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目的 研究眼轮匝肌提紧的眼袋整形方法。方法 本文进行眼轮匝肌提紧眼袋整形 4 6例 ,手术中应用下睑睫毛下 1mm做皮肤切口 ,摘除眶隔脂肪 2~ 3块 ,剥离出下睑切口处的眼轮匝肌肌瓣 ,调整切除多余眼轮匝肌 ,皮肤约 5~ 15mm。结果 解剖剥离出下睑缘的眼轮匝肌 ,眼轮匝肌深面是眶肌筋膜韧带 ,位于眶脂肪囊的外侧 ,剪断眶肌筋膜韧带 ,修整眼轮匝肌与外眦韧带或眶外缘骨膜固定 ,达到眼轮匝肌提紧 ,眶筋膜提紧 ,使下眼袋松弛得以矫正。本文 4 6例病人 ,经术后 6个月~ 2年的随访 ,满意率为 10 0 % ,近远期疗效较好。结论 眼轮匝肌提紧及眶肌筋膜提紧眼袋整形 ,既可避免少数人单纯眶隔筋膜提紧后造成的下睑缘僵直 ,又可避免留有暂时性下睑凹陷或睁眼易疲劳感  相似文献   

2.
高锦越  李茂玉  涂建华 《西部医学》2014,26(11):1526-1527
目的 探讨眶肌筋膜提紧联合轮匝肌悬吊的眼袋整形方法及效果.方法 随机将60例需行眼袋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例进行眶肌筋膜提紧联合轮匝肌悬吊眼袋整形;对照组25例进行单纯轮匝肌悬吊眼袋整形,实验组手术中应用下睑皮肤切口,进行眶隔疝出脂肪摘除或眶隔脂肪囊下移固定后,将眼轮匝肌深面的眶肌筋膜韧带中部剪断,提紧外眦韧带,同时将轮匝肌固定在外眦韧带上,去除适量皮肤,重建眼部紧致流畅的轮廓.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实验组受术者下睑形态良好,无外翻、凹陷、退缩现象,患者满意度高,明显优于时照组;实验组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结论 眶肌筋膜提紧联合轮匝肌悬吊的眼袋整形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切除下睑多余的松弛组织而不会发生睑外翻,使下睑轮廓更加紧致流畅,符合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保留眶隔脂肪的下眼袋整形术。方法:为避免下眼袋整形术传统的眶脂肪切除所带来的下空虚或潜在的眼球下沉表现,从1999年9月至2000年8月,应用这一方法矫治眼袋36例,将疝出的脂肪回纳到眶内和将囊筋膜间断缝合到裂开的眶隔或下睑缘骨膜上,并紧缩外眦韧带,重塑眼轮匝肌,切除因老化松驰而形成的过多的下睑皮肤,上提面中部软组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眼袋消失,下睑形态良好,效果满意。随访6个月以上,无下睑外翻、下睑凹陷等并发症,无一例复发。结论:睑囊筋膜眶隔脂肪疝修补术矫治眼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去除除臃肿袋及面中部除皱。方法:取外侧眼袋切口,肌下及眶下骨膜上广泛游离,剪碎眶隔脂肪铺平缝合固定于眶下缘骨膜上。形成蒂在外侧的眼轮匝肌肌瓣,适当向外上方牵拉后蒂部缝合固定于外眦角外缘之骨膜上。最后切除下睑多余皮肤。结果;12例疗效均满意,部分患者出现轻度下睑外翻,1-2月后均恢复正常。整个面容明显年轻化。结论:该法特别适用于中年以上面中部老化的整形,美容,且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中老年患者的新型眼袋整形手术方法。方法:在传统眼袋整形手术过程中将眶肌筋膜韧带提紧固定于外眦韧带上或眶外侧壁上,共用本方法施行手术216例。结果:术后发生下眼睑淤血肿胀3例,暂时性复视2例,其余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结论:眶肌筋膜韧带提紧适用于40岁以上下睑全层组织退变松弛的中老年患者,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人们随年龄增长,40岁以后眶内脂肪、眶隔筋膜、眼轮匝肌及皮肤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可导致组织松垂、眶隔内脂肪疝出,从而形成眼袋[1,2].近年来,眼袋手术日益增加,常见并发症有切除过多组织形成睑外翻和切除组织不够而致仍有皮肤松弛和皱纹.为了解决此矛盾,自2012年9月~2013年3月,我科对33例下睑松弛患者应用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下眼袋是指下眼睑出现局部组织膨大突出,皮肤松驰臃肿,使人不美观的表现。下眼袋形成的原因是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出现下眼睑皮肤松驰、眼轮匝肌张力减退,眶隔筋膜变薄引起脂肪膨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愈来愈强烈,要求做眼袋整形术的人逐年增多。眼袋可以通过美容门诊手术不需住院就可切除,目前有两种方法:内入路(结膜内切口)法,外入路(睑缘下方切口)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代艳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63-64
目的评价改进下睑成形术在改善睑袋整复效果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20~68岁睑袋者采用经皮肤入路下睑成形术切口,在眼轮匝肌与眶隔之间剥离至眼轮匝肌下缘。距切口下缘1mm,眼睑中外1/3分离沿眼轮匝肌瓣达眶外缘,显露外眦韧带,并游离下半支。切断并固定于左眼2点位,右眼10点位。沿眶下缘剪开眶隔,释放眶内脂肪,如眶内脂肪过多,可做部分切除。将眶隔下缘连带眶脂肪下缘缝合固定于眶下缘下方3-5mm处的骨膜上,以缩紧眶隔和填充眶下缘前方的凹陷区。切除多余的皮肤与肌肉,缝合切口。结果术后及随访结果表明,除2例术后发生下睑退缩做两次手术矫正外,其余均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结论下睑成形术的改进以加强下睑前壁张力为基础,对提高睑袋整复的美容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路法眼袋整形术中切口的设计、双层瓦合眼轮匝肌肌瓣的形成以及眶隔脂肪处理的重要性,观察双层瓦合眼轮匝肌肌瓣应用于眼袋整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88例下睑袋明显者,采取睑缘入口(外路法)手术,切口与外眦隐沟线平行,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适当祛除或重置眶隔脂肪,缝合睑缘眼轮匝肌瓣与上提的肌皮瓣形成双层瓦合肌瓣,对合修整切口皮肤并缝合.结果 388例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整体效果满意,其中皮肤松弛明显者168例,颧面沟凹陷者62例,眶脂肪突出明显者158例,采用双层瓦合眼轮匝肌肌瓣,能保留更多下睑条状轮匝肌嵴,术后均无睑外翻发生.其中260例患者随访1~2年,下睑形态自然,未见明显手术瘢痕,无睑缘退缩.结论 在外路法眼袋整形术中,切口的设计、双层瓦合眼轮匝肌肌瓣的形成以及眶隔脂肪的恰当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睑袋通常是指下睑皮肤松弛、眶隔脂肪堆积较多所造成的下睑皮肤下垂而且臃肿的征象。眼球位于眼眶内,周围有脂肪组织起保护、稳定及缓冲作用,并便于眼球的转动。眼球四周尚有悬韧带将它从四面托起,具有防震作用。下睑的皮下为眼轮匝肌,眼轮匝肌的后下方为眶隔脂肪,眶隔脂肪由下斜肌及筋膜组织分成内、中、外3团脂肪组织,而以外侧脂肪团位置最深。  相似文献   

11.
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解剖研究及其在睑袋整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解剖,评价其在睑袋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具(8只眼睛)尸体标本进行了眼眶部解剖研究;26例睑袋明显在睑袋整形的同时矫正眼轮匝肌下脂肪过多。结果 眼眶部解剖研究显示:轮匝肌下脂肪垫以眶下外侧颧骨骨膜上最为显著。26例术后随访6 ̄12个月,均获得满意美容效果。结果 下眼睑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尤其是眶下外侧脂肪垫过多时影响下睑外观。睑袋整形术同时切除这些过多的脂肪能够明  相似文献   

12.
下睑眼袋整形中去除眶隔脂肪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睑眼袋是由于下睑皮肤、眼轮匝肌、眶隔和眦韧带等结构的薄弱、松弛、张力减退 ,导致眶内脂肪球膨出 ,在下睑眶下缘处形成臃肿膨隆畸形。笔者近 5年来应用切除眶隔脂肪和不切除眶隔脂肪两种手术方式 ,共治疗和随访11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 1997年 10月至2 0 0 1年 10月 ,收住下睑松弛及眶下脂肪疝出患者 116例。其中男性 12例 ,女性 10 4例 ,年龄 4 0~ 6 6岁。手术均采取了加固松弛的眶隔 ,提紧眼轮匝肌 ,切除松弛皮肤。其中 ,82例切除眶隔脂肪 ,对年龄较大眶脂突出不严重的34例不切除眶隔脂肪。1.2 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13.
下睑眼袋畸形大多好发于 40岁以上的中老年 ,是由于下睑皮肤、眼轮匝肌及眶隔筋膜松弛 ,眶内脂肪膨出。青年人单纯眶内脂肪膨出及眼轮匝肌肥厚者也可形成眼袋。作者于 1989年 1月~ 1999年 10月对 15 6例眼袋行手术整复 ,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 6例 ,年龄 2 5~ 71岁 ,以 35~ 5 0岁居多。其中皮肤松弛型 45例 ,眶脂肪膨出型 36例 ,混合型 75例。1.2 整复原则及术式选择 眼袋整形有下睑皮肤和下睑结膜径路两种方法 ,前者适用于皮肤、眼轮匝肌及眶隔松弛的中老年 ,后者适用于无皮肤松弛的青年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联合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的疗效。方法 退行性下睑内翻52例(65眼)行皮肤轮匝肌切除联合眼轮匝肌缩短下睑缩肌复位术,手术经下睑皮肤入路,打开眶隔,切除部分眶脂肪,将下睑缩肌缝合固定于睑板下缘,分离出5 mm 的睑板前轮匝肌条,剪除部分睑板前眼轮匝肌,褥式缝合于外侧眶骨膜上。术后随访12~16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65眼,61眼下睑内翻矫正良好,治愈率93.85%。2例复发患者行皮肤轮匝肌切除联合外侧睑板条悬吊术,术后效果良好;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睑外翻伴下睑退缩,行双眼下睑缩肌后徙联合外侧睑板缩短术治愈。结论 联合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手术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对于保持下眼睑稳定性有更持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裔伟绩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0):101-101
睑袋整形术是美容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睑袋通常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少数青年人因遗传等原因也有发生。传统手术方法仅祛除松驰皮肤,肥厚的眼轮匝肌、松垂眶膈脂肪、对眶肌筋膜处理常不能足够量的祛除松弛的皮肤,多有内、外眦臃肿的现象(主要内眦部位),及眶下沟状纹改善不明显,难以形成自然的睑缘形态。本人在传统手术基础上,增加对下眶肌筋膜韧带的松解、悬挂等处理。术后效果满意,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31例 62眼 ,年龄在 36~ 70岁 ,其中 9例伴有不同程度下睑内翻倒睫。随访 6月至 9年无任何并发症。手术方法 :1仔细检查设计 ,距下睑缘 2~ 3mm用紫药水由内眦向外眦划线 ,局麻前估计切皮量。2切开皮肤后打开眶膈 ,挤压眼袋 ,使脂肪疝出 ,除去疝出的脂肪。 3视眼袋的轻重程度 ,切除适量皮肤 ,将眼轮匝肌向外上提紧缝合。 4挂下睑板缝合皮肤。由于缝线细术后几乎不留疤痕 ,术后 2 4 h加压包扎伤口。 5d后拆线。对年轻人的眼袋 ,则采取睑结膜内切口 ,剪除多余脂肪 ,皮肤上无切口。2 结 果 本组病例 ,术后初期下眼睑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在外路法眼袋整复术中,同时行眶隔脂肪释放填充下睑眶缘凹陷和眼轮匝肌再造眼台综合术式的效果。方法对25例36~58岁眼袋伴下睑眶缘凹陷、眼台退缩的患者,采用经皮肤入路切口,沿眶下缘剪开眶隔,释放眶内脂肪,若脂肪过多,予以部分切除,将眶隔脂肪缝合固定于眶下缘下方骨膜上,以缩紧眶隔以及填充眶下缘凹陷,达到重塑下睑外形的效果。同时将多余睑缘皮肤去除之后,将睑缘多余轮匝肌适度折叠固定重塑眼台。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眼袋消失,眶下缘凹陷改善,形成自然眼台,无下睑外翻、下睑退缩、血肿等并发症,随访24个月以上,有2例患者对眶缘下凹陷填充效果不满意,经吸取自身腹部脂肪再次填充凹陷处后,均获得良好疗效。结论外路法祛眼袋术中,同时行眶隔脂肪释放并转移填充眶下缘凹陷以及眼轮匝肌眼台成形综合术式,对伴有下睑眶缘凹陷以及眼台退缩的眼袋患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自1990年以来,笔者施行眼袋整形术21例.术后3个月~2年对其中18例患者进行了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手术方法1.1眼袋在颧骨皱努相当于眼下缘的上方,手术前先用美兰在下睑线下方1.5mm~2mm处作平行画线,内端接近内毗.外端与外跳角的皱纹平行.可向外毗外侧稍下方延伸8mm~10mm。臃肿的眼袋整形时.需同时切除一条皮肤.切除的宽度可用眼科小镊子试行夹持过多的皮肤,以下睑缘没有外翻为度,画出皮肤切除线。1.2按画线切开,梭形切除下睑松弛之皮肤条,分离和剪除一条眼轮匝肌纤维,暴露眶隔,分三区剪开眶隔膜.去除外侧、中…  相似文献   

19.
[背景]探讨根据眼袋的不同形成机制选择有效的术式体会.[病例报告]将112例行眼袋整复术者依据眼袋局部不同的形态及临床表现分为3种类型,分别给予皮肤入路经外眦下睑肌瓣提升固定整复、皮肤入路眶隔重置术及穹窿结膜入路眶隔脂肪切除治疗.112例术后均有效去除松驰皮肤和臃肿,未出现下睑外翻及下睑沟凹陷等并发症.[讨论]下睑眼袋整复术术式应以形成机制为基础灵活选择,手术操作应精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下睑皮肤已有轻度松弛的25 ̄41岁中青年睑袋膨出者19例,探讨一种无下睑切口瘢痕的睑袋整复新术式。方法 利用其尚好的皮肤弹性,根据皮肤结构重塑原理,设计结膜入路摘除眶隔脂肪,辅助外眦小切口行下睑皮肤皮下分离,真皮内切割,同时提紧眼轮匝肌。结果 19例随访3 ̄6个月效果满意。结论对中青年这一特定年龄段本术式能在不留下睑切口瘢痕的条件下收缩下睑皮肤,提紧眼轮匝肌,避免单纯内切口可能遗留的下睑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