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Ⅱ型登革病毒感染对白纹伊蚊生存的影响,为登革热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通过培养白纹伊蚊C6/36细胞,对Ⅱ型登革病毒进行扩增并收获。实验室驯化的白纹伊蚊羽化后,每天用现配的10%葡萄糖水喂养,于温度28℃,湿度≥70%条件下饲养,至3~5日龄时用于感染实验,感染前一天挑出雄蚊,将雌蚊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并断食断水。感染时分别吸食含与不含Ⅱ型登革病毒的血餐(未感染组血餐除不含Ⅱ型登革病毒外,其余成分与感染组血餐相同),挑取饱血蚊采用10%葡萄糖水维持饲养,每天观察、记录两组白纹伊蚊的生存情况。吸食血餐后第14天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感染组白纹伊蚊Ⅱ型登革病毒核酸,计算病毒感染率。计算并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白纹伊蚊的生存率,用生存分析方法,绘制两组白纹伊蚊的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感染组共饲养99只感染实验后的饱血白纹伊蚊,未感染组共饲养83只未经感染实验饱血白纹伊蚊,感染实验后第14天,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白纹伊蚊分别死亡31只和15只,死亡率分别为31.31%(31/99)和18.07%(15/83),感染组死亡率高于未感染组。经log-rank检验,感...  相似文献   

2.
在温度27±1℃,相对湿度75~80%,每日光照10~12小时的条件下,白纹伊蚊每繁殖一个周期需要11~20天,平均13.85天。羽化蚊雌雄性比为1:1.103。平均生存期限,雌蚊为28.76天,雄蚊为18.54天。吸血后第3天开始产卵,一批蚊吸一次血可连续产卵5~10天。雌蚊吸血时的最适环境温度为25~3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寻储存白纹伊蚊卵的最佳温湿度和简便有效的蚊卵储存方法,为大规模生产节约成本。方法在湿度为30%~35%,温度为21、27和33℃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室饲养的三重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白纹伊蚊(简称HC蚊)产卵后7和14 d的卵孵化率;在温度为27℃,产卵纸相对湿度为30%~35%、15%~20%和0%~5%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室饲养的HC蚊产卵后7和14 d的卵孵化率;最后测试盖上保鲜膜,保持温度为27℃,产卵纸相对湿度为15%~20%的条件下,HC蚊在产卵后7、14、21、28、35、42、49和56 d的孵化率。结果温度在21、27和33℃的条件下,蚊卵孵化率无明显降低;在产卵纸相对湿度为0%~5%的条件下,孵化率在14 d时有明显降低。把卵放在一次性杯子里,温度27℃,盖上保鲜膜,保持产卵纸相对湿度为15%~20%,白纹伊蚊卵孵化率在35 d时无明显变化。结论保持温度27℃,产卵纸相对湿度15%~20%,能够维持HC蚊卵在1个月内孵化率不降低,此方法可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储存白纹伊蚊卵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开展对虫媒病毒性疾病媒介蚊种的研究,建立实验室品系。方法:将现场捕获埃及伊蚊幼虫饲养至羽化成蚊,放入25cm×20cm×20cm的铜沙蚊笼内饲养至第5天饲鼠血,饲血3天后观察产卵情况,同时详细记录产卵、孵化、化蛹、羽化情况。结果:实验室饲养驯化繁殖第1代埃及伊蚊,孵化、化蛹、羽化率分别为74.48%、70.43%、80.10%。经过4代的实验饲养繁殖观察,其孵化、化蛹及羽化率分别上升至87.55%、77.86%和91.86%。结论:经过几代饲养驯化繁殖,已达到正常群体自然繁殖水平,已成功稳定饲养近2年,繁殖到第22代,建立了云南省埃及伊蚊实验室品系,为登革热和其它虫媒病毒性疾病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当两种雌成蚊用相同的。几乎是最适宜的营养物饲养时,在吸取少量血后,白纹伊蚊比埃及伊蚊产卵的可能性更大。在饥饿的条件下,白纹伊蚊雌成虫的寿命比埃及伊蚊长,对总体蛋白、脂类和糖原的分析表明:白纹伊蚊增加了繁殖的效率,这是由于在较长的幼虫期积累了大量的营养的缘故。  相似文献   

6.
白纹伊蚊的生殖营养节奏、周环与经产率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在实验室和野外对白纹伊蚊的生殖营养节奏、周环以及经产的研究结果。实验研究表明,白纹伊蚊在温度25℃±1℃和相对湿度 RH80%条件下,完成一个生殖营养周环的时间至少需62小时。白纹伊蚊产卵高峰为吸血后的第3—5天,多数蚊虫吸食一次血后产卵2—3批次,最多产卵量为152个。这种伊蚊还具有多次刺叮吸血,未饱血蚊的卵巢滤泡也能部分发育成熟以及产卵间断性等特点。现场研究表明,白纹伊蚊生殖营养节奏基本上协调,未吸血蚊的经产比例较高。经药物处理后未经产蚊比例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7.
佛山市白纹伊蚊孳生习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白纹伊蚊 (Ae.albopictus)的孳生习性 ,抓住时机 ,做好白纹伊蚊的防治 ,预防登革热流行。方法 :在佛山市区按东西南北的不同方位 ,选择容器积水较集中 ,容易孳生白纹伊蚊的场所六个 ,同时选择不同方位的住户 2 5户 ,每户设引诱盆 5个 ,定点定人定期观察。结果 :白纹伊蚊成蚊高峰期出现在 7月份 ,平均 2 5只 /人工小时。 4~ 9月是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较高的季节 ,室外容器指数平均在 11~ 18之间 ,最高是 5月、 8月 ,分别为 18.2 2、 17.73。引诱盆容器指数最高是 7、 8月份 ,分别为 4 2 .87、 4 1.18。结论 :4~ 9月是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较高的季节 ,从 4月份开始落实清除小积水措施 ,可有效控制白纹伊蚊密度  相似文献   

8.
饲料与密度对白纹伊蚊养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饲料组成、养殖密度和糖水浓度对白纹伊蚊幼虫发育速度、化蛹率和成虫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442号和622号饲料适合于白纹伊蚊幼虫的生长发育,PT50和 PT95均不超过6.5和8.0天,化蛹率也在90%以上,幼虫养殖密度应选择在5条/cm~2左右;成蚊喂食10—20%的糖水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PCR技术鉴定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胃血来源,研究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将6种动物(鸡、猫、狗、鸽、野鼠、小鼠)分别放人6个小玻璃房,同时,将6种动物放入一个大玻璃房,然后放入已经饥饿18h的白纹伊蚊雌蚊,3h后采集吸血蚊,应用PCR技术鉴定白纹伊蚊胃血来源。现场调查则通过紫外诱蚊灯和BG.SentinelTrap采集吸血蚊,利用实验室建立的PCR体系鉴定白纹伊蚊胃血来源。结果在不同空间内,白纹伊蚊对野鼠的平均吸血率最高,为44.45%,其余依次为鸡、猫、小鼠、狗、鸽(38.27%、36.53%、35.70%、34.94%、24.75%)。在同一空间内,白纹伊蚊对鸡、小鼠、猫、野鼠、狗、鸽的吸血率依次为12.36%、7.09%、6.41%、4.81%、2.52%、1.60%。在现场收集到的饱血白纹伊蚊共13只,其中吸狗血的有7只,吸人血的白纹伊蚊有2只,多重吸血(sb鼠和猫)的白纹伊蚊有1只。结论PCR技术可鉴定白蚊伊蚊胃血来源,结果稳定可靠;白纹伊蚊不仅嗜吸人血,也可兼吸多种常见的动物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大学城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在广州大学城一期和二期校区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条件下繁殖一代,分别采用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药膜滤纸接触法对4类4种幼虫药物和4类9种成蚊药物进行敏感性测定,并运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
安汶巨蚊生物学的实验室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观察并研究了安汶巨蚊(Toxorhynchites amboinensis)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该蚊发育历期:卵2天幼虫11—12天、蛹期5天。该蚊幼虫每天捕食35条白纹伊蚊(Ae.albopictus)幼虫;随食量减少该蚊幼虫期延长,最长可达80天:成蚊羽化后第八天产卵,平均每天产11粒;雌蚊寿命40天,雄蛇95天;雌雄性比例为1:1.5(♀:♂1:1.5)。  相似文献   

12.
湛江民航机场白纹伊蚊幼虫季节性消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湛江民航机场白纹伊蚊幼虫季节消长情况,为防止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用容器指数法。结果:共捕获白纹伊蚊幼虫536条,平均密度为3条每/勺;季节消长以5月为最高峰(容器指数为30%),9月出现一小高峰(容器指数为21%),最低为8月(容器指数为6%)。每季度均有一个月的空器指数高达或超过20%。一年四季都有白纹伊蚊生长繁殖。结论:湛江民航机场所属范围可能有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3.
登革病毒组织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对登革病毒敏感性不同的几株蚊子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方法 :对白纹伊蚊C6/3 6细胞、伪盾伊蚊Ap 61细胞和三株哺乳动物细胞LLC MK2 细胞、Vero细胞、BHK 2 1/3 1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把登革病毒转染到上述细胞中 ,经传代培养后 ,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结果及时改进各细胞株的培养基的配制、消化方法和传代比例 ,各细胞株均能生长良好、单层致密、无污染 ,登革病毒转染实验呈阳性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证明白纹伊蚊C6/3 6细胞、Ap 61细胞、LLC MK2 细胞、Vero细胞、BHK 2 1/3 1细胞均为登革病毒敏感细胞 ,其中白纹伊蚊C6/3 6细胞敏感性较高 ,随着新的克隆细胞株的体外培养技术的成熟 ,组织培养已成为登革病毒分离、鉴定的毒力滴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常规实验技术  相似文献   

14.
云南部分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在云南的分布情况。方法人工诱捕成蚊调查、CDC诱蚊灯诱捕成蚊以及在各种孳生地进行幼虫调查等3种方法进行调查。结果人工诱捕蚊虫成蚊4属17种764只,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535只,占70.03%、埃及伊蚊108只情况;幼虫调查中捕获蚊虫4属20种1218只,白纹伊蚊451只,构成比占37.28%;CDC诱蚊灯诱捕成蚊捕获蚊虫3属18种1022只,未捕到伊蚊。结论结果显示云南蚊虫种类繁多,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在云南分布较广,埃及伊蚊呈局部分布,危险因素大量存在,一旦条件适合,可能引起登革热疾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了解广州市白云区不同片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分析成因,提出治理对策。方法 在广州市白云区各街镇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繁殖1代后,采用幼虫浸渍法进行测定。结果 本区白纹伊蚊对5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LC50介于0.007~3.789 mg /L,抗性倍数介于2.66~18.12倍。其中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最高,除东片区为低抗外,其它均为中抗;其次为双硫磷,除西、北片区为低抗外,其它均为中抗;抗性最弱的是残杀威,除南片区为低抗外,其它均为敏感;氯菊酯除西片区为中抗外,其它均为低抗;溴氰菊酯除北片区为中抗外,其它均为低抗。LC50分别为介于0.039~0.098,0.007~0.014,2.372~3.789,0.110~0.358,0.016~0.030 mg /L;抗性倍数分别为介于7.21~18.12,7.08~14.17,2.66~4.26,3.38~11.01,6.37~11.95。结论 白纹伊蚊抗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各镇街消杀站及PCO公司的不规范用药,为延缓抗性产生,政府部门需做好药物配比、施药步速、消杀频次等方面的质量把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重庆市沙坪坝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使用卫生杀虫剂、科学防控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4-12月在沙坪坝区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公园和旧轮胎堆放地等4类生境中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密度;6-7月在沙坪坝区渝碚路街道、天星桥街道、覃家岗街道、山洞街道...  相似文献   

17.
陈虹  陈汉彬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2,27(2):136-137,139
目的:比较海南、北京、贵州三地理株白纹伊蚊和贵州株致倦库蚊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方法: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羽化后第5天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雌蚊)蛋白质含量,并比较地理株和种间的差异。结果:海南株蛋白质分别与北京株及贵州株蛋白质有显著差异(P<0.01),但北京株与贵州株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贵州株和北京株白纹伊蚊与贵州株致倦库蚊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海南株白纹伊蚊与贵州株致倦库蚊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蛋白质含量可有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蚊种之间蛋白质可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孳生习性与季节消长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海南省西北部原登革热流行区埃及伊蚊及白纹蚊种群密度、孳生习性、季节消长,为监测与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1997年雨季至1998年旱季采用诱卵器诱捕方法在4个不同区域与不同结构住宅区诱捕. 结果在原登革热流行区4个不同区域与不同结构住宅区共检查诱卵2 560个,诱卵器阳性数为416个,其中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与此两种蚊虫混合孳生诱卵器阳性数分别为170个、230个与16个,其诱卵器指数分别为6.64、8.98与0.63.在4个不同区域与不同结构住宅区查出埃及伊蚊诱卵器指数按高低顺序为大拉村(16.72)、新坡镇(4.06)、金江镇B区(3.91)、金江镇A区(1.88);而查出白纹伊蚊诱卵器指数以金江镇B区为最高(12.03),其次为新坡镇(11.41)、大拉村(9.06)、金江镇A区(3.44);4个不同区域与不同结构住宅区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种群密度高峰在雨季(4~9月);在旱季(1~3月)则明显下降.在室内、外查出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诱卵器指数分别为6.25与3.69及7.50与20.62;室外白纹伊蚊诱卵器指数是室内的5.59倍,而埃及伊蚊仅为1.2倍.结论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在海南省西北部原登革热流行区大量存在;其种群密度与住宅区环境条件、气象因素有关.埃及伊蚊仍喜欢孳生于室内、外积水容器,白纹伊蚊则喜欢孳生于室外积水容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掌握东莞市蚊媒的种类、不同生境密度分布、季节消长及携带病毒情况,为本市蚊及蚊媒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每月定时、定点选定1个生境进行为期两年的调查,采用成蚊诱蚊灯收集法监测蚊媒种类密度及伊蚊成蚊,蚊诱卵器调查法监测伊蚊幼蚊,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伊蚊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利用Excel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东莞市2016—2017年蚊媒种类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共捕获415只,占捕获总数的79.35%,捕获白纹伊蚊95只(18.16%),三带喙库蚊6只(1.15%),微小按蚊7只(1.34%),蚊媒密度2.51只/灯。2016—2017年伊蚊成虫平均密度指数为2.78,平均密度为0.03(只/灯),每年5—9月伊蚊诱蚊指数较高。伊蚊幼虫监测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2.73,每月的BI<5,不具备登革热在城市流行传播的条件。平均容器指数(CI)为3.88,最高峰为6.83,超出了安全警戒线。结论 本次调查获得较为详细的东莞市蚊媒本底资料及伊蚊季节消长规律,伊蚊核酸检测未检出登革热病毒不代表东莞市伊蚊没有传播登革热疾病的可能,今后应建立东莞市蚊媒监测常态化,更科学地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I1532T突变与白纹伊蚊对氯菊酯和溴氰菊酯杀虫剂抗药性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实验室饲养的白纹伊蚊长宁株作为试虫,分别对幼虫和成虫阶段,以幼虫浸渍法和成虫接触筒法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敏感性进行生物测定。收集生物测定死亡和存活的个体单只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并检测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 kdr)突变情况,χ2检验I1532T与2种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相关性。结果 幼虫浸渍法的结果显示,白纹伊蚊长宁株对氯菊酯和溴氰菊酯的LC50分别是敏感品系的2.23倍和3.31倍,提示对2种杀虫剂均为敏感。成蚊接触筒测定的结果显示,接触氯菊酯和溴氰菊酯后成蚊的死亡率分别为74.69%和78.79%,提示白纹伊蚊长宁株对氯菊酯和溴氰菊酯均已产生抗性。本研究共测定了401只白纹伊蚊长宁株的VGSC基因部分片段,1532位点为突变基因型(突变纯合子ACC/ACC和野生突变杂合子ATC/ACC)的占59.10%,其余为野生型ATC/ATC,占40.90%;1534位点为突变基因型(突变纯合子TCC/TCC和野生突变杂合子TTC/TCC)的占4.49%,其余为野生型TTC/TTC,占95.51%。结果显示,白纹伊蚊幼虫氯菊酯或溴氰菊酯抗药性表型与敏感表型之间的I1532T突变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虫的氯菊酯抗药性表型与敏感表型之间的I1532T等位基因型频率差异(P=0.019)和基因型频率差异(P=0.044)有统计学意义,而溴氰菊酯抗药性表型与敏感表型的I1532T等位基因型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GSC基因I1532T突变使白纹伊蚊成虫对氯菊酯敏感性下降,但与溴氰菊酯敏感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