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静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601-602
目的 探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掌握其发病原因及预后和治疗,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63例KD及不完全KD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仪器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中,KD45例,不完全性KD18例.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CAI)发生率(18.5%)明显高于KD(7.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KD的肛周脱屑症状较明显,其他临床症状发生较少,而且出现的时间显著晚于KD,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率更高,但其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更需警惕,其早期诊断依据可用肛周脱屑来表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不完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以期发现对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08年8月,34例临床未达到川崎病全部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儿均发热超过5天,在川崎病其他5项诊断指征中,具有3项者20例(58.8%),具有2项者14例(41.2%),心脏彩超冠状动脉改变12例(35.2%)。34例入院均未明确诊断。在小儿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过程中要考虑KD,尤其不完全KD的存在。【结论】对KD诊断不明确、易漏诊、误诊而致冠状动脉瘤的发生,可能影响预后,必要时可采用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3.
32例不完全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方法:对32例不完全KD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仅具备川崎病2条主要临床表现14例(43.8%),具备川崎病3条主要临床表现10例(31.3%),具备4条主要临床表现8例(25.0%),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升高(CRP),血沉增快,8例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对持续发热大于5天,具有2条以上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PLT、CRP及血沉增高或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提示川崎病,对于疑似病例也应早期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不完全川崎病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例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全KD患儿的临床特征较少,但其实验室诊断指标却有过度表达。16例不完全KD患儿中有4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因其临床特征较少,易被误诊,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因此要不断提高对不完全KD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5年6月-2007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不完全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全川崎病在婴儿期发生率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与典型川崎病相似,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是发热,皮疹,恢复期脱皮,口咽黏膜弥漫性充血、皲裂,结膜充血;其次是草莓舌、手足硬性水肿,颈淋巴结肿大最少见。结论提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减少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患者分为单用阿司匹林组与阿司匹林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组,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阿司匹林 静注丙种球蛋白组在热程、住院时间、冠状动脉病变及恢复时间方面均较单用阿司匹林组缩短。结论阿司匹林 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对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川崎病(KD)于1967年在日本发现,根据其临床表现将该病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婴儿和儿童期均可发病,80%~85%患者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月婴儿,目前诊断标准已被国内外认可。研究发现临床存在20%左右的患儿以"发热、皮疹待查"收住院,即入院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诊治的KD患儿予以阿斯匹林及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皮疹、杨梅舌、球结膜充血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病变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以心血管系统损害多见,经对症治疗全部好转出院,无住院死亡病例。结论: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改善KD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综合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36例诊断为不完全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完全KD年龄、性别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1)不完全KD多发于年龄小于1岁的婴儿(47.5%),男女比例大致相当(1.25:1)。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以双侧结膜充血(77.8%)和口唇干红、皲裂(6;3.9%)多见,其他依次为颈淋巴结肿大(56.1%)、杨梅舌,口腔黏膜及咽部弥漫性充血(16.6%),手足硬肿、掌红斑出现率相对较低(13.9%)。多形性皮疹也不多见,有时呈一过性皮疹(8.5%),急性期无指趾端膜样脱皮和肛周脱皮,无早期诊断价值。(2)不完全川崎病急性期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15.5~51.6×109/L),以成熟和未成熟粒细胞为主;轻中度贫血(血红蛋白84~135g/L,平均105g/L);血沉(EsR)55~128mm/h,平均数为76mm/h,c反应蛋白(cRP)12~157mg/L,平均数87mg/L,均显著升高;病程7~14-d.血小板(PLT)增多(215.4~675.7×109/L,平均数为4-58.7×109/L)。结论不完全KD在婴儿(≤1岁)中发生率较高,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在临床表现条件不足时,白细胞总数、血沉、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数变化是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IKD)早期诊断的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5月在厦门市第三医院儿科住院的21例IK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持续发热、川崎病面容、手足硬肿、肛周潮红或脱皮、卡巴红等症状及体征有助于IKD的早期诊断。炎症指标(ESR及CRP)、WBC及BNP早期增高以及发病10 d内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是早期诊断IKD可靠的辅助指标。21例IKD患者中发生冠状动脉扩张10例,占47.6%,与典型K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IKD病例中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的婴幼儿,当出现川崎病面容、手足硬肿、肛周潮红或脱皮及卡巴红等表现中的2~3项时要引起重视,尽早做相应的辅助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检测,尽早明确诊断,给予早期治疗,以避免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不完全川崎病(Kgwasaki disease,KD)由于不符合典型KD的诊断标准,确立诊断有一定困难,临床容易误诊、漏诊。本文就本院2000~2005年收治不完全KD2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将12个可能与冠状动脉损害相关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血浆白蛋白〈30g/L、发病年龄与冠状动脉损害存在相关性(P〈0.05),血小板计数≥450×10^9/L、发热天数≥10d与冠状动脉损害可能有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30g/L、发病年龄均入选Logistic方程,Logistic方程为y=-0.116x1+0.463x2—1.641,血浆白蛋白〈30g/L对判定不完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预后的贡献相对较大。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为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年龄,对相关指标的分析探讨有利于疾病的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方法 对神木县医院儿科1999年8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4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54例川崎病患者中,男38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2.37:1;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岁2个月,其中<1岁14例,1~岁14例,3~岁12例,>5岁14例.54例患者中典型38例,不典型16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24例,冠状动脉扩张20例,冠状动脉瘤4例,心包积液4例.随访患者6个月~2年,于治疗12个月内冠状动脉均恢复正常,其中2例于1年后再发.结论 本组患者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高为44.4%,与其就诊晚、不典型病例较多、基层医疗条件差、未及时应用丙球有关.单剂量(1.0~2.0g/kg)10天以内应用静脉丙球,在热退和冠状动脉损害方面优于400mg·kg-1·d-1疗法.对不典型病例应注意卡介苗接种疤痕红肿,肛周脱皮,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等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资料,总结KD的临床特征,探讨K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典型KD与不完全性KD的主要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比较典型KD与不完全性KD的临床特征,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皮疹、黏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脱皮、淋巴结肿大、肛周潮红脱皮。48例患儿经给予阿司匹林、潘生丁口服,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均治愈。结论:对非典型KD应及时做超声检查,早期足量使用IVIG可减少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并诊断为KD,且常规接受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的36例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2个月~6岁。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KD患儿临床病历资料中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案进行相关分析。按照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剂量不同,将36例KD患儿分为A组[n=8,0.4g/(kg·d)×3d],B组[n=20,1g/(kg·d)×2d]和C组[n=8,2g/(kg·d)×1d]。3组患儿的KD初诊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KD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及咽部弥漫性充血,口、唇潮红及皲裂等,并且均为KD最早期症状;实验室检查表现为C反应蛋白(CRP)异常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及血沉增快等早期表现。不同IVIG剂量组的退热时间比较,B组、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的治疗重点为极早控制血管炎,防止形成冠状动脉瘤(CAA)等。对诊断为KD患儿采用IVIG[(1~2)g/(kg·d)×(1~2)d]治疗,具有更强退热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0年3月至2010年12月于本院确诊及治疗的86例不典型KD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签署临床科研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100%),出现口唇皲裂症状为51例(59.3%),皮疹为40例(46.5%),球结膜充血为68例(79.1%),颈部淋巴结肿大为36例(41.9%)。辅助检查结果: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为81例(94.2%),血小板增高为76例(88.4%),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为72例(83.7%),C反应蛋白(CRP)增高为74例(86.0%)。7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患儿均发现冠状动脉出现不同程度改变。结论提高对不典型KD的认识,及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及治疗,可降低该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27例已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结合传统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分组讨论。结果血沉增快,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纳人参考诊断标准后,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血沉增快、血红蛋白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升高,可作为小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提高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陕西省石泉县医院住院确诊的82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川崎病发病以5岁以下多见,男多于女,无季节差异;典型病例多见,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生率低,为6.097%,诊断误诊率较高,为15.85%;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加阿斯匹林治疗效果好.结论 提高临床医师对川崎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改善川崎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KD)的护理。方法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家属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结果12例KD患儿全部痊愈。效方法。对我院儿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2例KD患儿进体征,提出护理问题,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患儿及结论对于KD患儿有效合理护理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总结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临床特点,提高本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3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患儿均有持续高烧症状,患儿的临床症状均不足4项诊断标准要求,实验室检测值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显著疗效。结论: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特征性临床表现较少,对有持续高热,川崎病典型性临床表现不显著的患儿,应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心脏彩超结果尽早确诊并行免疫球蛋白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