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电极边界法定位在苍白球定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自1997年10月引进微电极引导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这一技术以来,通过在临床手术中的研究,应用微电极术中定位方法。基本解决了苍白球毁损术中微电极术中定位的问题。现简要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应用微电极引导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12例,我们在苍白球毁损术中采用微电极边界定位法对连续收治5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1~75岁,平均55.6岁,病程4~17年,平均7.4年,其中A型(震颤型)患者7例,B型(运动迟缓、僵直型)患者19例,AB型(…  相似文献   

2.
1998年3月~2006年7月,我院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4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31例,女15例;年龄42~78岁,平均63.8岁。病程4~18年,平均11.3年。主要表现为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016年长海医院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n=349),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既往病史、吞咽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并对引起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帕金森DBS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共3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准备及术中配合措施。方法2003年5月至2011年11月对30例帕金森病患者实施了DBS手术。电极植入靶点均为丘脑底核,共植入电极35根,其中行双侧靶点植入5例,左侧19根,右侧16根。术前详细准备手术材料,术中要特别提醒和复核关键操作步骤。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获得立即改善,肌张力降低,震颤消失,协调运动改善。术后在开机的情况下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运动评分:药物“关”状态17~24分,平均(22±8.3)分。药物“开”状态15~24分,平均(19±4.6)分;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出血等手术并发症。结论手术小组需要严格遵守手术程序和手术操作,可以避免或弥补手术中的误差,从而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苍白球腹后外侧部位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年6月至1995年3月采用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31例,年龄39~70岁,病程2~11年,所有病例均按Matsumoto分级,全部病例经Vplp立体定向毁损术后震颤症状消失,其中8例加用了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术,Vplp毁损术能消除帕金森病人对侧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全部症状,面部表情明显改善,且没有Vim毁损术后出现的智能损害,作者强调术中电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选择的经验.方法 60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病例选择至少满足三个原则①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②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有效;③认知功能良好,术中能良好合作.毁损靶点选择主要按临床症状分型确定.以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作为常规基础性治疗靶点,术中如震颤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加行丘脑腹外侧核毁损.单纯震颤型患者可首先选择丘脑腹外侧核为靶点.结果手术有效率97.3%,术后患者Hoehn和Yahr分级及UPDRS评分及“药物所致运动障碍”均有显著改善.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62.3%±10.6%,“关”状态改善率76.1%±8.7%,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永久性并发症为1.3%.结论微电极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合适的病例选择对于良好的手术疗效是首要的.毁损靶点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分型确定,以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作为常规基础性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苍白球腹后外侧部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唐运林自1993年6月~1995年3月采用立体定向术毁损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治疗帕金森病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39~70岁,平均58岁。病程2~11年,平均5.3年。按Matsumoto分级...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定向术后128例CT、MR影像分析袁树斌顾明徐元昌黄茂清曾凡俊陈礼刚郭爱华我科于1981年始,应用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670例,疗效95.6%,其中128例术后3~63个月获得CT、MR随访。男102例,女26例。年龄31~69岁,...  相似文献   

9.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程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和脉冲发生器程控调节。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2月用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61例,其中单侧30例,双侧31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61例PD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1.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脑深部刺激(DBS)能有效控制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根据患者的症状调节参数,丘脑底核(STN)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佳靶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CT、MRI和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Gpi)腹后部毁损术已成为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主流。由于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时仅靠Gpi腹后部毁损术难以全面改善症状,尤其对重度静止性震颤和非帕金森病震颤疗效较差。因此,我们在成功使用多靶点毁损术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1],对合并重度震颤或其它类型震颤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同期单侧Gpi腹后部加丘脑vim核双靶点联合毁损术。为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我们从1997年10月至1998年12月接受单靶点毁损术的患者中按同一临床标准选取50例,与1999年1~10月接受双靶…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的体会王有刚龚坚我院自1994~1996年对19例帕金森病进行双侧立体定向术。男13例,女6例,病程2~7年,震颤型5例,混合型14例,两次手术间隔均在一年以上。本组均选用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后显效15例,进步4例。随访半年,无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我院1997年1月~1998年11月住院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对患者的智能存在影响,年龄、病程和文化程度对此影响较突出。行脑立体定向术后(丘脑腹外侧核射频毁损术)病人在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的同时,智能状况也有明显的好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刺激在选择性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中的定位作用.方法在对23例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的微电极引导选择性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中,比较丘脑腹中间核(Vim)及其周围结构在微刺激时,对侧肢体震颤变化情况及异常感觉情况.结果靶点上方2-5mm不仅震颤遏止机率最大,为靶点上方7~10mm的3倍以上,而且阈值小于10mA,比靶点上方7~10mm的阈值小1倍以上.不同亚核刺激时感觉异常的发生机率不同.刺激腹尾侧核(VC)时患者感觉确切,部位局限,阈值较小,常常小于10μA.结论微刺激可以确定VC与Vim的边界、手术靶点的内外侧界和手术毁损区域,在选择性丘脑毁损术靶点定位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在2018年9月之前于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文献数据库中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筛选和提取,利用Rev Man 5. 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1个研究共274名帕金森患者。Meta分析显示:5年单纯DBS治疗与术后5年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运动症状较术后基线改善,UPDRS-III(SMD=-21. 31,95%CI:-25. 18~-17. 44);术后5年单纯DBS治疗与药物联合DBS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运动症状UPDRSIII (SMD=-7. 26,95%CI:-9. 02~-5. 02)、生活质量UPDRS-II (SMD=-4. 2,95%CI:-6. 02~-2. 82)较单纯手术治疗有改善;术前术后LEDD (SMD=453. 76,95%CI:394. 31~513. 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DBS副作用发生率较低,脑出血发生率4. 4%,感染6例(2. 2%);癫痫3例(1. 1%)。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在术后5年无论是单纯手术治疗或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降低了左旋多巴类药物的用量,且副作用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 mulation,STN-DBS)术中戴立体定向仪磁共振复查对提高定位准确性、降低手术并发症的意义。方法 2003年~2009年共有124例帕金森病病人进行了丘脑底核DBS手术,共191侧,其中男性64例,女性60例,年龄45~80岁,平均65.5±8.7岁。术中未用微电极记录技术,但均戴立体定向仪磁共振复查,对电极触点目标位和实际位有明显误差的病人术中进行必要的调整。结果治疗效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类似,但无脑出血等手术并发症。结论术中戴立体定向仪复查磁共振既可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又可以避免应用微电极记录可能导致的脑出血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6.
苍白球腹后外侧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王云汉常义王铁军马骏本组采用苍白球腹后外侧核(VPLP)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5~70岁,平均45.6岁。病程1.5~12年,平均5.2年。按Hoehn和Yahr分级;Ⅱ级3例,Ⅲ级8例,...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其在我国发病率为81/10万[1],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症状包括震颤、肌强直和行动迟缓,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最终致残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2]。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帕金森病患者众多,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帕金森病致残的负担逐渐增长。目前,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已超过200万[3]。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微电极为导向,在细胞水平精确定位,立体定向损毁丘脑腹外侧核或苍白球腹后部异常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手术创伤小、机体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在近年已成为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4]。2013‐09—2014‐06我院针对62例帕金森病患者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靶点损毁术实施科学系统的围术期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和脉冲发生器程控调节。方法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36例,其中丘脑底核(STN)35例和丘脑腹中间核(Vim)1例,单侧18例,双侧18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 36例PD患者术后随访2~32个月,平均6.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DBS能有效控制PD症状,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调节参数,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1 引言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1817年首先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描述的,临床表现为肢体静止性震颤(tremor)、肌强直(rigidity)、动作缓慢或运动不能(dystonia or bradykinesia)及以行走困难为主的姿势平衡障碍等症状和体征。多在50~65岁起病,呈进行性缓慢病程,主要病理变化是黑质纹状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选择性丘脑腹中间核 (Vim)毁损术的手术方法及对震颤型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 对 33例震颤型帕金森病应用CT行Vim解剖定位 ,以微电极作神经电生理校对后 ,进行小灶性毁损。手术前后进行UPDRS分项计分、手指拍击实验和行走试验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33例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术中完全控制震颤。UPDRS计分、手指拍击实验和行走试验的改善率分别为 0 69± 0 2 2、0 31± 0 2 6及0 1 1± 0 1 7。两周后复发 1例。轻度构音障碍 1例。结论 选择性丘脑Vim毁损术对震颤型帕金森病有显著疗效。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征 ,合理应用微电极技术 ,适当的毁损体积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