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荆芥炒炭前后止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实验对荆芥、荆芥炭水煎液,荆芥、荆芥炭提取挥发油后水煎液,荆芥炭混悬液,荆芥、荆芥炭挥发油乳剂等样品的止血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荆芥炭混悬液和荆芥炭挥发油乳剂具有较明显的止血作用,且该作用与剂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谢超群 《中药材》1993,16(4):22-22
荆芥穗是常用中药,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果穗。最近市场上发现一“荆芥穗”,经鉴定为唇形科植物柴荆芥Elsholtzia stauntonii Benth.的干燥果穗。柴荆芥穗能否代荆芥穗入药,均未见文献报道。本文将二者进行比较鉴别,供药材收购及使用单位鉴别时参考。一、性状鉴别荆芥穗与柴荆芥穗的性状特征比较见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荆芥名称的考释,为荆芥药名正名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研究古今有关文献,考释荆芥名称的源流。结果:荆芥原称"假苏",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荆芥之名始见于汉末吴普《吴普本草》,此后诸家本草即多以荆芥作为假苏异名;但唐陈士良《食性本草》则认为两者不同,宋苏颂《本草图经》也认为荆芥、假苏应是二物,荆芥作为正名组方始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将荆芥作为本品正名的本草著作始自唐孟诜《食疗本草》,此后不少本草即以荆芥为正名载录本药;现代中药著作则多以荆芥为正名。结论:本药当以荆芥作为规范正名。  相似文献   

4.
荆芥、荆芥穗及其炭制饮片吸附力的测定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丽  宋磊  郭戎  丁安伟 《江苏中医药》2007,39(11):73-75
目的:通过对荆芥、荆芥穗及其炭制饮片吸附力的测定,探讨荆芥炭及荆芥穗炭的止血机理.方法:利用饮片对色素亚甲基蓝的吸附情况,以分光光度法测定荆芥各饮片吸附力的大小.结果:亚甲基蓝线性范围为0.01062~0.1062mg(r=0.9996),加样回收率为100.24%,RSD为2.85%(n=6).各饮片吸附力的大小:荆芥炭>荆芥;荆芥穗炭>荆芥穗.结论:吸附力的变化可能是荆芥及荆芥穗炭制品止血的比较重要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荆芥及荆芥炭特征图谱检测方法,初探荆芥炭炒制过程中成分变化趋势。方法采用Waters Symmetry C_(18)(4.6mm×250mm,4μm)色谱柱,以0.2%磷酸溶液和乙腈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ml/min,荆芥和荆芥碳检测波长分别为283nm和307nm,分别建立荆芥和荆芥炭的特征图谱。以特征峰峰面积为指标,研究不同炒制温度及炒制时间下各成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荆芥在炒炭过程中,其趋势为荆芥原有成分逐渐降解,荆芥炭特征成分逐渐生成,完全炭化后荆芥炭特征成分消失。结论研究结果验证了中药炮制中"炒炭存性"的规则,明确了荆芥在不同炒制温度与炒制时间下各成分的变化趋势,为炒炭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荆芥不同药用部位及炒炭后挥发油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荆芥不同药用部位及炒炭后挥发油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检索。从全荆芥中检出26个组分,其中11种系荆芥挥发油中首次发现;从荆芥炭中检出27个组分,其中9种为全荆芥中首次发现。其余18种成分的含量也绝大部分发生改变。并对荆芥穗和荆芥梗挥发油中主要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荆芥醇提物抗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荆芥醇提物抗病毒作用。方法:取实验小鼠120只,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利巴韦林组、荆芥Ⅰ组、荆芥Ⅱ组、荆芥Ⅲ组。结果:荆芥醇提物具有较好的抗H1N1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定荆芥炭饮片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化学及显微方法对荆芥炭饮片进行了定性研究,采用UV法测定了荆芥炭饮片中总黄酮含量,结果:建立了荆芥炭饮片的质量标准。结论:建立的荆芥炭饮片质量标准中的检测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历代相关本草、医籍、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荆芥的名称、分类、基原、药用部位、性味、产地、品质评价、栽培采收及加工方法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荆芥以“假苏”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而“荆芥”一名则首见于《吴普本草》,后世多沿用“荆芥”为正名。假苏之名源于其气味,而荆芥则源自读音。荆芥主流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的带穗全草,其道地产区为江苏、河北等地。近代以来总结荆芥品质以茎细、穗多色绿、气香者为佳。在临床应用上,荆芥多为生品入药,炒炭入药主要用于止血。经典名方槐花散、当归饮子原方均以荆芥穗入药,因此建议使用唇形科植物荆芥S. tenuifolia的干燥花穗;而凉血地黄汤则以荆芥炭入药,建议可采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荆芥炭的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药对荆芥-防风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晓如  邹桥  周涛  曾笑  张斌  梁逸曾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8):1373-1376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药对荆芥-防风、单味药荆芥和防风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测定挥发油成分,利用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分辨色谱重叠峰,通过质谱库进行定性,用总体积积分法进行定量。结果荆芥-防风、荆芥和防风挥发油分别得到65,51和36个定性结果,占总含量的82.36%,86.71%和89.15%。结论荆芥-防风挥发油成分数目大致是单味药荆芥和防风的加和,但主要来自荆芥。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裂叶荆芥及其混伪品的ITS2条形码序列,探索鉴定荆芥、荆芥穗及其混伪品的新方法,以保证荆芥的质量及临床疗效。方法对裂叶荆芥样品进行DNA提取、PCR扩增ITS2片段和双向测序,所有序列用软件MEGA 6.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对裂叶荆芥及其混伪品间的种间序列差异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其种间、种内K2P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树。结果裂叶荆芥ITS2序列长度为232 bp,G+C含量为66.8%,序列高度保守,种内无变异位点。裂叶荆芥与其混伪品种间变异位点较多,种间K2P最小距离为0.0175,大于其种内距离,NJ树显示可以将裂叶荆芥与其混伪品完全分开。结论 ITS2序列可鉴别荆芥、荆芥穗及其混伪品,为荆芥的种质资源鉴定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中成药》2016,(5)
目的分析藏荆芥Nepeta angustifolia C.Y.Wu不同药用部位及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alia Briq中的挥发性成分,并比较其差异。方法取藏荆芥全草、花穗、叶、茎和荆芥,分别密封于顶空进样瓶中,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法测定挥发性成分,并检索NIST标准谱库,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有量。结果藏荆芥的挥发性成分种类以叶中最多(21个),而全草中最少(17个)。茎中主要为荆芥内酯,相对含有量达73.24%。荆芥中鉴定出18个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异薄荷酮、胡薄荷酮和柠檬烯。结论藏荆芥与荆芥中的挥发性成分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曹雨诞  张丽  杨梅  丁安伟 《中草药》2007,38(12):1827-1829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河北、江苏、安徽、山东。荆芥最早以“假苏”一名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荆芥之名始载于《吴普本草》。荆芥性温、味辛,亦有人认为其性平或凉;其生品具有祛风解表,宣毒透疹,散瘀止血之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咽喉肿痛、头痛、风疹、麻疹、疮疡初起等多种皮肤病。荆芥穗饮片效用同荆芥,唯发散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Briq·为唇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要含d-薄荷酮(d-menthone)及d-苎烯(d-limonene)[1]。在荆芥栽培中有关于荆芥收获时间不同造成挥发油含量差异的报道[2],但关于荆芥干物质积累和挥发油积累量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称重法和挥发油提取法,探讨了荆芥干物质积累与挥发油含量和积累量的动态变化,确定荆芥适宜收获期,为荆芥的规范化种植及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1材料  相似文献   

15.
荆芥穗是荆芥的花穗,性微温味辛,入肺肝经,有祛风解表、止血之功.因荆芥穗芳香气烈、质轻,效用较荆芥强.<傅青主女科>中有20余首方剂应用荆芥穗[1],有生用、炒用之分,剂量有大、小之别.荆芥穗与它药配伍后,其作用也多有演绎,可见傅山对荆芥穗的应用,确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播期、密度、施肥等对荆介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称重法测定荆芥干物质。结果:本试验条件下,4月15日为荆芥最佳播期;120万株/hm2为荆芥最佳密度;施磷肥及微肥MnSO4均能显著提高荆芥产量。结论:合理的播期及种植密度是荆芥高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荆芥穗是荆芥的花穗,性微温味辛,入肺肝经,有祛风解表、止血之功.因荆芥穗芳香气烈、质轻,效用较荆芥强.<傅青主女科>中有20余首方剂应用荆芥穗[1],有生用、炒用之分,剂量有大、小之别.荆芥穗与它药配伍后,其作用也多有演绎,可见傅山对荆芥穗的应用,确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8.
废电池浸出液对荆芥生理及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废旧电池浸出液对荆芥幼苗生长及叶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探讨不同浓度废旧电池浸出液对荆芥幼苗生长的影响,并用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相质谱联用对叶片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荆芥幼苗对废电池浸出液具有一定的抗性,但高质量分数废电池浸出液对荆芥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废电池浸出液对荆芥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大.结论:废旧电池在水中渗出的化学物质对荆芥产生很大影响,降低荆芥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荆芥穗中主要含有挥发油约1.69%,据文献报道具有祛风、解表的功效。本文对荆芥穗总提取物、荆芥穗水提物和荆芥油的抗甲型流感病毒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薄荷、荆芥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变化及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为薄荷-荆芥药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荆芥药对及薄荷、荆芥单味饮片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体外抑菌作用比较。结果:在薄荷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在荆芥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在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3种挥发油样品共有化合物27种,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新测得5种化合物,9种化合物未检测到。在体外抑菌作用上,薄荷-荆芥药对及其单味药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均有抑菌作用,其中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的抑菌作用强于薄荷、荆芥单味药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和ATCC25922)的抑制作用,药对挥发油=薄荷挥发油荆芥挥发油。结论: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较薄荷、荆芥单味药均有一定变化,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作用略优于单味药挥发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