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新版《指南》(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总体目标:"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或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的时间."[1 ]删去了2005年版现阶段难以实现的"清除HBV","阻止疾病进展"的目标,体现出新版指南更为客观、现实.对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措施,己取得了国内外各大CHB防治指南共识.干扰素治疗CHB已有20余年,1998年第一个用于治疗CHB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的问世以及随后陆续研发上市的阿德福韦( adefovir dipivoxil,ADV)、恩替卡韦(entecavir,ETV)、聚乙二醇干扰素( PEG-IFNα)、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和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我国尚未上市),CHB抗病毒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成百万CHB患者得到了救治,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治疗经验,发表了大量长期随访研究资料,同时也发现许多问题和挑战,如药物选择、提高免疫控制、优化治疗、耐药管理、停药复发再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的十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困惑.特别是在因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所产生的耐药问题而导致的治疗失败时,我们想到的是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是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包括两大类:IFN以及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尽管现有药物已经可使大部分患者实现持续的HBV抑制,但仍有大部分患者无法实现免疫控制和功能性治愈。未来,随着新靶点药物研发的进展,相信人类在不久的将来,会像战胜HCV一样,战胜HBV。  相似文献   

4.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CHB)儿童的自然史不同于其他国家儿童,多为HBV母婴传播,家族聚集,发病以难治性乙型肝炎为多,因此中国儿童CHB抗病毒治疗有其自身特点,决策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什么时机治疗、选择哪种药物、治疗多长时间及可能的获益和不良反应等要牵涉到许多因素,如:儿童的年龄、传播的途径、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药物因素以及肝脏疾病或肝癌家族史[1-4].而且目前批准儿童可用的抗病毒药物十分有限,因此对儿童肝病医生来说选择治疗决策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邱德凯 《胃肠病学》2007,12(12):707-709
近年不断有关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的共识、指南、指导意见、新策略问世。密切关注CHB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动向,有助于解决临床治疗中所面临的问题,使患者得到最适当的治疗。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重要共识、指南,对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用于CHB抗病毒治疗的用法、疗程、治疗终点、疗效,以及病毒耐药的类型、相关因素及其预防和处理进行评述,同时提出了我国目前在CHB抗病毒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主要的疾病负担之一。目前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主要包括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以这两类药物为基础所制订的现有治疗方案均不能显著提高功能性治愈的比例。随着对HBV复制周期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相互作用了解的不断深入,针对上述过程中不同的作用靶点,对抗HBV新药的研发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7.
杨静  朱萱 《山东医药》2011,51(13):106-107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仍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肝硬化为慢性乙肝发展的终末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近10年来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就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乙型肝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有3.5亿人患此病,慢性乙型肝炎易发生肝硬变及肝癌,预后极差.抗病毒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毒复制的不同环节上,抑制其复制,以致消除感染.目前抗病毒药物包括两类一是干扰素类,天然的或基因重组的α或β干扰素.另一类是核酸类似物如阿糖腺苷Famciclovir,Lamivudine等.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有两种联合方案一是不同抗病毒药物联合,一是与免疫调节药物联合.对这些治疗方法的评价值得注意及研究.近年来Lamivudine在我国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单用Lamivudine治疗或联合治疗的持久疗效如何是令人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一旦肝功能发生失代偿,其预后极差,5年的病死率高达70%~86%.因此,急需寻求有效的治疗对策.本研究旨在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别采用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和LAM联合ADV治疗的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抗病毒治疗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防止肝硬化、肝癌发生的主要手段。而目前现有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不能令人满意,为进一步优化治疗的应答,不同作用机制、或耐药位点不同的抗病毒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选择。相关研究虽已取得一些进展,积累了一定的证据,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争议,这有待于对其发病及治疗应答不佳机制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1.
宿主的免疫应答是一把双刃剑,参与慢性HBV感染的肝损伤和病毒控制,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以通过调节宿主免疫应答影响预后。简要论述了宿主免疫应答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特点,指出宿主免疫功能重建在持久HBV感染控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学组及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协办的第四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于2012年11月16-18日在湖南浏阳召开.庄辉院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主任委员魏来教授,候任主任委员段钟平教授,副主任委员任红教授、徐小元教授、陆伦根教授、窦晓光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侯金林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43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贾继东、魏来、侯金林、徐小元、万谟彬、黄祖瑚、窦晓光、张欣欣、陆伦根9位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难点和热点作了专题报告,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将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 acute - on -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以及慢性肝衰竭[1].在我国,感染是导致肝衰竭的主要因素,其中HBV感染导致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炎症活动是主要原因.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2至2006年来自北方十三个省市自治区1977例肝衰竭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HBV感染占所有肝衰竭的82.8%[2].我国大部分HBV感染相关性肝衰竭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支持、免疫调节和防治并发症等.由于肝衰竭极为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症候群,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病死率居高不下.此类患者体内往往存在高水平的HBVDNA,因此近年来对于应用抗病毒治疗提高本病的生存率进行了有意义的临床探索.  相似文献   

14.
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指征、药物选择、疗程、治疗终点、停药指征等基本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致,只是抗病毒治疗的指征相对更宽,疗程相对更长,停药指征相对更严.但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原则和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有所不同,情况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5.
在慢性乙型肝炎人群中,合并HIV/HCV/HDV感染、儿童和青少年、妊娠妇女、慢性肾损害、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关于乙型肝炎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指征、药物选择及调整、抗病毒疗程等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几年各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均提出要规范乙型肝炎特殊人群的管理,但对该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证据级别不高。临床工作中应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规范管理流程,力求建立高质量的队列研究,以获得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细胞脂肪变是否影响CHB患者抗病毒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10例CHB患者,CHB合并NAFLD患者99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肝功能。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1)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时,24周单纯CHB患者较合并脂肪肝患者生化学应答率更高(χ2=4.069,P=0.044);48周HBV DNA阴转率明显优于后者(χ2=17.327,P=0.000)。对于HBeAg阳性患者,单纯CHB患者在24周的生化学应答率、24和48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均显著优于合并脂肪肝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两组的生化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时,48周单纯CHB患者的生化学应答率较高(χ2=7.620,P=0.006),24和48周的HBV 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HBeAg阳性患者,24周时合并脂肪肝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高于单纯CHB患者,48周时ALT/AST复常率低于单纯CHB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ALT/AS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48周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脂肪变对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质量评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生存质量(QOL)状况,并通过抗病毒治疗对其QOL进行干预.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选择2003年至2004年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2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健康人群185例,分别以健康状况问卷(SF-36)、医学应对问卷以及肝病特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B患者除情感职能(RE)外,其他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0.05).CHB患者QOL与年龄、肝病特质问卷得分以及医学应对问卷中的屈服、面对因子分显著负相关(P<0.01).虽然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CHB患者QOL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完全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比较,两组除社会功能(SF)(P<0.05)以外其他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比较,仅RE、躯体疼痛(BP)及一般健康状况(GH)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QOL多个纬度均有受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提高患者的QOL.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前后对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乙肝患者共157例,5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分别在其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前,抗病毒治疗后的第1、2、3、4周,用ELISA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RT-PCR法检测HBV DNA,免疫比浊法测定IgG、IgA、IgM和C3、C4、总补体(CH50)、C反应蛋白(CRP).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及肝硬化组患者的IgA、IgM明显高于慢乙肝组(P<0.01).三组间C3、C4、CH50、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的C3、IgM、IgG及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者中,高HBV DNA水平的患者与低水平HBV DNA患者相比,其IgA、IgM、C3和CH50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患者中,高HBV DNA水平的患者与低水平HBV DNA患者相比,Ig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抗病毒治疗,三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及HBV DNA较治疗前下降,补体系统较前回升,在第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 DNA的水平与C3呈负相关(r=-0.78,P=0.021).HBeAg定量与C3呈正相关(r=0.87,P=0.015).结论 血清免疫球蛋白、CRP、C3、C4和CH50可以反映肝脏炎性活动状态;C3的变化可以预测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任爽  张华  胡鑫才  刘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4):264-269,275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联合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Embase、BIOSIS等数据库,纳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以中药联合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为试验组,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为对照组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Jadad评分来评估各个研究的质量;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完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汇总研究结果。结果最终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1篇研究方法学Jadad评分为3分,1篇为2分,其余为1分,共13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试验组703例,对照组683例。对于14篇的Meta分析显示: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肝功能复常率(ALT、AST)和病毒学指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联合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YMDD变异发生率,在6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继续治疗至12个月,联合干预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表明,6个月以上的中药联合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干预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ALT、AST)以及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YMDD变异发生率,优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单用。由于系统评价纳入的RCT和患者数量有限,且存在选择性偏倚和发表偏倚,期待有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提供有效证据。  相似文献   

20.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炎学组与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于2010年12月11-13日在海口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