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体肠道作为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产生全身近80%的抗体,所以肠道免疫是抵御病原的一道重要防线。肠道菌群在与宿主长期的共同进化中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复杂关系,其数量、相对丰度、定植时间的早晚等多种因素均能破坏肠道菌群的相对平衡,进而对免疫系统,尤其是免疫细胞和相关炎症细胞因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近年肠道菌群在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中都有许多新见解,我们主要总结了肠道菌群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寻找疾病的治疗靶点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疾病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也因此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2007年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的启动标志着肠道菌群研究的热潮已经到来。肠道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消化吸收场所和最大的免疫器官,在正常免疫防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相关,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对AS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价值,通过膳食、药物调节,重建肠道微生态有助于改善疾病症状。本文对肠道微生物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研究进展及膳食结构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是人体内极为重要的器官,不仅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和产生多种激素的作用,还具有重要的免疫屏障功能.肠道黏膜表面覆盖着一层保护性黏液凝胶,该凝胶及其周边的多种细胞通过病理生理机制共同参与维持肠道稳态.杯状细胞是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中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重要细胞,其分化和分泌功能的改变可导致黏液凝胶成分的改变,在肠道疾病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存在不仅对机体必需营养物质的代谢非常重要,而且在机体免疫系统发育中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其中小鼠体内部分微生物群通过自然选择以及与宿主的共同进化,形成与宿主生理学不可分割的宿主-微生物的共生关系,这些共生菌群通过参与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及多种监管机制的发育和维持,共同影响了机体免疫系统的形成。肠道中微生物的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便会导致多种疾病特别是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而外周免疫器官作为机体成熟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及定居的场所,时刻接纳着大量经抗原刺激活化后的免疫细胞定植,故肠道菌群的存在及改变对免疫细胞功能的维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本文将对小鼠相关肠道菌群对外周免疫器官功能的影响作进一步综述。  相似文献   

5.
人体肠道内寄生着约1 014 个共生菌群,这些菌群可以帮助分解人体内的食物,其代谢产物能影响人体消化能力、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能力等,是人体内不可忽视的重要“器官冶。最近的研究发现,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可以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 blockers,ICB)治疗癌症。本文将结合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癌症免疫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肠道菌群及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治疗癌症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最后对肠道菌群影响癌症治疗进行展望,以期能够为研究肠道菌群与癌症治疗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1型糖尿病(T1DM)由自身免疫所介导,免疫细胞失衡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了T1DM的发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T1DM存在相关性,而肠道菌群依附于肠道屏障。肠道免疫屏障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关口,它通过自身的结构、分泌各种消化酶、利用定植的肠道菌群产生短链脂肪酸以及肠黏膜相关的免疫系统进而调节代谢以及维护免疫平衡。肠道免疫屏障是如何通过代谢以及免疫作用进而影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尚不十分明确。因此,从肠道免疫屏障(包括肠道机械、化学、生物等方面)着手,探讨T1DM的免疫调控失衡机制,为有效干预自身免疫相关糖尿病提供新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宿主肠道免疫系统的内在稳态是机体发挥正常免疫防御功能的重要前提,而这种稳态会随着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或是宿主生理和病理性免疫应答被打破。肠道免疫系统通过多种细胞和分子机制实现肠道免疫微环境的稳态维持和重建。一旦调控机制出现异常,将会导致免疫功能失调和多种免疫性疾病乃至肿瘤的发生发展。MAPK信号通路是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存活等重要生理功能的关键胞内信号通路。研究显示该信号通路在调节肠道局部微环境的稳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概述MAPK信号通路参与肠道免疫失衡机制及其在肠道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干预前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是寄生在人体肠道内数量庞杂的微生物群。"肠-肺"轴是连接肠道和肺部的双向轴。肠道菌群和"肠-肺"轴参与了脓毒症的发生与发展。脓毒症发生时,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菌群失调,细菌移位,肺为最先发生损伤的器官,肺部感染也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9.
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同时也是表面积最大的免疫器官,肠粘膜上皮细胞处于机体与外界抗原接触的第一线,表面表达一系列表面分子,在生理及病理情况下能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在感染防御及抗原吸收,转运,提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肠上皮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相似文献   

10.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同时也是表面积最大的免疫器官,肠粘膜上皮细胞处于机体与外界抗原接触的第一线,表面表达一系列表面分子,在生理及病理情况下能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在感染防御及抗原吸收、转运、提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肠上皮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相似文献   

11.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一个由定植于肠道的大量固有菌群、肠道上皮细胞及肠道局部粘膜免疫系统组成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它在人体的代谢、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等过程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肝脏与肠道的关系极为密切,肝病病人由于胆汁分泌异常等等原因导致肠道微生态的失衡,肠道菌群的数量(和)或组成结构发生变化、肠道定植抗力(B/E比值)的降低,甚至发生菌群易位,由此对机体的代谢和免疫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通过自身产生抗体,导致免疫耐受失衡,而引起的一系列慢性炎症反应,甚至对机体组织造成损伤。目前AID发病率逐渐升高,而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参与机体代谢,形成肠粘膜屏障,维持免疫功能正常。随着对人体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越...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病是目前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生机制是免疫性炎症。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相互作用,同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维持和疾病发生关系密切。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血管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心衰的加重。深入了解肠道菌群、黏膜免疫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为心血管疾病防治开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HIV是导致AIDS的病原体,HIV感染后会引起机体免疫缺陷并导致多个器官的损伤,其中肠道损伤是HIV感染后最常见的病变之一。肠道损伤既是HIV致病的直接诱因,也能间接地影响机体多项免疫功能进而加速疾病进展。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组织结构、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具有高度相似性,而且在SIV感染后的发病过程和病理特征与人AIDS症状非常相似,故其作为HIV研究的模型动物被广泛运用。本文对SIV感染非人灵长类所致的肠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细胞及分子的变化,肠道菌群及易位对AIDS的影响,以及治疗对肠道损伤的作用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介绍。通过对SIV感染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变化的认识,将有助于了解艾滋病发病机制,研发抗HIV药物和疫苗以及研究病人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人类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包含大量肠道微生物的复杂生态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细菌过度繁殖可导致胃肠道动力失调及内脏神经敏感性改变,最终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而肠道菌群引起的肠粘膜异常免疫应答损伤被认为是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关键所在,另外,肠道微生态还可过参与炎症性肠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直接代谢产生致癌物质影响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由此我们发现,肠道微生态不仅参与了消化吸收、物质代谢等胃肠道基本生理过程,还直接关系到肠道疾病的发生。本文将就目前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常状态下,胃肠黏膜屏障包括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三部分,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防护网,胃肠道依赖于胃肠黏膜屏障的防御机能,能够保护宿主免受肠腔中细菌、内毒素的侵袭。严重烧伤后发生的急性胃肠黏膜缺血损害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胃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可以产生一系列胃肠道功能紊乱,并且是导致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明确,缺血和应激肠道能成为促炎症器官,在内脏缺血再灌注期后,肠源性介质的释放不仅激活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其他促炎症细胞,而且可导致急性远处器官和细胞功能障碍。肠道屏障功能在防止全身感染和MODS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肠道作为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其免疫功能紊乱是炎症性肠病(IBD)的重要病理特征。对IBD免疫病理的深入了解促进了其靶向治疗的发展,现已研发了针对不同靶点的抗体生物制剂,改变了IBD的治疗模式,本文将综述抗体生物制剂在IBD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而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的参与下,启动肠道免疫和非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和炎症,从而出现临床症状.其中免疫异常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自身抗体、细胞免疫、细胞因子、环氧合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氧自由基和一氧化氮等.本文综述了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发病机制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全肠外营养 (TPN)是不能经胃肠营养的病人 ,包括新生儿获取所需营养以维持生长发育或维持细胞代谢、调节生理机能的必经途径。研究发现TPN在免疫器官、细胞、分子、基因各个水平影响机体免疫 ,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复杂 ,其中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个别氨基酸如谷氨酰胺等营养素对免疫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焦点 ,同时肯定了肠道微量喂养对免疫的促进作用。认识TPN对免疫的影响并合理使用TPN ,使其不只是供给营养的途径 ,更重要的是作为治疗手段 ,以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20.
急性胰腺炎肠屏障功能损害病情监测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发病急、发展快、预后差、并发症多的消化系疾病的危重症,SAP的发病机制尚未很清楚,而病情演变过程更是十分复杂,在病情进展中,肠屏障功能破坏的现象已渐得到公认。现已有实验证明肠道是导致SAP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中心器官和能动器官,肠黏膜屏障功能(IBF)的破坏是SAP发生级联反应的关键点和转折点,因此IBF是当今SAP研究的关注点。本文对IBF的现状特别是IBF的检测体系、保护手段等作一回顾及展望。1IBF的组成及SAP时对IBF损害1.1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