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型肝炎的人工肝支持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晓枫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8):1076-1076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HP-200)对86例重型肝炎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血浆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血浆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上升。结论 人工肝支持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三种血浆置换与吸附方式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目的 比较人工肝支持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中三种常用的血浆置换与吸附方式,探讨重型肝炎早期救治中人工肝支持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 三组共90例慢性重型肝炎(乙型)早期患者,均经2周4次不同方式的人工肝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改善、黄疸消退及反弹、白蛋白与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改变、不良反应(过敏、肝性脑病、球结膜水肿、呃逆、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血常规的改变、血氨的变化等)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血浆置换组症状改善、黄疸消退效果好,但黄疸反弹高,不良反应多;减量血浆置换联合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黄疸反弹幅度小;单纯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具有一定的退黄作用.结论 减量血浆置换联合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早期)具有退黄效果好,黄疸反弹小,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是人工肝介入慢性重型肝炎(早期)救治的合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对慢性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符合慢性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标准的86例患者为治疗组,31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而治疗组同时加用血浆置换疗法。结果治疗组86例患者共计进行血浆置换392例次,平均每例次置换血浆2362.5ml。治疗后显效52例,好转15例,有效率达77.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对照组显效5例,好转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达4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可显著提高疗效。血浆置换疗法有它的局限性,应与其它人工肝支持疗法组合起来,方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韩宝英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9):1249-1250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7例重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31),两组均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予以ALSS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每次治疗后症状、精神、食欲、体力均有改善,血清总胆红素平均下降178 μmol/L,ALT平均下降51 U/L,AST平均下降47 U/L,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变化不明显,血氨恢复正常,电解质、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死亡11例,死亡率30.56%,对照组死亡25例,死亡率80.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有明显的肝支持作用,可作为重型肝炎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孙芳 《海峡药学》2011,23(4):139-140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特来统血浆置换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康效果.方法 8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人工肝血浆置换,观察人工肝治疗前后患者、凝血指标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惰花.结果 人工肝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都明显改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白蛋白、凝血指标升高.死亡率降低.结论 人工肝是治疗径性重型肝炎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通过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探讨其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86例重型肝炎接受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ALSS)+综合基础治疗;对照组35例仅接受综合基础治疗.观察ALSS治疗重型肝炎效果、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血清氨基酸谱变化.结果治疗组总存活率62.8%,其中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率76.0%,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率59 .3%.对照组总存活率34.3%,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率50.0%,慢性重型肝炎3 0.7%.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早、中、晚期重型肝炎存活率分别为92.0%、68.6%、29.2%.对照组分别为55.5%、38.8%、0%. ALSS治疗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善,血清内毒素、IL-6下降,BCAA/AAA升高.ALSS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28.1%,血浆过敏反应多见,发生率为23.2%. 结论 ALSS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可靠,治疗安全,尤其适用于治疗早、中期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人工肝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7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其中对照组36例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及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36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2周、4周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肝病毒基因(HBVDNA)定量及12周后存活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使用恩替卡韦组在治疗2周、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血清总胆红素(TBIL)降低(P〈0.05,P〈0.01),PTA、白蛋白(ALB)升高(P〈0.05,P〈0.01),HBVDNA定量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存活率治疗组为86.1%,对照组为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恩替卡韦联合人工肝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可明显改善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PE)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的疗效。方法 121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血浆置换,共183例次,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PT及HBV血清标志物,HBV—DNA改变情况,探讨其与预后的内在关联。结果 12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临床好转率为64.46%(78/121),其中早期83.78%,中期46.87%,晚期6.66%,同时1次与多次人工肝治疗临床好转率比较后者明显高于前者,二者比较有较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浆置换对于慢性重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及无严重并发症的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各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17例患者进行了322例次血浆置换(PE)、243例次血液滤过(HF)、10例次白蛋白吸附转运治疗,伴肾功能衰竭者,加做血液透析(HD)。对症状缓解、肝功能等生化指标、血气分析各种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了血浆置换量、血浆置换次数、治疗早晚及联合治疗等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血浆置换可使患者生化指标改善,血浆置换量3000mL/L为宜,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治疗频度,HF在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方面优于PE,白蛋白吸附对胆红素下降有较明显作用。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注意影响疗效的因素,可取得更佳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将重型肝炎10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对照组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二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及治愈好转率.结果 治愈好转率治疗组为74.5%(74/102),对照组为44.57%(28/69).(P<0.05).结论 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存活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肝是机体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肝损伤会对机体造成严重伤害,轻则引发脂肪肝,持续性加重将诱导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最终导致肝衰竭或肝癌,严重危及人体生命健康.对此,建立与临床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发病程度相似的动物模型对于更好地探究肝损伤患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 15 min 滞留率(ICGR15)评估肝储备功能的价值。 方法 肝病患者 185 例, 其中肝衰竭组 45 例、肝硬化组 90 例(Child A、B 及 C 分别为 16、26 及 48 例)、急性肝炎组 20 例、慢性肝炎组(轻、中度)30 例。 比较各组的 ICGR15 表达水平差异。 比较肝衰竭组治疗前及治疗后 1 个月时 ICGR15、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时间(PT)的变化。 急性肝炎组治疗前及治疗后 1 个月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TBIL 及 ICGR15 水平的变化。 结果 肝衰竭组、肝硬化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 ICGR15(%)分别为 56.3±14.7、 28.9±9.6、 22.4±6.8、 13.7±2.3, 呈逐渐下降趋势(F=125.317, P< 0.05)。 其中 , 肝硬化组 Child A 、 B 及 C 级别组 ICGR15(%)水平分别为 17.3±5.4、25.7±7.5、34.5±7.3, 呈逐渐升高趋势(P< 0.05)。 治疗后1个月时, 肝衰竭组 TBIL、 PT 及 ICGR15 均低于治疗前, 急性肝炎组 ALT、AST、TBIL 及 ICGR15 均低于治疗前(P< 0.05)。 结论 ICGR15 可以反映肝功能储备情况, 且不受 ALB、鲜血浆应用的影响, 弥补了 ALB、PT 检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复方中药对肝星状细胞胶原合成与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丹参对肝星状细胞胶原合成与降解的影响.方法选择肝星状细胞系作为体外研究对象,MTT法观察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Ⅰ、Ⅲ、V型胶原含量,RNA-cDNA分子杂交检测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及TGF β1 mRNA稳态水平.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间质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中药复方丹参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且呈剂量依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细胞上清液中Ⅰ、Ⅲ、Ⅳ型胶原含量明显降低,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及TGF β1 mRNA稳态水平明显降低,间质胶原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强,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受到抑制(P<0.01).结论中药复方丹参可能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抑制胶原的异常合成,促进异常沉积胶原的降解,从而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an aqueous extract of Anoectochilus formosanus (AFE) on both hepatic fibrosis and regeneration in rats. 2. Fibrosis was induced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dimethylnitrosamine (DMN) for 3 consecutive days per week for 4 weeks. 3. In DMN-treated rats, liver cirrhosis-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such as liver atrophy, low concentrations of serum albumin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hepatic collagen, were observed. The AFE protected the liver against DMN-induced fibrosis, as determined by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observations. 4. In addition, AFE was administered to two-thirds hepatectomized normal and DMN-injured rats. Three and 5 days after hepatectomy, AFE increased the extent of liver weight regeneration and the number of S-phase cells in DMN-injured rats, but not in normal rats. 5.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AFE seems to be useful in the repair of liver injury, improvement of fibrotic changes and promotion of liver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42例肝衰竭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治疗后PT、INR、AT-Ⅲ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Fbg、APTY、TT、PTA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能部分改善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水飞蓟宾胶囊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2月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水飞蓟宾胶囊,3粒/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茵栀黄颗粒,6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8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层黏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酶(HA)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水飞蓟宾胶囊治疗酒精性肝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体外肝脏灌注(extracorporeal liver perfusion,ECLP)中影响供肝功能的因素.方法:实验动物均为健康普通长白猪,随机分为4组.A组(n=4)供肝灌注时保存在35℃~36℃的保存液中;B组(n=4)在ECLP循环中不加入胰岛素和50%高糖;C组(n=4)供肝在进行ECLP循环时仅灌注门静脉;D组(n=7)同时灌注门静脉和肝动脉,ECLP循环中每小时加入胰岛素和50%葡萄糖,而且供肝灌注时保存在38℃~39℃的保存液中.A、B和C组在分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均与D组相同.观察供肝一般情况、胆汁生成量、耗氧率、病理变化等指标.结果:各组胆汁生成量和耗氧率均逐渐下降而灌注压力逐渐升高.A组、D组耗氧率和C组、D组胆汁生成量及耗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D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肝脏功能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保存温度和灌注方式可能是较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莱菔硫烷是一种富含于十字花科植物的天然活性成分,对于脂肪肝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药理研究发现莱菔硫烷通过减少脂肪积累、缓解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恢复氧化平衡缓解饮食因素引起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通过加速体内乙醛的代谢、减轻细胞内的氧化应激、修复肠道屏障功能缓解酒精性脂肪肝。莱菔硫烷缓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多,并体现出明显的优势,综述其调节脂肪肝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术对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94例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微波消融术治疗,对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生存时间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出血量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3年,观察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7.87%,复发率为2.13%、6.38%,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术不会增加手术风险,但是能清除位于特殊位置、腹腔镜不易切除的病灶,更利于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迷走神经对大鼠肝脏葡萄糖代谢和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对于大鼠肝脏葡萄糖代谢和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1)建立去迷走神经肝脏模型,SD大鼠32只分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16只。模型组切除迷走神经肝支,对照组仅行开腹神经探查手术。术后每周各采集1次肝脏组织标本,每次4只,连续4周。标本进行VAChT免疫组化,观察肝脏胆碱能神经纤维的表达情况。(2)肝糖原及肝纤维化指标测定.SD大鼠32只分为实验空腹、实验进食及对照空腹和对照进食4组,各8只。实验组行迷走神经肝支切除,对照组行开腹神经探查手术。各组分别测定肝糖原,以及肝组织HA、LN、PC Ⅲ和CIV含量。结果:模型组去迷走神经3周后肝胆碱能神经明显减少,第4周基本消失。实验组空腹肝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进食后亦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进食后肝糖原增加显著(P<0.01)。实验组HA、LN、PC Ⅲ和CIV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大鼠去除迷走神经后4周,能够达到完全去神经肝脏状态,肝脏去迷走神经后葡萄糖的合成和储存能力显著降低,去神经后肝脏的抗纤维化能力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