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清眩定晕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清眩定晕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并与西医对照组30例进行随机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清眩定晕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良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客观评价用补气活络法,自拟消晕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90例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消晕定眩汤,并给予临症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嗪口服、川芎嗪注射液静滴治疗.两组均治疗10天,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64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100%,治愈率66.66%;对照组治愈51例,有效3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5%,治愈率54.2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消晕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定眩方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脑后循环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应用定眩方,对照组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分别用药一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峰值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治疗前对比,治疗后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定眩方能够显著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拟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80例确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西比灵、眩晕停加用定眩汤口服,对照组应用西比灵、眩晕停口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椎一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72.5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采用天眩清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眩晕和头痛及血流变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天眩清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疗效优于血塞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定眩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浊中阻型)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药定眩汤口服;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1个疗程15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4天、治疗后第28天给予TCD观察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判断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4.1%,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6.5%,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2)治疗后14 d两组基底动脉、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增快,以治疗组增快较为明显,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3)治疗后28 d治疗组基底动脉、椎动脉的血流速度进一步增快,对照组基底动脉、椎动脉的血流速度较前无明显变化,两者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5)。结论:定眩汤可以通过增加脑血流速度,改善脑循环,有效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相似文献   

7.
盛力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2):1056-1057,1063
目的观察定眩活血汤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以定眩活血汤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56例单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增加脑血流速度、降低血黏度等指标方面均有效(P0.05或P0.01),但治疗组对上述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定眩活血汤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能明显提高治疗眩晕症状的疗效,降低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用天眩清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及丁各地尔静点口服氟桂利嗪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为76.0%(P〈0.05)。治疗组能有效改善眩晕、耳鸣、头痛等症状。提示天眩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定眩冲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给予定眩冲剂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不仅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而且在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定眩冲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自似清脑抑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不足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中西医常规对症,支持基础上分别加用奥立保克(对照组19例)及清脑抑眩汤(治疗组20例)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复发率、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多普勒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清脑抑眩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液黏度可能是其治疗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力定眩片联合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联合氟桂利嗪片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Vm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Vm值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强力定眩片联合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王育兵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42-2543
目的:对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将门诊收治的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的患者分组治疗,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研究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加减中药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0.32%)显著优于对照组(70.00%)。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定眩汤联合丁咯地尔治疗38例中医证型为痰浊中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治疗组38例。对照组扩容,稳定血压、血糖及血脂,并给予丁咯地尔静点。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口服定眩汤,随症加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两组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均比治疗前增快(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增快更明显(P〈0.05)。结论:针对中医辨证为痰浊中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2例,分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均连续治疗二周,比较2组眩晕患者中医病症疗效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73.8%优于对照组42.5%(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6%优于对照组85%(p<0.05).结论 穴位贴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贾书来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1):175-176
目的:观察平肝熄风/化痰定眩类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清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等)加味治疗本病40例,对照组加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5%,对照组72.5%(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熄风化痰定眩的作用,对改善症状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倍他司汀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温胆汤加减;均以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改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以中药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以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对照组20例,口服尼膜地平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眩晕及伴随症状及TCD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36%,对照组为55%(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治疗,对照组36例使用常规西医疗法。2周后观察疗效,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 〈0.05)。两组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0.05),但以治疗组改善程度为著(P 〈0.05)。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盐酸氟桂嗪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自拟方平肝熄风和血汤口服。两组连续治疗1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有效率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平肝熄风和血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刺五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刺五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刺五加,对照组用川芎嗪。观察眩晕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情况及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24%,明显高于对照组73.17%(P<0.01),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刺五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优于川芎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