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及其婴儿的体格发育情况,为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高危婴儿喂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339组妊娠期糖尿病(GDM)母亲及其新生儿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114组婴儿在6月龄时进行了回访及体检,了解其体格发育情况。结果 母亲孕期血糖控制不好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因素(OR=4.44,95%CI1.69~11.69,P<0.05);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量是出生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OR=1.18和1.11,95%CI1.06~1.30,1.04~1.18,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与母亲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以及其6月龄年龄别体重(WAZ)、年龄别BMI(BAZ)、年龄别身高(HAZ)呈正相关(P<0.05);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量、新生儿出生体重为GDM产妇剖宫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DM母亲子代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较多,孕期血糖控制好能减少低出生体重儿及巨大儿的发生。为预防GDM患者子代远期并发症,不仅要加强围生期保健,且从新生儿出生起就应将其纳入高危儿童管理体系,严密随访其喂养与营养状况、体格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丽水市2016-2019年低出生体重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减少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丽水市妇幼保健院2016-2019年分娩的934例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临床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低出生体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6-2019年妇幼保健院共分娩活产19 535例胎儿,其中低出生体重儿934例,发生率为4.78%;2016-2019年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趋势= 0.019,P=0.89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显示, 早产(OR=46.283,95%CI:38.408~56.773)、双胎(OR=7.023,95%CI:5.347~9.223)、女婴(OR=1.549,95%CI:1.304~1.841)、妊娠高血压(OR=4.945,95%CI:3.262~7.498)、胎膜早破(OR=1.305,95%CI:1.053~1.618)、胎儿窘迫(OR=2.103,95%CI:1.515~2.919)、胎盘早剥(OR=1.651,95%CI:1.152~2.366)、农村户籍(OR=1.274,95%CI:1.014~1.601)是发生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丽水市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注重加强农村户籍、妊娠合并高血压和双胎孕妇的围生期管理,避免早产、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的发生,从而减少低出生体重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是否增加儿童3岁内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自2014年9月—2015年8月从北京市16个社区入组符合标准的儿童2 275名,从新生儿期随访至3岁。结果 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儿童在1、2、3岁时的BMI均高于非暴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2.01,95%CI:1.40~2.89)、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09,95%CI:1.06~1.13)、母亲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1.01,95%CI:0.99~1.03)是儿童1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83,95%CI:0.71~0.98)是儿童1岁内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1.66,95%CI:1.07~2.58)、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14,95%CI:1.09-1.18)、母亲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1.02,95%CI:1.00~1.04)是儿童2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61,95%CI:0.49~0.75)和纯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OR=0.61,95%CI:0.45~0.84)是儿童2岁内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1.89,95%CI:1.23~2.91)、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14,95%CI:1.09~1.18)也是儿童3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66,95%CI:0.54~0.81)和纯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OR=0.55,95%CI:0.40~0.75)是儿童3岁时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辅食添加时间与3岁内儿童超重肥胖无相关性。结论 为了减少儿童在3岁内发生超重肥胖,应严格控制孕妇孕前和孕期的体重,尽可能地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山东省亚健康出生新生儿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统一的调查表及调查方式对1 073例亚健康出生新生儿和对照的父母进行了调查,应用SPSS软件对所有调查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新生儿亚健康出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母亲接触农药(OR=37.972)、母亲被动吸烟(OR=52.314)、妊高症(OR=41.858)、父亲接触化学物质(OR=37.972)、病毒感染(OR=32.967)、孕期饲养宠物(OR=25.338)、母亲年龄(OR=23.671)、保胎药(OR=11.213)、父亲吸烟(OR=8.420)、双胎妊娠(OR=8.058)、孕期服用解热镇痛药(OR=6.618)、母亲接触噪音(OR=6.585)、胎膜早破(OR=5.983)及孕期不良精神因素(OR=4.989)。家庭人均收入(OR=0.753)高是新生儿亚健康出生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 亚健康出生新生儿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 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是降低亚健康出生新生儿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脑室出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7月—2018年7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85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患儿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脑室出血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糖(OR=8.772,95%CI:2.880~26.720,P<0.01)、低血细胞压积(OR=0.211,95%CI:0.072~0.618,P=0.005)、脓毒血症(OR=6.427,95%CI:2.306~17.911,P<0.01)和机械通气(OR=2.984,95%CI:1.013~8.785,P=0.047)是脑室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脑室出血的高危因素较多,积极预防低血糖、低血红蛋白压积、感染及合理的机械通气有助于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脑室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孕期母亲缺铁性贫血与子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结局的关联,为ASD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提供思路。方法 于2018-2020年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ASD儿童145名(病例组)与 正常儿童251名(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收集儿童及母亲一般情况及母亲孕期缺铁性贫血暴露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孕期缺铁性贫血暴露与子代ASD发病的风险。进一步采用中介分析探索产儿科不良结局如剖宫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在母亲孕期缺铁性贫血与子代ASD风险关联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ASD 组母亲孕期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1.31% vs. 7.56%,P<0.001)。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期缺铁性贫血是子代发生ASD 的危险因素(OR=3.31,95%CI:1.73~6.32)。在校正了儿童性别、母亲学历、母亲被动吸烟及孕早期营养素补充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趋势未发生改变(OR=3.44,95%CI:1.53~7.71)。本研究未见剖宫产(间接效应 OR=0.99,95%CI:0.94~1.05)、早产(间接效应OR=1.00,95%CI:0.95~1.08)、低出生体重(间接效应 OR=0.99,95%CI:0.94~1.04)在母亲缺铁性贫血和子代ASD发生风险中存在中介作用。结论 母亲孕期缺铁性贫血是子代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期缺铁性贫血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十分必要,可减少子代ASD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青岛地区巨大儿发生的成因及生后生长发育趋势,为孕期指导,产后生长发育监测提供依据。 【方法】 以1 815例足月巨大儿为观察组,同期足月适于胎龄儿13 409例为对照。比较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身高、糖代谢情况,调查膳食、运动情况,检测80例(40例巨大儿、40例适于胎龄儿)脐血瘦素、脂联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生后3、6、9、12、18、24个月6个年龄监测点监测BMI值。 【结果】 观察组孕妇孕前BMI值、孕期增重、身高、糖代谢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30.06 、48.93、68.18、111.75,P<0.05)。膳食中海鲜及水果摄入量高于对照组(P<0.05)。孕期运动时间少于对照组。观察组脐血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59、5.99,P<0.01),脂联素低于对照组(t=8.42,P<0.01)。生后在各监测点观察组超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 青岛地区产妇的孕前BMI、孕期增重、孕母身高、糖代谢异常、孕期运动和饮食是巨大儿发生的成因。巨大儿有与成人肥胖相同的病理基础,结局是生后超重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湖北省十堰市6月龄儿童营养性贫血发生状况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婴儿贫血、制定保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出生满6个月左右正常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对其进行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检查,并问卷回顾性调查母亲孕期疾病和贫血状况、出生体格指标以及6月龄以来喂养状况等信息。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6月龄儿童营养性贫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 913例6月龄儿童营养性贫血检出率为33.41%;不同喂养方式营养性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52,P<0.001),进一步χ2分割检验结果显示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儿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 5),但均显著低于母乳喂养婴儿(P<0.012 5);家庭收入低(OR=6.05, 95%CI:2.70~13.55)、低出生体重(OR=3.59, 95%CI:1.90~6.76)、母亲孕期贫血(OR=2.62, 95%CI:1.16~5.94)、孕周<37周(OR=2.60, 95%CI:1.51~4.47)、未添加辅食(OR=7.64, 95%CI:1.83~31.85)、辅食种类少(OR=8.16, 95%CI:3.52~18.91)是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5-2016年湖北省十堰市6月龄儿童营养性贫血率较高,今后儿保部门应加强孕期及门诊儿童营养的宣传,提高家长的儿童保健知识,提示关注婴儿期的喂养方式、多样性辅食添加来有效预防婴幼儿营养性贫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CH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本地区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生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地区CH发病率及分布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5—2019年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人数总共为127 524例,确诊为CH患儿45例,5年CH总体发病率为35.29/105。冬春季CH发病率高于夏秋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P=0.347);早产儿CH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251.68/105(18/7 152),早产儿CH发病率高于足月儿20.93/105(25/119 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3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OR=3.172,95%CI:2.185~8.116,P=0.012)、早产(OR=2.662,95%CI:1.904~7.115,P=0.008)、合并妊娠期糖尿病(OR=1.973,95%CI:1.362~4.950,P=0.037)、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1.892,95%CI:1.207~4.216,P=0.024)、孕期用药史(OR=2.350,95%CI:1.802~6.713,P=0.016)、孕期射线接触史(OR=2.712,95%CI:1.938~7.346,P=0.028)及孕期碘摄入量不足(OR=4.120,95%CI:2.713~9.150,P<0.001)是CH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本地区CH发病率较高,影响CH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这些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减少CH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吉林地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的非遗传影响因素,寻找降低吉林地区儿童CHD患病风险的针对性策略。方法 选择2019—2020年吉林省出生缺陷上报系统发现的符合纳入标准并愿意配合的70对CHD患儿及其母亲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性别、年龄、地区的140对健康儿童及其母亲作为对照组进行1∶2病例对照配对。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儿童CHD的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的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产(OR=6.224)、父亲孕前3个月内饮酒(OR=2.476)、母亲孕前BMI≥25(OR=8.372)是儿童CHD的危险因素(P<0.05),孕期服用复合维生素(OR=0.342)是儿童CH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早产、父亲孕前3个月内饮酒和母亲孕前BMI≥25是吉林地区儿童CHD发病的危险因素,应重点关注早产儿心脏功能,加强对备孕夫妇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鼓励其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做好孕前和孕期保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描述舟山市2002-201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分析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舟山市电子医疗数据库,收集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相关信息,描述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不良出生结局发生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37 141例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 388±462) g,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2.34%,9.42%和3.61%;高危妊娠(OR=1.80,95%CI:1.42~2.28)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出生季节为夏季、秋季、母亲年龄<25岁、孕前消瘦等是巨大儿的保护因素。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母亲年龄<25岁是早产发生的保护因素。母亲年龄>30岁(OR=1.38,95%CI:1.19~1.60)、冬季出生(OR=1.24,95%CI:1.06~1.45)、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高危妊娠(OR=1.95,95%CI:1.66~2.29)等是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 舟山市2002-201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呈下降趋势,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新生儿性别、出生季节,母亲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危妊娠等因素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或早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母亲血糖管理的满意度对新生儿的影响。 【方法】 将225例糖尿病母亲婴儿按照母亲妊娠期血糖管理情况分成控制不满意组(A组,50例)和满意组(B组,175例),观察两组新生儿的相关疾病、出生体重与胎龄和脑功能发育状况。 【结果】 A组相关疾病(低血糖、心肌肥厚及器官发育不成熟)发生率、胎龄、出生体重、脑发育不成熟和神经行为评分异常显著高于B组(P<0.05)。 【结论】 母亲妊娠期血糖管理是否满意直接影响新生儿疾病发生和预后,应对糖尿病母亲婴儿进行常规管理,及时监测,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影响我国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的围生期因素。 【方法】 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全国69 个市(县、区)6~24月龄婴幼儿4 017名,采用中国婴幼儿喂养困难评分量表评估其喂养困难状况,并采用自制问卷对围生期情况进行调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婴幼儿喂养困难相关的围生期因素。 【结果】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早产、低出生体重、高胆红素血症及新生儿窒息是喂养困难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围生期情况对喂养困难发生有重要影响。规范母亲孕期保健、预防新生儿期疾病发生是降低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探讨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在长沙市5个行政辖区随机抽取854例3~5岁儿童,由家长完成受试儿童的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和自行设计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 【结果】 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20.4%,男童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P<0.001)。影响男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有喂养方式、是否奶瓶喂奶、儿童食欲、孕期疾病、产后情绪、父母关系、母亲情绪、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看护人变更、父亲说梦话、母亲说梦话、小儿睡觉辗转不安;影响女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有有无参加特长培训、夜睡时间长短、睡前30 min是否做游戏、睡前情绪、既往是否经常感冒、近一年生病情况、饮食是否规律、父母关系、母亲情绪、产后情绪、早产。 【结论】 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且其影响因素也各有不同,在实际工作中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on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HDCP)患者子代3岁时的血压及相关因素对其影响。 【方法】 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获取28例HDCP患者及其子代和34例正常妊娠妇女及其子代,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他们的基本情况。母亲通过体格检查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并计算BMI等。实验室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及血清尿酸。对子代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 【结果】 两组子代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血压、孕前BMI、孕期增重与子代3岁时的血压无相关性(P>0.05);母亲目前的血脂异常、尿酸异常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等亦未见对子代血压产生影响(P>0.05)。儿童体重增加与儿童收缩压正相关(P<0.05),HDCP组与正常对照组子代体重增重未见差异(P>0.05)。 【结论】 本研究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其子代3岁时的血压无相关性,但发现其收缩压与生后体重增加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Supplementation with iron is generally recommended during pregnancy to meet the iron needs of both mother and fetus. When detected early in pregnancy,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is associated with a > 2-fold increase in the risk of preterm delivery. Maternal anemia when diagnosed before midpregnancy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preterm birth. Results of recen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Nepal that involved early supplementation with iron showed some reduction in risk of low birth weight or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but not preterm delivery. During the 3rd trimester, maternal anemia usually is no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and may be an indicator of an expanded maternal plasma volume. High levels of hemoglobin, hematocrit, and ferritin a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preterm delivery, and preeclampsia. While iron supplementation increases maternal iron status and stores, factors that underlie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 are considered to result in this association, not iron supplements. On the other hand, iron supplements and increased iron stores have recently been linked to maternal complications (eg, gestational diabetes) and increased oxidative stress during pregnancy. Consequently, while iron supplementation may improve pregnancy outcome when the mother is iron deficient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prophylactic supplementation may increase risk when the mother does not have iron deficiency or IDA. Anemia and IDA are not synonymous, even among low-income minority women in their reproductive yea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围生期高危因素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本院67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研究组,同期入院的非感染性患儿75例为对照组,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胎膜早破>18 h、早产儿低体重儿及胎心晚期减速是新生儿败血症的高危因素。败血症患儿体温不升或发热、反应差、腹泻、腹胀、黄疸退而复现或加重、新生儿硬肿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败血症组患儿外周血WBC>20×109或WBC<5×109、I/T≥0.2、PLT<100×109及快速C-反应蛋白(C-reactcve protein, CRP)>8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胎心晚期减速、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胎膜早破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高危因素。血培养联合应用外周WBC、I/T、PLT、CRP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不同原因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190名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79人 ,足月低出生体重儿 111人 )和 750名正常对照组婴儿进行相关因素调查 ,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低出生体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母亲有人工流产史、孕龄大于 3 5岁、孕前体质指数 >2 8、孕期精神刺激、低血红蛋白 ,父亲饮酒和母亲吸烟等因素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 (OR =1 0 67~ 10 0 2 6,P <0 0 5,0 0 1) ;与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母亲孕前体重轻、母亲职业为教师、父母亲职业为农民 (OR =1 114~18 3 3 5,P <0 0 5,0 0 0 1)。与 2者均有关的因素是 :多胎、产前检查次数少、母亲身高矮、患有妊高症及家庭收入低等。结论 低出生体重发生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造成的 ,应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视网膜病变早产儿在出生后第一年屈光发育特征和影响其发育的临床因素,了解早产儿的早期视觉发育。【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3月在本院随访的早产儿94人,从校正月龄6月龄起跟踪随访至12月龄的屈光发育。分别检测6月龄、9月龄、12月龄时屈光状态,分析不同出生体重、胎龄对眼屈光状态发育的影响。【结果】早产儿远视和近视的发生率在不同月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散光的发生率及程度均较高,分别为6月龄(55%),9月龄(22%),12月龄(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散光呈下降趋势。早产儿校正9月龄和12月龄组显示出生体重影响着屈光不正发生率,在12月龄时显示胎龄越小屈光不正发生率越高。【结论】早产儿出生后第一年的屈光状态变化比较大,屈光不正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特别是散光的程度随年龄增长下降明显,出生体重和胎龄是影响早产儿屈光状态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 分析二孩政策后影响闵行区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2016-2019年闵行区产检并分娩的单胎足月新生儿27221例。分析产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产次、年龄、户籍、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性别等因素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结果 孕前超重肥胖组巨大儿发生风险(13.9%)是孕前标准体重组(7.0%)的2.0倍(OR=2.0);孕期增重过多组巨大儿发生风险(11.9%)是孕期增重适宜组(5.4%)的2.2倍(OR=2.2)。年龄与新生儿性别对巨大儿发生率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二孩政策后孕前超重肥胖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多是巨大儿发生的主要因素,高龄也是引起巨大儿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