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60岁以上患者全肺切除术42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前肺功能评价与老年患者行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对42例60岁以上行全肺切除术患者,术前测定VC%、MVV%、FEV1%、DLCO%、屏气试验、血气分析,并与术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较严重并发症12例,死亡2例。无并发症组与并发症及死亡组术前肺功能指标有显著性差异的是FEV1%、DLCO%和屏气时间。当MVV%〈60%、FEV1〈50%、DLCO%〈50%、屏气时间〈30s时,全肺切除术后风险明显增高。结论对于需行全肺切除的老年患者,综合正确评价患者的肺功能情况,积极的围术期处理,既可避免让一些患者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又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老年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前、术后肺功能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老年肺癌患者肺部手术前、后的肺功能变化。方法:对76例老年肺癌患者在肺部手术前、后进行肺功能测定,肺功能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一侧全肺切除肺活量(VC)下降47.17%;用力肺活量(FVC)下降44.77%;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39.68%;肺叶切除后VC、FVC、FEV。值平均下降约20%左右,一侧全肺切除后VC、FVC、FEV1下降值较肺叶切除有显著意义下降。结论:肺叶切除后VC、FVC和FEV1值平均下降值约20%,一侧全肺切除后VC、FVC和FEV1下降值较肺叶切除显著。  相似文献   

3.
肺癌全肺切除的术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肺癌全肺切除的术后并发症及其与临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 2 4 1例接受全肺切除的肺癌患者进行分析 ,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 30d内 6 3例 (2 6 1% )发生并发症 ,死亡 10例 (4 1%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年龄、术前FEF5 0 %、MVV %、FEV1 0 %及手术部分的OR值分别为5 97、 5 98、 5 2 1、 3 2 8、 2 5 2 (P <0 0 5 )。结论 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年龄≥ 6 0岁、术前FEF5 0 %、MVV %、FEV1 0 %低于正常的 80 %、右全肺切除是导致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全肺切除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4 例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采用全肺切除治疗,其中行右全肺切除34 例,左全肺切除30 例.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复查情况,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患者未出现呼吸衰竭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术后3 月、6 月及12 月复查肺功能,与术前比较均有较好改善(P 〈0.05).结论 采用全肺切除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肺切除术切除了有功能的肺组织,使肺组织减少,肺功能降低.通常一侧全肺切除术后用力肺活量(FVC)下降36%~40%;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34%~36%;肺叶切除术后FVC下降7%~11%,FEV1下降约9%~17%[1].对低肺功能患者行肺切术,患者的肺功能会进一步下降,从而增加术后呼吸衰竭、肺水肿及心律失常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导致病死率增加.低肺功能肺切除术的围术期处理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我院胸外科对52例中、重度肺功能障碍患者行肺切除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重度低肺功能患者肺切除术后影响转归的因素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总结26例中重度低肺功能患者的手术治疗经过、术后并发症和近期肺功能变化。其中全肺切除术4例,单纯肺叶切除术20例,袖状肺叶切除术1例,肺叶楔形切除术1例。结果: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10例(38.46%),病死1例(3.85%),死于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25例术后3个月复查肺通气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显示,动脉血氧分压较手术前明显改善(P〈0.01),最大自主通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肺活量(FEV1)及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低肺功能患者仍有一定的肺功能储备,能耐受肺叶切除手术;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特别是术后的密切监护以及各种严重心肺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可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肺切除术后血浆心钠素与右心功能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血浆心钠素与右心功能的改变及意义.方法把50例肺切除患者分为全肺切除组(12例)、肺叶切除组(28例)及肺楔形切除组(10例),通过多普勒肺血流频谱测定患者术前、术后3~5d、术后8~10d的右心功能指标,并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相应时点患者血浆心钠素(ANP)水平.结果肺楔形切除术后右心功能及ANP无明显改变.肺叶及全肺切除组在术后3~5d右心功能及ANP均发生改变,表现为肺动脉平均压(PAMP)、肺血管阻力(PVR)及ANP均升高,这些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全肺切除组比肺叶切除组的变化更为明显(P<0.05).而肺叶切除组在术后8~10d上述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全肺切除组在术后8~10d上述指标的改变持续存在.肺切除术后ANP的改变与PAMP及PVR呈正相关.而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PAMP、PVR及ANP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肺叶及全肺切除术后右心功能发生改变,全肺切除术右心功能改变持续更久.同时肺叶及全肺切除术后ANP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8.
结核毁损肺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肺结核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和危险因素.方法 1990~2008年间,94 例结核病患者接受了全肺切除术或胸膜全肺切除术,病理改变包括80例毁损肺、18例主支气管狭窄和4例同时合并有肺毁损及主支气管狭窄.行全肺切除术57例,胸膜全肺切除术33例和一侧余肺切除术4例.结果 和结论 2例患者手术后死亡.术后并发脓胸18例(包括8例支气管胸膜瘘),伤口感染5例和其他并发症6例.单变量分析显示术前脓胸、胸膜全肺切除术、过长的手术时间、年龄和术中胸腔污染是全肺切除术后脓胸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同时显示,术前肺功能低FEV1和手术后痰结核菌阳性是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和术前肺功能低FEV1是术后脓胸危险因素,而低术前FEV1、阳性痰液抗酸杆菌和曲菌球出现是支气管胸膜瘘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合并中重度肺功能障碍患者施行肺切除术的临床经验,降低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对47例中重度肺功能障碍的毁损肺患者施行肺切除术,其中最大自主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50%~68%、第1秒最大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40%~59%36例,MVV%33%~49%、FEV1%27%~39%11例。结果 47例中施行一侧全肺切除23例,肺叶切除24例。12例(25.53%)术后1个月内发生1~4种并发症:大出血1例,低血压2例,急性左心力衰竭1例,心律失常7例(室上心动过速5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及室性期前收缩各1例),急性肺水肿3例,肺部感染3例,肺不张2例,支气管肺胸膜瘘3例,呼吸衰竭2例,暂时性视力障碍1例。术后1个月内因急性肺水肿死亡1例(2.13%)。术后3个月左全肺切除并发缩窄性心包炎1例(2.13%)。术后随访时间为0.5~4.0年,46例生活均能自理,可徒步登梯2楼以上高度。结论中重度肺功能障碍的毁损肺手术切除并发症高、风险大,严格的围术期处理是提高中重度肺功能障碍者施行肺切除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和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术后近期疗效。方法 122例患者于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分别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n=56)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n=66)。选取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l)作为肺功能的评估指标,比较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肺功能的变化;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天胸液引流量、术后胸液总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胸腔镜下肺段切除组与肺叶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天胸液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肺叶切除组比较,肺段切除组的手术时间较长,而术后胸液总引流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后FVC、FEV1,结果表明肺段切除组较肺叶切除组肺功能损失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均无复发及死亡。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术后近期内均安全有效,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更有利于保护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孟鲁司特对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和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先荣  姜琴华  柴秀娟  徐再春 《浙江医学》2006,28(7):534-536,542
目的 观察孟鲁司特(顺尔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和症状的影响。方法 对68例中重度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经2周洗脱期后,均予相同的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孟鲁司特片10mg,每晚13服1次,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2、3、6个月肺功能改变和急性加重期发作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一秒率(FEV1/FVC)和分钟最大通气量占正常预计值百分比(MVV)治疗1个月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而在治疗2、3、6个月后与治疗1个月后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并无明显改善(均P〉0.05),而且在观察期间急性加重发作次数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0.01)。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口服孟鲁司特片1个月后肺功能改善明显,以后肺功能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好水平,且孟鲁司特能减少患者的急性加重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实施肺康复运动训练对其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肺叶切除术并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及规范化肺康复护理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肺功能指标。结果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的FVC、MVV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FEV1、FEV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实施肺康复运动训练能够使其肺功能得到改善,对于术后的康复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切除术后急性呼吸衰竭(ARF)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 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2月间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肺切除术患者,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将患者分为呼吸衰竭组和无呼吸衰竭组。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指数、心血管病史)、术前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手术方式(部分肺切除、全肺切除)、补液量(术中补液量、术后当天补液量),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患者肺切除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为31.8%。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吸烟指数、心血管病史、FVC<1.8 L、FEV1<1.5 L、FEV1/FVC<70%、手术方式、术中补液量、术后当天补液量是肺切除患者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肺切除患者术后易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年龄、吸烟指数、心血管病史、FVC<1.8 L、FEV1<1.5 L、FEV1/FVC<70%、手术方式、术中补液量、术后当天补液量是肺切除患者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发生ARF的危险因素,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14.
王斌  王成秀  唐晓燕 《西部医学》2013,25(7):1023-1024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与肺功能检测在中国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急性发作期83例哮喘患儿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进行肺功能检测,测定PEF、FEV1,并同时进行C-ACT评分。观察入选时和治疗1个月、3个月结束时的C-ACT评分和肺功能的变化。结果在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时,C–ACT评分及PEF、FEV1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1个月时哮喘患儿完全控制43例(51.8%);治疗后3个月时,哮喘患儿完全控制72例(86.7%)。C-ACT评分与肺功能检查指标PEF、FEV1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C-ACT简便易行,可作为哮喘专科门诊筛查哮喘是否控制的可行方法,肺功能检测是指导儿童哮喘正确用药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以减少COPD急性发作。方法将32例COPD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舒利迭50μg/250μg,每次1吸,每日2次治疗;对照组给予吸入异丙托溴铵50μg,每日2次,并按需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疗程为6个月,在试验前后分别测定肺功能,并比较开始试验前、后6个月两组COPD患者急性发作次数。结果在实验组FEV1、FEV1/FVC和FEV1/预计值较试验前均有显著提高(P均<0.01);开始试验后6个月较试验前6个月COPD急性发作次数减少(P<0.01)。对照组FEV1/FVC和FEV1/预计值与试验前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开始试验后6个月较试验前6个月COPD急性发作次数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舒利迭能够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及急性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6.
徐莹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5):152-154
目的探讨程序式居家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1年7月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43例为对照组,采用程序式居家护理患者43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24周后肺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出量(FEV1)和第1秒用力呼出量占肺活量比值(FEV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0、Ⅰ、Ⅱ、Ⅲ、Ⅳ级分级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各个级别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程序式居家护理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早期肺康复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及再入院情况的影响。方法 收集大连市友谊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住院的AECOPD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无创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同时,早期开展肺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FEV1、FVC、FEV1/FVC)、6 min步行试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活质量评分及1年内再入院次数。结果 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中,观察组治疗后FEV1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VC及FEV1/FVC,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EV1及FEV1/FVC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 min步行试验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降低降低程度更大;观察组患者1年内再入院次数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肺康复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可以提高AECOPD患者活动耐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减少再入院次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99mTc—MAA肺灌注显像预测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残余肺功能,避免术后因肺功能不能代偿而导致手术失败。方法2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术前进行^99mTc—MAA肺灌注显像,评估手术范围,术前根据公式计算术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的预测值PFEV。,并与手术后2、12个月FEV1.0实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99mTc—MAA肺灌注显像结果计算所得PFEV。与术后2、12个月FEV1.0实测值均呈显著正相关,术前预测值为1.51±0.7L(n=21),术后2个月实测值为1.48±0.5L(n=21),术后12个月FEV1.0实测值为1.59±0.4L(n=19),未发生术后肺功能不能代偿病例。结论^99mTc—MAA肺灌注显像预测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残余肺功能方法可靠、准确性高,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对于肺功能处于临界状态的患者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一侧全肺切除26例术后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侧全肺切除术后的护理。方法: 对26例行一侧全肺切除术的患者实施术后护理干预。其中肺癌24例,肺结核1例,毁损肺1例。结果: 左全肺切除19例,右全肺切除7例,术后并发活动性出血行二次进胸止血1例,支气管胸膜瘘1例,严重心律失常4例,低氧血症6例。25例痊愈出院,1例术后低氧血症合并心律失常,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 加强术后护理是一侧全肺切除患者术后顺利康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