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老年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人工肝治疗2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CSH),同期随机选择25例重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结果经人工肝治疗后,84.6%患者原有的乏力、精神、食欲、恶心、腹胀等症状明显改善;血清ALT、TBIL、BA、LPS、TNFα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PTA明显上升(P<0.01).CSH治疗组存活率为73.1%(19/26),对照组为40.0%(10/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SH早期接受人工肝治疗者存活率为7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1%(P<0.05),而中期治疗者存活率57.1%与对照组25.0%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10例人工肝治疗无效者中,80.0%因严重感染致病情进展.无1例因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采取人工肝辅助支持,同时积极防治感染和处理合并症可提高老年重型肝炎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透析治疗肝性脑病患者清醒时间及血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透析治疗肝性脑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各30例,比较2组患者肝性脑病诱发因素发生率、临床疗效、清醒时间及血氨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感染、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肝性脑病诱发因素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清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护理后血氨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析治疗肝性脑病期间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去除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提高透析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和血浆置换(PE)治疗肝性脑病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3例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病人,其中20例应用MARS治疗36例次,13例应用PE治疗37例次,每次治疗前后均检测血氨水平并根据肝性脑病五期分期法评定每次治疗前后的分期,以上述两项指标评价两种治疗方法治疗肝性脑病的效果,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ARS治疗组和PE治疗组治疗后血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氨下降程度、肝性脑病好转率(肝性脑病分期改善≥1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肝性脑病症状,降低血氨水平,MARS治疗效果优于PE.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血浆置换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血浆置换治疗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80例重型肝炎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80例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存活率为51.3%.该方法对晚期重型肝炎疗效差,存活率只有9.5%.临床好转组与死亡组血浆置换前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369.9 113.1) μ mol/L、(429.9 95.9)μ mol/L(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清除率分别为51.5%、42.6%(P>0.05),治疗2~4天后胆红素的反弹率死亡组49.2%、临床好转组30.5%(P<0.05).死亡组治疗前后PTA均明显低于临床好转组(P<0.001).合并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者存活率分别为23.5%、25%.结论血浆置换可明显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化指标,可以提高存活率,但重型肝炎的预后仍然取决于患者病情特点和整体性、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方法在抢救和治疗重型肝炎、肝性脑病、重症黄疸的作用.疗法:治疗组7例患者行股静脉插管进行床边持续血液滤过、血浆置换和血液灌流,监测生命体征、血清酶学、黄疸指数、血氨、肾功能等.结果:治疗组7例神志转清6例(85.71%),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7例(100%);对照组10例,神志转清2例(28.57%),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1例.治疗后两组的黄疸指数、血钠、血氨改变均有明显差异.对照组死亡8例,治疗组死亡仅1例.结论: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肝炎、重症黄疸、肝性脑病疗效肯定,尤其是近期疗效.能显著提高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存活率.建议在肝功能衰竭诊断明确后尽早采用.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效价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对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治疗重型肝炎进行了疗效与价格关系的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治疗重型肝炎中的价值.方法将8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基础疗法 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 血液吸附),对照组采用基础疗法,两组按患者的PTA不同(30%~40%、20%~29%、<20%)分为三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患者的治愈好转率、平均住院日和平均费用.结果PTA在30%~40%和20%~29%的组中,人工肝治疗组的治愈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费用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TA在20%以下的组中,人工肝治疗组在治愈好转率和平均住院日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费用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治疗早、中期重型肝炎效果较好,具有很好的效价比关系,对该类患者应强调及时给予人工肝治疗,而对于晚期重型肝炎,人工肝支持系统与对照组在治愈好转率、平均住院日及治疗费用方面比较其效价关系不合理,对晚期重型肝炎应慎重选择人工肝支持系统这一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肝性脑病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CRRT)治疗肝性脑病型重型肝炎临床疗效 ,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4 7例肝性脑病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 3组 :CRRT治疗组、血浆置换 (PE) +CRRT治疗组和基础疗法组 ,前两组在基础疗法组基础上分别予 CRRT或 PE+CRRT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 ,血氨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白介素 6 (IL 6 )等。结果 :CRRT治疗组、PE+CRRT治疗组和基础疗法组患者的清醒率分别为 75 .0 %、86 .7%和 31.3% ,存活率分别为 2 5 .0 %、4 6 .7%和 6 .2 5 % (P均 <0 .0 5 )。CRRT治疗后血清尿素氮、肌酐、血氨、TNFα、IL 6比基础疗法组明显下降 (P均 <0 .0 5 ) ;血清胆红素、总胆汁酸 (TBA)下降和基础疗法组比较无显著变化 (P均 >0 .0 5 )。 CRRT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并发症少。 CRRT治疗组、PE+CRRT治疗组肝性脑病 ~ 期患者的存活率分别为 4 4 .4 %和 6 2 .5 % ,明显高于 ~ 期患者的存活率 0和2 8.6 % (P<0 .0 5 )。结论 :CRRT是辅助治疗肝性脑病型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早期联合 PE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离胶管对血氨检测的影响及血氨测定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干化学法检测血氨浓度.肝病组用分离胶管采样,对照组用分离胶管及EDTA-Na2抗凝管采样.结果EDTA-Na2管组与对照组即刻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分离胶管采样于4℃放置4h及20℃放置1h与对照组即刻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20℃放置2h比对照组即刻值显著增高(P<0.05);肝病各组即刻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即刻值(P<0.05),肝性脑病组显著高于各组(P<0.05),肝硬化组与肝癌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高于重症肝炎组(P<0.05).结论分离胶管作为检测采样管可以更好反映血氨的生理水平,血氨水平与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脑病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肝性脑病型重型肝炎临床疗效,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47例肝性脑病型重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CRRT治疗组、PE(血浆置换)+CRRT治疗组和基础疗法组,前二组在基础疗法组基础上分别予CRRT或PE+CRRT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血氨、TNFα和IL-6等。结果 CRRT治疗组、PE+CRRT治疗组和基础疗法组患者的清醒率分别为75.0%、86.7%、31.3%;存活率25.0%、46.7%、6.25%(P<0.05),CRRT治疗后血清尿素氮、肌酐、氨、TNFα、IL-6比基础疗法组明显下降,(P<0.05)。血清胆红素、TBA下降和基础疗法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CRRT治疗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CRRT治疗组、PE+CRRT治疗组肝性脑病Ⅰ~Ⅱ期患者存活率分别为44.4%、62.5%,明显高于Ⅲ~Ⅳ期患者的存活率0%、28.6%(P<0.05)。结论 CRRT是辅助治疗肝性脑病型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早期联合PE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采用两种保留灌肠方法治疗肝性脑病患者的疗效,寻找治疗肝性脑病时的最佳灌肠方法。方法将76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观察组采用深部保留灌法,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氨、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灌肠后距离排便时间,意识状态的变化差异。结果治疗后组间血氨、ALT、AST、ALP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上述指标均值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前3d意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清醒率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肝性脑病时采用新型保留灌肠法效果优于传统保留灌肠法。  相似文献   

11.
陈文思  吴小林  李朝霞  李刚 《新医学》2008,39(12):778-780
目的:观察原位肝移植术对终末期肝病患者围手术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52例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按原发病分为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组(24例)和肝癌肝硬化组(28例),分别于围手术期不同时段测定血β2-微球蛋白(β-microglobulin,β2-MG)、尿β2-MG、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的异常率及含量,以及血清肌酐、血尿素氮、总胆红素的含量.比较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重型肝炎组术前尿β2-MG及各时间点的NAG异常率均明显高于肝癌肝硬化组(均为P<0.05).重型肝炎组无肝前、无肝30 min、新肝60 min的血β2-MG均明显高于肝癌肝硬化组(均为P<0.05).2组新肝60 min及术后30 min尿β2-MG和NA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重型肝炎组术后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含量均明显高于肝癌组(均为P<0.05).重型肝炎组各时间点总胆红素含量均明显高于肝癌组(P<0.05).结论:肝移植术对重型肝炎及肝癌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肾功能均有影响,重型肝炎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食醋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化并肝性脑病患者51例,根据有无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护肝、抗病毒、抗生素、支链氨基酸、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食醋30 ml灌肠及低蛋白饮食;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输注门冬氨酸鸟氨酸,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志、精神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氨水平.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0.7%)明显高于对照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性脑病内科治疗措施为综合治疗,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食醋灌肠对于解决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高血氨起着重要作用,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影响.方法:对9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面评估发生肝性脑病存在及潜在的诱因,进行预见性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并随机抽取常规治疗护理的同病种病例90例(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消除和减少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提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要重视对肝性脑病诱发因素的评估及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去除肝性脑病的诱因,对防治慢性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5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各型重型肝炎、肝硬化并肝性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精氨酸,治疗1周观察疗效。监测治疗前后血氨水平、总胆红素、转氨酸及神志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氨、总胆红素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疗效确切,优于精氨酸。  相似文献   

15.
血浆置换并联或串联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血浆置换(PE)并联或串联血液滤过(HF)治疗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2006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77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单纯PE组(39例)以及PE并联或串联HF组(PE+HF组,38例),并与同期住院未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的患者(对照组,41例)进行对照,比较3组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组和PE+HF组治疗后血白蛋白(Alb)、胆碱脂酶(ChE)、凝血酶原活性(PTA)均升高,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下降(P<0.05或P<0.01),提示生化指标均改善明显.PE组存活率为48.7%(19/39),PE+HF组为68.4%(26/38),对照组为29.3%(12/41),其中PE+HF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1,P<0.01).且PE+HF组治疗后肝性脑病患者意识转清率明显高于PE组(42.8%比0,P<0.05).PE+HF组内环境紊乱纠正比例(19/23)较PE组(0/21)高(P<0.05).结论 PE并联或串联HF治疗肝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用PE治疗.  相似文献   

16.
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5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重型肝炎、肝硬化并肝性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51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乙酰谷酰氨)31例,治疗10 d后观察疗效.监测治疗前后血氨、肝功能及神志变化.结果:治疗组降低血氨、总胆红素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肝性脑病发病机制未完全清楚,可能以氨中毒学说最确实有据,乳果糖的降氨作用机制比较清楚,国内外关于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研究很多,但尚缺乏关于乳果糖长短程治疗与安慰剂对照治疗的比较研究.目的:采用乳果糖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进行长/短程治疗,并比较其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对象:于1998-06/2002-03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连续的肝硬化患者中随机选择经数字连接试验,数字符号试验和/或诱发电位检查异常并配合治疗的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乳果糖短程组及长程组,每组20例.方法:对照组仅给予复合维生素B,2片/次,3次/d,治疗24周实验结束;乳果糖短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口服乳果糖15~90 mL/d,治疗8周,长程组则给予口服乳果糖至24周.分别在第0,8,16,24周末进行生活质量(中国版)调查,并观察肝性脑病发生率.同时进行血氨浓度的实验室检测.主要观察指标:治疗过程中患者生活质量和血氨浓度的变化.结果: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1例失去联系,短程组1例交通意外死亡,长程组2例不能耐受腹泻的副作用退出.共56例完成治疗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短程治疗组、长程治疗组6个月累积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40%(8/20),30%(6/20),5%(1/20).长程治疗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及短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短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8,12,24周对照组、乳果糖短程组及长程组组间生活质量的环境领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第8周时乳果糖长程组、短程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长短程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第16周时乳果糖长程组均较短程组和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短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第24周时乳果糖长程组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和短程组.③治疗后16,24周乳果糖长程组血氨与对照组、乳果糖短程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乳果糖长程维持治疗能提高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降低血氨浓度;短程治疗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评价其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62例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LSS治疗,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血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经ALSS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明显改善,血氨、TNF-α下降明显,而IL-10呈上升趋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为63.6%,慢性重肝治愈好转率为43.1%,而对照组分别为30.0%、22.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ALSS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清除血清总胆红素、血氨、TNF-α等体内病理成分,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连续白蛋白净化系统(CAPS)治疗中、晚期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重型肝炎患者共58例次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予CAPS治疗,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观察CAPS治疗后肝、肾功能指标及电解质、补体、凝血功能的变化、两组总存活率。结果:CAPS组单次治疗后血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胆汁酸、血尿素氮、肌酐、血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CAPS组总存活率57.1%,较对照组总存活率26.3%明显提高。结论:CAPS是一种治疗中、晚期重型肝炎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支持方法,内科治疗联合CAPS治疗可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重型肝炎102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临床效果、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肝功能指标,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3个月后,临床有效率研究组为95.71%高于对照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个月后,两组总胆红素(TBIL)和结合胆红素(DBIL)均较治疗前降低,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TBIL和DBIL低于对照组,ALB和PT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研究组发生低血压、发热反应和四肢麻木各1例,对照组发生恶心和呕吐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临床分期、治疗方法,TBIL、DBIL、ALB、PTA、血白细胞、血肌酐水平,以及是否并发感染、肝性脑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科常规治疗、PTA60%、血肌酐≥120μmol/L和并发肝性脑病为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临床效果好,可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性佳。内科常规治疗、PTA60%、血肌酐≥120μmol/L和并发肝性脑病为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