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四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quadrivalent human papillomavirus,qHPV;HPV6/11/16/18型,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3493542)于2017年在中国境内获批上市,适用于20~45岁女性。这项开放性Ⅲ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并比较9~19岁和20~26岁中国境内女性四价HPV疫苗自第1剂接种至第7个月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9~26岁的受试者分别于第1天、第2个月和第6个月接种3剂次四价HPV疫苗。使用竞争性荧光免疫检测法(cLIA)分析首剂接种当天和第7个月时受试者血清样本中的抗-HPV6/11/16/18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和血清抗体阳转率。记录接种后30 d内的注射部位不良事件和全身性不良事件以及整个研究期间出现的严重不良事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66例接种至少1剂受试者(9~19岁组与20~26岁组各383例)。两个年龄组中所有符合免疫原性方案的受试者在第7个月时,疫苗所含四种HPV型别均产生血清学抗体阳转。9~19岁年龄组受试者在第7个月时产生的抗-HPV6/11/16/18 GMT值非劣效于20~26岁组受试者。9~19岁年龄组中,分别有36.6%和49.3%的受试者报告注射部位不良事件和全身性不良事件,20~26岁年龄组受试者中注射部位和全身性不良事件比例分别为40.7%和54.8%。没有发生疫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无受试者因不良事件终止研究,无死亡病例的报告。结论9~19岁中国境内女性中接种3剂次四价HPV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非劣效于20~26岁年龄组。该疫苗在研究人群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母源性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antibody,抗-HBs抗体)对婴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抗体应答的影响.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中,选择抗-HBs抗体阳性孕妇43例(阳性组)和阴性孕妇29例(阴性组),其足月儿出生时和出生后1个月分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定量检测孕妇分娩前、脐动脉血及婴儿1月龄和3.5月龄的抗-HBs抗体水平.结果 阳性组43例新生儿脐血抗-HBs抗体也为阳性,与母血清抗体水平的相关系数r=0.98(t=39.05,P<0.01);1月龄时,42例抗体仍阳性.阴性组29例新生儿脐血和1月龄时抗-HBs抗体均阴性.3.5月龄时,两组抗-HBs抗体阳性率均为100%,但阴性组平均抗-HBs抗体浓度高于阳性组[(466.9±86.7)mIU/ml和(151.2±23.1)mIU/ml,t=2.72,P=0.011].母源性抗-HBs抗体>1000 mIU/ml的5例婴儿中,3例在接种2次疫苗后没有产生主动抗体应答.结论 母源性抗-HBs抗体可抑制乙型肝炎疫苗前2次接种后的抗体应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对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收治的89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丈夫或第三者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ELISA方法分析其诱导的抗HLA-Ⅰ、Ⅱ抗体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其中21例妊娠成功者和9例妊娠失败者体内IFN-γ+CD4+T、IL-10+CD4+T和NK细胞亚群频率变化。结果 89例患者经主动免疫治疗后,有72例妊娠,其中63例成功妊娠,妊娠成功率为87.50%;妊娠成功者中共有61例抗HLA-Ⅰ和(或)抗HLA-Ⅱ抗体转阳,总转阳率为96.83%。9例妊娠失败者中仅有1例抗HLA-Ⅰ抗体转阳,总转阳率为11.11%。妊娠成功者体内IFN-γ+CD4+T和CD56+CD16+NK细胞频率明显下降,而IL-10+CD4+T细胞频率明显升高;而妊娠失败者体内各细胞亚群无显著性改变。结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能显著下调机体细胞免疫应答,上调机体体液免疫应答,更利于妊娠发展。  相似文献   

4.
妊娠后期接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妊娠后期接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观察胡桂英,谭文华,马金赏,张景权,康志海一般认为妊娠早期患乙肝时易引起自然流产,而后期则可能导致早产或引起胎儿先天性肝炎[1].又证明在妊娠后期及产后初期感染乙肝的婴儿易成为携带者,而导致远期后果─—慢性肝炎、肝硬化、...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母乳喂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者在其新生儿、婴儿接受被动及主动全程联合免疫的条件下,是否可以母乳喂养。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03年10月间妊娠期无症状HBV携带者所娩婴儿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新生儿出生时留取脐血检测HBV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出生后12h内及第14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0、1、6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由产妇自愿选择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55例母乳喂养,36例人工喂养。分别于婴儿7个月和12个月时随访检测HBV 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婴儿7个月时未感染乙肝但抗-HBs阴性者给予乙肝疫苗5μg加强注射。结果婴儿7个月和12月时,母乳喂养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09%(5/55)及9.09%(5/55),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5.45%(47/55)及90.90%(50/55);人工喂养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33%(3/36)及8.33%(3/36),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6.11%(31/36)及91.67%(33/36)。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生儿、婴儿接受被动及主动全程联合免疫的条件下,无症状HBV携带者可以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6.
预防免疫对乙型肝炎父婴传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 (HBV )父婴传播 (P FT)的方法。方法 选取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12月 3 1例孕妇丈夫血清HBVDNA( )、孕妇无HBV感染的病例 ,孕前以乙肝疫苗 (HBVac)免疫至抗 HBs( )后再妊娠 ,自孕 2 0周起 ,每 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 2 0 0IU至产前 (观察组 )。另筛选入院时发现孕妇无HBV感染 (乙肝两对半各指标全阴性 ) ,而丈夫血清HBVDNA ( )的 2 6例夫妇作对照组 ,两组病例产时均取脐带血查HBVDNA ,及抗 HBs ,观察两组新生儿HBV感染率及抗 HBs( )率。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 16 13 % (5/3 1) ,而对照组感染率为 42 3 1% (11/2 6) ;观察组新生儿抗 HBs( )率为 54 84% (17/3 1) ,对照组为 0 (0 /2 6)。观察组的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结论 孕前肌注乙肝HBVac、孕期肌注HBIG可有效预防HBV的P F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对55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于产前28周、32周和36周分别给予HBIG 200IU免疫阻断作为阻断组;31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未给予HBIG免疫阻断作为未阻断组;同期选择HBV标志物阴性孕妇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新生儿分别给予乙肝基因疫苗的免疫接种,并分别于1个月、2个月、7个月和12个月龄采集外周血检测HBV标志物及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阻断组、未阻断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7.3%(48/55)、77.4%(24/31)和97.6%(41/42);未阻断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大三阳”孕妇的阻断效果最好,新生儿抗HBs阳转率从33.3%上升到71.4%。结论对HBV感染孕妇采用HBIG免疫阻断,可以降低宫内感染及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分娩时孕妇HBV感染状态对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抗心磷脂抗体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清抗心磷脂抗体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胚胎着床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1994年11月至1996年5月共150个IVF-ET周期(150例)中女性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ACA-IgG、IgM类)进行测定,同时观察IVF-ET周期的妊娠结局。结果21个ACA阳性周期的临床妊娠率为9.5%,明显低于129个ACA阴性周期的临床妊娠率26.3%(P<0.05)。15例生化妊娠者的血清ACA阳性率为20.0%,99例未妊娠者的ACA阳性率为16.2%,两者ACA阳性率均高于36例临床妊娠者的5.6%(P<0.05)。生化妊娠者与未妊娠者的AC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5)。结论女性患者体内ACA可能干扰了IVF-ET中胚胎着床和胚胎着床后的早期发育,体内自身抗体的存在也是IVF-ET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前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疗法(LIT)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的最适疗程和疗效监测指标。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确诊为URSA的孕前患者92例,分为2组:LIT组74例(孕前行LIT治疗)和对照组18例(孕前未进行LIT治疗)。LIT组治疗2次即1个疗程后,若封闭抗体(APLA)与自身免疫性抗体(AIA)任意一项转阳,终止LIT治疗,为LIT-A组(29例);未转阳者(45例)中13例拒绝继续治疗,为LIT-B组,余32例继续进行LIT治疗2次,为LIT-C组。LIT治疗4次后无论APLA是否转阳,均备孕。全部患者随访至妊娠28周以上,比较LIT组和对照组的妊娠成功率,并检测LIT组治疗前后APLA和AIA的变化。结果 LIT组妊娠成功率(67.6%,50/74)显著高于对照组(38.9%,7/18)(P0.05)。LIT-C组妊娠成功率(84.4%,27/32)显著高于LIT-B组(53.8%,7/13)(P0.05);与治疗前相比,LIT组治疗2次后APLA(21.6%,16/74)与AIA(21.6%,16/74)转阳率显著增加(P0.05);LIT治疗4次后,与治疗前相比,LIT组APLA(36.5%,27/74)与AIA(33.8%,25/74)的累积转阳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孕前进行LIT治疗有助于提高URSA患者妊娠率成功率;LIT治疗2次后,部分患者AIA或APLA转阳,应停止LIT治疗;若APLA与AIA均未转阳,再进行2次LIT治疗更有利于妊娠成功;LIT治疗4次后,若患者APLA仍未转阳,为避免AIA进一步转阳,应停止LIT继续治疗;APLA转阳与妊娠成功无显著相关性,AIA有望辅助APLA作为监测LIT疗效和调整疗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与复发性流产(RSA)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4-08—2005—10选取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门诊100例有复发性流产史非妊娠妇女为研究组,其中原发性RSA62例(原发性RSA组),继发性RSA38例(继发性RSA组),100例有正常妊娠史非孕健康妇女为对照组,化学发光免疫法测两组血清中的抗甲状腺抗体。结果 研究组血清中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4%和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和6%(P〈0、05)。原发性与继发性RSA患者血清中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甲状腺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增高,需进一步研究治疗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1987年2月至1989年12月,作者对3例习惯性流产患者,在排除其他原因后,对妻血清中无丈夫白细胞(HLA)抗体者,行皮内注射丈夫淋巴细胞。经过这种免疫治疗后再次妊娠的32例中28例成功,妊娠成功率为87.5%。9对夫妇行 HLA-DR 分型,其中2对夫妇 HLA—DR 有两个位点相同。经免疫治疗后 HLA-DR 抗体阳性率为54.8%,妊娠3~5个月阳性率为63.6%。对7例妊娠成功者进行检测,发现5例有针对丈夫 HLA-特异性抗体的抗独特型抗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对于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州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母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免疫程序的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均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2001U,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B组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C纽孕母和新生儿均不注射HBIG。所有婴儿均按国家的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即0、1、6月注射乙肝疫苗。观察并对比婴儿在6个月时乙肝五项结果。结果:三组婴儿在6个月时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保护性抗体产生率不同,A组婴儿的表抗阳性率低于其它两组,且保护性抗体产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方案对于阻断HBV的垂直传播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抗心磷脂抗体(ACLA)属于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同磷脂抗原决定簇相互作用可发生抗磷脂综合征,其在产科病人的临床表现是习惯性流产和反复发生胎儿出生前死亡。观察高危妊娠病人116例,平均年龄29(18~42)岁,检测病人的血清ACLA:ACLA-IgG和ACLA-IgM。病人分5组:第1组,习惯性流产35例,7例(20%)查出ACLA:①ACLA-IgG 3例:1例血小板减少合并妊娠中毒,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妊娠35周时胎盘早期剥  相似文献   

14.
1 020例免疫性不孕患者的治疗结果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女性免疫性不孕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对原发及继发不孕的妇女血清进行抗精子抗体(ASAb),抗卵巢抗体(AOAb),抗内膜抗体(EMAb),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的检测,发现其阳性率分别为:25.88%、22.86%,32.81%,23.61%。采用地塞米松,维生素E、维生素C进行周期性治疗,3个周期为1疗程,结果 1疗程后,4种抗体转阴率均可达90%以上,妊娠率平均达30%。结论 皮  相似文献   

15.
小鼠富含半胱氨酸分泌蛋白-1DNA疫苗免疫避孕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金  杨菁  程琰  李维  李星  徐望明 《生殖与避孕》2013,33(3):145-148,172
目的:观察小鼠富含半胱氨酸分泌蛋白-1(Crisp-1)DNA避孕疫苗免疫雌、雄性BALB/c小鼠后特异性抗体的表达及免疫避孕效果。方法:将雌、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雌鼠12只,雄鼠8只。每只动物经肌肉接种重组质粒pcDNA3.1-Crisp-1或pcDNA3.1空载体3次,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抗Crisp-1抗体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体的特异性。免疫结束后2周,将实验小鼠分别与未接种的正常雌、雄性小鼠合笼,记录每组雌鼠的妊娠率与每窝产仔数。结果:重组质粒pcDNA 3.1-Crisp-1可以在小鼠体内诱发特异性抗Crisp-1免疫应答,免疫后雌、雄性小鼠妊娠率和平均每窝产仔数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重组质粒pcDNA3.1-Crisp-1具有一定的抗生育潜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诊断、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例妊娠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措施及妊娠结局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5例患者诊断时间在妊娠前5个月~3年,1例患者妊娠10周诊断,狼疮抗凝物和抗β2糖蛋白均阳性。诊断后均给予抗凝治疗,其中1例患者妊娠期出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最低19×109/L;1例患者妊娠31周出现重度。结论抗磷脂综合征对妊娠有不良影响,注意筛查抗磷脂抗体,以尽早确诊和治疗,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自身抗体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自身抗体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001年9月~2002年8月共164个IVF-ET周期中女性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免疫球蛋白G,M(ACAbIg-G,M)、抗精子抗体(AsAb)和抗卵巢抗体(AOAb)进行测定,同时观察IVF-ET周期妊娠结局.结果 31个ACAb阳性周期中妊娠率为12.90%(4/31),明显低于133个抗体阴性的33.08%(44/133),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 0.05);18个AsAb阳性周期的妊娠率为27.78%(5/18),与146个抗体阴性的周期的妊娠率30.82%(45/146)相比较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19个AOAb抗体阳性周期中,妊娠率为10.53%(2/19),明显的低于145个抗体阴性周期的31.72%(46/145)(P<0.05),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上述三种抗体中,体内只有一种抗体存在的病人,妊娠率为20.83%(10/48),明显低于无任何抗体存在者的妊娠率36.27%(37/102)(P<0.05).存在二种抗体者的妊娠率为8.33%(1/12),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体内存在三种抗体的病人,其妊娠率为0%(0/2).结论女性患者体内ACAb可能干扰了IVF-ET中胚胎着床.AsAb主要影响精子的运输,而对受精卵的着床及发育关系不大.AOAb通过干扰卵裂后的胚胎成熟导致移植失败.  相似文献   

18.
宁冰雪  王青丽  祁静  腊晓琳 《生殖与避孕》2013,(11):776-780,785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自身抗体(antithyroid autoantibodies,ATA)阳性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泐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Ⅳ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治疗不孕的患者资料。选取甲状腺抗体阳性但甲状腺功能正常者65例(共71个周期)作为研究组(ATA+组),492例甲状腺抗体阴性患者(共512个周期)作为对照组(ATA组)。结果:ATA+组与ATA-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天数、促性腺激素使用总量(Gn总量)、hCG注射日E2水平、获卵数、ICSI受精率、可移植胚胎数和妊娠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TA+组IVF受精率(59.73%)、优质胚胎率(26.94%)明显低于ATA-组(70.86%和36.31%);ATA+组的流产率(37.50%)明显高于ATA组(1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A+对IvF—ET妊娠结局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ATⅣ患者在接受IVF—ET治疗前调节甲状腺自身免疫功能可对妊娠结局有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输卵管吻合术的方法、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42例精卵管结扎术后或输卵管异位妊娠行保守性手术处理后输卵管断裂的患者,因生育需要而要求复通,其中20例采用直视下行开腹输卵管吻合术,22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吻合术,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二组患者术后妊娠结果。结果:二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24个月,妊娠情况分别为开腹组6、12、18、24个月妊娠率分别为30%、40%、60%、75%;腹腔镜组6、12、18、24个月妊娠率分别为31.82%、40.91%、63.64%、81.82%,腹腔镜组妊娠率略高于开腹组,二种手术方法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吻合术是输卵管再通的有效方法。开腹手术与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术均有较上的妊娠效果,但腹腔镜优势明显,是输卵管堵塞患者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稽留流产和葡萄胎妇女刮宫术后采用Billings法避孕的效果。方法:观察组46例,为我院住院治疗的稽留流产和葡萄胎行刮宫术后采用Billings法避孕者,同时随机抽取我院Billings门诊避孕的妇女9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象24个月内的停用率、续用率和意外妊娠率。结果:138例妇女共观察1501个妇女月,24个月内观察组除6例计划妊娠外,无停用和意外妊娠者,净累积续用率86.95%。对照组24个月内停用17例(18.47%),意外妊娠1例(1.08%),净累积续用率81.52%。结论:稽留流产、葡萄胎妇女采用Billings法避孕,效果良好,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