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与高危因素,总结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38例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制与高危因素,以及诊断、治疗、预防措施。结果:患者均采用血管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确诊后立即行抗凝治疗,35例患者血栓全部溶解,3例患者血栓部分溶解。经过2~4周的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病情好转后出院。其中高龄、伴内科合并症、CO2气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无病情恶化、复发。结论:加强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科学合理应用抗凝、溶栓等措施,对于术前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术后严密监测,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有效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及诊治措施。方法 对11例妇科DVT患者和18例有DVT倾向者的临床特点,预防及诊治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DVT的原发病多为盆腔恶性肿瘤,特别是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为中老年妇女、肥胖等,辅助诊断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首选,采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等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结论 中老年、肥胖的肿瘤患者、特别是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是术后并发DVT的高危人群,手术前后应采取预防措施。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的危险因素。方法2003年8月~2006年8月收治的350例骨科住院患者中,确诊为LDVT者38例,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项单因素相关分析中有9项有显著性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阳性,4周内有手术史以及有外伤史。结论对上述危险因素存在的骨科住院患者,应警惕LDVT发生,如有D-二聚体测定阳性等危险因素应予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为胃癌术后DVT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2023年4月前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Scopus和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disc发表的有关胃癌术后DVT危险因素文献,提取的数据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病例对照试验3 456例患者。胃癌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性别(OR=1.98,95%CI:1.52~2.58,P<0.000 01)、体质指数(SMD=0.36,95%CI:0.10~0.62,P=0.007)、开放手术(OR=1.42,95%CI:1.11~1.82,P=0.000 5)、冠心病(OR=2.29,95%CI:1.58~3.34,P<0.000 1),而手术时长(SMD=0.00,95%CI:-0.19~0.18, P=0.98)、血小板计数(MD=13.37,95%CI:-5.34~32.07, P=0.16)、高血压(OR=1.21,95%CI:0....  相似文献   

5.
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目的研究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探讨骨科创伤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天津医院收治的新鲜四肢及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骨折类型、受伤机制、肿胀程度、既往DVT病史、手术及治疗方法等资料进行统计,并以3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为诊断依据。需要手术的患者入院24h内进行第1次静脉多普勒检查,第2次和第3次检查分别在术前2d及术后7d;非手术患者3次检查分别在入院后24h、第5及14天。将需要分析的数据输入临床报告系统数据库1.1版,进行统计学分析及DVT发生率的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统计的547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39.6岁,DVT发生率为12.4%。以股骨干骨折DVT发生率为最高达30.6%,其次为髋部骨折15.7%,膝关节周围骨折14.5%,胫腓骨骨折10.8%。3个部位以上的多部位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为50%,单部位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低于10%。超过半数的DVT(56.7%)发生于受伤3d之内。随着年龄增加DVT发生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年龄超过60岁患者的发病风险为184%。吸烟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几乎是非吸烟患者的2倍。结论DVT在骨科创伤患者中具有一定的发生率,其年龄、病史、骨折部位、多发骨折及受伤距手术时间等均与DVT发生相关,须引起骨科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并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42例妇科恶性肿瘤行腹腔镜手术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体重指数(BMI)、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与术后LDVT形成有无相关性。结果〓全组共22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LDVT,发生率为9.09%。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时间>3小时是影响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行腹腔镜手术后易发生LDVT,临床上对合并易患因素的患者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分析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运动医学与成人重建外科116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栓发生情况,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4例,纳入标准为诊断明确,行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术,有完整术前术后血栓筛查,排除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1月于滨州市中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检验,筛选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人数、合并高血压人数、中心静脉置管人数、输血人数、手术方式、凝血酶原时间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血栓弹力图R值、K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合并糖尿病、手术方式、中心静脉置管、超敏C反应蛋白(≥50 mg/L)为乳腺癌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手术方式、中心静脉置管、超敏C反应蛋白(≥50 mg/L)是乳腺癌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者在评估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时应纳入对上述危险因素的考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肺栓塞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诊断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01例,女性107例,平均年龄(59±16)岁.利用肺动脉CT血管造影、肺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肺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筛查肺栓塞,并评估其肺栓塞程度.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栓塞程度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70例发生肺栓塞,总体发生率为33.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范围(x2=17.286,P=0.004)、下肢深静脉血栓部位(x2=15 602,P=0.008)对肺栓塞的严重程度有影响.年龄(x2=7.099,P=0.260)、性别(x2=7.014,P=0.067)、明显血栓危险因素(x2=3.335,P=0.345)对肺栓塞的严重程度无影响.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栓塞的程度随着下肢深静脉血栓范围的扩大和部位的增加而加重,髂股静脉血栓(OR =6.172,95% CI:1.590 ~ 23.975,P=0.009)、双下肢深静脉血栓(OR=7.140,95% CI:2.406 ~ 24.730,P=0.001)是肺栓塞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严重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这些高危患者应更加注重肺栓塞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普通外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目前的评估工具无法对LDVT患者进行更加细致的风险分层。因此,本研究探讨普通外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LDVT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可靠的预测工具,从而为LDVT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外科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良好设计的纳入、排除标准对病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使用已经较明确的LDVT的影响因素和一些重要临床特征作为分析变量,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用以评估LDVT的影响因素以及筛选模型的预测因子。应用编程软件制作基于Logistic回归的列线图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性能,校准曲线用以评估预测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比较预测模型与其他单一指标临床应用价值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2例患者,其中LDVT组167例,对照组175例。单变量分析显示,1个月内有手术创伤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放疗史、ICU住院时间、红细胞(RBC)、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深静脉血栓(DVT)是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因复杂,如何预防DVT的发生是临床工作的重点。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及Meta分析探讨ABO血型与DVT发生风险的关系,以期为DVT的个体化预防及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8年12月苏北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的500例住院DVT患者(多次住院患者只统计首次住院),并按诱因(无明显诱因、妊娠、外伤、手术、癌症、长期卧床)及性别1:1配对选择同期500例非DVT住院患者行病例-对照研究。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10月1日,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经质量评价及提取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病例-对照研究中,整体分析结果显示,非O型血较O型血个体DVT发生风险升高(RR=2.859,95% CI=2.142~3.817,P0.01);按诱因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无明显诱因(RR=2.845,95% CI=1.819~4.282,P0.05)、外伤(RR=3.11,95% CI=1.477~6.552,P0.05)、手术(RR=2.613,95% CI=1.271~5.373,P0.05)及癌症(RR=2.962,95% CI=1.436~6.106,P0.05)患者中,非O型血是DVT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而在妊娠(RR=1,95%CI=0.034~29.807,P0.05)及卧床(RR=5.714,95% CI=0.528~30.325,P0.05)患者未表现出明显关系。Meta分析结果显示,O型血个体发生DVT风险低于非O血型人群(RR=0.62,95% CI=0.56~0.69,P0.05)。结论:对无明显诱因组、外伤组、手术组及癌症组患者,将ABO血型纳入DVT危险因素的综合分析中,对于血栓的个体化干预和精准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对于妊娠组及长期卧床组患者,ABO血型的不一定能表现出足够临床价值,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 全球范围内肝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肝切除术通常作为肝癌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较高,远期疗效待提高。胸腔积液是肝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研究发现血清白蛋白水平、饮酒、右肝切除等与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关系密切,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并发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为降低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0年10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影响因素的文献,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制定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后,应用RevMan 5.3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合计5 42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龄(MD=5.03,95% CI=1.85~8.21)、术前血清白蛋白低(OR=-1.28,95% CI=-2.14~-0.42)、有饮酒史(OR=1.46,95% CI=1.03~2.06)、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3.15,95% CI=1.15~8.59)、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OR=0.98,95% CI=0.72~1.34;OR=2.17,95% CI=1.18~4.00)、腹水(MD=7.13,95% CI=3.53~14.40)、肿瘤直径大(MD=1.30,95% CI=0.27~2.33)、肝门长时间阻断(MD=3.24,95% CI=1.65~4.83)、术中出血量大(MD=482.99,95% CI=183.24~782.74)、手术时间长(MD=67.14,95% CI=47.49~86.79)、右肝肿瘤切除(MD=10.29,95% CI=4.60~22.99)、术后总胆红素(TBIL)水平高(MD=19.83,95% CI=6.17~33.49)、术后凝血酶原时间长(MD=2.15,95% CI=0.19~4.10)、术后白蛋白低(MD=-4.06,95% CI=-7.07~-1.06)。不确定因素有术前TBIL、肝硬化、糖尿病。结论 本研究确定14项肝切除术后并发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发生。本研究结果仍有待未来大样本、更严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统计DVT的发生率。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75例成人膝部骨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75例患者均未采取任何药物抗凝措施。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35.55±16.75)岁。其中,良性肿瘤39例,恶性肿瘤36例;26例行肿瘤刮除植骨(或未植骨)内固定术,49例行肿瘤切除肿瘤型膝关节置换术(或膝关节假体翻修术)。术前及术后14d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5项临床因素与膝部手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生DVT的患者为21例,总发生率为28%(21/7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有2个:年龄≥40岁、术前存在深静脉返流。两者使术后DVT形成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3.337、13.538倍(P〈0.05)。结论年龄≥40岁和术前存在下肢深静脉返流是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本身因素、是否采取过抗肿瘤治疗(化疗及放疗)、手术方式、是否使用骨水泥或异体骨等因素与DVT的形成无显著相关性。术前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意义重大;应对年龄≥40岁或术前存在深静脉返流的患者积极采取药物抗凝措施以预防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定量评价甲状腺微小癌(TMC)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为TMC的治疗及转移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国内外2005年1月―2015年7月发表的关于TMC淋巴转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共3 355例患者,发生淋巴转移1 292例(38.51%)。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年龄(OR=1.46,95%CI=1.20~1.78)、男性(OR=2.26,95%CI=1.65~3.09)、肿瘤直径≥0.5 cm(OR=0.46,95%CI=0.36~0.59)、原发灶多灶(OR=0.52,95%CI=0.42~0.65)、发生囊外侵袭(OR=3.22,95%CI=2.04~5.08)是TMC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年龄45岁、男性、肿瘤直径≥0.5 cm、原发灶多灶、发生囊外侵袭的TMC患者应警惕淋巴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具有高病发率、高致残率和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较隐匿,其疾病本身及并发症都能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同时增加社会医疗风险及消耗,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抗凝和手术取栓等,目的是控制病情、延缓其进展和促进深静脉管腔的再通。DVT发病机制复杂,其病理与治疗机制尚有许多未明之处,尤其是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还需通过建立具有针对性的DVT动物模型来找出答案。用于DVT造模的动物和方法众多,各有优缺点,需进行综合比较,以便针对不同研究目的时选择最合适的动物模型和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目前临床上对于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的治疗常用的方式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而介入手术在该领域应用尚不广泛,该病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禁忌证。随着近年来技术水平提升,以及相关操作器械的升级换代,TIPSS治疗逐渐在CTPV患者中开展。但目前TIPSS在CTPV患者群体中开展情况并不广泛,仅在部分有着丰富经验的血管介入中心实施,同时也缺乏循证学证据来证明其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评价TIPSS在CTPV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求获得循证学证据供临床参考。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为自建库至2020年2月,提取相关数据,将手术成功率、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前后门体静脉压力梯度(PPG)、术后再出血率、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12个月支架通畅率及12个月生存率指标作为结局指标。采用RevMan 5.1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发表偏倚的检测采用Stata 14软件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了9篇研究,共188例接受TIPSS治疗的CTPV患者。合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成功率为77%(95% CI=63%~87%,I2=67%,P=0.000 5)、手术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95% CI=11%~40%,I2=59%,P=0.004)、手术后PPG明显降低(WMD=13.19,95% CI=11.86~14.52,I2=58%,P<0.000 01)、再出血率为12%(95% CI=7%~21%,I2=0%,P<0.000 01)、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7%(95% CI=11%~25%,I2=0%,P<0.000 01)、12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1%(95% CI= 73%~86%,I2=0%,P<0.000 01)、12个月生存率为89%(95% CI=81%~94%,I2=16%,P<0.000 01)。 结论:TIPSS在CTPV患者中应用是可行、有效且安全的。但该项技术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施术者丰富的经验及熟练的技艺,也必须结合术前的相关检查以及患者的情况充分评估权衡手术的风险利弊,严格把握适应证,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使得目标患者群体能够最大程度的获益。期待未来将TIPSS治疗变成合适的CTPV患者群体的一项常规治疗方式,且在未来达成较为统一的相关共识及操作标准。现阶段亟待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充分比较各个因素,以指导临床在这一领域的决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表阿霉素在泌尿系肿瘤术后应用的副反应危险因素,提出相关护理对策与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6年1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早期肾癌患者2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肾癌根治术,术后给予表阿霉素辅助化疗,对照组在化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分级护理.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化疗期间共出现副反应40例,其中血液学毒性11例,肝脏毒性9例,胃肠反应16例,外周神经毒性4例,发生率为18.2%.观察组的化疗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化疗后观察组的SCL-90得分为(2.48±0.51)分,对照组为(3.11±0.51)分,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t=3.298,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吸烟、分级护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卧床时间与副反应相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分级护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卧床时间是副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表阿霉素在泌尿系肿瘤术后应用的副反应比较常见,多与年龄、糖尿病、护理方法、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卧床时间等有关,分级护理可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