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0 引  言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的严重疾病之一 ,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随着肠内营养 (EN)、肠外营养 (PN)支持的开展 ,肠瘘的治疗逐渐发展为以外科手术、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营养支持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案 ,大大提高了肠瘘的治愈率。我科从 2 0 0 0年1 0月至 2 0 0 2年 8月共收治肠瘘病人 1 0例 ,获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科 2 0 0 0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8月共收治肠外瘘病人 1 0例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34.1± 6 .2 )岁 ,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肠瘘 4例 ,肠梗阻术后肠瘘 2例 ,外伤后十二指肠瘘…  相似文献   

2.
肠内外营养在肠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肠外瘘是一严重并发症,80%是由手术引起,肠外瘘后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大量肠液丢失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严重者可出现循环和肾功能衰竭.大量肠液内蛋白质丢失和消化酶对皮肤的浸蚀,可导致恶病质和皮肤组织的糜烂,并可引起感染、脓毒症或败血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慢性胃肠瘘的病死率在营养支持以前为30%~50%,其原因在于瘘口不愈合,电解质紊乱、脓毒症及严重营养不良.目前,病死率降至5%~8%[1],现总结我院近3年对12例肠瘘病人治疗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消化道重建术后吻合口瘘30例营养支持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0 引  言吻合口瘘是消化道重建术后的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极高。近 10年来 ,我院收治各类消化道重建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病人 30例 ,均采用胃肠外营养(TPN)和胃肠内营养 (TEN)支持 ,起到了重要作用 ,缩短了病程 ,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现将营养支持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0例中 ,男 2 3例 ,女 7例 ,年龄 12~ 72 (平均 4 7 5 )岁 ,均经 1~ 6次腹部手术 ,平均2 4次 ,食管胃肠、食管空肠吻合口瘘各 4例 ,食管十二指肠吻合口瘘 2例 ,十二指肠残端瘘 3例 ,胰肠吻合口瘘 3例 ,胆肠吻合口瘘 3例 ,小肠吻合口瘘 …  相似文献   

4.
肠外瘘是一严重并发症 ,可引起水、电解质与酸碱紊乱 ,循环衰竭 ,营养不良 ,严重腹腔感染与全身感染。治疗甚为困难 ,死亡率极高。我们在原有肠外瘘治疗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创新与改进治疗方法 ,使病人的死亡率由 1985年的 8.4% (30 /35 6例 )显著下降至 5 .0 % (30 /6 0 4例 )。总例数和治愈率均属国内外领先。本研究针对严重腹腔感染 ,采用早期剖腹灌洗 ,多处负压引流及腹腔造口术。在国内率先开展按能量代谢监测指导肠外瘘病人的合理营养支持 ,适时应用肠内和肠外营养。研究应用生长激素促进蛋白合成 ,全组无一例因营养不良而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5.
高位肠瘘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十二指肠及上段空肠发生的肠外瘘,病情危重。上世纪70年代以前,病死率为50%~60%[1]。近年来,虽然在治疗策略、方法及新型药物的应用上有进步,但其治疗仍然困难,病死率仍偏高。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1999-2005年共收治高位肠瘘患者20例,治愈19例,死亡1例  相似文献   

6.
肠外瘘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0 引  言营养支持是肠外瘘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我科 2 0世纪 70年代即重视肠内营养 (EN)在肠外瘘病人中的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 ,对肠外瘘病人应用EN有了更多的体会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收治肠外瘘病人 170例 ,男 119例 ,平均年龄为 (4 0 .6±17.6 )岁 ;女 5 1例 ,平均年龄为 (4 5 .2± 15 .8)岁。其中胃瘘及胃肠吻合瘘 15例 ,十二指肠瘘 2 8例 ,小肠瘘 72例 ,结肠瘘 2 8例 ,回结肠吻合口瘘 13例 ,多发性肠瘘 14例。1.2 营养支持方法 在肠道功能未恢复之前…  相似文献   

7.
肠瘘是胃肠道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大量的消化液及粪便从瘘口流出,引发病人全身病理生理变化,造成极大的痛苦[1].多发瘘是对机体更大程度的创伤,属于高流量瘘.随着营养支持治疗和重症监护技术的进步,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的联合应用,肠瘘病人的病死率虽大大降低,但高位高流量肠瘘的病死率目前仍高达30%[2].我科收治了1例多次腹部手术后致多发肠瘘病人,并伴有腹腔感染,经充分引流、肠外营养(PN)、消化液回输和艰难地多次尝试恢复肠内营养(EN)等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病人成功接受了确定性手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肠外营养支持技术在40例肠瘘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胃肠外营养 (TPN)支持技术在肠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 1993年 10月~ 2 0 0 3年 10月 4 0例肠瘘患者的治疗经验 ,尤其是胃肠外营养支持技术在肠瘘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4 0例肠瘘患者 ,均与腹部手术有关 ,其中高位肠瘘 17例 :共手术 4例 ( 2 3% ) ,2例痊愈 ( 5 0 % ) ,2例失败 ( 5 0 % ) ;非手术治疗 13例 ,成功 12例 ( 92 % ) ,死亡 1例。低位肠瘘 2 3例 :其中 4例行肠造口粪便转流术获愈 ,19例保守治疗 18例成功 ,1例死亡。总的非手术成功率为 75 %。结论 合理的TPN支持前提下 ,大多数肠外瘘可非手术治疗痊愈。个别早期高流量瘘或有弥漫性腹膜炎者需及时手术修补  相似文献   

9.
胰腺损伤术后早期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引言 胰腺损伤占腹部创伤3%~5%,合并伤多而且重,病死率平均为20%[1],同时还可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近6年来,我们对胰腺损伤术后病人进行系统胃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0 引  言肠外瘘是腹部外科的严重疾病之一 ,并发症和病死率高。为了加速瘘的愈合 ,缩短治疗时间 ,我科提出了营养支持联合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以促进肠外瘘快速自愈的方案。近一年来 ,治疗了 2 5例外院转入的肠外瘘病人 ,获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病人选择 凡具备以下条件的病人均可接受本方案治疗 ,例如 :1近期内发生的管状瘘或可以转换为管状瘘的唇状瘘 ;2瘘口为单发 ;3无明确影响瘘自愈的因素 (如远端肠梗阻、肠管完全断裂、肿瘤、特异性疾病等 ) ;4腹腔内无严重的感染、脓腔等。1 .2 一般资料 接受肠…  相似文献   

11.
十二指肠瘘是胃肠手术和腹部外伤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引起一系列全身和局部的病理生理紊乱.处理十分棘手,病死率高达25%~42%,是外科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我院2000年至2009年1月收治因胃肠手术和腹部外伤术后十二指肠瘘45例病人,行瘘近端和瘘后空肠造口减压,尽早给予EN,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和免疫功能.45例病人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全肠外营养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新生儿先天性乳糜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乳糜胸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罕见的疾病,却是新生儿期胸腔积液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患病率约为出生婴儿中的1/10 000,占新生儿ICU收容的1/2 000.该病的病死率可高达20%~50%.死亡原因主要是由于病情迁延引起的严重呼吸、营养和免疫功能障碍.治疗方案一直有争论.早期诊断和迅速适当的治疗者预后较好.近年来,由于对该病了解加深、医疗技术和营养措施的发展,预后已有明显改善~([1-2]).2008年,我科收治1例先天性乳糜胸新生儿,通过全肠外营养(TPN)和生长抑素(奥曲肽)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治疗肠外瘘的经验。 方法:报告本院从1989年12月至1997年12月收治各种肠外瘘12例的治疗体会,依托脂肪乳注射液,用周围静脉代替经中心静脉行全肠外营养支持;简化肠内营养配方。强调肠外瘘的局部处理-附有滴水管的双腔负压吸引管持续低负压吸引。 结果:除2例死亡外,8例获得瘘自愈的优良效果,1例行肠外瘘闭合手术治愈,1例好转,等待确定性手术治疗。 结论:通过餐周静脉途径行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4.
谷氨酰胺肠外营养对创伤后多器官衰竭患者的营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补充谷氨酰胺(Gln)的肠外营养在严重创伤后多器官衰竭(MOF)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MOF患者分为Gln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Gln组给予Gln1.5ml/kg联合常规治疗[热量104~125kJ/(kg·d),其中脂肪供热40%,氮供给量为0.2~0.25g/(kg·d)的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连续7d。对照分析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并发症及临床结果。结果所有患者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和免疫指标(IgG、IgA、IgM)明显减低,处于负氮平衡。第8天时,Gln组营养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负氮平衡得到纠正(P<0.05),而对照组仅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较治疗前增高(P<0.05),仍处于负氮平衡(P>0.05)。Gln组免疫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仅IgG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14例(46.7%)出现了血清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和血糖的升高,而Gln组仅4例(13.3%)增高(P<0.05),至14d时对照组病死率为36.7%,而Gln组仅为1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Gln的肠外营养能够明显纠正MOF患者的营养代谢障碍,纠正负氮平衡,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联合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及肠内营养联合组各40例。肠外营养组接受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组接受肠内营养,肠内营养联合组在肠内营养组基础上加入谷氨酰胺0.4 g/kg。比较三组有效率、病死率、感染率、手术率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1β(Hematopoietin 1β,IL-1β)水平。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肠内营养联合组有效率、病死率、感染率、手术率及住院时间[92.5%、7.5%、22.5%、20.0%、(19.24±4.78)d]与肠外营养组[60.0%、40.0%、72.5%、67.5%、(30.84±4.52)d]、肠内营养组[77.5%、22.5%、40.0%、32.5%、(25.41±5.0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第14天肠内营养联合组APACHEⅡ评分[(4.97±1.10)分]均低于肠外营养组[(7.51±2.24)分]、肠内营养组[(6.25±2.09)分](均P0.05)。治疗第14天肠内营养联合组超敏C反应蛋白、TNF-α、IL-1β[(0.71±0.34)mg/l、(7.13±1.46)、(0.10±0.02)pg/l]均低于肠外营养组[(1.64±0.59)mg/l、(14.03±2.08)、(0.20±0.04)pg/l]、肠内营养组[(1.20±0.45)mg/l、(11.08±2.15)、(0.16±0.05)pg/l](均P0.05)。结论谷氨酰胺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效果好,病死率、感染率、手术率低,住院时间短,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营养支持的护理经验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0 引  言我国自 2 0世纪 70年代初开始将现代营养支持应用于临床 ,使危重病人的营养问题逐渐得到解决。8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经过 30年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 ,对营养支持的作用有了更多的了解。营养支持并不是单纯地提供营养 ,更重要的是维持细胞、器官与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加速组织修复 ,促进病人康复[1] 。在我国 ,营养支持首先被应用于肠功能障碍的病人 ,我院于 1971~ 2 0 0 1年期间治疗肠外瘘 12 5 0例 ,治愈率达 94 .1%。较 6 0年代无营养支持前国际文献报道的病死率 5 0 %~ 6 0 %有非常明显的改善[2 ] 。营养支持亦是治疗重症…  相似文献   

17.
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18.
药物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克罗恩病并发肠-皮肤瘘病人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对准备进行择期手术治疗的炎性肠病(IBD)病人进行暂时性肠内营养(EN)或肠外营养(PN)疗法的临床研究指出强化性营养治疗,可使部分用传统内科治疗无效的病人病情得到缓解,而免于手术治疗[1-3].现介绍1例重症克罗恩病并发肠-皮肤瘘,经营养支持治疗,使病情迅速得到缓解,而免于手术治疗的病人.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院》2018,(1):151-153
目的总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外营养干预方法和护理配合体会。方法对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60例直肠癌患者采取术后肠外营养治疗及护理,收集其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60例患者中仅1例(1.67%)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且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无空气栓塞、代谢紊乱等肠外营养并发症产生,所有患者伤口均顺利愈合,7~10 d后成功拆线,无吻合口漏、伤口裂开等术后并发症产生。术前体重(62.83±6.97)kg与术后体重(60.99±6.89)k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4,P=0.149)。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肠外营养干预可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因营养不良导致的并发症发生,而细致规范的全程护理是保证肠外营养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胃肠外营养(PN)是指通过胃肠道以外的途径,即静脉输入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的一种方法.作为20世纪外科学基础治疗手段的重大进步,PN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与营养相关的各科病人的综合治疗中,也成为危重症医学中的一项重要治疗手段[1].根据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ASPEN)统计,全美每年有60万人接受PN治疗,约有7 000例病人居家接受PN,即家庭肠外营养(HPN).在国内,PN的应用面也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