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胥老认为痛经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疼痛发作;或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瘕,血结为癥;或手术损伤导致脏腑失和,气血乖违、阻滞血道而发生.胥老常将痛经分为肾虚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瘀互结、湿热瘀阻等六型进行辨证施治,临床运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李龙骧 《河北中医》2010,32(10):1499-1500
<正>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妇人以血为用,血赖气运,气需血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经血能周期而至,有规律的藏泻,实是气血调和的结果。气机舒展,血脉调和则经行不痛,若气机不畅,血因气结,或血滞气郁,胞宫瘀阻,以致经行不畅,发为腹痛。痛经的病位在胞宫、冲  相似文献   

3.
痛经用药思路与心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胞宫藏泻生理,认为痛经只有实证而无虚证。胞宫气血瘀滞是痛经的基本病机,寒凝胞宫是导致胞宫气血瘀滞的最常见因素,调理胞宫气血是治疗痛经的法则,温宫散寒是治疗痛经的最常用的补充方法。在上述思路指导下自拟痛经基本方、痛经补充方和痛经外治方,取得满意效果。同时对痛经治疗中特殊情况的处理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4.
正血,中医学称为“离经之血”,即为瘀血。血瘀是该病最基本的病理基础。瘀血阻滞,导致子宫、冲任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引发痛经;瘀滞日久,形成瘕;瘀血内停,阻滞冲任胞宫,不能摄精成孕,最终导致不孕。再者,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与肾虚亦关系密切。肾主生殖,患者先天肾气不充,阳虚不能温煦子宫,子宫虚冷不能摄精成孕;肾精不足,冲任空虚,胞脉失养而致不孕。因此,肾虚、血瘀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主要病机。笔者针对本病肾虚血瘀特点,以补肾温阳、化瘀止痛为治疗原则,自拟补肾祛瘀助孕汤进行治疗,方中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温补肾阳;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经益髓;女贞子、墨旱莲滋补肾阴,“阴中求阳”;  相似文献   

5.
王翠霞教授认为痛经与冲任、胞宫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精血素亏或邪气内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虚证"或胞宫气血运行不畅的"实证",实证多虚证少,实证痛经又以气滞血瘀型多见,情志抑郁或动怒伤肝而致的气滞血瘀日益成为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提出经前疏肝理气,经期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治则。使用膈下逐瘀汤对气滞血瘀病因病机实者泻之,尖者削之,使气机通畅,瘀去痛止,则痛经证得愈。  相似文献   

6.
<正>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1]。少腹逐瘀汤为清代王清任所创,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血瘀证少腹诸症。导师康志媛教授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时,主要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收效良多。病因病机痛经主要病因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实者可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而致胞宫气血不通而痛,虚者有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致胞宫失于濡养而痛。  相似文献   

7.
王东红 《吉林中医药》2009,29(9):745-746
肖承惊教授认为,子宫肌瘤主要由于患者病程较长,出血量多,致阴血亏虚,气随血耗导致气虚;或因忧思劳倦伤脾,脾虚气血化生无源,而致正气不足。气虚运血无力,血流缓慢,停蓄胞宫,日久则成瘸瘕;而瘀血日久又可损伤正气,进而加重血瘀而为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在月经近净时或刚净后,出现阴道排液,或血水交融,为湿浊久蕴凝滞成痰,痰湿瘀血互结,结于胞中而成瘕瘕;而血瘀日久,气机不利,亦可产生痰湿,致痰瘀互结,阻滞冲任气血,而使瘢积愈坚而为痰瘀互结型。用药分为经期和非经期治疗,且在不同时期补与消各有侧重,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以痛经、肛门坠胀、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症瘕、不孕症最为常见。属中医痛经、症瘕范畴。陈大蓉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年,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辩证论治颇有心得。老师认为:该病常因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利,冲任失调致胞宫瘀阻;或因经期、人流、产后调摄失宜,盆腔手术损伤等因素,导致血不归经,离经之血阻滞胞脉;或因肝郁脾虚,或脾肾素亏,清浊升降失司,痰浊水湿占据血室,痰瘀互结于冲任胞脉。气滞、血瘀、痰积三种病理产物为患,首先导致血行受阻,不通则痛;而瘀血停阻于经脉,新血不守则月经不调;病程日久,  相似文献   

9.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严重影响了妇女的正常工作生活。对于痛经,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冲任胞宫瘀滞不足。在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血互结等情形下,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由气血虚弱,禀赋不足,肝肾不足等因素导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其机制有寒热虚实之分,以实证为多,这是目前对痛经机制比较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李祥云教授擅治妇科疑难杂症,常用活血化瘀法为主治之。他认为女性易形成血瘀,因女性生理特点是经、孕、产、乳,这些特点均以血为主。《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妇女在经期或产后血室正开,若调摄失养,感受邪气,以致邪与余血相结,瘀阻胞宫;或内伤七情,气机郁结,血行不畅;或寒凝血滞;或瘀热壅积;或痰凝血瘀导致瘀血阻滞胞脉、冲任而为病。临床上以血液运行迟缓,或阻滞不畅,壅遏脉道为特征,表现为月经量少色黯挟血块,小腹疼痛,舌黯或舌边瘀斑,脉涩或弦。血瘀病证当治以活血化瘀,通利血脉,使血液在脉管内有规律地运行不…  相似文献   

11.
窠囊是痰瘀互结理论的重要论述,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理论。此文基于窠囊内结理论,认为子宫肌瘤因脏腑气血冲任虚衰,外邪内侵,或情志因素或饮食不慎等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气血不和,形成瘀血、湿浊、痰饮等有形实邪,阻滞胞宫、胞脉,日久形成癥瘕。郑惠芳教授基于窠囊理论提出“窠囊阻滞冲任胞宫”是子宫肌瘤发病的中医机制,并采用化痰化瘀并行、注重补气、健脾补肝肾之法治疗子宫肌瘤,取得较好效果。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2.
从肝肾的生理功能、特性及脏腑关联角度分析,认为原发性痛经的根本病机为肝肾功能失常,导致气血阴阳失衡,影响冲任二脉及胞宫的气血运行,表现为"不通而痛"和"不荣而痛".临床治疗从肾、肝、肝肾同源出发,将原发性痛经辨证为肾虚血瘀,肝郁气滞、肝郁血虚、肝郁化火,肝肾精血不充、肝肾阳虚、肝郁肾虚等证型.对开拓原发性痛经治疗的临床...  相似文献   

13.
沈仲理教授治疗子宫肌瘤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永玲 《陕西中医》1995,16(6):262-263
<正> 病机病理 沈仲理教授认为形成症瘕的病因多由于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滞于胞宫,聚而成瘕;或产后胞脉空虚,经期血室正开,风寒外邪乘虚侵袭,而致气血凝聚;或因人流、半产、月经失调,导致瘀血败浊未净残留,积而成瘕;或因脾肾两亏,运化乏力,痰湿内阻,内瘀胞宫,结而成瘕……。 《景岳全书》中记载:“瘀血留滞作症……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瘀;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先病气成瘕,久则血瘀成症……。有所逆则滞留日久,而渐以成瘕矣”。 综上所述,可引沈师“石瘕之因多由肝脾气滞,血结胞宫乃其根”一句话而概之。 辨治经验 沈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  相似文献   

14.
指出痰是津液不化所致病理产物;瘀是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根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分四型,即:气虚血瘀,痰浊阻滞;心阴亏虚,瘀痰同病;气阴两虚,痰瘀痹阻;心阳亏虚,痰瘀同病。依据痰瘀寒热性质不同分为两型:寒凝血瘀,痰浊阻滞;痰热瘀血,阻滞心脉。根据所累脏腑不同分为四型:心肺同病肺气不畅;心脾同病,脾胃损伤;心肝同病,情志抑郁;心肾同病,肾中元阳不足。  相似文献   

15.
卢铃菁  马红霞  胡敏 《新中医》2021,53(4):16-19
系统检索近十年以来脐疗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研究,综述原发性痛经主要的中医辨证分型、脐疗的治病机理及脐疗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优势与不足。痛经以实证之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瘀阻以及虚症之气血亏虚、肾气亏虚为主要辨证分型,脐疗能调冲任、理胞宫,尤以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最佳,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6.
痛经的中医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霞  王玲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34-1036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的气血变化急骤,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即"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而导致痛经发作。祖国医学根据痛经的临床表现,分为肝郁气滞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肾气亏损型、湿热蕴结型进行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严宇仙 《江西中医药》2008,39(10):19-20
流产包括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由于妊娠日月未足,胎气未全而产,故较顺产对人体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活动都造成更多的病理损伤。归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流产后胞宫损伤影响冲任督脉的失调,或因流产损伤血络,瘀浊留置,或感受外邪而致气血运行失调,或因流产后气血亏损,导致脏腑功能失常,临床上常常出现诸如恶露不断、身痛、自汗盗汗等病证。笔者通过辨证论治,疗效满意,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介绍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体会。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中医治疗痛经有独特优势。中医痛经的辨证分型中,寒凝血瘀型最为常见。寒凝血瘀型痛经病机为寒邪客于冲任、胞宫,冲任、胞宫气血凝滞,经期经血下泄受阻,不通则痛。作者本着“调理冲任、胞宫气血”的治疗原则,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于患者经前期应用调经止痛方,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6,(4):291-293
崩漏为妇科"血证"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病机多责之虚、热、瘀。气血亏虚,则统摄无力,冲任不固;甚则气虚下陷,血随气下;火扰血海,或破血妄行,或热灼伤脉络,致使冲任不固,发为崩漏;瘀血阻滞冲任胞宫,血不归经,发为崩漏,故其病因多责之气虚、血热、出血致瘀。治疗上应时时不忘调气止血,固护冲任,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血热者清之,血瘀者化之,以迅速止血为目的;血止后,可通过益气健脾、补养肝肾等法,来充养气血,以期达到血旺经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浅谈冠心病从痰瘀分型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华 《光明中医》2009,24(9):1787-1788
痰是津液不化所致病理产物,瘀是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根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分四型,即气虚血瘀,痰浊阻滞;心阴亏虚,瘀痰同病;气阴两虚,痰浊痹阻;心阳亏虚,痰瘀同病.依据痰瘀寒热性质的不同分为两型:寒凝血瘀,痰浊阻滞;痰热瘀血,阻滞心脉.根据所累及脏腑不同分为四型:心肺同病,肺气不畅;心脾同病,脾胃损伤;心肝同病,情志抑郁;心肾同病,肾中元阳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