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机制.方法及结果结扎家兔冠状动脉的不同分支制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发现ST段抬高的形态随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呈"下弧形-上斜形-上弧形"的规律性变化.结论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反映心肌损伤的不同时相,下弧形(concave type)抬高揭示心肌缺血的早期,上弧形(convex type)抬高提示心肌损伤的晚期,上斜形(straight type)抬高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并探究非典型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中的表现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确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各项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的表现。结果在所有患者中,22例出现了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形态,占总数的36.7%。结论对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进行熟练掌握,在诊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有效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43例急诊介入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诊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STEAMI患者在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治疗,42例植入支架。结果: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中,手术后获得前向血流TIMI3级42例(97.7%),死亡1例(2.3%)。存活的42例患者术后随访30d,无一例发生再次心肌梗死或死亡。结论:急诊PCI治疗STEAMI,成功率高,住院病死率低,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血清LDH1、肌红蛋白(MYO)水平,并分析血清LDH1、MYO与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STEMI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急性心肌梗死组),根据STEMI患者随访90天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70例,和预后不良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机制。方法及结果;结扎家兔冠状动脉的不同分支制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发现ST段抬高的形态随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呈“下弧形-上斜形-上弧形”的规律性变化。结论: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反映心肌损伤的不同时相,下弧形(concave type)抬高揭示心肌缺血的早期,上弧形(convex type)抬高提示心肌损伤的晚期,上斜形(straight type)抬高介于二之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白蛋白比值(NPAR)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老年病科和循环科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52例老年A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PCI术后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观察PCI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应用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在我院进行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的80例患者,均采用PCI急诊治疗,其中在围PCI手术期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有40例,设为研究组,再选取剩下的采用常规化的护理干预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PCI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期应用有针对性的全面化的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安全性高,是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吸氧、阿司匹林、波立维、低分子肝素、硝酸异山梨酯及阿托伐他汀钙片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心肌酶水平变化情况、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相比于单纯西医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更能有效降低患者心肌酶水平,同时疗效较为显著,且能够降低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曹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7):1158-1159+1148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血栓再通产生的影响.方法: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护理,实验组应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首次心电图时间、溶栓开始时间、胸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诊疗效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等.结果:实验组患者完成首次心电图时间、溶栓开始时间、胸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实验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心电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器械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总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规范了急救护理流程,促进医疗行为规范化,利于提高患者一体化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微小RNA-187-5p(miR-187-5p)、人双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2(DYRK2)的水平变化,并分析对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9-05-2021-12入院治疗的102例急性STEMI患者(研究组),以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整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急性STEMI患者血清miR-187-5p、DYRK2表达的关系;随访102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情况,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其分为MACE组(45例)和非MACE组(5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STEMI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87-5p、DYRK2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miR-187-5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DYRK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ACE组血清miR-187-5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非MACE组,血清DYRK2水平显著高于非MACE组(P<0.01);血清miR-187-5p与D...  相似文献   

11.
毛红岩 《医学信息》2018,(7):98-100
目的 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血栓抽吸术对大面积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月我院大面积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予以血栓抽吸术治疗,观察组予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血栓抽吸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肺动脉楔压(PCWP)、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ABP)、心肌钙蛋白(CTnI)峰值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CO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BP高于对照组[(55.38±10.76)mmHg vs (42.79±11.0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WP低于对照组[(9.41±6.65)mmHg vs (18.33±7.5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及CK-MB峰值水平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0.34±0.06)μg/L vs (0.51±0.15)μg/L、(105.19±10.78)U/L vs (151.64±15.7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LVEF优于对照组[(43.27±6.37)% vs (39.85±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LVESD、LVE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血栓抽吸术相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血栓抽吸术可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且预后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性纳入我院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收治行急诊支架植入患者603例,根据住院期间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分为A组(红细胞压积降低组,255例)和B组(红细胞压积升高组,348例)。收集两组患者资本资料、手术相关信息、化验室资料、住院期间临床事件、1个月内临床事件以及1年内临床事件并予以统计分析。结果 A组年龄大于B组[(60.33±11.06)岁 vs(58.44±10.88)岁,P<0.05],B组脑血管病史发生率高与A组(13.50% vs 8.24%,P<0.05),A组梗死相关动脉中血栓病变发发生率高于B组(97.25% vs 88.51%,P<0.05)。支架植入后最终TIMI血流:3级血流A组较B组高(85.88% vs 79.02%,P<0.05)。A组较B组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低(0 vs 2.01%,P<0.05);出院1年内LVEF低于B组[(55.53±6.42)% vs (57.19±6.82)%,P<0.05];出院1年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高于B组(92.88% vs 87.69%,P<0.05)。结论 住院期间红细胞压积升高增加STEMI患者在院期间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红细胞压积降低预示着心功能的下降及室壁运动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3.
袁宏 《微循环学杂志》2012,22(1):57-58,I0002
目的:检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CysC与Hcy的相关性。方法:158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作为AMI组,1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平行检测血清CysC和Hcy水平,并分析AMI患者CysC与Hcy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血清CysC水平低于对照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MI患者CysC水平与Hcy无显著相关性(r=0.068,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CysC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许明  张伟国  徐栋  彭辉 《医学信息》2019,(13):106-108
目的 探讨非ST段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指导进一步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8年12月因胸闷、胸痛不适入住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患者76例,入院行心电图未见相关导联ST段改变,动态观察心电图及血清超敏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多次复查未发现心电图有动态改变,但血清超敏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开始升高,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观察有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次全闭塞,同时观察病变冠脉血管的部位、内径。结果 纳入的76例心电图无ST段改变,但数小时后血清心肌标志物升高的胸闷、胸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现: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次全闭塞的患者占94.74%,比例较高,多见于钝缘支,占78.95%,且冠脉血管内径均>1.5 mm。结论 除了ST段抬高和ST段压低的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也常常出现在临床当中,对此类不典型的患者,早期识别很重要,及时有效的处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溶栓后PCI和pPCI两种技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pPCI方式治疗,治疗组采用溶栓后PCI方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心功能指标(LVEF、LVEDd)、心肌梗死症状消失时间、心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临床治疗总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优于对照组的72.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1例,少于对照组的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LVEF、LVEDd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心肌梗死症状消失时间、心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临床治疗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缩短恢复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其发病急、进展快,致残、致死率高。以往在治疗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通常使用辅助氧疗,并在临床指南中也推荐使用,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发现,氧疗并不能给患者带来益处,相反滥用氧气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加重,甚至给部分患者带来危害。本研究将对氧疗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冠脉造影特点、临床特点及院内转归。方法对年龄≤44岁的青年男性AMI患者(61例,青年组)与同期同病同性别年龄≥65岁、〈75岁(老年组)的AMI患者(61例)就其危险因素、冠脉造影、临床特点及院内转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危险因素青年组高血压、糖尿病明显少于中年组;吸烟青年组高于老年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阳性家族史两组无明显差别;冠脉造影青年组单支病变多,累及回旋支(LCX)多,右冠状动脉(RCA)少;老年组双支及双支以上病变多,多累及LCX,RCA。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住院天数、心肌酶、机械并发症及死亡构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轻心梗患者大量吸烟者多,单支病变多,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者少,但年轻心梗患者院内转归与老年组相似。  相似文献   

18.
PurposeMagnetocardiography (MCG) has been proposed as a noninvasive, diagnostic tool for risk-stratifyi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This study evaluated whether MCG predicts long-term prognosis in AMI.ResultsMACE occurred in 31 (25%) patients, including 20 revascularizations, 8 deaths, and 3 re-infarctions. Non-dipole patterns were observed at the end of the T wave in every patients. However, they were observed at T-peak in 77% (24/31) and 54% (50/93) of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MACE, respectively (p=0.03). Maximum current, field map angles, and distance dynamics were not different between groups. 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patients with non-dipole patterns at T-peak had increased age- and gender-adjusted hazard ratios for MACE (hazard ratio 2.8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20–6.97, p=0.02) and lower cumulative MACE-free survival than those with dipole patterns (p=0.02).ConclusionNon-dipole patterns at T-peak were mo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MACE and were related to poor long-term prognosis. Thus, repolarization heterogeneity measured by MCG may be a useful predictor for AMI pro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