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1月收治的94例急性脑缺血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行常规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EPCs水平及神经能力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EPCs数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应用他汀类药物,可取得良好效果,提高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改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PR)、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第1、2、3d测定血清CRP、TNF-a、IL-6水平。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病灶大小及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FDS)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CRP、TNF-a、IL-6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临床分型组间患者血清CPR、TNF-a、IL-6水平比较,重型患者CRP、TNF-a、IL-6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P<0.01);CRP、TNF-a、IL-6的变化且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分别r=0.65、0.59、0.70,P<0.01)。结论血清CRP、TNF-a、IL-6水平增高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CRP、TNF-a、IL-6在血清中的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趋化因子12(CXC chemokine ligand-12,CXCL-12)、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hydrolase-L1,UCH-L1)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为观察组,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分为轻度患者27例、中度患者42例,重度患者20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侧支循环等常规处理或溶栓治疗,并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46例和预后不良组43例;同期6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时血浆CXCL-12、IL-33及UCH-L1水平,并进行比较;Spearman法分析血浆CXCL-12、IL-33及UCH-L1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入院时血浆CXCL-12[(7.47±1.71)ng/L]、IL-33[(62.91±11.33)ng/L]及UCH-L1[0.17(0.09,0.23)μ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24±1.29)ng/L、(34.26±9.45)ng/L、0.06(0.03,0.11)μg/L](P0.05);观察组轻、中、重度患者血浆CXCL-12[(5.61±0.75)、(7.61±0.58)、(9.70±1.38)ng/L]、UCH-L1[0.12(0.07,0.18)、0.18(0.13,0.22)、0.25(0.23,0.29)μg/L]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血浆IL-33水平在轻度患者[(66.29±10.55)ng/L]、中度患者[(64.05±11.60)ng/L]均高于重度患者[(58.64±10.52)ng/L](P0.05),轻度患者与中度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血浆CXCL-12[(6.21±0.93)ng/L]、UCH-L1[0.16(0.09,0.20)μg/L]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8.23±1.26)ng/L、0.22(0.13,0.26)μg/L],血浆IL-33[(65.23±11.49)ng/L]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60.43±10.72)ng/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浆CXCL-12、UCH-L1与NIHSS评分(r=0.794,P0.001;r=0.638,P0.001)及mRS评分(r=0.422,P0.001;r=0.215,P=0.043)均呈正相关,血浆IL-33与NIHSS评分(r=-0.289,P=0.006)和mRS评分(r=-0.256,P=0.015)均呈负相关。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XCL-12、IL-33及UCH-L1水平均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白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探讨其变化特点及与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和免役比浊法对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3名健康正常人血BNP、IL-6及CR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BNP、IL-6及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其血浆BNP水平和CRP水平呈正相关(r=0.418,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ACI)患者血浆BNP、IL-6及CR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三者在ACI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心绞痛患者150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7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72例,5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IL-6、免疫浊度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 UAP组血浆IL-6、hsCRP含量为(36.98±9.35)pg/L、(2.25±0.73)μg/L,显著高于SAP组的(23.19±7.35)pg/L和(1.88±0.68)μg/L(P均<0.01),2组IL-6、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6.93±6.15)pg/L、(1.28±0.40)μg/L(P均<0.01).相关分析表明IL-6与hsCRP正相关,相关系数r=0.875(P<0.05).结论 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血浆IL-6与hsCRP对预测冠心病心绞痛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PR)、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第l、2、3d测定血清CRP、TNF-a、IL-6水平。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病灶大小及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FDS)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CRP、TNF-a、IL-6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临床分型组间患者血清CPR、TNF-a、IL-6水平比较,重型患者CRP、TNF-a、IL-6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P〈0.01);CRP、TNF-a、IL-6的变化且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分别r=0.65、0.59、0.70,P〈0.01)。结论血清CRP、TNF-a、IL-6水平增高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CRP、TNF-a、IL-6在血清中的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检测86例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IL-6.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为15.48±2.87 mg/l,IL-6水平为20.23±4.86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健康对照组hsCRP为2.48±0.52 mg/l,IL-6水平为8.56±2.38 ng/l.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0.01),重型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IL-6明显升高,而且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hsCRP和IL-6水平升高为脑梗死患者发病的两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醒脑静,比较两组疗效和对炎性因子的影响。结果:两组各项评分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具有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7%(35/39)和69.2%(27/3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5.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6、CRP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讨论:给予急性脑卒中患者基础治疗合并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同时在抑制炎症反应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该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2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者156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血清NGA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用SPSS19.0和MedCalc12.7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分析血清NGAL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NGAL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GAL水平与hsCRP、TC、LDL-C、Hcy水平呈正相关(r=0.356,P<0.001;r=0.169,P=0.012;r=0.239,P<0.001;r=0.220,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GAL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因素(OR=1.039,P<0.001)。以141.0 mg/L为最佳临界值,血清NGAL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1%和85.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结论NGAL是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miR-494及Let-7e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6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50例非卒中正常健康人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血浆中miR-494及Let-7e表达水平,比较两组外周血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对miR-494及Let-7e行ROC曲线分析,分析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进一步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预后不佳组(MRS 3-6)和预后良好组(MRS0-2),分析其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的miR-494(1.71±1.14)及Let-7e(1.43±0.93)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明显升高(P0.05)。miR-494及Let-7e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7、0.756。预后不良组的miR-494(2.04±0.11 vs.1.46±0.05)及Let-7e(1.68±0.61 vs.1.24±0.27)表达水平均较预后良好组显著升高,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iR-494及Let-7e可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淀粉样酶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住院患者86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血清IL-6、MMP-9、SAA、hs-CRP及RBP4水平。另根据患者NIHS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损害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三组之间血清IL-6、MMP-9、SAA、hs-CRP及RBP4水平,并根据NIHSS评分比较三组间预后良好率、进展性脑卒中率和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IL-6、MMP-9、SAA、hs-CRP及RBP4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损害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间比较,血清IL-6、MMP-9、SAA、hs-CRP及RBP4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与轻度组比较,中度组和重度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降低,进展性脑卒中率明显增高,病死率明显增高,除轻度组与中度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MMP-9、SAA、hs-CRP及RBP4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故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实验室指标。由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预后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故血清IL-6、MMP-9、SAA、hs-CRP及RBP4水平也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对其进行检测和干预有助于对预后的判断和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冠心病合并轻度高血压患者在他汀和阿司匹林等治疗降脂达标的基础上分别加用替米沙坦、贝那普利或非洛地平能否进一步获益。方法将伴有1级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162例,随机分为3组:非洛地平组(n=51),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每日1次;贝那普利组(n=51),贝那普利10mg每日1次;替米沙坦组(n=51),替米沙坦80mg每日1次。连续治疗6个月后,检测降压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观察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3组ET-1、NO、hsCRP、IL-6及MMP-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洛地平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ET-1下降(P0.05),NO上升(P0.05),hsCRP、IL-6及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组、替米沙坦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ET-1下降及NO上升更为显著(P0.01),且优于非洛地平组(P0.05)。hsCRP、IL-6和MMP-9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替米沙坦组各项炎症指标的下降优于贝那普利组(P0.05)。结论冠心病伴轻度高血压患者在降脂达标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或替米沙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优于非洛地平,替米沙坦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优于贝那普利,可进一步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和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在脓毒症患者体内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01—2011—12在我院ICU住院的脓毒症患者60例,脓毒症组根据28日生存与否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检测外周血IL-6和NT—proBNP的浓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为非脓毒症对照组,入院的24h内检测血清IL-6和NT-proBNP浓度。结果: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IL-6和NT—proBNP的浓度均明显升高(P〈O.01);IL-6、NT—proBNP浓度、APACHEⅡ评分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的血清IL-6和NT—proBNP的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IL-6和NT-proBNP水平升高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与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当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7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AR组)及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AS组),并进行3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AR组)及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AS组),并进行324个月随访,观察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的再发以及死亡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R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AR 68例(32.1%),AS144例(67.9%);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4例(20.6%),全因死亡22例(32.4%);AS组缺血性卒中19例(13.2%),全因死亡24例(16.7%);AR组死亡率高于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P=0.027)、NIHSS得分(P=0.003)及年龄(P=0.029)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AR发生率高,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死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MRI各项指标动态变化,探讨血清IL-6在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5、14 d的血清IL-6浓度,另外在相应时间点行MRI扫描,处理合成表观扩散系数(ADC)图,测量脑梗死体积、各序列的信号强度比(SIR)、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另取同一时期的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空腹状态下血清IL-6浓度.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脑梗死后1d,血清IL-6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在5d时达高峰水平,14 d时明显降低,各时间点的血清IL-6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0).血清IL-6与脑梗死体积、T2加权像(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的SIR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0、0.621、0.691,P均=0.000).血清IL-6与T1加权像(T1WI)的SIR呈负相关(r=-0.404,P=0.000),在梗死后1、5d的血清IL-6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的SIR呈正相关(r=0.678,P=0.000),脑梗死后1d的血清IL-6与rADC呈负相关(r=-0.826,P=0.000).结论 血清IL-6的增高可能促发了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59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01例)及对照组(5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入选者EPCs水平,并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其肱动脉FMD。冠心病组依据SYNTAX积分进一步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个亚组,比较高危、中危、低危三组之间EPCs数量及FMD的差异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EPCs数量显著减少,肱动脉FMD亦明显减低(P<0.05),循环血EPCs数量与肱动脉FMD呈显著正相关趋势(r=0.41,P<0.01)。各亚组之间,低危组与高危组比较,EPCs数量水平及FMD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之间比较,EPCs数量水平及FM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PCs数量及FMD均与冠状动脉造影SYNTAX评分呈负相关(r=-0.381,P<0.01;r=-0.317,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较健康人群显著减少,血管内皮功能显著低下,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protein ,hsCRP)和血清铁蛋白(SF)在进展性与稳定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38例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40例为稳定性缺血性脑卒中)和40例健康人应用散射比浊法和免疫发光法测定血清hsCRP和SF浓度。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hsCRP和SF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以及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hsCRP和SF浓度与稳定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血清hsCRP和SF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增高,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尤其明显。两者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和预示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在不同时间、不同病情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38例)、中型(35例)、重型(25例),另外选取30名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不同时期、病情程度不同患者和对照组健康查体者血清中的可溶性P选择素和血清胆红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期(24h、3d、7d)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型患者P选择素、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轻型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P选择素、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逐渐降低;14d时,脑梗死患者P选择素含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选择素和胆红素可能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梗死患者时间、病变程度不同,P选择素和胆红素的水平不同,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测定它们有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颅脑损伤组)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分为3组,轻型组(13例)、中型组(20例)和重型组(12例);另选择健康成人30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IL-2、TNF-α的含量,分析颅脑损伤程度与血清IL-2、TNF-α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O.01)。颅脑损伤轻型组血清IL-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TNF-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中型组和重型组血清TNF-α、IL-2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轻型组(均P〈0.05);重型组血清TNF-α、IL-2水平均显著高于中型组(均P〈0.05)。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IL-2与TNF-α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69,P〈0.05),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与GCS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701,-0.686,P〈O.05)。结论IL-2和TNF-α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测定可作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3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Lp-PLA2,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hs-CRP水平,常规生化法检测血脂指标、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Lp-PLA2、hs-CRP、LDL-C、TC、TG、UA、FIB水平、高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与HDL-C呈负相关(r=-0.104,P=0.027),与TC、LDL-C、脂蛋白(a)呈正相关(r=0.162,P=0.024;r=0.083,P=0.015;r=0.412,P=0.017).结论 Lp-PLA2、hs-CRP参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