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微小按蚊变动原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微小按蚊在福建原系较为广泛分布蚊种之一,1963年前计调查51个县(市),发现82.35%的县(市)有该蚊分布,经2次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及环境改造,大兴水利工程建设,改变田间管理和农药使用后,70年代至  相似文献   

2.
云南微小按蚊对5种杀虫剂敏感性基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尊伟  范波 《医学动物防制》1999,15(10):514-516
本文报道了云南微小按蚊对DDT、马拉硫磷、杀螟硫磷、溴氰菊酯和二氯苯醚菊酯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潞西微小按蚊对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另外的3个杀虫剂,除元江品系对DDT表现为中度抗性外,其余均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云南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对五种杀虫剂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2-1994年对云南省的思茅、景洪、潞西等20个县市、25个点的中华按蚊、和同小按蚊对DDT、马拉硫磷、杀暝硫磷、二氯苯醚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获104个数据,中华按蚊对DDT显示出较高而普遍的抗必一,对Permethrin和Deltamethrin分别有中度和高度抗性出现;整个调查结果以Malathion和Fenitrothion最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西省基本消除疟疾后媒介按蚊地理分布、种群密度及叮人率,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西省东、西、南、北、中历史上发现较多、按蚊种类疟疾流行较严重的居民点作为调查重点,应用人舍、牛棚通宵全诱捕法、帐内捕蚊法、人工诱捕法3种方法对传疟媒介进行调查,每县至少调查2~3个点。结果在广西省14个县进行按蚊种群调查,共捕获按蚊7种3610只,其中在牛棚共捕获按蚊3025只,构成比为中华按蚊占98.84%、嗜人按蚊占0.50%、日月潭按蚊占0.03%,多斑、嵌斑、可赫、美彩按蚊分别占0.21%、0.17%、0.13%、0.10%;在人舍共捕获按蚊585只,仅捕获中华按蚊一种蚊种。在全州、上思、天峨县开展室外人诱按蚊密度调查,中华按蚊密度为54.37只/顶,嵌斑按蚊密度为0.03只/顶;开展叮人率调查,7月中华按蚊叮人率最高,为49.75只/(人。夜)。所有市县均未捕获微小按蚊。结论中华按蚊为目前广西省主要传疟蚊种,嗜人、日月潭按蚊数量大幅减少,微小按蚊不再是广西省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云南微小按蚊对DDT、马拉硫磷(malathion)、杀螟硫磷(fenitrothion)、溴氰菊酯(deltamethrin)和二氯苯醚菊酯(permethrin)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潞西微小按蚊对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另外的3个杀虫剂,除元江品系对DDT表现为中度抗性外,其余均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现场同时调查CO2诱蚊灯法和诱蚊灯法的捕蚊效果,为开展科学规范的蚊虫调查或监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定人、定时、定点采用CO2诱蚊灯法和诱蚊灯法捕获蚊虫。对二者捕获的蚊虫密度和种类构成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CO2诱蚊灯法和诱蚊灯法的蚊虫密度分别为2. 34、1. 03只/(台·h)。CO2诱蚊灯法捕获的白纹伊蚊构成比(18. 39%),明显高于诱蚊灯法捕获的白纹伊蚊的构成比(2. 21%);统计学检验结果:χ2=125. 40,P <0. 01。结论 CO2诱蚊灯法和诱蚊灯法均适用于成蚊监测,但CO2诱蚊灯法的监测数据更准确、更适用于针对白纹伊蚊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嗜人按蚊地理分布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2和1993年的6~9月,在海南省19个市、县,22个乡(镇)、农(林)场选89个居民点开展嗜人按蚊地理分布调查。结果除了在1990年8月曾发现嗜人按蚊的文昌县铺前镇南北沟一个点捕获嗜人按蚊30只(人房5只,牛诱25只)外,其余88个点,均未发现嗜人按蚊,表明该种蚊在海南省的分布很局限。  相似文献   

8.
王志光  陈圣端 《海南医学》1994,5(4):203-206
1994年3~6月在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海口市处于松涛水库水系区域的地区选25个居民点开展微小按蚊的地理分布与松涛水库水系关系调查。提示微小按蚊的分布与松涛水库水系密切相关;从70年代末期起微小按蚊在南丰、洛基、大宝山出现,随后又在水库水系区陆续扩散,1993年又在长流打石场捕获。表明微小按蚊已沿着松涛水库水系在我省西北部广泛分布。丘陵区由于水系密集,微小按蚊分布更广,且密度高。  相似文献   

9.
桂南与桂西两地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桂南和桂西两地微小按蚊进行杂交试验。发现两地微小按蚊杂种后代都能育,杂种F1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未见有恒定不联会区。证明桂南和桂西两地微小按蚊不存在生殖隔离,是同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徽小按蚊在人房的种群密度和栖息情况,我们于2001年7月在勐腊县象明乡进行了该蚊调查。方法:采取二种诱蚊灯(CDC和UV紫外灯)通宵诱蚊,以及白天用杀虫剂全房喷洒,采集栖息在房间的微小按蚊。结果:CDC和UV通宵诱蚊共捕获该蚊396只,其中CDC115只,UV241只,白天杀虫剂喷洒采集到微小按蚊2只,经数据统计分析发出,CDC与UV诱捕微小按蚊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UV紫外灯可作为今后微小按蚊密度监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桂、琼、滇三地微小按蚊两种同工酶谱进行比较,寻找简便、快速、敏感的生化分类指标。方法:选取三地单雌线雌蚊制成匀浆液,经浓度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CG-PAGE)后,分别进行苹果酸脱氢酶(MDH)和碱性磷酸酶(AKP)同工酶显色和比较分析。结果:MDH同工酶:三地微小按蚊均显Rm6、25、70、100四条区带,酶谱相同;AKP同工酶:桂、琼微小按蚊显Rm66、76、100三条区带,而滇微小按蚊出现Rm71、100两条区带,与前二者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三地微小按蚊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滇微小按蚊可能存在遗传分化,AKP同工酶具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李凤文  王河 《广西医学》1991,13(6):427-429
微小按蚊(An、minimus Theolald1901)分布于东南亚各地。在我国北纬33°以南地区均有分布,且已证明为南部一些山丘地区的主要传疟蚊种,也是我区山丘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微小按蚊的形态变异及其生态习性做了许多研究,但用遗传杂交和生化的方法研究尚少报道。1987年以来我们采用遗传杂交和生化技术对微小按蚊的正常形态型以及变异型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桂南与桂北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杂交试验,发现桂南与桂北两地微小按蚊杂种后代均可育,杂种F1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呈联合状态。证明桂南与桂北两地微小按蚊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相似文献   

15.
大劣按蚊是海南省山林及山麓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1991年6月-1992年6月,连续13个月在保葶县罗葵地区什故村对大劣按蚊成蚊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地大劣按蚊构成比为60%(207/345),4、5、6、7、8月份均有,5月为密度高峰;平均密度为2.4只/人工小时;半通宵观察平均叮人率为2.96;经产蚊比率为0.646,日存活率为0.88;预期寿命为7.8天;恶性疟原虫孢子增殖需要11.3天;传染性蚊  相似文献   

16.
海南与广西两地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海南微小按蚊与广西微小按蚊之间是否存在的生殖隔离。方法 在海南与广西两地分别采集微小按蚊,实验室中建立单雌繁殖线,用人工交配方法进行杂交试验,观察后代雌蚊的可育性;按Coluzzi方法制备杂种F1代雌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标本,观察各区带的联会情况。结果 各交配组的后代均显示可育;杂种F1代雌蚊的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各区正常联会。结论 海南微小按蚊与广西微小按蚊之间存在生存殖隔离,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用RAPD-PCR技术鉴别中国不同纬度地区嗜人按蚊,特别是海南岛嗜人按蚊与大陆嗜人按蚊间有无种型差异的新方法。方法:收集海南,四川,江苏三地嗜人按蚊标本并传代培养,优化蚊基因组的DNA的提取纯化及RAPD-PCR扩增和产物检测的条件,筛选5条RAPD引物,结果:筛选出1条适合三地嗜人按蚊的引物并制定出了稳定的RAPD图谱,建立了RAPD-PCR分析嗜人按蚊种型的方法。结论:不同纬度三地嗜人按蚊大部分谱带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谱带数不一定相同,且少数谱带是完全不同的,初步表明我国嗜人按蚊存在一定的种型差异,从而为解释海南嗜人按蚊在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面为何与大陆嗜人按蚊不同从分子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广西凌云微小按蚊与云南元江微小按蚊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方法:分别在两地的牛房采集胞血的微小按蚊,在实验室单雌驯养2代,用人工交配方法进行杂交试验,观察子1代(F1)的可育性.结果:Y×L组的产卵率极低,卵的孵化率为0,卵内未见胚胎形成,显示不育.Y×F1的孵化率、化蛹率均明显低于亲本,可育性低.结论:广西凌云微小按蚊与云南元江微小按蚊已存在部分生殖隔离,系两个不同的亲缘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广西、海南和云南三地微小按蚊之间的基因差异。方法 从三地单雌线蚊虫提取DNA,然后分别用AvaⅠ、Bam HI、Pst Ⅰ、Bgl I、Hinf I和HaeⅢ6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进行琼脂电泳分析。结果 三地微小按蚊的AvaI、Bam HI和Pst I酶切区带有差异,Bgl I的酶切区带完全相同,而Hinf I和Hae Ⅲ两种酶不显区带。结论 三种微小按蚊有基因结构差异,Ava I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微小按蚊在1959年大规模喷洒灭蚊前,全岛除海口市外,其余各市县均有发现,是当时的主要疟疾媒介。1959年起连年进行大规模室内滞留喷洒DDT或六六六后,1963-1964年全岛调查,证明微小按蚊已基本消灭。[1、2、3]。七十年代以来调查发现微小按蚊点逐渐增多,近年调查资料表明全岛19个市县均查见微小按蚁,是丘陵区引起疟疾局部流行的重要媒介[4、5、6]。为便于全面了解海南微小按蚁研究现状,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1.微小按蚊分布情况1953-1957年全岛调查表明除海口市外,其余17个市县均有微小按蚊存在。1959年起经过连年使用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