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为疟防“十、五”规划(2001~2005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疟防“九、五”规划(1996~2000年)的疟疾疫情监测、媒介监测和防治措施报表。结果:疟防“九、五”规划的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61.0/十万,同期比下降38.5%.恶性疟发病1322例,同期比上升1.87倍;监测发热病人136668例,同期比增加28.1%,年平均疟原虫阳性率为4.7%;年均微小按蚊占按蚊总数的7.4%;各项防治措施同期比均大幅度减少。结论:疟防“九、五”期间当地有效的控制了疟疾的回升,但恶性疟发病上升,降低疟疾发病率仍是卫生防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疟防“十、五”规划(2001-2005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疟防“九、五”规划(1996-2000年)的疟疾疫情监测、媒介监测和防治措施报表。结果:疟防“九、五”规划的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61.0/十万,同期比下38.5%,恶性疟发病1322例,同期比上升1.87倍;监测发热病人136668例,同期比增加28.1%,年平均疟原虫阳性率为4.7%;年均微小按蚊占按蚊总数的7.4%;各项防治措施同期比均大幅度减少。结论:疟防“九、五”期间当地有效的控制了疟疾的回升,但恶性疟发病上升,降低疟疾发病率仍是卫生防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客观的对当地1986~1990年(疟疾“七五”规划)疟疾流行及防治情况进行评价。方法 统计1986~1990年疫情监测、血检记录和各项防治工作报表,对传染源的监测、诊断标准、媒介调查和防治方法,均为疟疾防治手册[1,2]统一的方法。结果 疟防“七五”期间疟疾年均发病率为5.87‰,发热病人疟原虫阳性率、居民带虫率分别为9.63%和1.79%,恶性疟占疟原虫阳性比例依次为1.30%、1.22%和9.50%;年均根治有疟史人数、全民治疗人数、预防性服药和现症病人治疗人数依次为1033、10846、39708和1033,人房和牛房年人均捕微小按蚊分别为1.25只和4.85只。结论 当地疟防“七五”期间疟疾发病逐年上升,恶性疟病例不断增加扩散,疟疾发病有大幅度回升的趋势,疟疾流行态势较为严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查清怒江峡谷疟疾流行情况,了解疟疾防治现状,研究干预措施。方法:以回顾性调查与收集防治资料相结合,进行必要的疟疾流行病学访问。结果:1996~2000年累计发病1190例,累计发病率为8.53/万,比1991~1995(188例),下降693例,其中、间日疟发病1039例,占发病总数的87.31%;恶性疟发病40例,占3.36%;未分型111例,占9.33%;病例主要布于1650米以内的怒江沿岸。5~9月为流行季节。结论:怒江峡谷疟疾发病以内源性为主,而恶性疟的发病则属外源性。病灶点以内源性为主。微小按蚊、中华按蚊是主要的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昌江县王下乡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与微小按蚊季节消长与疟疾发病率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饵半通宵诱捕蚊媒计算按蚊密度和根据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病人和原因不明的"三热"病人采血涂片境检,以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为疟疾感染者。结果当地主要传疟媒介为大劣按蚊与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种群密度高峰在4~5月与9~11月,微小按蚊种群密度高峰在4~5月与8月~10月;同此时间,疟疾发病最高分别为5.10%与7.97%。显然,疟疾发病高峰与传疟媒介种群密度密切相关。结论王下地区以大劣按蚊与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区,疟疾流行的高危环境因素依然存在,疟疾流行仍然较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全省近5年疟疾流行态势,准确掌握防治,监测效果,为制定疟疾防治下一个五年计划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汇总“九五”期间各年全省疟疾防治,监测资料,分析对比不同媒介地区,不同监测对象发病率变化及防治效果。结果:九五期间疟疾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0.064/10万降到2000年的014/10万,未出现乡以上地方性的疟疾暴发流行,嗜人按蚊区发病率(0.276/10万),高于中华按蚊(0.016/10万)和微小按蚊区(0.148/10万),部分疟区疫情不稳定,波动幅度大,结论:九五疟防规划得到较好执行,措施得当,成效显,但仍需加强对疫情不稳定,波动幅度大的疟区,哮人按蚊疟区的防治监测工作,加强对疟疾疫情的管理,从而巩固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7.
在地震后疟疾爆发的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采用防疟2号片伍用伯喹治疗现疟病人和无疟状带虫者来控制传染源,溴氰菊酯浸泡蚊帐和DDT室内滞留喷洒来控制疟疾媒介微小按蚊及十天一次防疟2号片伍用伯喹全民预防服药来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大灾后出现大疫。发病率从疟疾暴发的一九八八年的1030.50历下降至一九八九年的60.24/万,居民带虫率从防治前的4.54%下降至防治后的2 67%。  相似文献   

8.
陈孝涛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1):1333-1335
目的 分析临沂市疟疾流行特征,为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临沂市2001~ 2011年的疟疾疫情、发热病人血检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沂市2001~2011年期间共报告疟疾病例53例,年平均发病率0.047/10万,在2005~2008年间疟疾疫情出现小幅上升,发病率平均为0.092/10万.疟疾病例实验室诊断37例,临床诊断16例;间日疟44例,占83.0%,恶性疟9例,占17.0%;本地感染22例,占41.5%,外地感染31例,占58.5%.病例以20~45岁青壮年农民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7~10月份;发热病例血检阳性率为0.087‰.结论 临沂市2001~2011疟疾发病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防止输入性继发病例的发生,是今后疟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疟疾的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疟疾是海南省最重要的热带病,其发病率占全国首位,发病人数占本省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0~50%。经过几十年的防治,虽然目前疟疾发病情况与建国初期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但同其它省份相比,海南省疟疾发病情况仍十分严重,特别是恶性疟疾防治所面临的困难非常严峻,主要问题有:(1)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的困难;(2)大劣按蚊难以防制;(3)抗药性恶性疟的扩散;(4)缺乏快速诊断方法;(5)防疟知识不强,疫情漏报严重;(6)经费短缺,基层组织不健全,防治队伍不稳定。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1)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增加经费,健全组织;(2)广泛开展疟防知识宣传和教育;(3)巩固和发展疟疾联防,抓好流动人口疟疾管理;(4)搞好疟防试点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和对外合作与交流,尽管解决防治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掌握疟疾疫情和按蚊密度动态以及影响疟疾流行的相关因素,为今后库区疟疾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三峡库区与疟疾流行的相关资料、建国后疟疾流行概况、媒介种群及分布等资料.1999年建立三峡库区疟疾监测点.监测疟疾疫情和按蚊种群、密度变化动态.结果 收集、整理了三峡库区的基线资料.三峡库区历史上曾有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20世纪60年代后无恶性疟发生,建国初期疟疾大流行,70年末控制流行.传疟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监测结果显示,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控制在1/万以下;发热病人血检和儿童IFAT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传疟媒介5~10月叮人率在1~9.6只/人·夜之间,牛房密度在6~360只/人工小时之间.结论 目前,疟疾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但是,传染源存在,媒介广泛分布,水库建成蓄水后,流速减缓、水面增宽、消落带积水均为按蚊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展监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徐闻县疟疾流行态势,为今后制定疟疾防治规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对徐闻县1990~2002年疟疾疫情、个案调查及历史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1990—2002年徐闻县疟疾年均发病率为10.6l/10万(841/7920 726),1997年后发病率明显大幅度下降,均控制在0.5/10万以内。1990~1992年出现局部爆发流行,活动性疫点多达26个,疫点都是民工较多的村庄和外来民工较多的工地。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区域性、职业性;以青壮年男性发病为主,全年均有发病,但有明显高峰期。疟疾以间日疟为主占98.57%(829/841),输入恶性疟3例,未分型9例,输入病例以海南为主。微小按蚊密度低但依然存在。疟疾普遍存在漏报现象。结论:徐闻县疟疾流行态势依然严峻,必须做好重点地区民工的疟史调查、治疗及个人防护工作,加强流行季节对疑似疟原虫检查,并通过培训、宣传等手段提高疟疾控制能力和增强群众疟防意识,同时要尽快建立“早期诊断、迅速治疗和减少人蚊接触”的疟防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抗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7-2009年全省网报疟疾疫情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09年共报告疟疾3 570例,发病率为0.12~0.31/万,年平均下降幅度为36.67%,其中输入性疟疾106例(间日疟54例、恶性疟50例、卵形疟2例),占疟疾发病的2.97%,嗜人按蚊分布区发病占全省病例的82.58%,中华按蚊分布区占17.42%。6-9月,疟疾发病数占全年病例的57.96%。35~55岁年龄组疟疾发病占发病数的48.11%。2009年,仅枣阳市、广水市疟疾发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上,发病数占全省病例的38.90%。近年来全省疟疾防治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局部高发点同时采取药物浸帐灭蚊措施,有效降低了疟疾发病率。结论 全省疟疾发病呈下降态势,但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抗疟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13.
解放初期,广西靖西县疟疾流行严重,1958年疟疾发病率高达250.39/万(7813/301201),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高中度疟区,经疟疾控制前期、疾病控制期、灭疟后期三个阶段,采取落实病人根治、防蚊灭蚊、发热病人血检、病灶点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使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三日疟已经绝迹,90年代以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均控制在1/万以下,1994-2001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防治效果显,有效控制了疟疾传播流行。2001年11月经广西卫生厅组织专家现场考核验收,确认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总结防治监测工作经验,巩固发展基本消灭疟疾成果,进一步加强基本消灭疟疾后灭疟监测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是严防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海军部队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海军部队疟疾流行规律和特点。方法:收集海军部队历年疟疾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海军部队疟疾发病率及其在传染病中的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在传染病中的序位显著后移;疟疾发病率随驻地由北向南而渐次递增,海勤人员疟疾发病率明显低于陆勤人员;疟疾发病季节性明显;以间日疟为主,恶性疟次之。结论:海军部队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是加强疫情监测和媒介按蚊虫情监测,以及消灭媒介按蚊及其孳生地。  相似文献   

15.
玉溪市50年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疫情为更好地控制疟疾。方法:1953~2002年八县一区疟疾疫情和工作报表统计分析。结果:经过多年的综合防疟措施,使疟疾发病率由50年前的2995.49/10万下降到2002年26.35/10万,其中恶性疟发病率从1990年1.76/10万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1.47/10万;疟疾发病主要是元江、新平两县的28个乡镇农场,占全市疟疾发病数的97.73%,其中红光农场近9年疟疾发病率最高;发病高峰人群在10~40岁,流动人口发病有农年上升趋势。结论:50年后玉溪市疟疾发病率已控制到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中华按蚊是我省传播疟疾主要媒介。自1958年首次在皖南旌德县的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发现嗜人按蚊,当时定名雷氏按蚊。1975年许锦江等又定名雷氏按蚊嗜人亚种。1979年马素英根据其食性又更名嗜人按蚊。初步提示嗜人按蚊传播疟疾、丝虫病的重要性。现就嗜人按蚊在我省具体地面分布、传疟作用及其防治对降低疟疾发病,控制恶性疟流行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所致的虫媒传染病。在20世纪30-40年代,疟疾几乎遍及全国,解放后经过多年的努力防治,发病率已大大降低。但小规模暴发不断,南方不少地区恶性疟疾病例未见明显降低。按照疟疾流行的性质、疟疾的类型、媒介(按蚊的差异)可将我国疟疾流行区分为三大区:北纬25度以南的山区为高度疟区,恶性疟多为间日疟;北纬25~32度之间为中度疟区,间日疟与恶间疟均存在;北纬32度以北为非稳定疟区。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地区均有疟疾流行。它的传染源是患者及带疟原虫者,经按蚊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夏秋发病多,但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4季都可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查清怒江峡谷疟疾流行情况,了解疟疾防治现状,研究干预措施。方法:以回顾性调查与收集防治资料相结合,进行必要的疟疾流行病学访问。结果:1996-2000年累计发病1190例,累计发病率为8.53/万,比1991-1995(1883例),下降693例,其中、间日疟发病1039例,占发病总数的87.31%;恶性疟发病40例,占3.36%;未分型111例,占9.33%;病例主要分布于1650米以内的怒江沿岸。5-9月为流行季节。结论:怒江峡谷疟疾发病以内源性为主,而恶性疟的发病则属外源性。病灶点以内源性为主。微小按蚊、中华按蚊是主要的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9.
邵英  范志成  李苌辉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9):1077-1078,1081
目的 分析湖北省襄州区2007~ 2011年疟疾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襄州区2007~2011年疟疾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襄州区2007-2011年报告疟疾病例696例,间日疟616例,未分型发病79例,恶性疟1例(输入性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1.77/10万,2011年比20007年下降了98.79%,全区共有13个乡镇,其中,中华按蚊疟区10个乡镇,嗜人按蚊疟区3个乡镇,发病最高两个乡镇是中华按蚊疟区程河镇和朱集镇,占发病总数的37.07%.4~9月为疟疾发病高峰,7~8月为旺季,病例中农民占73.85%、学生占14.51%;年龄组发病最高是40-55岁,占发病总数38.80%.结论 2007-2011年疟疾疫情呈逐年下降态势,加强传染源控制和输入病例处置,防止继发性传播,以控制和消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沧源县1999年1—6月疟疾流行情况。方法 发热病人血检,居民带虫率调查,媒介调查。结果1—6月疟疾病例55例,其中间日疟33例,占60.00%,恶性疟16例,占29.09%,未分型6例,占10.91%。可捕到微小按蚊。结论 沧源县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疟疾流行区,须加强监测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