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高危儿健康教育对提高高危儿随访效果的影响. [方法]采用以家庭为中心,与医疗相结合的干预模式,以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指导父母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干预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月2 701例高危儿及家长进行跟踪随访.卷分;对听课次数与随访次数和问卷分作控制孕周的偏相关分析. [结果]规范管理后两年与管理前两年比较高危儿建档数、半年、1年、2年随访率均有明显提高(P<0.001).健康教育组的听课次数、随访次数和家长掌握健康知识程度均比对照组高(P<0.001).听课次数与随访次数、问卷分分别呈正相关(P<0.001). [结论]规范管理,加强宣教,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是提高高危儿随访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地市级妇幼保健院高危儿规范管理的模式探讨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地市级妇幼保健院高危儿规范管理的模式,评估其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建立高危儿随访中心,设置随访流程及干预模式,对2 701例建档高危儿随访、定期评价、咨询及指导,实施早期干预。【结果】①规范管理后2年与前2年比较、管理后第2年与第1年比较高危儿建档数以及半年、1年、2年随访率均有明显提高(P<0.001)。②1岁时早产随访组的适应行为、语言、个人社交和总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均高于失访组(P<0.05),早产随访组的精细动作、个人社交、语言和总DQ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产失访组5个能区和总DQ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③脑瘫和可疑脑瘫康复率分别达到37.5%和90.9%。【结论】建立高危儿监测网,统一管理,多学科合作并配合家庭式的干预模式,是提高高危儿管理率及生存质量的可行、有效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姜晓燕  赵玉德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2012-2013
目的探讨计算机系统在社区高危儿规范管理与早期干预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家庭、社区与转诊单位互动平台,设置高危儿管理流程,对1 694例建档高危儿随访、定期评价、营养及发育指导、实施早期干预。结果①规范管理后2年与前2年比较,管理后高危儿建档数以及半年、一年、两年随访率均有明显提高(P0.001)。②一岁时早产随访组Gesell各能区发育商DQ均高于早产失访组(P0.05、0.01)。早产随访组中胎龄大于36周的早产儿各评定值低于足月儿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失访组5个能区DQ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建立高危儿监测网,设立家庭、社区与转诊单位互动平台统一管理,配合家庭式干预模式,是提高高危儿管理率及生存质量的有效、可行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高危儿综合管理模式对提高高危儿随访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以家庭为中心,与医疗相结合、医护与家长配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对2014-2015年2 694例高危儿进行跟踪随访。比较综合管理前、后1年高危儿随访率,比较综合管理前、后高危儿体格发育、智能发育水平。结果综合管理后1年与规范管理前1年比较高危儿建档数及3、6个月、1年随访率均有明显提高;综合管理后高危儿体格发育达标率91.7%明显高于综合管理前的58.3%,智能发育合格率83.3%明显高于综合管理前的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管理模式可以提高高危儿随访效果。  相似文献   

5.
程郁离  王维  洪琦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3):3543-3545
目的:探讨地区级早期高危儿系统管理的模式,评估其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建立"家庭-社区-防保所-医院"四位一体的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对出院高危儿进行建档、筛查、随访、转诊、咨询及指导、脑性瘫痪确诊及实施早期干预等。结果:系统管理后1年与前1年比较,高危儿筛查率、转诊率、接诊率、脑性瘫痪确诊数均有明显提高(P<0.05)。系统管理后1年,半年随访率为70.96%,1年随访率为39.95%。确诊脑性瘫痪75例,其中74例得到规范治疗,治愈25例,康复率达到33.78%。结论:建立区级高危儿系统管理中心,通过多单位及多学科协作,并结合家庭式的干预模式,是提高高危儿系统管理率,减少脑性瘫痪发生率的可行且有效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规范管理和早期干预对窒息儿智力发育的影响,为制定更有效的个体化针对窒息儿的随访干预措施以及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窒息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同时随机选取正常对照组进行随访.干预组出生后即从产科和新生儿科开始建立专科档案,在本院高危儿随访中心进行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各组均在1岁时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智能监测.[结果]①1岁时窒息干预组的5个能区和平均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均高于窒息对照组(P<0.05);②窒息干预组的大运动、适应行为、语言、个人社交和平均DQ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窒息干预组精细动作DQ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③窒息对照组5个能区和平均DQ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利用高危儿监测网,统一管理,多学科合作并配合家庭式的干预模式,对窒息儿进行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能促进窒息儿的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适用于顺义区高危儿早期干预管理模式。方法 规范管理后,根据患儿就诊的方便程度和家长的意愿,将高危儿分为干预管理组和干预对照组,同时在儿童保健门诊随机选取60例常规体检的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1岁时均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评;规范管理前后比较:高危儿的建档率、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率。结果 除正常对照组与管理组比较,在大运动、精细动作和平均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能区的每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管理前后比较:高危儿的建档率、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系统的规范管理高危儿,是提高其建档率、随访率和干预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危儿综合管理的模式并评估其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建立高危儿随访中心,设立随访流程、转诊模式、干预模式。结果:综合管理后3年较前3年、管理后第2、3年较管理后第1年高危儿建档数及随访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岁时早产儿随访组中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能力、语言、社交能力及总发育商(developmentalquotient,DQ)均高于失访组(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运动发育迟缓或姿势异常早期干预的康复率达100%,随访至2岁的儿童无脑瘫发生。结论:建立高危儿监测网络,依托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实行医疗机构多学科及家庭相结合的早期干预模式,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建立长期随访机制是提高高危儿管理率及减少伤残儿童发生的有效、可行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危儿系统早期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儿科NICU病房接受监护治疗痊愈出院的301例高危儿为研究对象,按家长意愿分为干预组(156例)和常规育儿组(145例),并将同期门诊进行1月龄健康查体的儿童设立为常规对照组(160例);1岁时均采用Gesell发育表对智能发育情况进行测评,并于规范管理后对高危儿的预后结局及智能发育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的智能评估的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明显高于常规育儿组,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早期干预、随访及脑康复治疗,可促进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早期干预以家庭干预为中心,方法简单易行,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规范预约随访管理就诊在高危儿随访门诊中对其随访率及随防效果中的促进作用,为该制度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对象】 按照自愿原则,选择2009年5月-2010年4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并建档的、自愿参加预约就诊的4 755例高危儿入选预约组,选择同期住院并建档的按原常规就诊的2 929例高危儿作为对照组。 【方法】 对预约组进行有计划的预约随诊时间,并通过出院宣教,专科护士电话预约、现场预约、医院预约网络平台等形式预约随诊。对照组按照常规无预约随访就诊。 【结果】 预约随访管理1年来,初次随访率达到82.72%,增长了26.99%,一年随访率达到了63.4%,增长了30.82%,经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就诊时间的预约,患儿的非医疗等候时间由原来的(18.965±20.048) min,明显缩短到(6.125±8.048) min。 【结论】 有计划的预约高危儿随诊时间,可缩短等候时间,提高高危儿的随访率及随防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多学科合作系统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出院早产儿近期神经发育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和比较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早产儿整合门诊接受随访的早产儿,根据管理模式分为非系统管理且无干预阶段,以及多学科合作开展系统管理阶段,比较两阶段NICU出院早产儿发育迟缓发生率;通过对照研究评价多学科合作的系统管理对NICU早产儿近期神经发育结局的影响。结果 1999年1月-2016年6月累计登记随访NICU出院早产儿997例,两阶段中早产儿随访至校正12月龄段时,系统管理下的早产儿各能区发育迟缓发生率较低(P<0.05)。对照研究表明,NICU出院早产儿接受系统管理后,校正18月龄发育商可达平均水平。结论 多学科合作开展系统的随访管理,能改善NICU出院早产儿近期神经精神发育结局。  相似文献   

12.
早期综合干预对不同类型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窒息、高胆三类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三类高危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同时随机选取正常婴幼儿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随访;干预组出生后即从产科和新生儿科开始建立专科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1岁时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对两组婴幼儿进行智能监测。结果:①1岁时干预组三类高危儿的语言、个人社交和总发育商(DQ)均高于高危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干预组的适应行为DQ高于高危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组三类高危儿的个人社交、语言和总DQ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应行为DQ均比正常对照组儿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干预组的大运动DQ、窒息干预组的精细动作DQ均比正常对照组低(P<0.05,P<0.01);早产干预组的精细动作、窒息干预组的大运动、高胆干预组的大运动、精细动作DQ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除了高胆儿的大运动DQ外,三类高危儿对照组5个能区和总DQ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危儿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能促进三类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到1岁时可与正常儿童相近,尤其在语言和个人社交方面,三类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DD)患儿与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MR)患儿生长发育轨迹的差异。 【方法】 使用《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文版)》对2003年1月-2009年1月间所有首次诊断为PDD或MR,并未经任何干预的患儿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两组患儿分别分为综合发育年龄达0~12个月、13~36个月、37~72个月三个年龄组段。比较两组患儿在三个年龄段中,在各分测验中的得分差异。 【结果】 共有341例PDD和209例MR患儿。0~12月组别,MR组在模仿、表达分测验中的表现优于PDD组患儿。13~36月组别,MR组在所有分测验,中表现均优于PDD组患儿。37~72个月组别,MR组在模仿分测验中表现优于PDD组。 【结论】 1)综合发育水平在0~72个月能力段间,未经干预的PDD患儿模仿能力始终低于MR患儿。2)综合发育水平在13~36月组别能力段间,未经干预的PDD患儿整体能力较MR患儿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行为发育监测和早期教育及干预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建立儿保更新模式提供依据。 【方法】 分别将同期出生的46名正常新生儿和46名高危儿随机分为新模式组和对照组,新模式组的正常儿和高危儿除常规模式儿保外,定期进行神经行为发育监测和早期教育及干预。对照组只做常规模式儿保。各组均在3、6月和1岁时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的测评。 【结果】 1)3月、6月和1岁时,高危新模式组5个能区的DQ逐步提高,到1岁时明显高于高危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已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2)生后3月时,正常新模式组的DQ 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到6月和1岁,正常新模式组5个能区的DQ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将神经行为发育监测和早期教育及干预纳入常规儿保中的更新模式,可以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利于儿童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适用于社区高危儿筛查、监测和干预的管理模式。 【方法】 建立高危儿社区监测网络,由高危儿筛查、登记、监测、转诊、康复治疗等环节构成高危儿管理程序,对辖区高危儿自生后进行定期监测随访。随即抽取340例高危儿分为系统干预组和非系统干预组,定期评估其神经运动发育及智能发育情况,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济南市高危儿社区管理覆盖率达94.44%。系统干预组智能发育评估各能区发育商明显高于非系统干预组,而神经运动发育异常率明显低于非系统干预组。 【结论】 建立社区高危儿监测网络,制定适合社区的高危儿监测与干预模式,对高危儿系统干预至少到2岁是提高群体儿童心理发育,降低儿童脑瘫和智力残疾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对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在出生后3月内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仪、声导抗、诊断型耳声发射进行听力障碍的诊断。 【结果】 43 568例新生儿复筛未通过者802例,进行初次诊断者660例,其中256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含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传导性听力损失),重度聋在听力筛查儿中的发生率为1.45‰。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在听力损失组与听力正常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χ2=57.18,P<0.001)。1∶1配对的病例对照多因素分析显示听力损失家族史是听力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中,约一半听力损失伴有分泌性中耳炎,听力损失家族史是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应加强妇幼保健宣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2010年来西安地区高危婴幼儿中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治疗经验,以期提高临床医疗工作者对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的重视程度、认识和处理能力。 【方法】 对2010年1-12月在西安地区共33家医院就诊的高危婴幼儿104例,应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技术的方法进行35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检。 【结果】 104例高危儿,7例确诊为先天性遗传代谢病,阳性率为6.7%。病种依次为:甲基丙二酸血症3例,一过性酪氨酸血症1例,同型胱氨酸尿症1例,枫糖尿病1例,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例。 【结论】 西安地区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在有高危因素的婴幼儿人群中发生率极高,按发生率高低排序依次为有机酸代谢病、氨基酸酸代谢病及脂质代谢病。早期的筛查不仅对患儿及家庭早期干预有利,也有利于医院确诊病因,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