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与胆总管结石及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13例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资料,计算JPD的检出率;比较两组(憩室组和非憩室组)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及60岁以上患者占有比例;分析114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ERCP造影结果。结果全组JPD检出率26.5%;憩室组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憩室组(82.9%vs56,1%,P〈0.01),憩室组60岁以上者比例高于非憩室组(61.4%vs43,9%,P〈0.05);114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ERCP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80.4%,JPD合并发生率31.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发生率增加,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胆总管结石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胆总管结石和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两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的影响。方法 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诊治的胆总管结石合并PAD患者101例(憩室内乳头37例,非憩室内乳头64例)和胆总管结石患者174例。所有患者在ERCP下插管、取石治疗。结果 憩室组和非憩室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5.1%和98.4%,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1.1%和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憩室组与非憩室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8%和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憩室内乳头组插管成功率为86.5%,取石成功率为81.1%,均显著低于非憩室内乳头组的100.0%和96.9%(P<0.05);术后,憩室内乳头组与非憩室内乳头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3%和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D会对ERCP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憩室内乳头会增加插管难度,降低取石成功率,需要医生提高手术技巧,才能获得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282例EST病例,其中38例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憩室对这些病例的ERCP成功率、EST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该组3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  相似文献   

4.
壶腹周围憩室与内镜后复发性胆管结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憩室与内镜后复发性胆管结石的关系.方法:选择1998-06/2002-01因胆管结石(此前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 的患者1236例,将其中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 hy,ERCP)确诊的185例壶腹周围憩室患者根据临床分型分为乳头旁型(n=96)和胆胰管直接开口于憩室型(n=89),随机抽取95例无憩室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8年后随访比较胆管结石复发情况.结果: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组8年胆管结石复发率26.32%,直接开口于憩室组是34.83%,对照组是9.47%,经卡方检验乳头旁憩室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8.78,P<0.05),直接开口于憩室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17.15,P<0.05),而乳头旁憩室组与直接开口组无统计学意义(χ2=1.71,P>0.05).结论:壶腹周围憩室与内镜后胆管结石的复发关系密切,而于憩室的位置无明显关系,壶腹周围憩室可能是复发性胆管结石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关系密切。我院自1996年1月~2005年12月共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891例,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56例,发现率为6.3%。我们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诊断及其与胆胰疾病的关系进行探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56例,男性41例,女性15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54.1岁,>50岁者44例(78.6%)。56例憩室中并发胆总管结石者32例(57.1%),急性胰腺炎15例(26.8%),其中10例合并有胆总管结石,无结石胆系感染6例(10.7%),胆管癌2例(3.6%),胰头癌3例(5.5%),胆胰正常者8例(14.3%)。总胆胰疾病合并率为85.7%(48…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十二指肠球部乳头异位胆总管结石的应用方法.方法:收集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行ERCP诊治的病例资料,查找十二指肠球部乳头异位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乳头在十二指肠球部的不同位置,分析ERCP治疗的各种途径及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968例胆总管结石的患者ERCP诊治,发现十二指肠球部乳头异位患者6例,发病率0.62%,其中转外科手术2例,支架置入3例,取石成功1例.结论:十二指肠球部乳头异位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可以通过ERCP进行治疗,外科手术为一种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与胆总管结石、胰腺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1年至2006年行ERCP检查的462例患者资料,分析JPD与胆总管结石、胰腺炎发生的关系.结果 总的JPD检出率为27.5%(127例),JPD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从<50岁的4.6%(4/87)到>80岁的56.4%(22/39,P<0.05).JPD患者中胆总管结石的检出率为74%(94/127);JPD直径>1.0 cm者,胆总管结石检出率为79.6%(82/103),明显高于JPD直径≤1.0 cm者的50.0%(12/24,P<0.01),但JPD数量与结石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不伴胆总管结石的JPD患者胆总管直径为(1.47±0.54)cm,显著大于不伴胆总管结石的无JPD患者的(1.20±0.54)cm(P<0.05).JPD患者胰腺炎发生率为8.66%,明显高于无JPD患者的3.58%,但JPD与ERCP术后胰腺炎无相关性.结论 JPD可能是胆总管结石及胰腺炎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ERCP、bile duct stone recurrence、risk factor等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等数据库。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较无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OR=1.60,95%CI:1.19~2.14,P0.05)、胆总管扩张增粗较无胆总管扩张增粗患者(OR=3.76,95%CI:2.04~6.94,P0.05)ERCP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合并多发结石患者较无合并多发结石患者ERCP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7,95%CI:0.42~1.80,P0.05)。[结论]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扩张增粗为ERCP取石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胆囊摘除术后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胆囊摘除术后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方法收集近2年来的急性胰腺炎患者222例,根据超声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222例患者中,单纯胆囊摘除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有43例(男性20例,平均年龄53.6岁,女性23例,平均年龄57.0岁),其中胆总管扩张伴胆总管结石的概率为66.7%(24/36),与胆总管无扩张但发生胆总管结石的概率(57.1%,4/7)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未发现结石的患者中,十二指肠乳头炎发生率为37.9%(11/29)。结论胆囊摘除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中以胆总管结石为主,其次为十二指肠乳头炎。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进展和检查的普及,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的患病率逐渐增高。既往研究对PAD及其分型与胆总管结石关系的结论不尽相同。目的:探讨PAD及其分型对胆总管结石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新疆军区总医院住院行ERCP诊治的胆胰疾病患者1 524例,根据是否存在PAD分组,并根据乳头与憩室的位置关系将PAD分为三型,对各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AD组年龄≥60岁者占82.2%(310/377),显著高于非PAD组的60.8%(697/1 147,P0.05)。PAD组胆总管结石检出率以及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比例显著高于非PAD组,胆总管结石直径显著大于非PAD组(P均0.05)。PADⅡ型胆总管结石检出率高于Ⅰ型和Ⅲ型,结石直径大于Ⅰ型和Ⅲ型,Ⅰ型、Ⅱ型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比例高于Ⅲ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老龄和PAD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胆囊切除术为其保护因素。结论:PAD好发于老年人。PAD及其分型与胆总管结石的形成和复发有关,存在PAD尤其是PADⅡ型者易发生胆总管结石,结石直径较大,术后结石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发生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时,乳头的位置、走向往往也发生改变,此类患者行ERCP常常操作困难,且易发生并发症.十二指肠乳头位于憩室下缘且乳头内陷的患者行ERCP尤其困难,我们创新性使用了乳头外翻插管法,提高了ERCP成功率,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我科2005年6月至2012年1月行ERCP的患者中,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管、胰腺疾病发生率为15.08% (281/1864).其中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憩室口下缘伴有乳头内陷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42~78岁,中位年龄61岁;ERCP检查前临床诊断为胆总管结石12例,胆管扩张6例,其中合并胆管炎15例,急性胰腺炎2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与胆胰疾病的关系及其对ERCP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病人380例,了解老年人PAD与胆管疾病的关系及对诊疗性ERCP的影响。结果发现老年人PAD患者105例,在老年人中发生率27.63%。本组ERCP插管造影成功率95.23%,并发胆管结石者72例,胆管下段良性狭窄15例;胆胰管及壶腹部肿瘤10例;慢性胰腺炎2例,胆总管乳头瘤1例,均进行了治疗性ERCP。术后并发症:4例出血,1例轻型胰腺炎,3例高淀粉酶血症均经内科治疗好转,无1例死亡。结论 ERCP治疗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合并胆胰疾病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年龄、憩室本身不是ERCP的禁忌证,所有治疗性ERCP的方法均适合高龄患者,疗效也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胆囊摘除术后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方法 收集近2年来的急性胰腺炎患者222例,根据超声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222例患者中,单纯胆囊摘除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有43例(男性20例,平均年龄53.6岁,女性23例,平均年龄57.0岁),其中胆总管扩张伴胆总管结石的概率为66.7%(24/36),与胆总管无扩张但发生胆总管结石的概率(57.1%,4/7)相比无显著差异(P > 0.05).超声未发现结石的患者中,十二指肠乳头炎发生率为37.9%(11/29).结论 胆囊摘除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中以胆总管结石为主,其次为十二指肠乳头炎.  相似文献   

14.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58例ERCP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以及对诊疗性ERCP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59例ERCP的诊疗结果,了解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管疾病的关系及对诊疗性ERCP的影响。结果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58例,发现率22.39%,其中63.79%合并有胆管结石,ERCP造影成功率98.28%,93.10%胆管显影,74.14%进行了治疗性ERCP。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易合并胆管结石,在诊疗性ERCP中只要术者耐心、细心、小心,即使是治疗性ERCP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内镜下单纯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旁憩室的安全性。方法对65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进行内镜下取石治疗,其中35例行单纯EPBD术后取石,30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联合EPBD取石。比较两组取石取净率、术中出血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取石取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EPBD组术后无出血,明显少于EST+EPBD组(P=0.04)。术后胰腺炎及胆管炎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穿孔。结论单纯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比EST联合EPBD安全,且操作方便,能够减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郑捷 《内科》2012,7(1):34-35
目的 总结经十二指肠镜治疗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2月至2011年4月经十二指肠镜治疗的胆总管结石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06例患者资料.结果 106例中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95例,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6例,一次性成功取净胆总管结石101例,5例镜下治疗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无1例出现憩室穿孔并发症.结论 十二指肠镜对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进行治疗,相对正常乳头下而言,操作难度有所增大,乳头切开以小切开为宜,十二指肠镜对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进行镜下治疗依然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胆管末端良性病变经ERCP治疗后复发胆管炎的危险因素,评价ERCP治疗远期效果的同时确定随访对该类患者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4年行ERCP诊治的150例胆管末端良性病变合并胆管炎患者的临床数据,并通过随访评价ERCP治疗该类疾病的效果。结果经ERCP成功造影132例,成功率为88.0%,术后共出现胆管炎复发22例,占17.5%(122/126),男性胆管炎复发率高于女性(P=0.138),憩室组复发率高于非憩室组(P=0.023),合并胆囊结石组的复发率高于无胆囊结石组(P=0.016),胆囊切除组胆管炎复发率低于胆囊非切除组(P=0.003),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组的复发率高于非EST组(P=0.045),对年龄、性别、并憩室、并胆囊结石、胆囊切除史、EST治疗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憩室、EST治疗为胆管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胆囊结石与术后复发有关(P=0.000),胆囊切除史及性别为男时为复发的保护性因素(P=0.000)。结论胆管末端良性病变包括十二指肠乳头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胆管泥沙样结石、壶腹周围憩室等,多病因交叉存在、互相影响,对胆管末端疾病的诊治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ERCP对该类疾病安全有效,该类疾病具有易复发的特点,且有恶变的可能,随访对于该类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与原发疾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20例老年胆胰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与原发疾病的相关性。结果老年患者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总体发生率为6.3%。出血组中壶腹部嵌顿结石、胆管癌、胰头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均0.05)。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及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均0.05)。结论老年壶腹部嵌顿结石、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合并高血压病、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患者,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风险较大。ERCP术后出血治疗首选急诊内镜下止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十二指肠良性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4例因十二指肠良性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接受ERCP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例特点、ERCP情况及预后等。结果14例患者中ERCP成功12例。共行22次ERCP,平均1.57次/例。8例因十二指肠狭窄接受球囊扩张术。ERCP失败2例均为扩张组患者。ERCP后1例出现轻症急性胰腺炎,1例出现高淀粉酶血症,经药物治疗均康复。14例中有4例于术后1~3年胆总管结石复发,其中3例再次内镜取石成功,1例接受外科手术。结论ERCP治疗十二指肠良性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有较高成功率,但复发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指导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工人医院肝胆外科2002-01/2007-01共收治的52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法、是否存在十二指肠憩室等8种可能影响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术后3、5、10年的累积结石复发率别为6.5%,9.5%和15.1%.患者的性别、年龄、胆总管结石数目以及是否存在胆囊结石4种因素对胆总管结石手术后复发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罹患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患者术后再次发生胆总管结石的风险比是无憩室患者的1.37倍(95%CI:1.02-4.04,P0.05);胆总管直径≥15 mm的患者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风险比是15 mm患者的2.16倍(95%CI:1.12-5.08,P0.01);接受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的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风险比是接受传统手术患者的2.20倍(95%CI:1.13-6.87,P0.05).结论:罹患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或者胆总管扩张或者接受过EST治疗的患者,再次复发胆总管结石的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