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岩斜区脑膜瘤(PCM)的影像学分析,评估手术风险,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比较59例PCM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分析术前影像学资料对制定肿瘤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及对预后的评估。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MRI、MRA、MRV、CT、CTA、DSA等。MRI影像学提示伴海绵窦(CS)侵袭的32例,瘤周水肿明显的13例,包绕颅底大动脉及分支的25例,多颅窝生长的37例,肿瘤最长径≥5 cm的有14例,脑干明显受压19例。59例岩斜区肿瘤中,经颞—岩骨—乙状窦前入路35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4例,颞下及颞下经小脑幕入路7例,幕上下联合入路3例。手术全切肿瘤28例,大部分切除23,部分切除8例,死亡2例。颅神经损伤7例、脑脊液漏4例、皮下积液2例、颞叶水肿伴出血1例。结论术前详细的影像学分析可以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减少手术并发症,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1993年 5月~ 1 999年 1 0月 ,我院经显微手术治疗巨大岩斜型脑膜瘤 1 5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2 3~ 67岁 ,平均 35岁 ;病程 2~ 2 0个月。头痛头昏 6例。颅神经功能障碍 1 5例 ,其中面部疼痛或麻木者 9例 ,听力减退 6例 ,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呛咳 9例 ,视力减退及病变侧视神经萎缩 3例。走路不稳 9例 ,轻偏瘫3例。癫痫大发作 1例。头颅 MRI检查 9例 (包括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增强 ) ,病变为等 T1、略长 T2、长 T2信号 ,增强明显 ,肿瘤直径 >4.5cm,可见肿瘤将基底动脉推移 ;2例见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岩斜区脑膜瘤采用不同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效果,同时对不同手术入路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76例岩斜区脑膜瘤,肿瘤全切除42例(55.3%),次全切除28例(36.8%),部分切除6例(7.9%)。术后病理提示世界卫生组织(WHO)Ⅰ级脑膜瘤71例(93.4%),WHOⅡ级脑膜瘤5例(6.6%)。术后颅神经受损26例,脑干受损2例,脑脊液漏4例,颅内感染5例。术前平均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为(73.6±8.7)分,术后6个月平均KPS评分为(79.7±8.8)分,术后6个月平均KPS评分高于术前(P<0.05)。对不同入路而言,颞下组全切率高于乙状窦后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多于乙状窦后组(P<0.05)。 结论岩斜区脑膜瘤大多为良性肿瘤,且多数岩斜脑膜瘤可以获得全切除或次全切除。颞下入路全切率高,但术中出血多于乙状窦后入路。 相似文献
4.
5.
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266003)孟庆海孙鹏孟广远刘国华*1986年以来,我院采用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15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10例;年龄25~68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为面部麻... 相似文献
6.
7.
<正>早在1852年,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了血管钙化。20世纪40年代,研究者发现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与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过去认为CAC是一种被动、退行性过程,最近几年研究发现,CAC是一种主动、有序及可调控的过程[1]。我们可以对CAC过程进行干预,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2]。流行病学数据显示,CAC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4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50%,在60~6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80%。CAC的检出率随检查手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冠状动脉CTA显示狭窄程度>75%的血管节段中,54%存在CAC;冠状动脉造影在约1/3冠状动脉病变中可见中重度钙化病变。在包括ACUITY和HORIZONS-AMI研究的6 855例患者中,中重度钙化病变的检出率为32%,其中5.9%为重度钙化病变[3]。 相似文献
8.
9.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的排除性诊断,缺少能够反映病理生理改变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的影像学研究、特别是基于肺部CT的影像学研究发现了一些有望成为诊断指标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气道壁面积增加、气体滞留加重以及肺血管改变等。这些影像学特征是否可以作为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诊断和鉴...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的定义为单位体积骨骼中的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骨骼的正常负载功能减弱,易于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 相似文献
11.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0,(6)
颈内动脉闭塞可由多种病因导致,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无症状或发生严重的卒中事件,其临床表现异质性和复发卒中风险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闭塞特征、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侧支循环。在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多种影像学技术贯穿始终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就颈内动脉闭塞及侧支循环的多种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脑膜瘤是桥小脑角(CPA)第二常见的肿瘤,很少进入或起源于内听道(IAC)。原发性内听道脑膜瘤(IAC-M)起源于IAC内的硬膜,肿瘤的主体在IAC内,属于CPA脑膜瘤的特殊类型,大部分为个案报道。因为其罕见性,单纯的IAC-M在分类中不是独立的一类。原发性IAC-M不仅对神经放射诊断提出了的挑战,而且对神经外科医生手术来说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本文总结分析文献报道的IAC-M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以及肿瘤的起源,旨在对其临床、放射学和外科特异性特征进行初步描述,为IAC-M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术前影像学评估对于结肠癌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综合影像学检查方法将成为结肠癌术前评估的主要方式,其临床价值明显提高。该文对结肠癌术前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急危重症病之一,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它可通过原位血栓形成、远端分支栓塞、局部血流动力学障碍等机制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全面有效的评估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对于指导卒中预防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利用先进的影像学手段评估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目前脑动脉粥样 相似文献
17.
下肢缺血的诊断和治疗依赖于精确的影像学评估。传统影像学评估主要包括双相超声、动脉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它们都主要针对肢体缺血病变的血管解剖结构进行评估。近年来一些针对缺血区域血流灌注情况评估的影像学方法逐渐被应用在外周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中,包括激光多普勒血流仪、高光谱成像、吲哚氰绿血管造影等。改善的传统成像技术与新兴的灌注影像学方法为下肢缺血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两者结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10余年来,临床上应用放射性同位素肝脏扫描、B型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以诊断肝脏病变已日益普及并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检查均属无刨伤性检测方法,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然而上述检查方法对肝脏弥漫性病变,尤其是对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如何,文献上罕有报道。本文就影像学检查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意义作简要介绍。放射性同位素肝脏扫描(radionuclide scintigraphy):肝脏的网状内皮系统包括枯否氏细胞等具有吞噬胶体微粒的功能,当静脉注射金、铟 相似文献
19.
雄激素受体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3例脑膜瘤患者肿瘤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探讨AR的表达与脑膜瘤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原位杂交法检测脑膜瘤组织标本中AR的表达情况。结果AR在恶性脑膜瘤组中的染色强度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组,其平均积分光密度值(IOD)分别是25.41±13.42和6.20±4.75(P〈0.05);AR mRNA的IOD分别为19.46±9.33和4.72±4.68(P〈0.05)。结论AR在脑膜瘤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病理性质(良、恶性)有关,AR可作为鉴别良恶性脑膜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采用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2例岩斜区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包括脑膜瘤7例、神经鞘瘤3例、胆脂瘤2例。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发生近期记忆障碍1例,肢体偏瘫1例,感觉性失语1例,治疗随访3个月后均痊愈。结论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极佳入路,损伤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