠情监测12年结果分析表明:鼠密度由1986年的1.96%逐年下降至1989年的1.49%,1990年又有所回升,并一直保持在3.15%左右。室内鼠密度2.33%明显高于室外1.99%、以秋季鼠密度最高为2.86%。室内鼠构成比,1986—1991年褐家鼠51.80%为优势鼠种;1992—1997年小家鼠53.66%上升为优势鼠种。室外鼠种构成比1986—1988年大仓鼠31.98%、黑线姬鼠29.34%为优势鼠种。1989—1997年黑线姬鼠成为唯一的优势鼠种。因此,作者认为应选择一种对小家鼠和黑线姬鼠杀灭力强的新药,在每年的2—3月份和9—10月份进行灭鼠,才能进一步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县人间疫情及鼠间疫情动态,为EHF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调查表,恢复期病人血清抗体检测,获得发病率、病死率、人群及年龄分布、季节分布、血清学检测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行政自然村,对其野外和室内进行鼠密度监测、鼠种及鼠带毒调查。结果1982-2008年,全县共发生EHF病例5973例,以20-40岁年龄段较高,男性占68.21%,女性占31.79%,男女之比2.15∶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6.6%。本病形成春冬两个高峰,春峰高于冬峰。恢复期病人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95.2%。室内以褐家鼠为主,其次是小家鼠,野外以大仓鼠为主,其次为黑线姬鼠。野外大仓鼠带毒率最高(11.59%),室内褐家鼠带毒率最高(11.18%),经统计学检验,野外和室内鼠带毒率无统计学意义(x2=0.0026;P>0.05)。结论通过鼠种及鼠带毒调查及该病两个发病高峰,春峰高于冬峰,提示我县流行性出血热是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大仓鼠为野外优势鼠种,褐家鼠为室内优势鼠种,且带毒率高,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6.
1983年9、10月间,哈尔滨市太平区民主公社松花江21号肇(航标)附近渔民中间爆发一起EHF。为查明疫区传染源,于同年10月下旬我们在疫区渔民窝棚内外,用鼠夹捕鼠119只,其中黑线姬鼠50只,东方田鼠62只,黑线仓鼠3只,小家鼠2只,鼩鼱2只。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检查鼠的脏器,结果从1只黑线仓鼠(编号T17)肺、肝、脾、肾组织查出EHF 病毒抗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们试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出血热病毒,在感染鼠肺组织内查见一种可传代的相关因子,经鉴定证明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材料取自重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实验动物为非疫区的黑线姬鼠;检查指标为间接免疫荧光法,抗体为朝鲜出血热(KHF)抗原检查阳  相似文献   

18.
寄生虫学教研室深入疫区,用间接荧光抗体法,对赣榆、武进县两个出血热疫区的野鼠进行了鼠肺带毒检查。黑线姬鼠的阳性率分别为4.41%和8.0%,进一步证明是我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还发现赣榆县黑线仓鼠的阳性率为2.7%,为我省首次报告。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进一步协作,对阳性标本进行  相似文献   

19.
经多年调查累计资料统计,我们采用不同方法共捕获各种鼠5302只,隶属于二科四属七种。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其次是黄胸鼠和小家鼠。室外优势种是黑线姬鼠,其次是褐家鼠。室内鼠密度为30%±5,室外为15%±5。鼠体寄生虫:体外主要是蚤、螨和少量的蜱、虱.体内主要的是蠕虫。另外我们还调查了室内外鼠的钩体带菌率,室外主要是黑线姬鼠,带菌率为31.96%,室内为小家鼠,带菌率为30%,室内外鼠的带菌均属波蒙拉型。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200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提供科学的防治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2006年疫情资料,并在监测点采集人血清及鼠肺和鼠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查.结果 2006年全省共报告本病39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05/10万,病死率为2.56%.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和红河州.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6.90%.2006年在泸西、寻句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10种810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带毒率为4.13%,带病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结论 监测区内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应采取以灭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疫苗为主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