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实践的中药药物警戒角度对藏医经典《塔尔布医典》进行研究,挖掘整理其中蕴含的藏药药物警戒思想和实践经验,借用中药警戒思想的研究方法,以《塔尔布医典》作为切入点总结归纳其与用毒警戒相关的内容。《塔尔布医典》中记载了大量有关藏药药物警戒、藏药用药安全、藏药不良反应等药物警戒思想及用药安全方面的实践内容,《塔尔布医典》的药物警戒思想主要体现在药物的储藏、饮食、炮制方面,其内容与《四部医典·后续部》第十二章所记载的药物警戒思想相近,奠定了藏药药物警戒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冰  林志健  张晓朦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0):2017-2020
中药药物警戒思想以"毒"为核心,其萌生、发展与实践是围绕着中药"毒"展开的。中药"毒"有着丰富的含义,受药物、临床使用、患者体质三方面因素的调控。随着对"毒"认识的不断深入,医家辨证看待中药的"毒",对中药"毒"的应用、防治都愈发完整。该课题组梳理大量古籍文献,提出了传统中医药"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警戒思想理论框架,全面地反映了中药安全用药的学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中药警戒思想,梳理明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中警戒信息,分析明代药物警戒思想的特点,为现代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炮炙大法》《本草乘雅半偈》《本草蒙筌》为蓝本,以书中中药为研究对象,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4个方面提取文本信息,归纳药物警戒思想。结果发现明代药物警戒认识较为系统,在识毒方面毒性分级明确并纠正前人谬误,在用毒、防毒方面用毒突出、注重毒药的配伍和炮制,在解毒方面中毒解救方法、机制明确。提示明代已初步形成"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警戒思想理论框架,为现代的药物警戒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对现代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中药受药物自身、患者机体、临床用药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效益与风险并存.中药临床效益-风险评价要充分考虑中药的认知与应用特点,其中"性-效-毒"是根基.立旨于此,文章在梳理剖析"性-效-毒"认识的基础上,探讨中药特色的效益-风险评价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中药临床效益-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与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药制剂过程蕴藏着中药"毒-效"合和关系,是实现中药"减毒增效"的重要环节。该文从制剂角度阐释中药制剂复方合煎、中药制备工艺、剂型及给药途径、辅料品质等对中药"毒-效"的影响,指出应从中药制剂全过程、基础研究及中药现代制剂角度加强对中药"毒-效"关系的整合分析,探寻制剂过程中"减毒增效"的机制,明确中药制剂在中药"毒与效"中的核心地位,确保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中药的减毒配伍是保障中药安全性的有效措施。但中药减毒配伍研究面临诸多难点,涉及因素包括品种基原、炮制方法、配伍模式、用药剂量等,呈现出“毒性物质的不确定性”“毒性发生的隐匿性”“安全剂量的模糊性”“毒-效关系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的特殊性”等特征,使得“分子-细胞-器官-整体”系统评价模型的一致性、“多药多物质”的联合暴露、“毒性-功效-配伍-证候”的关联、“量-时-毒-效”转化规律等成为影响中药临床安全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应遵循“始于临床、证于基础、终于临床”的模式,通过构建“分子-细胞-器官-整体”多水平毒性确证、多药多物质相互作用和联合暴露、多层面循证、多“量-时-毒-效”转换、基础与临床生物标志物一致性求证等“五多一证”技术体系,系统研究其减毒增(存)效配伍的作用特征、单药和多药体内命运、毒性发生分子机制、“量-时-毒-效”转化规律及病证结合的有毒中药临床特征。通过研究“两类三种机制”赋予中医七情和合配伍理论新内涵,最终提出安全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挖掘经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物警戒思想,传承中医药安全用药思想,指导现代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方法:从法、药、人多角度全面系统梳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用药安全内容,并分类归纳,探讨其警戒措施,提炼经方警戒思想与方法。结果:从“法-药-人”角度探讨经方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经方依据汗、吐、下、消、温、清、补、和八法各治法特点,药物本身的特性,以及患者的体质差异具有相应的警戒措施。结论:经方中蕴含的中药药物警戒内容丰富,对现代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药物配伍禁忌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本质的具体体现,关乎到临床用药安全,是社会民众与医药卫生领域高度关注的焦点和重大科学问题。配伍用药是中医遣药组方、辨证施治的主要形式和应用特点。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临床用药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以"十八反"、"十九畏"等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经验轮廓,它体现了中药配伍禁忌的基本特征。提出科学假说:中药配伍禁忌是药性相反或相制的代表性组合;反药组合的构成-剂量-物质变化具有特定的毒效表征;妨害治疗与宜忌转化是反药配伍规律的辩证体现。构建技术体系:构建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构建中药配伍毒性发现与评价方法技术;构建中药配伍致毒增毒减效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反药组合的毒效物质代谢过程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同方配伍的反药组合妨害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技术;构建基于特定病理环境的反药配伍组合宜忌转化研究技术。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和丰富中医药配伍理论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任务与目标:以古今文献信息数据挖掘为支撑,以药物安全性评价、毒理毒代、毒效物质、药物相互作用等研究方法为手段,揭示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的毒效表征及其变化规律;基于药物配伍环境及特定病理条件,从妨害治疗和宜忌转化的角度探讨反药配伍临床应用宜忌条件。最终目标是通过对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禁、忌、宜的科学界定和系统性示范研究,形成特色鲜明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框架,创建客观适宜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模式,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指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配伍禁忌内容的修订提供依据,为构建我国中药及其临床配伍用药安全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把控中药用量时应综合各种因素,以"效"为先,坚持"以效择量、以毒限量、效毒权衡"的原则,从病、势、证、症、方、药、人等方面出发,对疾病辨证精准,综合考虑药物配伍,随证施量。综合考虑药物炮制、煎煮、服法,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灵活选择中药用量及配伍,才能用活中药之用量,以达"效""毒"之平衡及最佳量效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辨治疾病。  相似文献   

10.
根据当前中药药性研究问题,确定以传统药味(辛、甘、酸、苦、咸)和功效为主线,提出"药物-五味-物质-效应-功用"的"五要素"模式和研究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以活血化瘀中药的五味药性为切入点,阐述中药药味相关的化学物质-功效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的内在联系。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开展中药药性理论和科学内涵研究,"五要素"是转化研究的纽带,攻克与药效作用和不同药味的差异性是难点。因此,该思路将有益于中药学的学术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要素"的中药药性认知模式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药性概念、构成及表征的复杂性长期困扰着研究人员,亟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创新。从认知科学角度看,中药药性理论的产生就是人们在与疾病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面对中药及其作用的感官信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指导下进行储存、提取、重建、总结,进而形成有关药物疗效性质概念的认知学过程;中药药性认知过程具有其特殊的认知要素和认知策略。本研究遵循中药临床应用特点,明晰其特殊认识要素,结合现代化学、生物学、数学研究手段,在本室5年前期工作基础上,构建基于"三要素"的中药药性认知模式,并以辛热药为示例进行实践,以期实现传统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解读,为阐明药性本质提供思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中药药性理论为基础,从性味归经的整体层面研究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治疗骨折的内服方剂用药规律。方法:选用《世医得效方》所记载的治疗骨折的内服方剂11首作研究载体,建立"病症-方剂-药性组合"数据库。应用关联规则中的Apriori算法从药性、中药、方剂和病症等层面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支持度为80%及以上的药性组合模式都是温性药物组成,药味多为辛、苦,药物归经偏重于脾、心、肝经。结论:数据挖掘的药性组合模式符合中医药骨折伤损的治疗原则,可以进一步分析配伍规律,深入研究地方医学流派,作临床用药配伍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朱巳旲  谢鸣 《中医杂志》2021,(2):93-96,100
"本草附方"是指古代本草典籍中常在所载药物后附以含其药味组成的方剂。在追溯"本草附方"发展源流的基础上,从方效-药效关系的角度,提出"本草附方"的意义在于促进中药配伍运用和"举方证效"。"举方证效"即通过已知成方的功效来佐证单味药的功效,易致对中药功效认识的泛化,这可能是导致目前中药学中的中药功效既有源自单味使用经验,也有源自配伍运用认识的主要原因。厘清中药单味或配伍条件下的不同功效有利于临床中合理运用中药,有必要开展单味中药功效与其配伍功效比较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摘录《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及《阿维森纳医典》3本汉译维医药专著中有关维医药"毒"涵义的相关论述,并进行整理与分析,阐明维医对"毒"涵义的认知。维医药"毒"涵义可归纳为4大类,分别是致病因素、脏器腐败、病症名与药物之毒。其中致病因素可分为中毒性病因、外热、异常体液3类;病症名可分为脓毒与丹毒2类;药物之毒可分为广义之毒与狭义之毒2类。  相似文献   

15.
从《内经》“毒药攻邪”、“有故无殒”、“气增而久,天之由也”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中药的“毒效二重性”、“证-毒-效相关性”、“时-毒-效相关性”等中药毒性理论,并以后世医家的注解结合现代科学研究。对其进行了深入阐述,为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毒理研究提供《内经》理论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炎-癌转化”是炎症相关性疾病从炎症到癌症发生、发展、转化过程的总称。基于“脾虚毒损胃络”理论并结合古今对炎症和癌症的认识,详细论述辨治胃“炎-癌转化”思路,应健脾益气以治其本,祛邪解毒以治其标,凉润通降以顺其性,以期为中医药干预胃“炎-癌转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古今对毒与药的认识,解析《黄帝内经》中之"毒",分析古今中医学对"药"与"毒"的认识关系的演变,浅述其应用范围及含义,重点探讨此中"毒"义对临床辨证治疗,指导用药配伍思想的理论价值,指出将药物称为"毒药",其实是《黄帝内经》对后世用药治疗疾病的警醒,在药物配伍使用时产生多种多样的作用时,要更注意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尤其是在认识中药学"十八反""十九畏"方面应从中药学理论的源头探讨其机理。  相似文献   

18.
药物警戒不仅指药物毒性、不良反应及禁忌等,还应包括相应的药物组成、功能、药理毒理研究、制剂工艺等多方面。中医自古重视药物安全问题,对药物的分级和使用提出了规范,通过整理《中国药典》2015版中药材及饮片药物、中药成方制剂、单味制剂药物和中成药药物警戒发现,中药药物警戒以药性和传统禁忌为主体而缺少基础和临床研究,并无中药毒理研究及药代动力学表述。笔者就此提出建立中药药物警戒法规的对策与建议,在中药药物警戒表述中,既要结合现代药物警戒理论,又不能脱离中医理论与临床特色,更好地完善中药药物警戒表述规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药性形成过程和现代药性认识方式的思考,本课题组提出"以效识性"观点,以此观点为核心,文章从四气、五味、归经3个方面,以"有其效而无其气""有其效而无其味"及"有其效而不归其经"为纲对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所载中药中存在"有其效而无其性"现象的中药的药性进行了再认识,并提出了基于"以效识性"观点的中药药性再认识的研究思路。"以效识性"观点为中药药性的再研究奠定基础,为新发现中药的药性认识提出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整理《本草纲目》中熟地黄类、态、能的记载,对比分析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相关认识,以利于传承熟地黄临床调剂技术。方法:以"熟地黄"、"分类方法"、"本草记载"为关键词,在CNKI进行文献检索,对《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图经》、《景岳全书》等本草著作进行研究整理,以及实践操作,研究李时珍对熟地黄类、态、能认识应用及熟地黄的调剂技术。结论:《本草纲目》中对熟地黄类、态、能作了详细的记载,国医大师金世元传承李时珍对其认识应用,发展完善了熟地黄的临床调剂技术,包括熟地黄性状辨别技术、临床炮制技术、处方审核技术、处方应付技术、发药交代技术、临床煎煮技术、采购管理技术及贮存养护供应技术,为熟地黄在今后的临床调剂应用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