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一起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规律、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本次疫情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结果:本次暴发疫情病例共计142例,罹患率为11.18%;1月5日达到第一次流行高峰,1月21日又出现一个小的高峰;发病最多的班级为5(2)班,发病数25例,占全部发病的17.61%;发病年龄集中在7—12岁年龄段,以10岁组最多,占全部病例的30.28%;70.42%的病例没有接种史,所有病例均有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腮腺肿痛(100%)。结论: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和搞好学生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接种工作是控制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起小学水痘爆发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秀娟 《中国热带医学》2008,8(6):1027-1028
目的通过对某校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今后学校开展水痘疫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3例水痘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收集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年10月29日-12月3日,杭州市某小学学生发生水痘暴发,共发病33例,罹患率为4.92%,病例集中在三年级四个班,疫苗搁接种率为41.28%。结论学校应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严格做好患病学生的隔离工作,在儿童中推广接种水痘疫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流腮)血清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控制流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查部分地区医疗机构报告的60例流腮病例检测血清IgM抗体,分析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血清IgM抗体阳性54例,阳性率90.00%。血清IgM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差异( P<0.05):冬季100%,春季90.91%,秋季77.78%,夏季50.00%;男性84.21%,女性100%( P>0.05);0岁组100%,1~3岁组93.33%,4~12岁组85.29%,13~20岁组100%,21~57岁组100%(P>0.05);有免疫史病例77.78%,无免疫史病例100%( P<0.05);无发热病例53.85%,有发热病例100%。职业构成比以小学生最高46.30%,婴幼儿次之37.04%。结论本次抽查病例的采血时间掌握较好,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高,患者的血清抗体水平主要受到免疫史状况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今后要加强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某小学水痘疫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有效预防控制水痘疫情提供科学依据和成功经验。方法采用上海市水痘疫情暴发统一调查表,对该小学水痘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总结治疗、预防控制本病的经验。结果全校共508名学生,有29人患水痘(患病率为5.7%),疫情历时48d;其中发病人数中有预防接种水痘疫苗史的19人(占发病总数的65.5%);全部水痘患者及时康复,无1例出现并发症,及时控制了疫情。结论某社区或单位发生水痘疫情时,及时报告,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监测接触者,是有效防控的关键,以利社区人群的平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流行性腮腺炎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暴发调查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所在学校发病率4.62%,其中三、四年级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4.75%、10.66%;男女性别比例为2.23:1;校园腮腺炎疫苗覆盖率75.43%,患病学生疫苗接种率52.65(65/81);暴发时间为2012年11月25日至2013年1月1日;2012年12月7日实施应急接种,疫情得到控制。结论:1.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麻腮风三联疫苗(MMR)的免疫接种工作;2.及时应急接种是控制腮腺炎暴发疫情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原因,指导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工作。方法对暴发调查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首例病人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暴发时间为2008年10月20日~11月25日;男女性别比例为1.86:1,最小4岁,最大21岁,5~10岁病例占82.54%;病例分布在紧密相连的两个自然村;病人均无相关疫苗免疫史;实施应急接种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疫苗接种率低,易感人群积累是造成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主要原因。提高人群免疫接种率是防止暴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某镇中心小学一起流行性腮腺炎(以下简称流腮)的暴发疫情,探讨流腮的流行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描述流腮病人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情况,分析实施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发病起始于2008年4月5日,2008年4月7日和20日出现2个发病高峰,4月28日以后未发生新病例;575名学生中共发生54例,罹患率为9.4%;发病数最多的班级罹患率为22.6%,占发病总数的22.2%;发病学生中男30例,占55.6%;女24例,占44.4%;年龄分布均为6~12岁;采取以晨检、隔离治疗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结论:根据流腮的流行规律,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腮腺炎在学校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年3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5例患儿中急性型占98.54%,慢性型占1.46%。47.8%的患儿发病前1~4周曾有感染史;32.68%的患儿在发病前3d~1月曾有预防接种史。病原学检查185例,阳性占52.97%。临床表现以轻、中度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合并内脏等重度出血者占6.24%。188例给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血小板在2周内、1周内、3d内达正常水平者分别为96.28%、77.13%和32.98%。结论小儿ITP患者绝大多数为急性型,预后良好。病毒感染与小儿ITP有密切关系。发生于预防接种后的ITP高于以往报道,其中以乙肝、百白破疫苗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2005~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福建省2005~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病学特征,为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控制流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07年福建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系统的流腮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福建省2005~2007年共报告流腮病例1767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660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4~7月为流腮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学生和儿童,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4.65%,5~9岁组发病数最高,计7042例,占发病总数的39.85%。流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起数占全省丙类传染病的70.45%,暴发总病例数的55.45%。暴发地区农村明显高于城市,所有暴发均发生在中小学。结论腮腺炎是有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把腮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能有效控制流腮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平坝县2009年甲肝应急综合措施的防控效果,为今后甲肝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3~15岁正常人群免疫状况及疫苗接种者的抗体阳转率,对疫情采取以甲肝疫苗应急接种为主,辅以传染源管理、饮用水消毒、食品卫生监督和健康教育等应急综合措施,比较综合措施落实前后甲肝发病率,评价其防控效果。结果平坝县3~15岁正常人群甲肝感染率55.53%(241/434),接种甲肝疫苗2个月后抗一HAVIgM阳转率77.08%(37/48)。综合防控措施保护率为86.29%,2010年发病率比2009年下降91.96%(X2=155.79,P〈0.叭)。结论平坝县甲肝发病与易感人群免疫力水平密切相关,采取以甲肝疫苗应急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可及时有效地控制甲肝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解麻风腮疫苗接种前后腮腺炎发病流行病学变化,为腮腺炎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后比较的方法,对虹口区疫苗接种前(1992~1996年)与疫苗接种后(1997~2005年)腮腺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腮腺炎发病率以学龄前儿童最高,平均1899.51/10万,其次是学生,186.84/10万,其中学龄前儿童中,幼托儿童发病率2376.79/10万显著高于散居儿童501.20/10万;疫苗接种后1997~2000年腮腺炎发病率逐年明显下降到最低水平,2000~2004年发病率维持在最低水平,年均发病率22.05/10万,较疫苗接种前腮腺炎年均发病率216.04/10万,下降约90%,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同时接种后腮腺炎病例中,学生比例由接种前的20%增加到50%;接种后腮腺炎季节性高峰不明显,呈全年发病;在腮腺炎暴发疫情病例中,(10~69)%的儿童有1针麻风腮疫苗史。结论 对儿童推荐接种麻风腮疫苗,能有效控制腮腺炎野毒株的传播;并且12~18月龄儿童接种1剂麻风腮疫苗后,4~6岁时(学龄前)有必要再加强1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兴县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供今后防治参考。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统计方法对新兴县2004~2007年报告的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新兴县2004~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共203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1.15/10万,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病例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的新城镇、车岗镇等地区,11—1月为高发季节占总发病数47.78%,发病人群主要是9岁以下的儿童,占90.64%,3~13岁儿童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占83.73%。结论加强儿童腮腺炎疫苗的接种工作,重点是流动儿童,发生疫情及时采取综合措施,是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2004-2006年宁夏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宁夏腮腺炎的疫情动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科学开展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3年的疫情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06年宁夏累计报告腮腺炎11180例,占同期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的10.19%,年平均报告发病率62.91/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4月份呈现发病高峰(占14.13%),以学生(73.02%)、散居儿童(13.06%)和幼托儿童(8.88%)为主,5—14岁占79.64%;男性报告发病高于女性,5市报告发病率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2.37,P〈0.0001)。结论推广腮腺炎疫苗接种,降低儿童发病、减少暴发应作为宁夏腮腺炎防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此次霍乱暴发的原因,为制定霍乱应急处置预案提供依据。方法专门设计个案调查表。病例对照研究,结合实验室结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次暴发流行时间为2004年8月27日至9月3日,经病原学确诊患者19例,罹患率为0.28%均为在校学生,检出带菌者1例,为水井管理员。患者年龄集中在19~23岁之间,都是在校学生。发病在性别(X^2=2.3,P=0.13)和民族(X^2=0.59,P=0.9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暴发是由于自备水源被污染而引起的霍乱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学校麻疹爆发的因素,为指导今后麻疹学校暴发处理。方法本次调查收集2005—2007学校麻疹爆发病例、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最近一次麻疹爆发学校学生进行免前免后麻疹Ig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2005-2007年间共发生6起爆发疫情。麻疹爆发的学校均为外来工子弟学校,主要集中发生于3-6月,爆发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22.74%,无免疫史和免疫吏不详的分别为27.27%和50.00%。通过对应急接种麻疹疫苗后的血清学监测,麻疹抗体阳性率达96.30%,阳转率达87.50%,已达到免疫保护水平,免后抗体4倍以上增长或抗体阴转阳的有10例,另外13例免疫前高抗体水平者,免后虽无抗体4倍以上增长,但仍保持在高住水平,显示接种麻疹疫苗有良好的免疫效果。结论外来工子女存在着很大的免疫空白,目前我国使用的MV具有较高的免疫成功率,说明了MV应急接种是控制麻疹爆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原因,指导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工作。方法对暴发调查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首例病人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暴发时间为2005年4月20日-7月15日;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最小4岁,最大40岁,5—10岁病例占80%;病例分布在紧密相连的两个自然村;病人均无相关疫苗免疫史;实施应急接种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疫苗接种率低,易感人群积累是造成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主要原因。提高人群免疫接种率是防止暴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及病因的情况。方法:2000年9月~2008年5月住院的480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组480例患者中,男427例(88.95%),女53例(11.04%);年龄16~84岁,平均(45.0±11.5)岁,60岁以上者168例(35.00%),40—49岁者182例(38.00%);城镇人口175例(36A5%),农村人151305例(63.55%);肝炎病毒感染403例(83.95%),嗜酒史154例(32.08%),家族史86例(17.91%),负性事件发生148例(30.83%)。结论:通过调查观察到能够引起原发性肝癌基础病因和相应的诱因,可作为临床对本病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佐证。对相应的高发的病因进行积极的控制和预防。避免或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梅州市7起麻疹局部暴发流行特征。方法采用现况流行病学方法对7起麻疹局部暴发进行分析。结果 2004年广东梅州市辖区发生7起局部麻疹暴发流行,涉及四个县(市)的7个乡镇,发病162例,占全年该市麻疹疫情的71.68%,发病年龄以5~15岁儿童居多,占82.1%(133例)。无免疫史人群发病占80.25%(130例)。疫情发生经学校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各县(市)疫情没有流行病学关联。结论应对小学6年级以下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以及加强流动儿童入园入学查验计免证、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易感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成功上报省中心的8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占总数的56.32%(49例);≤10岁组占总数的28.73%(25例);住院患者占总数的59.77%(52例);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占总数的86.20%(75例);抗感染药物引起ADR占总数的70.11%(61例);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最常见,占总数的55.17%(48例)。结论防止可能或潜在的ADR,关键在于临床用药监测,应加强ADR监测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1998年4月昌宁温泉乡松山村发生麻诊暴发,通过调查和分析明确山区麻疹暴发的原因,并进一步探索今后的防治措施。方法:对该村的麻疹疫情报告和现场发现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次麻疹暴发流行共发病64例,发病率为1.99%,无死亡病例,病例主要分布于2所小学,以松山小学为主占89.1%(57/64)。引起该村麻疹暴发的原因是早期疫情报告不及时,首例病人未能及时就诊和隔离治疗。结论:树立疫情观念,一但发生疫情及时上报,搞好麻疹疫苗的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