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婴儿早期行唇腭裂手术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上颌骨发育的近期影响。方法:18例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在婴儿期接受唇腭裂手术作为唇腭裂修复组,随访时平均年龄(10.15±0.76)岁;10例未行唇腭裂手术的单纯唇裂患儿为单纯唇腭裂组,随访时平均年龄(10.25±0.75)岁;另20例正常的10岁龄学童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分别取头颅侧位片与上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两组唇腭裂患儿之间的上颌骨发育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生长抑制(P〈0.05)。结论:早期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行唇裂修复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不大,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正常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未经手术修复腭裂患者的牙颌形态学特征.方法 以40例未接受手术修复的恒牙列期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15例,中位年龄20.2岁;单纯腭裂(ICP)患者 25例,中位年龄21.8岁.分别对两组患者上颌牙颌模型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和分析,以4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AngleⅠ类错畸形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UCLP组患者前段牙弓宽度缩窄,前段牙弓长度及总牙弓长度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患者后段牙弓宽度增宽,前段牙弓长度和总牙弓长度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接受手术修复的腭裂患者均存在上颌矢状向发育障碍;其中UCLP患者前牙区存在一定的横向发育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未经手术修复腭裂患者的牙颌形态学特征。方法以40例未接受手术修复的恒牙列期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15例,中位年龄20.2岁;单纯腭裂(ICP)患者25例,中位年龄21.8岁。分别对两组患者上颌牙颌模型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和分析,以4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AngleⅠ类错畸形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CLP组患者前段牙弓宽度缩窄,前段牙弓长度及总牙弓长度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患者后段牙弓宽度增宽,前段牙弓长度和总牙弓长度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接受手术修复的腭裂患者均存在上颌矢状向发育障碍;其中UCLP患者前牙区存在一定的横向发育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有隐性唇裂的双侧不对称性唇裂的手术修复方式。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我中心共完成了125例双侧唇裂修复,从中筛选出18例双侧不对称性唇裂,其中有6例伴有隐性唇裂。6例中有3例行一次性手术,即将两侧裂隙分别按照单侧唇裂来修复,先修复裂隙较大的,再修复隐性唇裂。有2例则按照双侧完全性唇裂的方法来修复。有1例则只修复裂隙较大一侧,隐性唇裂未予以修复。结果 3例按照单侧唇裂分侧修复者,在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随访中,红唇及人中嵴的外观均得到满意的效果,2例按照双侧完全性唇裂修复者,上唇组织较紧,白唇瘢痕明显,组织量缺失较多。1例只修复裂隙较大的一侧,隐性唇裂仍存在畸形,需二期手术修复。结论伴有隐性唇裂的双侧不对称性唇裂,采用单侧唇裂分侧修复一期完成,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伴有隐性唇裂的双侧不对称性唇裂的手术修复方式.方法 自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我中心共完成了125例双侧唇裂修复,从中筛选出18例双侧不对称性唇裂,其中有6例伴有隐性唇裂.6例中有3例行一次性手术,即将两侧裂隙分别按照单侧唇裂来修复,先修复裂隙较大的,再修复隐性唇裂.有2例则按照双侧完全性唇裂的方法来修复.有1例则只修复裂隙较大一侧,隐性唇裂未予以修复.结果 3例按照单侧唇裂分侧修复者,在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随访中,红唇及人中嵴的外观均得到满意的效果,2例按照双侧完全性唇裂修复者,上唇组织较紧,白唇瘢痕明显,组织量缺失较多.1例只修复裂隙较大的一侧,隐性唇裂仍存在畸形,需二期手术修复.结论 伴有隐性唇裂的双侧不对称性唇裂,采用单侧唇裂分侧修复一期完成,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成年患者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手术后上颌骨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5例成年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观察组),采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进行测量,拍摄标准侧位头影测量片,选择有标志性的标志点及测量项目,并与同年龄段正常人(对照组)的测量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SNA、∠SNB等8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唇腭裂手术患者较正常人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现形式的上颌骨发育受限;唇腭裂手术是影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生长出现不同程度抑制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用延伸旋转推进瓣法修复严重的单侧完全性唇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illard延伸旋转推进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32例,此法弥补了经典旋转推进瓣法修补唇裂后,特别是严重唇裂的患侧上唇垂直距离过程,鼻小柱及患侧鼻翼畸形改善不理想等问题,此法操作简单,此法操作简单,术后疤痕隐蔽,外形满意,对伴有齿槽突裂及腭裂的单侧完全性唇裂的病例,用此法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单侧唇裂的口轮匝肌功能性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以周 《河北医学》2001,7(9):820-821
单侧唇裂畸形的修复一直都受到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医师的关注。传统的手术方法虽然给唇裂患者带来了新生活。但由于没有解决口轮匝肌的功能性重建问题 ,手术后留下很多遗憾。如上唇运动时两侧肌肉运动不平衡和不协调 ,患侧上唇出现隆起的斜行肌肉束、患侧鼻畸形逐渐加重 ,甚至出现上颌骨和面部发育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结合国内外的经验 ,在单侧唇裂的首次修复时即行口轮匝肌的功能性重建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 35例 ,男性 2 1例 ,女性 14例。 35例均为单侧唇裂 ,其中完全性唇裂 2 3例 ,不完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婴儿唇腭裂早期修复的疗效及意义。方法 对 3天~ 6个月的婴儿唇腭裂进行手术修复 ,评价麻醉安全性 ,对术后唇部、鼻部、上颌骨发育情况及语音效果随访。结果  2 6例手术均获成功 ,唇鼻部、上颌骨正常发育 ,腭裂术后语音质量几乎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麻醉、手术条件具备下 ,手术是安全的 ,早期修复利于引导正常发育 ,减轻二期修复及序列治疗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应用改良Millard术式修整先天性单侧唇裂66例,以鼻翼、鼻孔、人中嵴、唇弓及唇珠五个解剖学标志全面评估术后疗效。先天性单侧唇裂的修复应是上唇、鼻的整体修复,才能符合上唇美学的要求,鼻翼软骨的早期潜分对患侧鼻翼发育无明显影响,因此应综合评估先天性单侧唇裂的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快速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头颅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软件直接将CT扫描样本得到的Dicom标准文件进行处理,并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来构建模型的表面,在此基础上用Ansys软件建立完整的单侧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由27 405个实体单元和26 876个节点组成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结论:应用螺旋CT技术和联合使用Mimics软件、Geomgaic Studio软件对模型进行构建,并结合Ansys软件生成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是一种快速有效地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有限元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60例成年腭裂患者进行颅颌面部软硬组织测量,并与60例正常成人进行对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硬组织方面腭裂患者SNA(上牙槽座角)、N-A-Po(颌凸角)和ANS-Ptm(上颌长)等结果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软组织方面腭裂患者G-Sn-Po’(面型角)、ULP(上唇突度)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硬组织方面腭裂患者的上颌骨存在明显的发育不足、硬腭长度过短、下颌颏部前伸现象明显,下颌骨向下旋转及后退。而软组织方面腭裂患者面中1/3凹陷明显,上唇突度不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过程中,模拟腭部扩弓对上颌骨的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 10.0软件模拟上颌前牵引和上颌扩弓,分析比较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的位移变化。结果:模拟前牵引加腭部扩弓治疗,上颌骨发生向前、向下、向外的增长。有扩弓治疗的水平位移值明显减小。健侧和患侧牙弓均未出现牙弓内缩的变化。结论:上颌前牵引联合应用腭部扩弓治疗唇腭裂患者,有利于全面改善上颌骨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腭裂病人一期术后的语音障碍进行评估和分析,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因语音障碍在我院就诊的唇腭裂或腭裂术后病人共65例,其中单侧完全性腭裂28例,单侧不完全性腭裂19例,双侧完全性腭裂10例,不能判定腭裂类型者8例.对65例病人行语音评估及同期录音分析,分析共鸣方式和构音方法 ;并对47例病人行鼻咽纤维镜(NPS)检查,确定腭咽闭合不全率(Ratio).结果 语音评估结果 显示,共鸣方式为高鼻音52例(占80.0%),低鼻音13例(占20.0%);从音韵结构历程和病人构音位置等方面分析,声母省略47例(占72.3%),声母舌后置19例(占29.2%),声母舌前置16例(占24.6%),而喉头音和代偿性语音32例(占49.2%).NPS检查示,Ratio<0.3者12例,0.3~0.5者15例,0.6~0.7者11例,0.8~0.9者9例.结论 对腭裂病人一期术后语音评估有助于手术方式的评价,并为二期腭咽成形手术和语音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Millard法设计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利用唇红瓣及口轮匝肌功能性修复,探讨唇红瓣及口轮匝肌功能性修复在先天性单侧唇裂整复中的应用。 方法 2010年9月-2015年12月,对76例先天性单侧唇裂患儿采用口轮匝肌脱套式解剖、功能性修复、鼻孔基底重建及唇红瓣修复唇的方法进行整复。在上唇组织上用Millard法设计,改变"4""7"定点方法,灵活运用,有效地下降患唇的高度,达到上唇组织的解剖性复位。红唇处修复引用Noordhooff的"红线"概念,用唇红瓣相嵌,使唇红整齐,外形饱满;功能上利用口轮匝肌脱套式解剖,重新构建鼻底及上唇口轮匝肌的连续性,以期达到功能性恢复。 结果 76例患儿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57例,随访时间3个月~2年6个月。54例患儿于静态时,上唇形态恢复满意,唇线对合整齐,两侧唇峰等高、对称,唇珠饱满,患侧人中嵴明显,且与健侧相对应,上唇疤痕不明显。动态时,无明显因肌肉运动而出现的上唇的牵拉、变形以及局部凹陷。3例出现上唇疤痕增生,局部皮肤稍红、硬,略凸出皮肤表面,患侧唇高略短于健侧,在动态时出现患侧红唇的轻度凹陷。 结论 改进的Millard法可有效地降低患唇,合并使用唇红瓣和口轮匝肌功能性修复,使先天性单侧唇裂的整复无论在解剖上还是功能上均达到满意效果,并且设计简单、灵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头颅侧位片对重庆地区汉族人群唇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建立重庆地区唇部厚度分类标准,同时探索唇部软组织厚度对唇部回收的影响及不同唇厚度的切牙上唇回收比。方法:招募240名18~35岁重庆地区汉族成年人,其中男女各120 名。每个样本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唇部软组织厚度,并根据测量结果建立唇厚度分类标准,同时对男女唇厚度进行t检验。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安氏II类I分类成年女性患者68例,术前术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唇部软组织厚度并根据第一部分测量结果分为薄唇型、均衡型和厚唇型,求出各组切牙上唇回收比例。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唇厚度与切牙上唇回收比进行分析。结果:成年男性患者唇部厚度大于成年女性患者(P<0.01);安氏II类I分类成年女性患者切牙上唇回收比例在薄唇型为1.6:1,均衡型为2.2:1,厚唇型为2.9:1。结论:上唇软组织厚度存在性别差异;上唇软组织厚度对安氏II类I分类女性患者上唇回收有影响,上唇随切牙回收量与上唇软组织厚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determine in individuals with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itial cleft size and dental anomalies, and the outcome of alveolar bone grafting.

Methods A total of 67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non-syndromic 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 (UCLP) were included from the cleft lip and palate-craniofacial center, Uppsala University Hospital, Sweden. All patients were operated by the same surgeon and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Uppsala protocol entailing: lip plasty at 3 months, soft palate closure at 6 months, closure of the residual cleft in the hard palate at 2 years of age, and secondary alveolar bone grafting (SABG) prior to the eruption of the permanent canine. Cleft size was measured on dental casts obtained at the time of primary lip plasty. Dental anomalies were registered on radiographs and dental casts obtained before bone grafting. Alveolar bone height was evaluated with the Modified Bergland Index (mBI) at 1 and 10-year follow-up.

Results Anterior cleft width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enamel hypoplasia and rotation of the central incisor adjacent to the cleft. There was, however, no correlation between initial cleft width and alveolar bone height at either 1 or 10 years follow-up.

Conclusions Wider clefts did not seem to have an impact on the success of secondary alveolar bone grafting but appear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degree of some dental anomalies. This finding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patient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planning.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牙槽突裂)大鼠模型,并研究其稳定性。方法以7周龄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于右侧上颌制备4mm×4mm×3mm的牙槽突裂,模拟建立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大鼠模型。根据术后骨缺损区的处理方式将模型大鼠分为对照组(骨缺损区不予特殊处理)和实验组(骨缺损区予以骨蜡填塞),每组10只。两组大鼠分别于术毕即刻和术后4、8周时点分批处死后制备模型标本;利用显微CT(MicroCT)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定量检测骨缺损区新骨形成情况,分析和比较两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MicroCT三维图像重建显示,在术后8周时点,对照组有大量新骨充填于缺损区,缺损区明显缩小;而实验组仅断端边缘有少量新骨形成,缺损区无明显缩小。定量分析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术后4周时点的新骨形成百分比分别为54.35%和16.53%,术后8周时点的新骨形成百分比分别为93.12%和29.3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模拟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牙槽突裂)大鼠模型,利用骨蜡填塞骨缺损区能显著提高模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