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主动脉夹层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5年5月因主动脉弓部夹层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病例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选择及理由,不同术式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病例92例,其中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36例,预开窗血管支架的TEVAR 2例,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TEVAR 31例,不开胸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TEVAR17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4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术、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0例),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6例。2例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死亡,其余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夹层,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是一种成熟的治疗方式;TEVAR是的一种快速、有效、经济、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并可以通过开窗、分支血管旁路术等方式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孟庆友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8,27(6):684-690
主动脉夹层起病急,而且凶险,是一类灾难性疾病。在度过急性期后,无论是Stanford A型或B型,一部分发展成为慢性夹层动脉瘤,外科手术创伤巨大,近年腔内修复技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开窗支架治疗慢性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刚刚起步,短期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无良好锚定区、真腔狭小、内脏分支动脉开口假腔是这一技术的瓶颈,面临很多技术挑战。一些新的思路,如"开"、"凿"、"疏"、"扩"对这一技术的开展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随着腔内治疗的发展,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案逐渐成熟,但由于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器具自身局限,仍旧存在内漏、锚定区损伤、逆撕等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探讨Castor单分支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自2018年12月─2021年10月期间使用Castor单分支支架进行腔内手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术前Dicom格式全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TA)影像、术中详细信息及随访预后结果,使用EndoSize软件测量夹层近远端锚定区动脉直径、病变长度、LSA开口与夹层关系等指标,并结合术中使用移植物情况计算支架放大率,观察并记录手术成功率、近远期并发症率等指标。结果 共纳入10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采用腔内手术方式,手术均取得技术成功。夹层近端主要裂口与LSA距离(42.7±17.3)mm;夹层近端边缘与LSA距离(7.7±13.2)mm;主动脉近端锚定区直径(31.5±3.0)mm;左颈总动脉开口远端与LSA开口近端距离(8.5±2.6)mm。Castor主体支架近端直径(32.5±3.3)mm,远端直径(26.6±3.3)mm,分支支架直径(10.7±3.5)mm。主体支架近端放大率为(3.2±3.5)%,远端放大率为(0.1±9.5)%。围手术期与随访期间,共9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术前严重低血压,术后1 d死于低灌注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于术后4 d死于夹层逆撕破裂;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死于呼吸衰竭;1例患者于术后4个月死于肺部感染;2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死于心衰;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个月及14个月死于脑出血;1例患者于术后11个月死于不明原因疾病。6例患者出现主动脉夹层相关不良事件,其中围手术期出现1例夹层逆撕,3例脑梗,随访期间出现1例Ib型内漏,1例分支支架闭塞。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变往往累及LSA,腔内手术需要将支架锚定在健康的锚定区同时保留LSA,以防止脑梗及截瘫等并发症。Castor单分支支架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累及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在急性期的治疗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一体式覆膜支架在腹主动脉以及髂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一体式腹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15例、髂动脉瘤5例及腹主动脉或髂动脉夹层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时间42.4 min,手术成功率100%(25/25)。术后无I、III型内漏,发生髂动脉血栓形成1例,围术期无死亡病例。随访3~16个月复查无动脉瘤复发和II型内漏。结论:一体式覆膜支架是腹主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方法的一种较好选择,具有快速、简单、有效的优点;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损伤小、适应证广、治疗效果确切等优点 ,符合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1~ 3]。我们于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采用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2例 ,现就其基本方法和初步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2例 ,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4 3~ 6 5岁 ,平均年龄 5 5 .3岁。均为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出现胸背痛症状至接受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的间隔时间为 1~ 2 4周 ,平均 7.2周。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史 ,发病时均伴剧烈的胸背疼痛。入院后所有患者均…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成为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线治疗方式,如何能够最大程度覆盖主动脉夹层破口,促进主动脉重塑,而又不增加截瘫风险成为临床关注的难点。本文主要介绍新型Talos远端打孔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以下简称“Talos支架”)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成功完成上市后国内首例支架置入术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 报道Talos支架上市后国内首例置入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分析Talos支架的优缺点及进行相关文献回顾。结果 72岁男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因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广泛,需使用支架长度较长,经本人及家属同意后采用新上市的Talos支架行TEVAR。术中支架轻松到达病变部位,同时定位精准。患者完成支架置入后主动脉破口隔绝完全,假腔完全血栓化,而远端打孔段肋间动脉完整保留,同时无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 Talos支架性能优良,长段的支架主体能够最大程度完成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修复,促进主动脉重塑;同时远端的打孔设计能够在修复夹层破口的同时,保留肋间动脉,预防脊髓缺血所致截瘫。 相似文献
7.
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夹层78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疗效。方法2001年6月至2005年5月,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夹层78例。男71例,女7例;年龄31~80岁,平均(52.7±12.3)岁。StanfordB型76例,StanfordA型2例。术后随访1~47个月,平均(13.0±10.1)个月。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近端内漏5例;升主动脉夹层5例,其中1例术中发生,4例分别在术后1、7d、5、13个月发生。术后30d内死亡4例(5.1%),2例死于升主动脉夹层破裂,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脑出血。术中脑梗塞1例。5例病人因覆膜支架远端再发现破口,行二次腔内修复术。1例因内漏行二次腔内修复术。随访期死亡3例(3.8%),分别死于消化道出血、升主动脉夹层破裂和死因不明。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但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Castor支架及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用于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价值。方法 对20例(A组)及21例(B组)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AD患者分别植入Castor支架及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行EVAR治疗,观察2组术中支架释放情况。术后1个月复查主动脉血管造影(CTA),之后每3个月规律复查主动脉CTA,至AD假腔逐渐减少、真腔逐渐恢复至正常;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对41例均手术成功,A组全部20例(20/20,100%)、B组20例(20/21,95.24%)术中支架成功释放,B组1例(1/21,4.76%)支架轻度向近心端移位,部分遮挡左颈总动脉(LCCA)开口,经植入1枚Wallstent支架后造影LCCA显影良好。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12.5±3.60)个月,A组未见并发症;B组1例发生Ⅰa型内漏,内漏量较小,患者无不适,未予特殊处理。结论 Castor支架或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用于TEVAR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AD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升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2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接受了升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和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术.体外循环鼻咽温度降至20℃时,停止下半身灌注,经无名动脉近端升主动脉横断切口,将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主动脉弓和近端胸降主动脉真腔内,并将其分支支架血管依次置入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将主干支架血管的近端与无名动脉近端的升主动脉切口重建后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工血管端端吻合.结果 所有病人术中均顺利地置入三分支支架血管,平均体外循环(163.2±19.2)min,主动脉阻断(89.4±10.0)min,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和下半身缺血(32.7±6.6)min.术后出现短暂性神智障碍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20例均治愈出院.术后3个月电子束CT检查结果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支架血管通畅、无扭曲;支架血管置入部位夹层假腔闭合;16例远端胸降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结论 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是简化急性主动脉夹层者主动脉弓重建、提高手术安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适应证为弓内内膜无破口而需主动脉弓重建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支架血管大小、分支支架血管间的距离选择和放置过程中避免内膜损伤是术中三分支支架血管成功放置的关键.Abstract: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primary experience of open placement of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for acute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Methods Between June 2008 and September 2009, 20 well-selected patients with acute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underwent open placement of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for total arch reconstruction. When core cooling to a 20℃ nasophageal temperature, perfusion to the lower body was discontinued and the ascending aorta was transected at the base of the innominate artery. Through a transverse incision, the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was inserted into the true lumen of the arch and descending aorta, and each side arm of the stent graft was positioned one by one into the arch branches.The transected stump of the ascending aorta was reconstructed by inner proximal stent-free dacron tube of the main graft and outer teflon felt, and subsequently continuous anastomosis to the 1-branched dacron tube graft was made. Results Open placement of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was technically successful in all patients. The mean cardiopulmonary bypass time, aortic cross-clamp time and lower body arrest time were (163.2 ±19.2) min, (89.4 ±10.0) min and (32. 7 ±6. 6)min, respectively. Transient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was observed in 1 patient and acute renal failure in 1 patient. All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Their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s at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showed that all stent grafts were fully opened without distortion. In the vascular stent implantation site the dissected false lumen was eliminated. The false lumen of the descending aorta distal to the stent graft was closed with thrombus in 16 cases. Conclusion Open placement of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is a new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total arch reconstruction in 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Patients have the indications of the extensive primary repair of the thoracic aorta without primary intimal tears in the arch may be the best candidates for this new technique. The size of the stent graft, the distances between two neighboring side arm grafts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 intimal trauma during the placement are crucial for successful open placement of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应用原位开窗和烟囱技术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并采用原位开窗或烟囱技术重建弓上分支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分支重建方法的不同分为原位开窗组和烟囱支架组,比较两组间的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并...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笔者所在单位采用原位针刺开窗技术行保留左锁骨下动脉(LSA)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胸主动脉疾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通过总结相关数据分析该方法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12月25例胸主动脉疾病行原位针刺开窗技术保留LSA的TEVAR术患者临... 相似文献
12.
饶从亮|胡何节|王晓天|方征东|孙小杰|葛新宝|程灿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12):1547-1554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主动脉弓部分支动脉的重建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1年12月—2014年3月间45例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分别通过杂交技术、烟囱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共重建分支动脉64支,其中包括无名动脉6支,右颈总动脉1支,左颈总动脉21支,左锁骨下动脉36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7例患者发生内漏,30 d内死亡4例。39例患者获随访2~89个月,期间1例于手术后45 d可疑死于脑梗塞,2例死于与胸主动脉疾病无关的原因;1例患者内漏仍存在,所有桥血管、烟囱支架等保持通畅。
结论:通过杂交手术、烟囱技术及分支支架技术重建弓部分支动脉后行TEVER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其短期效果令人满意,其远期效果仍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为主动脉弓部的一种先天畸形,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合并ARSA是一种罕见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既往临床上对其处理通常采用开放手术或杂交手术。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飞速发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逐渐被应用与TBAD合并ARSA的治疗,并展现出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由于ARSA与夹层破口相对位置的不确定性,如何处理夹层破口与ARSA成为了影响其腔内治疗的主要因素,完全腔内治疗这一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本文旨在探讨TBAD合并ARSA的腔内修复治疗方法,总结初步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采用TEVAR治疗的16例TBAD合并ARSA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56.1±11.3)岁;13例患者破口位于Z3区,3例位于Z4区;左椎动脉优势14例,右椎动脉优势1例,双侧椎动脉均势1例。根据主动脉夹层破口位置与双侧锁骨下动脉开口位置、椎动脉形态制定手术方案。
结果: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95.2±38.9)min,无围手术期死亡。2例患者保留双侧锁骨下动脉,5例患者封堵ARSA,7例患者采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1例患者采用烟囱技术重建LSA并采用潜望镜技术重建ARSA,1例患者采用开窗技术重建LSA。弓部分支动脉重建的患者,术后服用拜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3.2(3~66)个月。无内漏、支架移位等;右上肢缺血2例,保守治疗后逐渐恢复;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的主动脉CTA,降主动脉最大直径从(37.1±9.6)mm降至(33.9±8.9)mm,假腔与真腔之比从1.03±0.62降至0.21±0.31。长期随访,所有烟囱支架均保持通畅,未出现弓部分支动脉缺血、锁骨下动脉窃血、脊髓缺血等症状。
结论:TEVAR辅以“烟囱”、开窗等技术治疗合并ARSA的TBAD安全可行,可以在保留LSA和(或)ARSA血流的同时良好封堵主动脉夹层破口,且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具体的手术方式应由夹层破口与双侧锁骨下动脉的相对位置来决定,应至少保证椎动脉优势一侧锁骨下动脉的血流供应。 相似文献
15.
腹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罕见的严重主动脉疾病,好发于男性,与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关系密切。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或无明显症状,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延误治疗。增强CT是诊断AAD的首选。初始治疗多采取保守治疗,通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并结合影像学随访。当疾病进展出现手术指征时,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AAD的首选的手术方式,开放手术多用于病变解剖学条件不适合腔内修复术的患者。腔内修复术难度较高,详细的术前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是腔内修复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弓部病变主要包括动脉瘤和夹层。传统开放手术需要开胸及体外循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高龄及高外科风险患者常常无法耐受手术。腔内技术以其微创、有效的优势,已成为左锁骨下动脉以远胸降主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弓部病变具有邻近心脏、重要分支血管多、血流速度快等特点,腔内治疗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应用于主动脉弓的腔内治疗技术很多是超适应证范围的,远期疗效尚不明确。分支支架技术因其更符合人体的正常解剖结构及血流状态,术中通常不需要进行脑保护措施,因此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方向。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 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其传输系统是近年国内研发的新型支架系统,适用于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夹层,是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主动脉夹层的新选择。笔者通过总结使用该支架系统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锚定区不足的急性Stanford B型的病例,评估其近期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采用Castor?一体化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行TEVAR的Stanford B型夹层伴锚定区不足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过程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8例患者中,男7例(87.5%),女1例(12.5%);中位年龄42(33~64)岁;BMI(25.5±3.8)kg/m2。8例均成功植入支架,初始技术成功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无I型内漏。平均住院时间为(14.8±3.7)d。平均随访时间为223(60~370)d,所有主体、分支支架血管通畅、无相关I和III型内漏,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 应用单分支覆膜支架行TEVAR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伴锚定区不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中远期疗效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18.
周春晖|欧阳洋|李刚|黄建华|赵磊|吴楠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6,25(12):1694-1700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限制性裸支架(RBS)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对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2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其中11例行单纯TEVAR术(TEVAR组)与9例行TEVAR联合RBS(TEVAR+RBS组)。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行主动脉全长CTA数据,比较两组术后主动脉重塑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无截瘫、脑卒中、主动脉破裂等并发症发生。TEVAR+RBS组中RBS与覆膜支架平均重叠了36.5 mm。与TEVAR组比较,TEVAR+RBS组术后整体真腔体积扩大率明显降低(34.9%vs.64.9%,P=0.011);支架远端面积扩大率(43.5%vs.107.3%,P=0.006)、支架远端最长径扩大率(-12.2%vs.18.5%,P=0.002)均明显降低;TEVAR组与TEVAR+RBS组术后整体假腔体积缩小率(74.8%vs.65.3%,P=0.328)、假腔内血栓化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47.3%vs.56.8%,P=0.271)。结论:与单纯TEVAR术比较,TEVAR+RBS对胸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整体改善的程度并没有优势,但可有效降低TEVAR术后支架远端真腔面积(或最长径)过度扩大,因而可能降低支架远端再发破口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