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应用,血管外科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相关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现就近年来在血管重建后再狭窄、人工血管和支架材料、腹主动脉瘤的发生机制等几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及发展方向,以及转化医学和糖组学在血管外科研究中的发展前景作简要述评. 一、血管重塑与动脉再狭窄 动脉血管重建后约30%~60%的患者出现血管再狭窄,迄今为止这依然是悬而未决的一个临床难题.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 20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应用球囊膨胀支架行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12例基底动脉恢复正常管径,8例狭窄程度减小80%以上,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sttack,TIA)或卒中再发作。脑血管造影随访13例,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血管再狭窄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体静脉移植术、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和/域血管腔内支架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动脉重建方法,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达30%~50%.近年有关内膜增生导致再狭窄的机理研究不断深入,基因治疗防治再狭窄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令人关注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内斑块切除治疗缺乏流出道的股腘动脉狭窄病变的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5年6月笔者对所在单位21例以重度间歇跛行为主要症状、缺乏远端流出道的股腘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腔内斑块切除术,并进行随访。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3、6、12个月跛行距离均明显且逐渐增加(均P0.05);术后2d与3、6、12个月踝肱指数均明显增加(均P0.05);术后3个月无靶血管再狭窄,术后6个月发现靶血管再狭窄1例(1/21),术后12个月发现靶血管再狭窄2例(2/21),均为中度再狭窄。结论:腔内斑块切除术治疗缺乏流出道的股腘动脉狭窄病变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膜增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自 90多年前Carrel和Guthrie[1 ] 首次报道静脉移植于动脉发生吻合口内膜增生以来 ,血管内膜 (过度 )增生 (VIH)的研究从未间断。VIH是动脉重建手术后 2~ 2 4个月内发生狭窄或者闭塞的主要原因。一、血管内膜增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增生内膜由 2 0 %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和 60 %~ 80 %的胞外基质构成。其他成分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是否内皮化主要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和时间[2 ] 。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动脉再狭窄和血管移植后的吻合口再狭窄的过程相似 ,而始动因素和发展速度可能不同。VIH的过程有三个高峰 :(1…  相似文献   

6.
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对于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最常使用方法是血管内膜剥脱术及动脉支架植入术,而监测手术疗效、评估血管再狭窄等并发症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超声以其廉价、实时、动态、可重复性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血管重建术后监测。本文对血管重建术后超声监测及血管再狭窄的超声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一线治疗。随着腔内技术进步和支架材料改进,股腘动脉段严重狭窄和闭塞病变植入支架治疗也已取得较满意疗效,研究表明支架断裂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并显著影响支架通畅率。本文就目前股腘动脉段支架断裂的现状和处理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50年间,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和治疗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血管腔内治疗发展尤其迅速。手术技术在动脉重建和吻合口再狭窄的防治上没有大的突破,而手术联合血管腔内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肢动脉疾病(LEAD)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相应肢体出现缺血症状的一类疾病。腔内介入是治疗LEAD的主要方式,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TA)及支架植入术,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药物涂层球囊(DCB)可在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及炎症反应的同时避免腔内异物存留,对于原发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均有较好疗效。本文对DCB作用原理及其治疗LEAD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锁骨下动脉闭塞症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 2 0 0 2年1月至2 0 0 3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收治8例有症状的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病人。其中,6例采用锁骨下动脉切断移位与颈总动脉吻合,2例采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搭桥重建。结果 所有病人术后症状全部消失,无手术并发症,随访期间内无锁骨下动脉再狭窄、闭塞。结论 血管重建是治疗有症状的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但应根据受累血管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1.
叶猛  张皓  张柏根 《中华外科杂志》2009,47(24):1901-1903
自1876年Koester首次提出滋养血管(vasa vasorum,VV)这一概念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VV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血压、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密切相关.显微CT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可客观显示正常和不同疾病条件下VV密度和形态变化,为VV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重建后再狭窄的疾病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对VV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周围动脉狭窄闭塞可导致间歇性跛行、缺血性静息痛、溃疡或坏疽等症状。腔内治疗技术和器械的进步促进了周围动脉疾病治疗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方案。尽管如此,支架内再狭窄仍是周围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的一大挑战,是血管再通远期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据病变的不同位  相似文献   

13.
中药防治动脉重建术后再狭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以血管腔内球囊扩张为主的各种经皮腔内血管.叹彤木(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FFA)和以血管移植转流术为主的各种动脉重建术,是周围动脉严重狭窄和闭塞性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再狭窄、闭塞的高发病率,严重影响了动脉重建手术的效果,而且没有简单、方便和满意的防治方法,如何防治术后再狭窄、闭塞就一直成为困扰心血管和介入科医生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目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主要方法。虽然PTA治疗股腘动脉病变具有较好的即刻疗效,但是术后1年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60% [1, 2]。虽然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后重度再狭窄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颈动脉再通手术治疗后发生严重再狭窄而二次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资料,其中CEA术后再狭窄3例,CAS术后再狭窄12例,均通过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结果对于CEA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治疗包括脑保护下CAS手术(2例)、球囊扩张(1例);对于CAS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治疗包括再次行CEA及补片血管成形术(7例)、球囊扩张(3例)、再次行脑保护下CAS术(2例)。患者围术期无脑卒中或死亡发生。1例CAS术后再狭窄患者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后,6个月随访再次发生颈动脉再狭窄且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接受CEA及补片血管成形术,术后随访1年显示颈动脉血流通畅。其余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未见脑卒中或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外颈动脉再通术后再狭窄的重要手段。对于重度再狭窄的患者,需注意个体化治疗方式,围术期疗效及中期再狭窄复发率较满意,但仍需密切随访,注意再狭窄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雷红冲剂对下肢动脉内治疗后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骼动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成功后随机分为:裸支架组(A),环孢素A组(B),雷红冲剂组(C)和环孢素A加雷红冲剂组(D)。记录支架植入前及后28 d血管直径,对血管组织切片行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另选下肢动脉闭塞患者80人,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雷红冲剂组行试验治疗,观察治疗后不同时间前炎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下肢动脉血管通畅性。结果:家兔骼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51.4±1.69%(A),10.9±0.71%(B),21.3±1.89%(C)和10.1±3.09%(D);下肢血管通畅率雷红冲剂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IL-10和IL-18水平及IMT(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减低(P<0.05)。结论:环孢素A及雷红冲剂对支架内再狭窄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免疫排斥反应可能为重要机制之一,雷红冲剂科有效地干预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再狭窄及闭塞的成因及防治 血管重建后的再狭窄是至今未解决的临床难题,随着对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的深入研究,对再狭窄的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实验性治疗方法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5月~2020年11月,我科对1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ISR,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经球囊或减容技术行充分管腔准备后,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技术重建原病变血管。结果16例股腘动脉ISR血管均重建成功,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术前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0.31±0.12,显著低于术后0.89±0.12(t=-48.257,P=0.000);术前后Rutherford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68,P=0.000)。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16例随访12个月,3例再发支架内再狭窄,6个月靶血管二期通畅率为100.0%(16/16),12个月二期通畅率为81.2%(13/16),12个月内未发生支架断裂和截肢的病例。结论股腘动脉ISR的处理,尤其是残余狭窄严重或合并支架断裂,使用Viabahn覆膜支架能有效扩张管腔,提高通畅率。  相似文献   

19.
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膝下动脉闭塞首选球囊血管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9年5月,对于连续收治且符合手术指征的54例(61条肢体)膝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重症下肢缺血患者,采用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其中男性3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6岁.术前踝肱指数平均0.43±0.27.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方法,膝下动脉病变首选球囊血管成形术,合并髂股动脉病变同时进行血管重建(支架置入或动脉旁路术).结果 髂股动脉重建(28条肢体行支架置入,5条肢体行动脉旁路术)均一期成功.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57条肢体获得一期成功,技术成功率93.4%.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为小腿血肿3例(4.9%),膝下截肢2例(3.3%).术后踝肱指数增加至0.86±0.21,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平均随访时间(16±11)个月,一期通畅率61.1%,21条肢体发生再狭窄(38.9%),其中10条肢体再次接受外科干预,二期通畅率75.9%.截肢3条肢体,总的救肢率91.8%.结论 球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作为膝下动脉病变首选的外科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中肝动脉重建及其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动脉重建是肝脏移植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常常直接关系到移植手术的成败。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hepatic arterythrombosis,HAT)形成、肝动脉狭窄等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和败血症,增加术后死亡率。因此,肝动脉重建一直是肝移植术的重点和难点。一、正常解剖时的肝动脉重建肝动脉重建以往多采用供体腹腔动脉干与腹主动脉连接部的血管片与受体腹主动脉吻合,后来发现术后容易发生供体腹腔动脉干段狭窄。近来多改用脾动脉与腹腔动脉干分叉部的动脉开口做吻合。受体血管多用左右肝动脉支的分叉部,也有学者用肝固有动脉与胃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