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2年1月76例胸主动脉病变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动脉夹层56例,壁间血肿6例,胸主动脉瘤5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9例。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LSA 32例,部分覆盖9例,保留35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1.3%),死于急性脑梗死。32例覆盖LSA的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3例(9.4%),左锁骨下动脉窃血1例(3.1%),左上肢乏力4例(12.5%),并发症发生率为25.0%(8/32);9例部分覆盖LSA患者和35例LSA未覆盖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各1例。随访3~40个月,死亡1例,I型内漏2例,均再次手术干预获得成功。结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有选择性地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较传统的开胸主动脉置换术而言,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选择,但是施行TEVAR要求有合适的主动脉支架血管近端锚定区。在一些左锁骨下动脉(LSA)和主动脉病变区距离较短的病例中,只有覆盖LSA开口才能实现锚定区的延长,然而这一操作潜在有即时或延时神经及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因此,LSA的处理一直备受争议,例如:是否需要对LSA进行预防性重建?何时以及如何施行重建?笔者对以上问题研究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中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2012年3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对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需要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患者在术前进行脑循环、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及Willis环检查,如右侧椎动脉血供良好,颈动脉、Willis环无狭窄则选择在腔内修复术中直接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术后观察颅脑及上肢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封闭了左锁骨下动脉,手术均获成功,28例术后未出现左上肢窃血症状和神经系统并发症,12例出现了轻微的左上肢窃血症状及神经系统并发症,但无需手术干预.结论 在有意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前,必须注意潜在性主动脉弓上各分支动脉的病变和变异,这样才可能保证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一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左锁骨下动脉(LSA)原位开窗法—"J. D"法。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我中心28例患者行TEVAR中同期原位开窗,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57.7±9.6)岁。其中12例患者采用常规可调弯鞘/不同形态导引导管法(A组),16例患者采用"J. D"法(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1例转为"烟囱"术式。B组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鞘管导向良好,穿刺破膜点均位于近左锁骨下开口中点;另1例患者由于术中牵引系统移位,改为传统的可调弯鞘法穿刺完成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对位-破膜时间、击发次数及并发症,B组均有明显优势。近期随访两组内漏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J. D"法行TEVAR术中同期LSA原位开窗,简洁、安全,有效降低了目前LSA原位开窗时鞘管对位不良所致风险。近期随访结果与传统方法无明显差异。但该法仍需进一步累积病例数量以观察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困难。  相似文献   

5.
正胸主动脉病变(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为极其凶险疾病,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危害[1-2]。传统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方法具有较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目前腔内修复胸主动脉(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成为治疗胸主动脉病变的主要术式,但用于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升主动脉及锚定区不足病变时仍面临挑战。本研究观察TEVAR术中应用血管腔内穿刺系统辅助原位开窗技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开窗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4月~2017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81例,根据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方法不同分为开窗TEVAR组(47例)和杂交TEVAR组(34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特点、手术情况、并发症及生存结局。结果两组病人均无死亡及截瘫,开窗TEVAR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8±27)分钟,平均住院时间为(7.5±2.1)天,术后疼痛发生率为17%;杂交TEVAR组分别为(237±47)分钟、(13.3±3.6)天和4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窗TEVAR组脑梗发生率为4.3%、Ia型内漏发生率6.4%、瞻妄发生率10.6%、肾功能不全发生率14.9%,杂交TEVAR组分别为8.8%、11.8%、23.5%、2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窗TEVAR组植入支架的数目、长度、近远端直径与杂交TEVA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6个月,随访率为90.1%。随访期间开窗TEVAR组全因死亡率为8.5%,夹层近端逆撕裂发生率为4.3%,胸主动脉远端扩张14.9%,二次手术行腔内修复发生率为4.3%,主动脉重塑发生率为74.5%。杂交TEVAR组分别为8.8%,5.9%,17.6%,2.9%,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杂交TEVAR组相比,开窗TEVAR组改善远期预后,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保留左锁骨下动脉可优先考虑开窗TEVAR。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封堵左锁骨下动脉(LSA)是否增加术后近期脑梗死、截瘫及远期脑梗死的风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3年3月629例行TEVAR患者资料。其中LSA未封堵399例,部分封堵63例,完全封堵且未重建159例,LSA封堵并重建8例。单因素分析比较LSA封堵与未封堵患者术后近期脑梗死及截瘫的发生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远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结果:629例患者术后均无左上肢严重缺血; 3例(0.5%)术后发生脑梗死,其中2例(0.5%)LSA未封堵,1例(0.4%)LSA封堵;4例(0.6%)术后发生截瘫,其中3例(0.8%)LSA未封堵,1例(0.4%)LSA封堵;LSA封堵与未封堵患者术后近期脑梗死、截瘫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随访31.4(1~123)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LSA封堵不增加远期脑梗死风险(OR=1.03,P=0.088),但术前有既往脑梗死病史与年龄>70岁的患者远期发生脑梗死风险有所增加(OR=3.41,P=0.023;OR=1.90,P=0.034)。 结论:左上肢可很好耐受LSA封堵,且LSA封堵不增加术后近期脑梗死、截瘫及远期脑梗死风险。  相似文献   

8.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封堵左锁骨下动脉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封堵左锁骨下动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111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进入本研究.根据术中封堵左锁骨下动脉的情况分为完伞封堵、封堵<50%、封堵>50%和未封堵组.术前及术后第1、3、5和30天随访测量患者双卜肢的血压差值,同时评估有无脑卒中、偏瘫和截瘫以及左上肢缺血等情况.结果 完全封堵55例(49.6%),封堵<50%18例(16.2%),封堵>50%7例(6.3%),未封堵31例(27.9%).所有患者TEVAR均成功,无脑卒中、截瘫及偏瘫发生.完全封堵组与其余3组相比,双上肢血压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内完全封堵组中13例出现与左上肢活动无关的头晕,其中5例伴黑矇;7例出现左上肢间歇性跛行症状.结论 TEVAR中,为延长近端锚定区对左锁骨下动脉的封堵是安全可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应行血管重建,以提供更为持久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Dake等 [1]报道使用支架型移植物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并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凭借其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案 [...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血管支架在腔内需要足够的锚定区,避免内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是评价技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常需覆盖左锁骨下动脉.然而,常规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是否对预防围手术期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有益以及哪种重建方法更具优势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比较了常规重建左锁骨下动脉与选择性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观点,总结了传统开放手术与腔内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最新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救治胸主动脉破裂的临床适应证及疗效,并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9月因胸主动脉破裂急症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就诊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检索出应用TEVAR救治程序收治的胸主动脉破裂患者51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15例,胸主动脉创伤32例,主动脉食管瘘4例)。51例患者中,术前死亡4例,47例获TEVAR救治;术后死亡6例(其中主动脉食管瘘3例),其余41例患者均无明显严重并发症,且术后1个月内无死亡。术后3、6、12个月,之后每年复查CT,随访截至2016年5月,36例患者获得了完整的随访,随访6~123个月,平均56.6个月。其中1例随访至术后6个月,4例随访至术后12个月,1例随访至术后24个月。随访患者均健康存活、人工血管旁路通畅,血管支架无内漏。结论:TEVAR是快速、有效的救治胸主动脉破裂的一种措施。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 目前,开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胸主动脉疾病的治疗。开窗技术可分为原位开窗与体外预开窗,两者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本研究对比分析原位开窗与体外预开窗技术用于不良(短或不健康)近端锚定区主动脉弓病变左锁骨下动脉(LSA)重建的早期及中期疗效,并总结开窗方式的选择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利用原位开窗或体外预开窗技术重建LSA治疗的215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4例采用原位开窗(原位开窗组),101例采用体外预开窗(体外预开窗组),对比分析两组间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及随访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等。结果 原位开窗组技术成功率为93.9%(开窗失败3例、Ia型内漏3例、入路血管损伤1例);1例术后4 d发生双侧多发急性脑梗死,经保守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30 d内主动脉相关死亡3例,2例分别于术后10 d和25 d死于夹层累及内脏动脉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2 d死于腹主动脉夹层破裂。体外预开窗组技术成功率为94.1%(1例因支架移位LSA被覆盖、Ⅲ型内漏3例、Ⅰa型内漏2例);1例术后1 d发生右侧急性脑梗死,经内科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无主动脉相关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原位开窗组26(10~46)个月、体外预开窗组19(10~44)个月。随访期间原位开窗组术后6个月发生分支支架闭塞1例、术后3个月Ⅰa型内漏2例;体外预开窗组术后3个月近端夹层动脉瘤形成1例、术后3个月Ⅰa型内漏2例,两组均未发生主动脉相关死亡。两组技术成功率、围术期及随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原位开窗与体外预开窗技术重建LSA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根据患者解剖条件及疾病情况进行个体化术式选择可提高技术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成为治疗降主动脉疾病的一线治疗方式。在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疾病时,体外开窗(PMF)是目前常用于重建弓部分支动脉的技术之一。它是指在选择合适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后,根据弓上分支动脉的位置,在覆膜支架相应位置上除去覆膜,建立人造的“窗孔”,在将有窗孔的大动脉支架准确对位释放后再释放分支支架。本文介绍一种利用主动脉支架本身所携带的不透X线标志快速、准确地将窗孔与分支动脉开口对准的开窗方法—支架自显影定位PMF技术(S-F技术),并通过总结利用该方法进行TEVAR的一组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以及随访数据,探讨利用S-F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疾病腔内治疗中的技术特点和其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6月利用S-F技术行TEVAR治疗的中国湖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和其他7个国家的国家级血管外科中心共113例主动脉弓部疾病患者的基本数据、术中技术数据和术后随访数据。 结果:患者均根据S-F技术的操作标准流程进行的TEVAR,即时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118枚,其中植入桥接支架35例。手术时间(62.9±17.4)min,X线操作时间(23.1±9.8)min,造影剂用量(81.2±22.5)mL。术中开窗对位准确率为98.2%。补救性植入烟囱支架1例(0.9%),矫正后对位回准1例(0.9%)。开窗同时保留弓上三分支动脉2例(1.8%),开窗同时保留左颈总动脉(LCCA)和左锁骨下动脉(LSA)6例(5.3%),保留LSA 110例(97.3%)。术后1个月内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复查发现Ⅰ型内漏7例(6.2%)。随访时间中位时间24.5个月,死亡2例(1.8%);术后分支动脉闭塞3例(2.7%),分别发生在术后3个月(2例)和术后6个月(1例)。 结论:S-F技术为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疾病重建弓上分支动脉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是全腔内重建主动脉弓部方法技术上的一项进步。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是临床上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完全腔内修复技术是目前该病的主要研究方向。由于主动脉弓部病变局部解剖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有效脑保护下重建弓上分支血管仍是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研究探讨选择性建立个体化体外循环模式联合原位针刺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旨在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新的研究思路。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8例累及弓部的主动脉病变(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弓动脉瘤3例,主动脉弓穿透性溃疡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经颅多普勒超声(大脑前、后交通动脉和Willis动脉环及双侧椎动脉优势情况)决定术中选择性应用右股静脉-右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伴(或不伴)左腋动脉转流模式,建立个体化体外循环实施术中有效脑保护。根据基础脑血流图,合理、准确地控制体外循环的流量和压力。胸主动脉覆膜支架释放后,采用腔内原位针刺开窗、球囊扩张穿刺口以及植入Viabahn覆膜支架对主动脉弓上分支进行重建。术后3、6、12及24个月行主动脉CTA复查随访。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成功手术,无手术死亡,共植入Gore TAG胸主动脉覆膜支架14枚,Gore Viabahn覆膜支架19枚。术中三分支开窗3例,二分支开窗5例。全组患者手术时间180~360 min,平均(240±30)min;术中开窗时间18~55 min,平均(35±5)min;术中出血量300~800 mL,平均(400±50)mL。术后ICU监护时间2~5 d,平均2.5 d;术后出现1例轻微腔隙性脑梗塞,经抗凝、改善脑循环对症治疗后患者康复,8例均于术后5~10 d出院。随访6~24个月,CTA显示主动脉瘤的瘤腔、夹层和溃疡的破口隔绝满意,瘤腔和假腔逐渐血栓化并顺利重塑。 结论:应用个体化体外循环模式联合原位针刺开窗重建分支技术治疗主动脉弓病变,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微创的治疗方法,具有脑保护确切、开窗精准快速、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主动脉弓结构复杂、曲度大、弓上分支血管负责脑部和上肢等重要区域的血供,其中左锁骨下动脉包含椎动脉等重要分支,负责左上肢、后脑部等的血供。为了保证足够的锚定区,当近端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1.5cm时需对左锁骨下动脉做相应处理,现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经成为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首选术式.然而,此术式要求支架近端安全锚定区至少为15 mm,对于锚定区不足者,则通常需重建弓部分支血管以确保手术安全.在目前各种重建技术中,原位开窗技术因其较大程度的保留分支血管以及较低的内漏风险而应用最多.因此,本研究探讨Ankura主动脉覆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