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脑出血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波 《中国医刊》2000,35(12):6-8
脑出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包括外伤、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畸形、动脉瘤及肿瘤等。颅内出血的部位包括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内及脑室内血肿。对于早期脑出血的显示 ,CT扫描要优于MR显像。急性期脑出血 ,CT扫描表现为高密度 ,尽管由于颅底骨性伪迹使少量幕下出血有时难以诊断 ,但大多数脑出血可清楚显示 ,一般出血后 6~ 8周 ,由于出血的溶解 ,在CT扫描表现为脑脊液密度。血肿的MR信号是多变的 ,并受多种因素影响 ,除血红蛋白状态外 ,其他因素包括 :磁场强度、脉冲序列的选择、红细胞状态、血凝块的时间、大…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脑出血[1]是指原发于脑内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病变出血,以动脉出血为多见,血液在脑实质内积聚形成脑内血肿.脑内血肿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形成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病因可能为脉络丛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及颈动脉闭塞、烟雾病等.现就1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脑内出血的治疗趋向于采用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有开颅血肿清除术(包括大骨瓣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穿刺吸除血肿及血肿腔引流术;锥颅脑室引流术。但具体采用何种治疗方法一直是神经外科课题,我院于2002-01~2003-08-12共收治脑内出血72例,现仅就外科治疗方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4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显微镜下微创手术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微创清除高血压性脑内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4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在显微镜下微创清除血肿与传统肉眼下清除血肿进行疗效及预后分析比较.结果 微创组:42例患者中存活36例,恢复良好26例,好转率72.2%(26/36);传统组:25例患者中存活16例,恢复良好9例,好转率62.5%(9/16).结论 高血压性脑内血肿在显微镜下清除能提高存活率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李晓斌  周跃 《浙江医学》2013,(22):2007-2008
高血压脑出血占我国脑卒中患者的21%~48%,是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目前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及立体定向穿刺血肿引流术。软通道技术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在CT定位下以特制硅胶软管进行脑内血肿穿刺引流的微创技术。我科于2012—07—2013—03利用“软通道”微创介入技术治疗高血压脑m血患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定向微创穿刺置管脑内血肿吸引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08年12月应用CT扫描定位、定向微创置管脑内血肿吸引清除技术治疗4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 结果 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CS)标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判(ADL),44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1~3级37例,4~5级7例,死亡4例. 结论 定向微创钻颅置管血肿吸引术是一种定位准确、微创、安全、疗效好、恢复快、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易于掌握普及、更适合目前国内条件下救治脑内血肿的全新手术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局麻下微创清除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血肿与传统的全麻下开瓣手术的疗效.方法微创组78例与全麻下开辩组74例疗效对比研究.结果微创组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治愈率提高,平均住院时间缩短,治疗费用下降.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血肿临床Ⅱ~Ⅲ期,CTⅢ~Ⅳ型患者可尽量选择局麻下微创手术清除血肿,止血.  相似文献   

8.
前言 外伤性亚急性颅内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的颅内血肿,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作者收集了2003年10月~2008年12月临床病例48例.现将治疗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内血肿多为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破裂所致出血。可发生于脑实质的任何部位 ,但多见于内囊、基底节区 ,少数发生在脑干、丘脑等处。随着神经外科学的发展 ,采用穿刺抽吸清除脑内血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CT引导下定向穿刺治疗脑内血肿 ,定位准确、安全可靠 ,是治疗脑内血肿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我科 2 2例高血压脑出血CT引导下定向穿刺抽吸的操作方法及治疗经验。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2 2例 ,男 19例 ,女 3例 ,年龄 4 1~ 72岁。入院时偏瘫、失语 17例 ,昏迷 5例。CT检查结果 :血肿位于基底节区 11…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intra cerebral hemorrhage,ICH)[1]是指原发于脑内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病变出血,以动脉出血为多见,血液在脑实质内积聚形成脑内血肿.脑内血肿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形成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又称脑溢血,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在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由于血压骤然升高引起小动脉破裂所致的脑内血肿.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基底节,其次是丘脑、脑干和小脑.基底节出血常侵入内囊或外囊.脑内血肿可破入邻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积血.起病常较突然,迅速出现偏瘫、失语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症状和体征与出血部位有关.脑出血的CT检查,对确定出血的诊断极为重要.可以鉴别梗死与出血,且一目了然.CT可显示出血的部位、体积大小,如壳出血、外囊出血(外侧型出血)可早期建议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内张力性血肿CT及MRI征象.方法 经CT或MRI扫描并为手术或穿刺证实的脑内张力性血肿共24例,结合临床表现对CT和MRI影像资料回顾分析.结果 张力性脑出血24例分布在基底节区居多血肿量15~75 ml,具有一定张力,血肿大部分呈混杂密度或混杂信号,可出现密度或信号分层现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周围有血管源性水肿,部分增强有包膜样强化,随访12例在发病1~2周血肿体积增大,占位效应加重,与一般高血压出血演变不一致,是诊断脑内张力性血肿的主要依据.结论 张力性血肿不同于一般高血压脑出血,临床选择治疗方案也截然不同,在CT和MRI表现上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以早期诊断,从而节省患者宝贵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自1999年1月至2001年8月在无或有CT定位情况下行脑内血肿碎吸及尿激酶溶解、引流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出血时,血液走向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05例高血压性脑实质出血患者均于入院当天行颅脑CT检查;并随访至发病后3个月,观察其预后情况。结果脑实质出血后血肿破入脑室组预后较血肿未破入脑室组差;血肿延及脑干者预后差。结论高血压性脑实质出血时,血肿破入脑室及血肿延及脑干两者均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分析24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病儿的CT表现。结果表明,硬膜下血肿15例,包括单纯性硬膜下血肿6例,同时合并脑内血肿7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例;脑内血肿13例,包括单纯性脑内血肿4例,同时合并硬膜下血肿7例,合并SAH2例;SAH7例,包括单纯性SAH3例,同时合并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各2例。24例中,有16例伴不同范围的脑水肿改变。病儿经治疗后CT复查结果显示,硬膜下血肿及SAH吸收较完全;脑内血肿范围大者可有软化灶和后遗症表现。提示CT诊断可确定出血部位及程度,并且对临床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在高血压的情况下,发生的脑实质内出血。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而著称。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急性脑内血肿的颅内占位及出血本身对脑组织损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能否及时清除脑内血肿,减少或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破坏,使继发性  相似文献   

17.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刺五加注射液对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及脑内血肿的影响。方法 :20例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静滴为治疗组 ,另20例脑出血患者仅用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 ,两组对比研究其疗效和脑内血肿吸收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愈显效率、总有效率、血肿体积平均吸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有明显疗效 ,并能加快脑内血肿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选择不同方式的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立体定向脑内血肿引流术.结果:存活81例,死亡17例,随访6~12个月愈后良好12例,愈后不良8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目的是减压,颅骨内板下硬脑膜出现间隙是减压效果较佳的标准.不必完全清除血肿.临床表现结合头颅CT影像,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是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阐明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诊断,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52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和治疗结果.结果 252例中全部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并破入脑室,161例为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91例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原发血肿量40~80 mL.134例保守治疗,118例手术治疗.治疗后,保守组75例存活,59例死亡(44.0%);手术组102例存活,16例死亡(13.6%).结论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血肿残腔外引流与脑室穿刺尿激酶溶解持续外引流的联合手术方式可以及时、有效地清除脑内积血,加快脑内血肿清除速度,缩短脑内血肿完全消除时间,并能有效减少脑积水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脑出血术后再发脑血肿的原因。方法 分析 12例老年患者脑出血术后再发血肿的原因。结果  12例再发脑血肿患者中 9例有高血压病史 (占 75 .0 % ) ,9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类固醇药物 (75 .0 % )。结论 再发脑血肿主要由于手术前后高血压、凝血机制障碍和术后低颅压、脑组织缺血缺氧及医源性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