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镇区医院院外猝死发生的临床特点,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救治的院外猝死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24例,有前驱症状者14例,猝死高发年龄为40~60岁,家中猝死者占71.4%;由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CPR)的3例中复苏有效1例;呼叫至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为11.4分钟.结论:对已有心血管病基础病史的患者应关注其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和努力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可提高CP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对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集328例心脏骤停患者急救临床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院前急救相关措施.结果 328例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复苏成功率为67.07%(220/328),失败率为32.93%(108/328).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发病时间、目击者是否施救、临床表现、原发性疾病、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心肺复苏方法、急救中心出车时间等.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患者发病时间、目击者是否施救、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心肺复苏方法、急救中心出车时间是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效果受到多重客观因素影响,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时可根据患者发病时间、目击者是否施救、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救中心出车时间等综合因素综合考虑合适的复苏程序,以提高患者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512例猝死院前急救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5,他引:18  
猝死有75%发生于院外;而猝死的院前复苏成功率低,一直是院前急救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现将我中心2002年1至12月间接处的512例猝死者,作一回顾性的分析,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院前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救中心2003年1月—2010年7月院前猝死32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21例病人中254例有明确心血管病史,高发年龄为6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多发,夜间多发。院前急救仅5例复苏成功。结论院前猝死以心脏性猝死为主,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可减少猝死的发生;对公众普及心肺复苏术技能,可提高院前猝死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中心脏骤停患者影响其心肺复苏(CPR)的相关因素,探索如何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计6年间在院前急救时心脏骤停患者436例进行分析,分析出诊到达现场时间,心脏骤停的病因,心脏停博时间,心脏复律时间,心脏电击除颤,人工机械通气等与CPR成功率的关系.结果:到达现场的时间越早CPR成功率越高,各种终末性疾病发生心脏骤停时很难复苏成功,无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年龄越大复苏成功率越低,心脏骤停时间长短与复苏成功率成反比,心脏电击除颤和人工机械通气可提高CPR成功率;各年度间CPR成功率无显著差异.在各病因中;中毒组,外伤组CPR成功率相对较高;呼吸病组,心血管病组,脑血管病组CPR成功率相对较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尽可能地去除影响CPR的相关因素,以提高CPR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成功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现代心肺复苏(CPR)技术和急诊心血管监护技术的发展,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然而复苏患者的最终死亡率仍居高不下[1]。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与心跳骤停时能否及时电除颤、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和机体酸碱平衡调整密切有关,此外复苏患者的最终痊愈还与后期并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救治直接相关[2]。本文通过对我院急诊科1998年5月~2005年5月35例心跳呼吸骤停复苏成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因素。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1998年5月~2005年5月共行CPR成功35例,均为猝死病人,不含慢性疾病临终者。其…  相似文献   

7.
院前猝死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院前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院前猝死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猝死发病率较高的年龄段是66-75岁(36%)和45—55岁(19%);既往有明确心血管病史者41例(66%);有前驱症状者22例(36%),院前抢救仅1例获得Ⅰ期复苏成功。结论:院前猝死以心源性猝死为主,应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注意识别高危患者及前驱危险信号.可减少猝死的发生;合理调配院前急救资源,缩短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时间,可提高院前猝死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209例中青年院前猝死及复苏状况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汉春  朱继金 《临床荟萃》2006,21(6):387-389
目的分析广西南宁市中青年院外猝死度现场复苏成败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现场复苏成功率。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经本院急诊科外出急救的209例猝死病历,参照Utstein模式进行资料收集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首位,为93例,占44.49%;猝死高发年龄40~49岁,占37.32%,男性多于女性;家中猝死者约占50%;先由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CPR)的18例中5例复苏有效,有效率27.78%,呼叫至到迭现场平均间期分别为16.4分钟;总复苏成功率为3.82%(8例)。结论南宁市中青年猝死者以心源性为主,现场复苏成功率低,亟待强化院外猝死发生率的急救干预,特别是在人群中普度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和努力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8例老年人心肺复苏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40例非老年人对比。结果老年组心脏骤停的主要病因为心、脑血管疾病,非老年组以意外伤害及中毒多见;老年组复苏前室颤发生率、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大于非老年组(P<0.05);自主循环恢复率低于非老年组(P<0.05);而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低,早期气管插管、及时电除颤对抢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发生在院前急救中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的程序,以便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2005-01~2010-12期间我中心院前急救中以CAB(以维持循环为主的复苏程序)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以 D或DC(以早期电除颤为主的复苏程序)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以ABC(传统CPR)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比较复苏成功率.结果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CAB组较其他组短,复苏成功率CAB组8.3%,ABC组5%,D或DC组1.7%,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CPR与院内不同,受到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现场进行CPR时可根据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发病时间、目击者施救与否、临床表现及原发病等,抓住主要矛盾,科学、灵活地选择CAB复苏程序,但鉴于影响复苏成功率原因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与急救干预   总被引:54,自引:4,他引:50  
目的 分析探讨院外猝死及现场复苏成败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现场复苏成功率,强化院外猝死的急救干预。方法 收集1999年1~12月经本中心院外急救的874例猝死病历,参照Utstein模式进行资料报告方法统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70.44%;猝死高发年龄为60~84岁,占64.48%,且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地点以家庭为主,占93.8%;先由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CPR)的24例中16例复苏有效,有效率66.67%,而后再由医生进行CPR的815例中43例复苏有效,有效率仅为5.28%,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呼叫~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在复苏有效组与无效组中分别为8.16分钟和9.90分钟;经除颤、气管插管后复苏有效率分别为12.59%和28.22%,面未用除颤、气管插管的有效率仅为5.89%和1.92%,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现场复苏有效58例(6.91%),复苏成功1例(0.12%)。院外猝死率在12个月中的高峰期为冬季。在平均一昼夜中的高峰点为早晨7点。结论 降低院外猝死发生率的急救干预①要识别、防治猝死的高危因素;②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③努力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即呼叫~到达现场间期;④要针对不同季节和时间,及时调整急救力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急诊科猝死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猝死的认识和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2月我科急诊及院前急救猝死18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6例猝死者中男性139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43.4岁;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97例(52.2%),脑血管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代谢内分泌系统等疾患49例(26.3%),无明显疾病40例(21.5%);发生在日常工作93例(50.0%),情绪激动31例(16.7%),进餐后发生20例(10.8%),休息或睡眠中发生24例(12.9%),其他18例(9.7%)。结论:猝死者男性多于女性,呈年轻化趋势,心脏性猝死是主要原因。提倡健康生活和工作方式,做好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防治能减少猝死的发生;提高及改善急救水平和条件,普及大众急救知识,对提高猝死抢救的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复苏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早期除颤、病发场所、年龄、通气方式等相关因素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因心跳骤停行心肺复苏(CPR)28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83例中心肺脑复苏成功41例,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与心跳骤停发生场所(院内、院外),CPR开始时间、早期电除颤、气道通气方式、年龄等因素相关.结论:开始心肺复苏时间越早,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愈快,GCS评分愈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的抢救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科2009年5月~2011年4月93例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结果:93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21例,复苏有效率22.58%。经治疗后病情平稳出院7例,成功率7.53%,结论: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以及心肺复苏后的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急诊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系统分析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3-1999年院前急诊救治病例10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前发生猝死病例106例。猝死的高发年龄段有2个:66-75岁(27.3%)和46-55岁(22.6%)。发生猝病例中,既往有明显心血管病史者68例(62.4%),不明原因者23例(21.6%),其它原因者15例(14.2%)。引发猝死的直接原因为:室速、室颤(55.0%),心源性休克(16.7%)。结论:院前猝死事件中,以急性心血管事件所致比例最大,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同时应注意低年龄组人群也有较高比例的猝死事件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心脏性猝死病例特点。方法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院前心脏性猝死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2±1.02)min、(14.10±7.05)min、(24.79±12.08)min、(13.79±6.61)min、(54.80±25.36)min、7.90±3.92(km);②院前心脏性猝死的病例数以第一季度为最多,且最多时间段是8:00~10:00,最少时间段是2:00~4:00;③男性院前心脏性猝死明显多于女性,但年龄明显小于女性;④院前心脏性猝死目击者CPR为4.48%,医护人员现场CPR成功率2.26%。结论①心脏性猝死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②加强心血管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以及普及公众CPR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对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培训的效果.方法 将未接受系统的家属CPR培训的心源性猝死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将接受过家属CPR培训的心源性猝死患者35例作为实验组,比较2组患者现场复苏效果及应急反应时间.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复苏效果及应急反应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进行第一目击者培训,可显著提高心源性猝死院前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院前心肺复苏(CPR)病例的抢救经过,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回顾分析188例院前CPR病列的复苏开始时间,临床急救措施,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等方面的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31例心肺复苏成功,4例心肺脑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16.49%,心肺脑复苏成功率2.13%。CPR开始时间越早,除颤时间越早,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越高。结论:良好齐全的急救设备,专业的院前急救水平,普及急救知识,加快CPR及除颤开始时间,及时给予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是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