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瑞吉老师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他从医 4 0余年 ,博采众长 ,对中医理论及前人的经验 ,在理解和运用上多有独到之处 ,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亦颇有心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 ,现将李老师诊治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笔者于 2 0 0 2年 1~ 6月随师临床观察治疗了 91例慢性结肠炎患者 ,其中男 38例 ,女 5 3例 ,年龄 2 0~ 5 0岁。依据病人初诊时的临床表现分 4个证型治疗 ,其中脾不化湿证 14例 ,占 15 .38% ;阴虚肠燥证 2 6例 ,占 2 8.5 7% ;脾阳虚证6例 ,占 6 .5 9% ;湿热蕴脾证 4 5例 ,占 4 9.4 5 %。随师其间…  相似文献   

2.
李德新教授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结肠粘膜的非特异性病变 ,以大便稀溏、夹有粘液为突出表现 ,发病缓慢 ,病程较长为特征 ,属于中医学“久泻”、“久痢”等范畴。本病多发于中青年 ,与情绪、劳累、遗传及非特异性感染等因素有关 ,临床迄今尚缺乏可治愈的特异性药物。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德新教授 ,长期从事脾胃病的科研及临床治疗工作 ,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有独到之处。1 脾胃虚弱 肝郁肾虚为病机核心脾主升清 ,运化水谷精微 ;胃主降浊 ,受纳腐熟五谷 ;脾胃同居中焦 ,通上连下 ,为…  相似文献   

3.
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治疗慢性结肠炎3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从1998年元月至2002年12月笔者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治疗33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结肠炎。依据其主要的症状可归于中医的泄泻范畴。单教授认为脾虚与湿胜是其病机 ,因此 ,治疗当兼顾两方面 ,一为健脾 ,二为化湿 ,由于病情的变化 ,在治疗上当权衡主次标本治之。1 脾气不足久病 ,脾气不足 ,脾失健运 ,临床可见腹胀 ,神疲乏力 ,食欲不振 ,便溏 ,稍食油腻食物 ,便次增多 ,舌质淡 ,苔薄或薄腻 ,脉象濡细 ,治疗当以健脾为主 ,湿浊是由于脾虚所产生 ,健运脾胃便可化湿 ,若湿浊较重 ,则兼以化湿之药。健运脾胃不可纯用甘温 ,甘可生湿。对于湿浊似可用淡渗之药 ,古人云 :治湿不利小便 ,非其治…  相似文献   

5.
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夹湿型慢性结肠炎58例秦伟刘英(河南省火电二公司职工医院,河南454152;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卫生所)主题词结肠炎,慢性/中医药疗法参苓白术散/治疗应用慢性结肠炎为临床常见疾病,一般分为脾虚夹湿型、肝脾不和型、血瘀肠络型、湿热蕴...  相似文献   

6.
慢性结肠炎诊治体会单会府(江苏省赣榆县中医院222100)关键词慢性结肠炎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慢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肠”、“滞下”、“下利”范畴,病程长而易致正损肉削,临床治疗当谨守病机。兹将几点临床经验整理面世,以飨同道。1寒热审度势慢性结肠炎患者...  相似文献   

7.
慢性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大部分患者易反复发作,使疾病转为慢性,皮损有浸润肥厚、瘙痒剧烈等特点,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祖国医学对湿疹有着独特的认识,中医古代文献对本病多有描述,大多依其症状或发生部位而命名。如泛发全身的有浸淫疮、血风疮、湿疮等,发于耳周者为旋耳疮,脐部者为脐湿疮,阴囊者为胞漏疮,四弯部位者为四  相似文献   

8.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化裁治疗慢性结肠炎(腹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8例慢性结肠炎患者,采用水煎参苓白术散成汤剂,每剂约140 mL,每日1剂,早晚2次口服,20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结果 临床治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6%.结论 以参苓白术散化裁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吕承全教授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彭勃,吕宏生(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结肠炎,中医药疗法,中医师,吕承全吕承全教授临床近六十载,对慢性结肠炎辨治独到.疗效卓著,现将其辨证用药经验介绍如下:1脾胃虚弱证症状:泄泻肠鸣.完谷不化、夹粘液、少腹隐...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多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痞满、虚痞等病证.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效果尚不很满意,现就近五年来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在心力衰竭的发病中,心气虚是病理基础,心阳虚是疾病发展的标志,心肾阳虚则是疾病的重笃阶段,瘀血、水停是病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病理状态。心力衰竭的病位在心,却不局限于心。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中医药辨证论治,专方治疗,单味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发生主要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失和、久病素虚诸劳等,导致胃气郁滞,或者脾胃失养,胃失和降.中医药辨证论治、专法专方、验方治疗能较快而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萎缩或延缓病情的发展,甚至可以阻止CAG癌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 185 9年由Wilks首先描述 ,192 0年被医学界公认 ,我国 195 6年首次报道。近几十年研究表明 ,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有人统计最近 10年诊断的病例数目是过去 10年的 3.8倍 [1] ,目前作为除恶性病变外较为严重、较为难治的疾病之一已成为临床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中药治疗本病的报道颇多 ,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拟就文献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一些看法。1  UC的病因病机病位现代医学对 UC的病因和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在病因方面 ,一般认为与感染、遗传、免疫…  相似文献   

15.
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20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临床资料 按全国中医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1],确诊慢性结肠炎202例,其中男136例,女66例;年龄14~60岁;病程1~10年.所有病例均经纤维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摄片检查,其中84例有黏膜水肿、糜烂,14例有炎性息肉(病理确诊);病变主要位于直肠、乙状结肠,少数累及降结肠、全结肠.全部病例大便培养1~4次均无致病菌生长,查阿米巴滋养体为阴性,部分病例大便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粘液便,每日便次3~5次.中医证型:大肠湿热型29例,寒湿凝滞型26例,脾胃虚弱型79例,肾阳虚衰型68例.  相似文献   

16.
17.
范世平 《河北医学》1998,4(12):80-81
慢性结肠炎是病因尚未十分清楚的一种慢性结肠炎症性疾病。现代医学对本病在冶疗上尚缺乏特效方法,笔者经过几年来临床观察,用中药灌肠治疗本病取得满意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80例,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其中男性32例,女性48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1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8个月。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胀、腹泻,大使次数多,大便带有粘液。腹痛部位。左下腹痛37例、右下腹痛5例,痛无定处1例,下腹痛36例。全腹痛1例。腹痛性质:腹部胀痛50例,隐痫28例,刺痛2例。兼证: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0例,合并十二指肠球…  相似文献   

18.
徐枫  胡欣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0,22(2):125-125,127
腹泻是肝病的常见症状,尤其慢性肝病所致的腹泻常常迁延不愈。我们自1995年~1999年4年间采用中药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84例,均经我院或同级医院肝炎专科确诊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所有病例均有长期腹泻的临床表现,符合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31~56岁,平均年龄44岁。84例中,慢性肝炎68例,肝硬化16例(代偿期12例,失代偿期4例);所有病人转氨酶正常,或轻微波动,波动范围<20IU。有56例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长期口服肝泰乐、肌苷、VitC等,2例肝硬化…  相似文献   

19.
1995年6月至1998年12月,笔者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内服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8例患者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7年。中医辨证分型:脾虚型21例,脾肾阳虚4例,肝旺脾虚型8例,脾虚夹湿热型4例,饮邪留肠型1例。临床表现:腹痛、腹泻、腹胀、肠鸣,大便或有粘液、脓血,或不消化食物,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脾虚甚者伴有食欲不振,饭后饱胀,大便时溏时泄等;脾肾阳虚者伴见五更肠鸣腹泻,腰膝酸冷,四肢欠温;肝旺脾虚者每遇精神刺激,情志不和而触发,胸肋胀满,嗳气…  相似文献   

20.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肠粘膜层慢性炎症 ,病灶局部以溃疡糜烂为主 ,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本病属中医学久泻、休息痢范畴 ,临床表现腹泻腹痛、腹胀肠鸣或里急后重 ,大便带有粘液或脓血便 ,常伴有神疲乏力、纳差消瘦等症状。近几年来 ,笔者按辨证治疗 ,效果满意 ,现浅谈如下。1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患者素体脾胃衰弱 ,或因外邪侵袭、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原因导致脾运不健、邪阻大肠、传导失司所致。由于本病呈慢性经过 ,久病之后一方面久泻不愈脾阳受损 ,脾病及肾又可导致脾肾两虚 ;另一方面正气不足又易为外感、饮食、情志所伤 ,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