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小鼠胃内组胺免疫反应细胞的形态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出生后小鼠胃内组胺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生、分布、形态及数量变化。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小鼠出生后第5天,胃体部粘膜上皮中出现组胺阳性细胞,此后随着胃体部粘膜的发育,组胺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密集分布于胃体部粘膜下1/3处的上皮内。胃粘膜下层中也可见少量组胺弱阳性细胞。上皮内的组胺阳性细胞多为闭合型,胞体较小,常聚集、环抱壁细胞。结论:小鼠胃体部粘膜中组胺阳性细胞出现的时间较G细胞、D细胞、EC细胞晚,随着小鼠的生长发育,其数量呈显著性增加。位于胃粘膜下1/3处上二皮内的组胺阳性细胞可能为肠嗜铬样细胞(ECL细胞),ECL细胞释放的组胺,有可能通过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壁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扬子鳄要腺内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物质的存在和分布规律。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对5条扬子鳄松果腺内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笥纤维和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扬子鳄松果瓣南表面可见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神经节及膨体状阳性纤维。实质内可见点线状细长的生长抑素阳性纤维分布,以爱柄侧较丰富,小血管及窦样间隙的可见了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结论:扬子鳄松果腺内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笥纤维和细胞的数量虽较哺乳类  相似文献   

3.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人、大鼠、豚鼠、猪、狗和牛胰腺体部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SSLI)细胞的形态和分布。结果显示:SSLI细胞在人和豚鼠胰腺散在分布于整个胰岛,细胞较大,呈卵圆形、圆形或梨形,常可见较长的胞质突起。在豚鼠外分泌部的腺泡,偶见散在的圆形或卵圆形SSLI细胞镶嵌于腺泡细胞间。在大鼠、猪和牛,SSLI细胞集中分布于胰岛的周边部,较少看到胞质突起。在狗胰腺,SSLI细胞集中分布在胰岛中央,周边部很少见到,细胞较小;除胞质外,胞核也含有SSLI阳性物质。在细胞数量上,以豚鼠和狗的单位胰腺组织面积内细胞最多,牛次之,人、大鼠和猪则较少。在SSLI细胞所占胰岛面积的百分比上,狗胰腺的SSLI细胞最高,为33%左右。豚鼠次之,为18%;人和牛分别为11%和9%,大鼠和猪都在5%左右。哺乳动物胰腺SSLI细胞形态、分布及数量上的差别,说明SS在不同种属动物胰腺中的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和范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王琳  梁文妹 《解剖学杂志》2005,28(4):436-439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反应(IR)细胞在胎儿小肠中的个体发生及其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结果:SS-IR细胞和Gas-IR细胞于11周即可见于小肠三段绒毛上皮和尚未分化完全的肠腺细胞间。随着胎龄增长,SS-IR细胞数量和细胞内SS由少至多,其中以十二指肠细胞最多,回肠最少。Gas-IR细胞和细胞内的Gas在十二指肠中随胎龄增长逐渐增多;21周后空肠中则有所减少,回肠中则消失。VIP-IR细胞数量少,整个胎期细胞数量、形态及免疫染色强度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SS、Gas和VIP在胎儿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中表达,提示内分泌激素在胎儿小肠的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占淳  汪翠华 《解剖学报》1994,25(4):408-412,T015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双标记法研究了胰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细胞在正常大鼠胃肠胰系统的分布、定位和形态特征,并观察了IAPP与胰岛素在胰腺的共存。结果表明,大鼠胰腺和胃道各段均见有IAPP免疫反应细胞。在胰腺,IAPP与胰岛素共存于胰岛的B细胞内,也共存在散在于外分泌部的胰岛素免疫反应细胞内。胃肠道粘膜内IAPP免疫反应细胞主要存在于上皮和固有膜,它们的数量以胃和十二指肠较多,结肠较少。本研究首次发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对20例胎龄为16~35周的人胎下颌下腺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人胎下颌下腺纹状管有生长抑素和神经生长因子免疫反应阳性的上皮细胞,但两种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在纹状管上皮细胞内分布特点不同。腺泡细胞呈免疫反应阴性。推测下颌下腺纹状管上皮细胞中的生长抑素和神经生长因子对下颌下腺复杂的内分泌活动可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洪艳  梁文妹 《解剖学杂志》2003,26(4):342-346
目的:探讨人胎结肠及直肠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胰多肽(PP)和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阳性(IR)细胞的个体发生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细胞计数。结果:结肠内Gas-、PP-、SS-IR细胞始见于第9w,VIP-IR细胞于第18w出现。直肠内未见Gas-IR细胞,PP-IR细胞始见于第9w,SS-、VIP-IR细胞于第11w出现。结肠内Gas-IR细胞随胎龄增长数量减少,于第26w未见。PP-IR细胞数量在结肠内随胎龄增长先少后多,直肠内未见明显变化。VIP-IR细胞在胎期结肠、直肠少,而SS-IR细胞较多,整个胎期VIP-、SS-IR细胞数量无明显增减。结论:VIP、PP和SS存在于人胎结肠、直肠的内分泌细胞,Gas仅在结肠内分泌细胞中有表达,提示各种内分泌激素对胎儿结肠及直肠的发育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胃肠激素对生长发育和肿瘤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探讨人胎结肠及直肠内胰多肽 (PP)、生长抑素 (SS)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育及两种细胞的相互关系。本实验收集 9~ 2 8wk因故中止妊娠人胎 33例 ,取结肠、直肠组织 ,Bouin液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 ,制成 4μm厚的连续切片。取相邻切片按免疫组织化学 SABC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分别显示 PP-、SS- IR细胞。结果显示 ,9~ 11wk人胎结肠及直肠内可见 PP-IR细胞 ,单个分散于尚未分化完全的绒毛及肠腺上皮 ;18~ 2 5 wk结肠内 PP- IR细胞数量有所增加 ,直肠内 PP- IR细…  相似文献   

9.
中华大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索中华大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与分布规律。方法:应用龙桂开浸银法对中华大赡蜍消化道各部进行石蜡包埋切片和显微观察测量。结果:嗜银细胞分布于胃贲门及以下所有消化管。胃、十二指肠与小肠末段分布密度较高。在胃主要分布于胃腺粘液细胞之间或其附近,其它部位分布于粘膜上皮和肠腺,其中十二指肠始端肠腺内有高密度分布小区。嗜银细胞常有突起,细胞形态与其所在位置有关。嗜银细胞可见向消化管腔或其周边释放嗜银颗粒的现象。结论:嗜银细胞在消化管的两端分布多而中肠少,其形态可能与其所受挤压情况有关,其体积与其分布密度呈正相关;嗜银细胞的分泌物或通过消化管腔液发挥作用,或通过旁分泌形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瑞安  蔡文琴 《解剖学报》1995,26(2):176-179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人、大鼠、豚鼠、猪、狗和牛胰腺体部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SSLI)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说明SS在不同种属动物胰腺中的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和范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金钱豹胃和小肠的组织学及嗜银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钱豹胃和小肠的结构特征及嗜银细胞的分布情况,为动物学和生理学研究及比较解剖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和组织化学方法对金钱豹胃和小肠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金钱豹的胃壁和小肠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胃黏膜层较厚;胃腺呈单管状,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嗜银细胞和黏液细胞组成;胃壁肌层发达,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小肠黏膜上皮和固有膜突入肠腔形成许多肠绒毛,绒毛内有散在的平滑肌束和丰富的毛细血管,上皮下陷入固有膜中形成管状肠腺,肠腺主要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嗜银细胞组成;十二指肠黏膜下层中有大量的黏液性腺泡组成的十二指肠腺;小肠肌层内层为环行平滑肌,外层为纵行平滑肌.嗜银细胞在胃和小肠各个部位均有分布,其中空肠部位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最高;胃体和十二指肠次之;回肠部最低.嗜银细胞的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等,细胞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或固有膜内.结论:金钱豹胃肠的结构特征和嗜银细胞的分布型与胃肠道各部位消化功能及其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胃、胰外周孤立性异位胰腺—附16例(18枚)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937例胃癌根治术清除的淋巴结中,发现16例(18枚)孤立性异位胰腺结节.直径最大2.2 cm、最小0.2 cm.主要异位於脾动脉干(5/18枚)、脾门及幽门下(各 3/18).其中组织结构较完全的Ⅰ型(含分叶、腺泡、导管及胰岛)有11枚,组织结构不全的Ⅱ型(仅有腺泡及导管)7枚.胰岛直径最大者500μm、最小者60μm.有胃癌转移1枚.文内除详细介绍了每例的病理形态外,尚对其组织发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实验收集11~30周因故中止妊娠、水囊引产的人胎26例。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Bouin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5μm厚的连续切片,用PAP法显示PP细胞和EC细胞。结果表明,胎期小肠的PP细胞主要见于十二指肠。11周PP细胞数量很少,分散在小肠腺及绒毛上皮间。13~19周,此细胞呈增多趋势。20~30周,除小肠腺和绒毛上皮外,在十二指肠腺上皮也偶见PP细胞。胎期小肠的PP细胞形态多样,有开放型,也有闭合型。PP细胞尚偶见于空肠上皮,回肠中未见到该细胞。胎期小肠的EC细胞数量多,分布于小肠三段。11周已明显可见。回肠最少。16周后,EC细胞尚…  相似文献   

14.
大鼠小肠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4  
本文用肠卷石蜡切片的嗜银反应(黄荫乔法)、亲银反应(Singh法),对11只大鼠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作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 1.大鼠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密度,在十二指肠最高,从空肠到回肠逐渐减少。 2.嗜银、亲银细胞在肠腺基底部着色较浅,在腺上部着色加深,在绒毛顶端为深染。嗜银细胞基底部有突起,穿过基膜到达固有层。在固有层内,于突起附近有嗜银颗粒和突起相延续。嗜银颗粒到达细胞顶端较为多见,有时可见到嗜银颗粒释放到腺腔内。因此我们认为,嗜银、亲银细胞兼有内、外分泌双重功能。 3.在小肠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内,发现有嗜银细胞,细胞形状不规则,有突起,胞质和突起都充满嗜银颗粒,有时可见嗜银颗粒到达细胞外。颗粒的形态、致密度及染色特点,与上皮细胞之间的嗜银细胞相同,故这些细胞可能属于内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15.
潘辉  梁文妹 《解剖学报》2010,41(6):880-884
目的 研究海洛因戒断、复吸期间5-羟色胺(5-HT)、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在大鼠十二指肠表达的变化,探讨十二指肠5-HT、Gas、SS在海洛因戒断和复吸期间的可能作用。 方法 正常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生理盐水对照组15只和正常对照组5只,实验组大鼠又分戒断组(HAG)、脱毒治疗组(MDG)、复吸组(HRG)。取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实验各组大鼠的十二指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细胞计数及图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戒断及复吸组大鼠十二指肠内的5-HT、Gas、SS免疫反应细胞数量均增加(P<0.05),图像分析测得5-HT、Gas、SS免疫反应细胞的平均灰度值均低于正常及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脱毒治疗组与正常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3种免疫反应细胞的计数及图像分析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海洛因戒断、复吸期间,5-HT、Gas、SS在十二指肠表达增强,3种免疫反应细胞合成和分泌5-HT、Gas、SS增多,提示机体十二指肠内3种生物活性物质均参与机体对海洛因损伤的调节;用美沙酮脱毒治疗后5-HT、Gas、SS的表达接近正常,提示经美沙酮治疗,海洛因依赖大鼠十二指肠的5-HT、Gas、SS含量变化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6.
嗜银细胞是消化道的一类内分泌细胞[1],主要分泌5-羟色胺(5-HT)。目前已报道嗜银细胞广泛存在于从鱼类到哺乳类的脊椎动物消化道内[2-5],并且对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作用途径已有广泛研究[6-7],但所报道结果差别较大。实验动物BW-EL-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用4例成人尸体延髓,年龄为19~45岁,死后2~4 h内取材。先用自来水与蒸馏水冲洗,继而以4%多聚甲醛与0.2%戊二醛0.1 mol/L磷酸缓冲液浸泡,固定8~12 h,再移入10~20%蔗糖磷酸缓冲液中10 h,冰冻切片,厚40μm。将切片分为4套,1套做对照试验,其余3套分别以兔抗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亮脑啡肽(leucine-enkephalin,L-ENK)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特异血清做免疫组织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 PAP法对正常 Wistar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胃肠道生长抑素 ( SS)、5 -羟色胺( 5 - HT)及胃泌素 ( Gas)免疫反应 ( IR)细胞进行了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 ,SS- IR细胞于生后 1d已分布于胃肠各段。生后 1d- 4 5 d,胃窦部的 SS- IR细胞随生后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 ,而其余肠道的 SS- IR细胞均以 18d为最多 ;5 - HT- IR细胞在生后发育期间可见于胃肠道各段 ,以十二指肠分布最为密集。生后发育期间的 5 - HT- IR细胞均以 18d数量最多 ;生后发育期间胃肠道的 Gas- IR细胞仅见于胃、十二指肠和空肠 ,以18d时胃窦和十二指肠的密度最大。胃肠道中 SS-、5 - HT、及 Gas- IR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 SS- HT- IR细胞除有突起伸至腔面外 ,尚有突起与邻与细胞接触。结果提示 ,三种 IR细胞在生后继续发生变化 ,表明各种内分泌激素在个体发育期间对机体的进一步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介素6受体样免疫反应性细胞在大鼠脑内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庆红  张万会  朱运龙  陈健康  王复周 《解剖学报》1999,30(4):303-305,I003,I004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 受体(IL-6R和gp130)免疫反应性细胞在大鼠脑内的分布。方法 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IL-6R免疫反应性细胞主要分布在下丘脑的视前区、腹内侧核、室旁核和弓状核;在海马,IL-6R阳性细胞呈强阳性,密集分布于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和CA1 ~CA2 锥体细胞层;在大脑皮层、嗅结节、丘脑腹内侧核、终纹床核等处也有IL-6R阳性细胞。gp130 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下丘脑的室周核、室旁核的内侧小细胞部、弓状核及视上核,在大脑皮层也有gp130 阳性大锥体细胞的分布。gp130 阳性细胞亦见于尾壳核、杏仁核区、终纹床核,在海马结构内的gp130 阳性细胞较IL-6R染色较浅。此外,IL-6 两种受体亚单位的免疫反应性细胞也散在分布于小脑皮层、小脑外侧核以及延髓/脑干。结论 在大鼠脑内广泛分布着IL-6 两种受体亚单位的免疫反应性细胞,提示IL-6 及其受体可能具有重要的神经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用12只SD(Sprague-Dawley)系健康雄性大鼠,6只供免疫细胞化学(ICC)用,另6只用于放射免疫测定(RIA),对大鼠小肠内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亮啡肽(L-ENK)和生长抑素(SOM)的正常分布,做了ICC定性和RIA定量的分析。ICC显示4种肽在小肠主要分布在小肠神经丛和肠道内分泌细胞中。VIP神经细胞主要分布在粘膜下神经节内,其次位于肌间神经节,为多极神经细胞;VIP神经纤维呈小肠全层密集分布。SP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