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吉林医学》2010,(1):99-100
目的:了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确诊PBC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所有患者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增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呈轻至中度升高,22例(68.8%)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增高,16例患者血清IgM增高,28例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或AMA-M2亚型阳性。结论:PBC多见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乏力、黄疸、肝脾肿大,ALP、GGT水平显著升高,肝活检病理学检查对诊断有帮助,熊去氧胆酸对早期和无症状的患者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非肝硬化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特点,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非肝硬化期PBC患者治疗前及应用UDCA治疗12个月后的症状、体征、生化免疫学指标及肝脏瞬时弹性指标。结果本组患者临床分期为Ⅱ期31例,Ⅲ期29例。临床症状以黄疸(48.3%)、乏力(46.7%)、皮肤瘙痒(45.0%)为主。60例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均升高,总胆红素(TBIL)升高29例(48.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23例(38.3%),均为轻度升高;血清IgM升高58例(96.7%),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60例(100.0%),M2亚型阳性55例(91.7%)。经过UDCA规范治疗12个月后,ALT、AST、TBIL、ALP、γ-GT、IgA、IgM、IgG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55例达到巴塞罗那生化应答标准,37例达到巴黎生化应答标准。Ⅱ期应答率高于Ⅲ期、巴塞罗那标准评价PBC患者的生化学应答率高于巴黎标准(P均﹤0.05)。治疗12个月后患者肝脏瞬时弹性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6.7±3.1)kPa vs.(7.8±3.8)kPa,P0.05]。结论 PBC多见于中年女性,以乏力、黄疸、瘙痒为常见症状,血清ALP、γ-GT和IgM水平升高,AMA和(或)AMA-M2亚型阳性有助于PBC诊断。UDCA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对PBC早期患者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4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临床/病理诊断PBC的4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抗线粒体抗体(anti 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阴性患者及合并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患者的临床、生化和免疫学特征.结果:本组患者中女性占78.6%(33/42),确诊时的平均年龄(61.1±10.8)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乏力(76.2%,32/42).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γ-GT)及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明显升高,转氨酶轻中度升高(73.8%,31/42),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升高.TBil、凝血酶原时间与病程呈正相关(P=0.000,r=0.696;P=0.005,r=0.424);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病程呈负相关(P=0.002,r=-0.462).88.1%(37/42)患者血清IgM升高,81%(34/42)患者AMA/AMA-M2阳性.AMA阴性患者血清IgA、IgM水平低于AMA阳性者,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水平高于AMA阳性者.15例PBC患者合并SS,和未合并SS的PBC患者比较,生化及免疫学等多方面检查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BC主要累及中老年女性,血清ALP、γ-GT及TBA水平升高及AMA/AMA-M2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AMA阴性PBC患者除血清IgA和IgM较低及血清TCho水平较高外,其他临床特征和AMA阳性者相似;合并SS的PBC患者临床特征和无SS的PBC者相似.  相似文献   

4.
《北京医学》2012,34(3)
目的 总结非肝硬化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特点,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非肝硬化期PBC患者治疗前及应用UDCA治疗12个月后的症状、体征、生化免疫学指标及肝脏瞬时弹性指标.结果 本组患者临床分期为Ⅱ期31例,Ⅲ期29例.临床症状以黄疸(48.3%)、乏力(46.7%)、皮肤瘙痒(45.0%)为主.60例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均升高,总胆红素(TBIL)升高29例(48.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23例(38.3%),均为轻度升高;血清IgM升高58例(96.7%),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60例(100.0%),M2亚型阳性55例(91.7%).经过UDCA规范治疗12个月后,ALT、AST、TBIL、ALP、γ-GT、IgA、IgM、IgG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55例达到巴塞罗那生化应答标准,37例达到巴黎生化应答标准.Ⅱ期应答率高于Ⅲ期、巴塞罗那标准评价PBC患者的生化学应答率高于巴黎标准(P均< 0.05).治疗12个月后患者肝脏瞬时弹性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6.7±3.1 )kPa vs.(7.8±3.8)kPa,P<0.05].结论 PBC多见于中年女性,以乏力、黄疸、瘙痒为常见症状,血清ALP、γ-GT和IgM水平升高,AMA和(或)AMA-M2亚型阳性有助于PBC诊断.UDCA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对PBC早期患者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伍煜伦  赵青山  陈素文 《广东医学》2012,33(24):3781-378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PBC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均经熊去氧胆酸治疗,选取同期PBC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水飞蓟宾治疗。结果 PB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乏力、黄疸、肝肿大、脾肿大、腹腔积液。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GC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明显升高。观察组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或AMA-M2亚型阳性率为96.7%,抗核抗体(ANA)阳性率为36.7%,对照组分别为96.4%和39.3%。观察组经熊去氧胆酸治疗后,各生化指标(除三酰甘油外)均有显著改善(P<0.05),IgM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显著改善(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ALP、GCT、血脂水平及AMA或AMA-M2亚型阳性有助于PBC的诊断,熊去氧胆酸是治疗PBC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付德才 《肝博士》2023,(2):28-29
<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肝内小胆管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女性,具体病因不清,与人体免疫相关,常引起肝内小胆管胆汁淤积,临床表现主要为瘙痒、黄疸、乏力。免疫学检查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或AMA-M2阳性,IgM升高,生化学检查多出现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病程后期总胆红素(TBI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ursodesoxycholic acid, 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PBC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病例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病例组给予熊去氧胆酸+异甘草酸镁。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免疫指标。结果:病例组治疗总有效率96.78%高于对照组7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tidase,γ-GGT)、IgG、IgA、IgM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病例组ALT、AST、TBIL、γ-GGT、IgG、IgA、IgM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免疫指标,具有协同作用,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20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及其它实验室检查结果特点。方法:分析我院2006-2007年确诊的16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结果:PBC患者血清ALP和γ-GT明显升高,ALT、AST和TBIL多数正常,少数轻度升高,血清线粒体M2抗体(AMAM2)、Sp100和gp210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3.8%、25.0%和6.3%;AIH患者血清ALT和AST明显升高,血清表达抗核抗体(ANA)、肝肾微粒1(LKM1)抗体、肝细胞质1(LC1)抗体、可溶性肝细胞浆抗原(SLA)抗体,并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结论:对不明原因的肝病患者,应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谱,多个自身抗体谱的联合检测,既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又能全面了解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及分析 ,以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 :分析 16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清学、免疫学、影像学、治疗结果等改变。结果 :本组患者中女性∶男性为 14∶ 2 ,平均年龄为 (45± 13)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黄疸 (75 % ) ,其次为皮肤瘙痒 (5 0 % )和乏力 (31% ) ,4例患者 (2 5 % ) B超提示门脉高压 ,3例患者 (18.7% )内镜发现食管静脉曲张 ,3例患者 (18.7% )出现腹水 ,2例患者 (12 .4 % )有眼睑黄色瘤。所有患者均有血清碱性磷酸酶 (AL P)和 γ-谷氨酰转肽酶 (γ- GT)及总胆红素 (TBIL)水平明显升高 ,分别为 (345± 2 34) u/ L (341± 175 ) u/ L和 (188± 16 0 ) umol/ L ,AL T、AST水平呈轻至中度升高 ,分别为 (85±4 2 ) u/ L 和 (12 5± 5 8) u/ L,血清 Ig M水平升高 ,平均 (3.5± 1.8) g/ L,行线粒体抗体检查者 93.75 % (15 / 16 )阳性 ,31.2 0%患者早期合用熊去氧胆酸治疗 ,短期内显示一定疗效。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累及中年女性 ,血清碱性磷酸酶及 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血清 Ig M升高有助于诊断本病 ,肝活检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胆汁性肝硬化(PBC)与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指标及病理组织学特点,为制定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诊断的参考标准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3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其中AIH患者49例、PBC患者43例、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43例,检测各类型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指标,并对AIH/PBC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方案,分别给予患者熊去氧胆酸、泼尼松及熊去氧胆酸和泼尼松联合治疗,评价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生化指标,AIH/PBC组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IgM水平显著高于AIH组(P<0.05), AIH/PBC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IgG水平显著高于PBC组(P<0.05)。自身抗体指标,与AIH组比较,AIH/PBC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和M2型线粒体抗体(AMA M2)检出率增高(P<0.05);与PBC组比较,AIH/PBC组患者抗核抗体(ANA)和抗平滑肌抗体(SMA)检出率增高(P<0.05)。病理学检查,AIH/PBC组患者存在高发生率的碎屑样坏死(100.00%)、肝细胞玫瑰花环样改变(83.72%)及胆管病变(69.77%)。对AIH/PBC患者实施联合用药组有效率为85.7%,显著于各种单独用药组(P<0.05)。结论: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指标和病理组织学变化兼有AIH和PBC患者的特点,因此可以作为其诊断依据。泼尼松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AIH/PBC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2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及自身免疫重叠综合征(OLS)的临床、病理特点,帮助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同济医院消化内科2002年10月至2005年5月间收治的2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ALD)患者(AIH 13例,PBC 7例,PSC 1例,AIH/PBC重叠综合征3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组织学特点等进行比较。结果24例ALD患者男女之比为1∶5,平均年龄48.8岁。13例AIH以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IgG升高为主;7例PBC以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IgM升高为主;3例AIH/PBC重叠综合征兼有以上特点。AIH患者抗核抗体(ANA)均为阳性,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AIH/PBC重叠综合征同时检测到ANA、AMA。AIH主要表现为界面性肝炎,PBC均可见明显胆管周围炎和小胆管损伤。结论AL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也有各自特点。肝功能、血清抗体和免疫球蛋白检测有助于AL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病理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提高对于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 分析16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清学、免疫学指标等改变.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 4.3,确诊时平均年龄(52.6±9.9)岁.最常见症状为乏力(68.8%)、皮肤瘙痒(43.8%).所有患者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增高,分别为(452.44±365.45)U/L和(385.25±192.67)U/L,10例(62.5%)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增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呈轻至中度升高,分别为(94.13±48.38) U/L及(101.5±73.58)U/L.10例患者血清IgM增高,所有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或AMA-M2亚型阳性.结论 PBC好发于中老年女性,长期慢性乏力、皮肤瘙痒,血清ALP、GGT、TB及血清IgM水平升高及AMA /AMA-M2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3.
卢德权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62-1163
目的:探讨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PBC的血清线粒体抗体(AMA)水平和AMA-M2,对30例PB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30例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明显升高,AMA-M2阳性。结论:AMA-M2诊断PB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有助于PB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临床/病理学诊断的PBC2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生化、免疫学与病理学特征。结果:25例中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均阳性,抗核抗体(ANA)阳性21例;碱性磷酸酶(ALP)均明显升高,为524.9±214.4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17例,为461.1±248.9U/L,总胆红素升高8例,为274.1±161.6mol/L,均以DBIL升高为主。行肝穿刺病理检查12例,其中符合11例。熊去氧胆酸可延缓病程、改善胆汁淤积指标。结论:PBC主要累及中老年女性,血清ALP、γ-GT水平升高及AMA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的临床特点、常伴疾病及治疗反应,提高对PBC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对因PBC住院的4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49例患者中女性33例,男女比例为1:2.06;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45.8±15)岁,发病到确诊的时间平均为4.8年(1个月至18年)。②症状和体征:黄疸81.6%、瘙痒75.5%、乏力67.3%、脾大73.5%、肝大61.2%、腹水44.9%。③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r-谷氨酰转肽酶(r-GT)都升高,43例血清胆红素(TBil)显著升高,42例谷草转氨酶(AST)升高,39例谷丙转氨酶(ALT)升高。ALT和AST均为轻中度升高,且以AST升高明显。37例患者同时存在高脂血症。38例患者(占77.6%)血清IgM升高、37例患者检测了抗线粒体抗体(AMA)及其M2亚型,AMA阳性34例(占91.9%),M2亚型阳性33例(占89.2%)。④合并干燥综合征(SS):符合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标准的有15例(占30.6%)。⑤肝穿刺病理取材满意5例,病理组织学分期III期3例,II期2例。⑥治疗反应:常规保肝治疗效果不佳,40例加用熊去氧胆酸者能明显改善胆汁淤积指标,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肯定。结论PBC多见于中年女性,黄疸、瘙痒、肝脾肿大,血清ALP、r-GT和IgM水平升高,AMA和(或)M2亚型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肝活检病理学检查对诊断和组织学分期有帮助,熊去氧胆酸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重视对本病的认识是提高早期诊断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对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血液肿瘤患者前后2次化疗作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前次单纯化疗作为对照组,后次化疗加用UDCA作为治疗组,观察两组化疗前后肝损伤发生率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化疗后肝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化疗前TBIL、DBIL、TBA、γ-GGT、ALT、AL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可显著改善血液肿瘤化疗引起的肝脏相关酶学指标,对化疗引起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PBC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熊去氧胆酸,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连续治疗1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水平,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BIL、GGT、TBA、AS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63%(5/43)、9.30%(4/4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和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PBC,可进一步提高患者肝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省肝胆病医院2010年03月~2012年6月间诊断为PBC的1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1例,以乏力、黄疸、纳差、肝区疼痛等为主要表现。GGT平均升高10倍,83.3%的患者TBIL升高,以DBIL升高为主,抗线粒体抗体(AMA)及AMA-M2亚型阳性率高达100%。熊去氧胆酸(UDCA)做基础药物治疗,58.3%的患者病情改善,16.7%的患者死于并发症。结论:对于黄疸、肝脾肿大者,GGT明显升高伴AMA及(或)AMA-M2亚型阳性有助于PBC早期诊断,UDCA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但远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生化和免疫学实验诊断特点。方法:观察65例PBC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测分析有关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所有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98.5%的患者碱性磷酸酶(ALP)升高,84.6%的患者结合胆红素(CBil)升高,86.1%的患者总胆红素(TBil)升高,76.9%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75.3%的患者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49.2%的患者球蛋白(GLB)升高,92.3%的患者总胆汁酸(TBA)升高,76.9%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结论:PBC无典型性临床症状,医生可以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诊断,尤其是线粒体2型抗体(AMA—M2)、特异性蛋白100抗体、糖蛋白210抗体的联合检测获得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血清酶谱、免疫球蛋白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PBC患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9项指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抗线粒体分型,应用生化法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球蛋白.以40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作对照.结果:48例PBC患者ANA、AMA和AMA-M2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ALP、γ-GT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 05).PBC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以IgM为主.结论:PBC患者有胆汁淤积表现(血清ALP和γ-GT异常升高),有高滴度的ANA、AMA和AMA-M2抗体,这些表现有助于PB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