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5年1月6日至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召开了200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卫生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高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申遗"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药是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已然成为"遗产"了吗、中医药是如何成为"遗产"的、"申遗"能否促进中医药发展四个方面对中医药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进行了深刻、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2009年1月12日在北京召开了2009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本次会议主题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认真分析当前中医药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总结2008年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绩,对2009年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同志们: 2003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2002年中医药工作及五年来的体会,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研究部署今年中医药工作。下面,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讲几点意见。 一、2002年中医药工作和过去五年的体会 200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中医药行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去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开拓创新,与时…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导报》2005,11(2):1-1,4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200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医药行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医药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同志们: 200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2003年中医药工作,研究部署今年中医药工作.下面,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讲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3月15日讯:2021年3月9日,2021年北京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的工作成效,分析北京中医药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会议肯定了北京中医药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效,特别是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北京中医药系统在健全中西医协同机制、完善中医药预防方服务、分类开展主题培训、科普和科技创新、牢牢守住医院零感染底线、统筹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丁健 《中医药导报》2001,7(7):341-342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搞好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指针,中医药教育工作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就是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教学模式,培养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9.
《河北中医》2004,26(12):916-916
日前召开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一个加强,三个战略”是2005年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0.
《江苏中医药》2004,25(5):10-10
〔本刊讯〕 2 0 0 4年江苏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于3月2 5~2 6日在南京召开。江苏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周珉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2 0 0 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和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 0 0 3年全省中医药工作情况,研究部署2 0 0 4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任务。会上,省卫生厅周珉厅长就进一步深化中医药改革,加快中医药新一轮发展提出了三点意见: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进一步理清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二、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加快推进中医药现…  相似文献   

11.
“小夹板固定”源于古希腊,不可能是中医骨科特色。“葛洪自属道家,但偶集方书,不闻治验”,不可能成为“开拓了中国骨科骨折小夹板外固定疗法的历史”的“创伤骨科创始人”。按照西医骨折间接愈合理论设想的“三期用药”乃是削足道履,不可能符合中医的理法方药要求,也不可能反映丰富多彩和光照千秋的中医骨科成就。其“受冷落”,乃是必然的。二期愈合并非唯一的骨折愈合方式;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医不可能窥其堂奥并得其精蕴;更速论所谓“发展”。中医骨科特色有两点:“或用灵敏之手法,或用灵验之药品”。手法即“功夫”或按摩,数百年前传八法国,迄今为欧芙“正骨”业者的鼻祖,仍很“热”,未曾被“冷落”;“灵验药品”五花八门,“而在奇特跌打药中,竞有在数小时内,将骨接好,翌日即能步履,一星期即完全平复者”。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应该首先还原中医骨科固有的本色,不应该再为“小夹板”论者所惑而贻笑大方。  相似文献   

12.
哮病病名历史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哮病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中医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古代医学文献中关于哮病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等方面有诸多论述,但各时代对其称谓却不统一。因此,弄清哮病病名在历代的沿革情形,不仅有助于阅读古代医学文献,准确把握文献含义,还有助于有关哮病科研的开展。故主要从历史源流角度对哮病病名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3.
规模问题,是经济学更是卫生经济伦理学另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什么样的医院规模或以什么样规模的医院为主体,这个争论很严峻。应实现与其投入、设施、人力和卫生资源占有相应的任务定位。必须依据不同的目的建立,不管是大的、中的、小的,还是专门和综合的,都必须找到一条最终的解决途径,由卫生工作具体不同的层次、目标来规定其规模。盲目崇拜小小规模可能与盲目崇拜巨大规模,同样会趋向失败。什么规模合适,取决于我们干什么。  相似文献   

14.
痰湿源流考     
王志奇 《中医研究》2010,23(5):73-74
痰湿作为中医病机,见于《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又名痰浊、湿痰,是内湿和痰的合称。然而从古代文献中关于痰湿的论述看,其内涵在一定历史时期与“痰”与“湿”存在着混淆与交织,在认识上产生了一定的混乱,故明确其内涵,对正确的认知这一病机,从而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唇针疗法是上世纪70年代医家创造的一种现代微针疗法,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疼痛性病症及脑血管意外等疾病,或用于针刺麻醉手术,具有疗效确切、简便安全的特点。本文描述唇针的起源与发展,经脉循行与唇部的密切联系及唇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等,并列举临床上一些典型病例报道,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认识并应用唇针,并能对唇针疗法作用机理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同时将该疗法大力推广,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6.
远程教育的发展与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远程教育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为传统的远程教学——函授课程,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20世纪30年代的广播电视教育为第二阶段,即凭借广播电视技术进行远程教学。至20世纪80年代,远程教育开始转入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成为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教学模式,并以其信息量大、信息质量高、便捷性强、交互性好等特点显示出广阔的前景,此为当代发展的最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发泡灸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崇桂琴  林宁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0):581-582
对发泡灸的源流作了探析。认为发泡灸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奠基于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针灸资生经》称之为天灸 ,明清时期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十几年来 ,以督脉“隔药灸”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获得较好的疗效 ,其应用基础研究也取得了新的成果 ,为发泡灸治病机制的揭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32年)由政府主持,医官王怀隐、陈昭遇等编定的《太平圣惠方》,全书分100卷,凡1670门,方16834首,其中包括当时医官献出的秘方和国家收藏的名方千余首,是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淳化三年(公元992),此书颁发各州,并有博士掌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名《和剂局方》,是和剂局(设于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制售成药时的处方和制剂规范的总结,到大观元年(公元1107  相似文献   

19.
崩漏源流考     
"崩"作为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漏下"作为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本病病因病机多端,可分为肾虚、脾虚、血瘀、血热、肝郁气结等证型,论治以补肾益气、固经止血,补脾养血、固经止血,清热固经、止血调经,活血化瘀、固经止血,平肝理气、固经止血为主.本病病因多端,病机复杂,既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疑难急重病症,故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入手,对历代医籍中崩漏病的相关论述进行整理,望对临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中医药学大多被人们称为“汉方医学”或“东洋医学”。就像中医学在中国被称为“传统医学”或“东方医学”一样,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其实,所谓的汉方药是在秦汉时期由中国传人日本,然后在日本逐渐发展起来的日本化了的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医学应属于同根同源。不过,现代日本汉方确实形成了独自的体系。理论上以《伤寒论》为基本框架,并高度简单化,重视古方方证与“方证对应”;诊断上强调腹诊而不是脉诊的重要性,汉方药则是在其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引进西方科技,从根本上排斥中医学。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老年病为主的疑难病越来越多,西医对此束手无策,且西药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因而日本的汉方药又在中医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日渐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