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乳晕缘切口行垂乳上提悬吊固定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小乳合并垂乳时,为了减少术后横行或垂直切口瘢痕,自1993年2月至1995年2月,采用乳晕缘切口缝合法行垂乳上提悬吊国家8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探讨应用双环形切口进行松垂小乳整形术。临床治疗松垂小乳畸形,沿乳晕周双环状切口作乳房松垂皮肤,由该切口将硅胶囊乳房假体植入胸大肌下进行隆乳的同时,再以荷包收拔方式缝合封闭切口,达到改善松垂小乳的美容目的。自1995年以来,应用本方法治疗松垂小乳畸形9例,效果良好经6个月至3年随访未见并发症发生。该术式无须附加切口不仅操作简单,效果确定,瘢痕不明显,而且有效地避免了松垂小乳单纯行隆乳术可能出现的双峰  相似文献   

3.
改良的适应松垂小乳征的隆乳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告适应松垂小乳征的隆乳术具有隆乳和垂乳悬吊的双重美容效果。在不需增加附加切口条件下,利用乳晕切口之优点,将切口位置改在乳晕内上方,既不影响隆乳手术操作,又便于同步进行垂乳悬吊,也可在切口上方切一块半月形松弛皮肤。  相似文献   

4.
目的:矫正各种程度的松垂小乳征。方法:乳晕缘半月或双环切口法使垂乳悬吊并同时于胸大肌下植入假体隆乳。结果:术后随访0.5年~3年,外形、手感好,乳头乳晕感觉无异常,受术者均满意。结论:此法切口线与乳晕缘重合,伤口隐蔽,创伤小,操作简单、灵活,是目前矫正松垂小乳征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自1990年5月,应用乳晕环状切口行垂乳上提及巨乳缩小术22例,术后乳房形态自然美观,乳头乳晕感觉不受影响,切口位于乳晕与正常皮肤交界处,痕迹不明显,消除了传统术式倒T字瘢痕,手术损伤小,设计简单。  相似文献   

6.
乳晕环状切口垂乳上提巨乳缩小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1990年5月,应用乳晕环状切口行垂乳上提及巨乳缩小术22例,术后乳房形态自然美观,乳头乳晕感觉不受影响,切口位于乳晕与正常皮肤交界处,痕迹不明显,消除了传统术式倒T字瘢痕,手术损伤小,设计简单。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适应松垂小乳征的隆乳术具有隆乳和垂乳悬吊的双重美容效果。在不需增加附加切口条件下,利用乳晕切口之忧点,将切口位置改在乳晕内上方,既不影响隆乳手术操作,又便于同步进行垂乳悬吊,也可在切口上方切除一块半月形松弛皮肤。术中将乳晕边缘深层乳腺上提与胸大肌筋膜缝合固定,可起到矫正乳房下垂的目的。本术式弥补了以往松垂小乳征在隆乳术后可能出现的双层乳房、乳头下垂、乳房过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探讨应用双环形切口进行松垂小乳整形术。临床治疗松垂小乳畸形,沿乳晕周双环状切口切除乳房松垂皮肤,由该切口将硅胶囊乳房假体植入胸大肌下进行隆乳的同时,再以荷包收拢方式缝合封闭切口,达到改善松垂小乳的美容目的。自1995 年以来,应用本方法治疗松垂小乳畸形9 例,效果良好,经6 个月至3 年随访未见并发症发生。该术式无须附加切口,不仅操作简单、效果确实、瘢痕不明显,而且有效地避免了松垂小乳单纯行隆乳术可能出现的双峰乳房、乳头下垂、乳房过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房缩小美容术保持乳头乳晕血运感觉的方法。方法 采用宋氏巨乳缩小术方法设计切口,以乳头乳晕上方及外侧真皮乳腺单蒂供应乳头乳晕血运和神经支配,完成乳腺整形。1996 年1 月~1998 年12 月对18 例30 侧巨乳和12 例22 侧垂乳进行手术。结果 新乳房外形满意,乳头乳晕血运感觉保留好。结论 该法切口瘢痕小、乳头乳晕血运感觉良好,适合于不同轻重程度的巨乳垂乳,可作为乳房肥大或松垂的重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伴有轻度下垂小乳症的改良隆乳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伴有轻度下垂小乳症的改良隆乳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院整形外科(530021)黎冻自1994年2月以来,我科共收治伴有轻度下垂的小乳症16例。采用了乳晕上半圆切口并切除宽约1.5~2.5cm半月形皮肤,上移乳头,在胸大肌下植入国产硅胶乳房假体隆乳,矫正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的手术切口选择方式。方法将68例早期乳腺癌病人随机分为2组,一组病人采用纵切口实施改良根治术,另一组采用横切口实施改良根治术,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结果纵切口术式并发症较横切口并发症明显增多。结论早期乳腺癌宜首选横切口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美容切口治疗乳腺良性病变的效果。方法对45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分别采用乳房表面放射状切口(131例)、经乳晕周围弧形切口(157例)、环形切口(83例)及M ammo-tom e微创旋切系统(87例)治疗。结果458例共543处良性病变,均完整切除。病理结果:乳腺纤维腺瘤226例,乳腺腺病瘤样增生172例,乳腺囊肿48例,乳管内乳头状瘤9例,乳腺导管扩张3例。术后门诊随访0.5~1.0年,均无复发及并发症,乳房无下垂及凹陷。放射状切口瘢痕宽0.5~1.5 cm,其他切口宽度均<0.5 cm,M ammotom e术后瘢痕宽度<0.1 cm。结论经乳晕周围弧、环形切口及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切除乳腺良性病变,效果可靠,术后瘢痕纤细,对乳房外形无破坏,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绕乳头基底乳晕纵切口结合肿胀麻醉隆乳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凯  周龙  孔生生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8):1120-1122
目的:探讨绕乳头基底乳晕纵切口结合肿胀麻醉隆乳术的操作技巧及此方法的优点。方法:对我科39例腋下切口、15例乳房皱襞下切口、27例乳晕下缘弧形切口及35例绕乳头基底乳晕纵切口结合肿胀麻醉的116例隆乳患者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采用绕乳头基底乳晕纵切口患者的疗效及满意度最高。结论:绕乳头基底乳晕纵切口结合肿胀麻醉是理想的隆乳术式,手术创伤小,切口隐蔽,易于操作,术后患者恢复快,形态好。  相似文献   

14.
改良双环切口巨乳缩小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小民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4):426-427,C005
目的:探讨一种设计简单、操作灵活,术后切口隐蔽、外形恢复较好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方法:在保留双环切口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尤其是塑形后乳腺组织和肋骨骨膜的牢靠固定。结果:术后乳房切口隐蔽,外形恢复较好,未见下垂复发。结论:改良的双环形乳房切口是一种设计简单、操作灵活、切口隐蔽、外形恢复较好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  相似文献   

15.
经乳晕环形切口皮下乳腺切除与即刻腹直肌肌皮瓣再造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完善和提高再造乳房的质量 ,使患早期乳腺癌的病人更容易接受乳房再造手术。方法 选择患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病人 ,经乳晕切口活检做病理检查确立诊断 ,采用乳晕环形切口行保留乳房皮肤的乳腺皮下切除术 ,应用腹直肌肌皮瓣即刻再造乳房 ,仅以少量的肌皮瓣皮肤弥补切除的乳头、乳晕 ,在此皮瓣上再造乳头 ,经文身使乳头、乳晕色泽与健侧一致。结果 此方法再造的乳房瘢痕较少 ,且隐蔽 ,外观形态自然 ,易与健侧对称 ,保留了乳房皮肤的良好感觉 ,但手术适应证选择要严格 ,以免术后乳腺癌复发 ,术中切除乳腺需彻底但又不能损伤乳房皮肤和皮下组织 ,其过程需多专科协作完成。结论 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 ,经多专科协作完成的该术式 ,为一更加完善的乳房再造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房肿块切除手术中切口选择的美学问题。方法:根据乳房肿块的大小、部位,应用三种隆乳术皮肤小切口,乳腺内放射状切口行乳房肿块切除。结果:临床应用56例,全部取得良好效果,切口瘢痕隐蔽,保持了乳房的较好外形。结论:采用隆乳切口行乳房肿块切除术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传统的乳房肿块切除手术切口应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梭形横切口在保乳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3年11月~2006年9月对2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梭形横切口行保乳手术,其中全麻9例,局麻16例。术毕创口置小号引流管,间断缝合残腔,用Prolene线皮下连续埋线法缝合切口。结果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平均7 d出院。随访1~34月,所有病例乳房形态保持良好,患者满意。无一例肿瘤复发。结论梭形横切口为保乳手术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18.
乳晕小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附54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最佳切口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采用乳晕小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54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通过手术切除了乳房肿瘤,对手术切口的选择均表示满意。结论乳晕小切口乳房肿块切除术不仅能切除良性肿瘤,而且无明显瘢痕,满足了相当部分患者对美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乳晕周围双环切口隆乳同时悬吊乳房,矫正小乳症伴中度乳房下垂的方法。方法:采用乳晕周围双环形切口,在乳腺的上半象限纵行切开,按胸大肌纤维走向钝性分离至胸大肌后形成间隙,置入乳房假体。用4号丝线将切开的乳腺组织与胸大肌分离口两侧贯穿预缝置4针,打结闭合胸大肌分离口的同时将乳腺固定于胸大肌上,上部乳腺组织筋膜同时缝合固定在肋软骨膜上,以达到隆乳术同时矫正乳房下垂。结果:用本法矫正小乳症伴中度乳房下垂者26例,效果良好。结论:本手术方法简单易行,无须附加乳晕周围以外切口,瘢痕不明显,是矫正小乳症伴中度下垂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results of combining breast augmentation and mastopexy are less predictable than those associated with mastopexy or augmentation mammoplasty alone. A method of breast skin envelope reduction is presented that allows the surgeon performing mastopexy to preview the final breast shape before committing to skin resection. This method, first described in 1978, has proven to be technically versatile and reproducible, and applicable not only to moderate (second degree) and severe (third degree) ptosis but also to simultaneous breast augmentation and mastopexy. For the combined procedures, the practical strategy proposed is first the implant placement through a periareolar incision, and a vertical transglandular incision, usually submusculofascial; second, restoring the gland anatomy by closing the muscularis and the vertical transglandular incision; third, skin envelope adjustment using the Tailor-Tack maneuver to accurately assure the best position of the nipple-areolar complex on the breast mound; fourth, skin incision, de-epithelialization and undermining; and finally, closure combining the the Purse-String maneuver with the vertical inci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