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经>"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方法 查阅、复习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结果 <内经>从五方面论述了"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①人是应天地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而产生;②天地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与天地自然相适应才能正常生存;③人体的生理结构、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与天地自然相适应:④人体的病理变化与天地自然有直接关系;⑤"天人相应"是"四时五藏阴阳"理论的重要学术思想.结论 <内经>把"天人相应"思想运用于医学,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摄生等方面,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且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天人相应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思想,其突出体现是有中医特色的"五脏应时"理论,然如何将中医天人相应学说和与现代研究相结合,进而揭示"五脏应时"的内在本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松果体褪黑素的发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准确认识天人关系首先要确定天与人的含义,天人之间有4种关系,而天人相应和天人感应是人们争议的焦点,区分两者的关键在弄清"应"、"相"和"感"的含义,而天人合一描述的不是天人关系,而是天人状态中的一种积极、动态、合理的良性平衡状态,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或状态。而天人状态中还有不合理的状态,即不合一。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导引养生功法的发展历史入手,提出中国导引养生文化存在着"养治一体"的特色。通过对仿生导引术式和四时导引的分析,指出"养治一体"的特色是建立在"法则天地"的中医养生观和"天人一体""致虚极守静笃"的中国哲学理念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天人相应"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古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对多个学科领域产生极大影响。《黄帝内经》是一部内容涉猎广泛的中医学全书,他将"天人相应"思想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提示养生与预防,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并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特的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6.
刘晓燕 《陕西中医》2021,(6):683-686
“天人医学”是以中国天人观为指导的医学,即以“天”对人体生命的影响为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核心的医学。它是中医理论天人观念的集中体现,是《黄帝内经》生命观的核心精髓所在。同时“天人医学”因其坚实的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科学基础,成为中医与西医结合、中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未来医学。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中医学应属于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的范畴,中医学是医学,不是自然哲学,中医学的生命学说,精气概念及天人相应观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与中国古代哲学或宗教的生命本原说,精气学说及天人相应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并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确、全面认识天人合一思想与天人相应理论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厘清中医学与中国文化的脉络,溯本求源,古为今用,追寻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伏九贴敷治疗肺系病证时机选择理论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九贴敷疗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本文从运气学说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等角度诠释天人相应理论,并提出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伏九贴敷疗法,是"天人相应"理论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的有机结合和具体体现.本文通过伏九贴敷疗法时机选择的中医理论探讨,将时间医学融入中医药外治法,旨在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医药特色疗法临床实践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天人相应是贯穿《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方法。抓住了天人相应思想方法就从根本上理顺了《内经》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①用对天的认识说明对人的认识;②用认识天的方法认识人;③从人和天的关系中研究人;④研究天人相应规律和运用天人相应规律。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说明,我们不仅应该继承中医学中的具体理论和具体方法,尤其应该继承中医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才能主动、自觉、广泛地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以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11.
孙广仁 《天津中医药》2008,25(4):304-306
讨论了中医学的精气生命说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生命说对中医学体质理论构建的影响,指出人体之精是人类个体体质形成的根本和基础,而人体之气在个体体质的形成和改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古代哲学的精气生命说是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思想基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类个体或人群体质的形成和改造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柳青 《光明中医》2009,24(12):2360-2364
根据人体复杂巨系统理论,人体复杂巨系统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社会环境与人体复杂巨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体复杂巨系统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自然环境对人体复杂巨系统的影响等归纳分析,构建中医天人合一的超巨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理论形成时期,汲取了中华民族的“天地人一体观”、“推天道以明人事”和“形名应因理论”等思想精华,作为理论的“初始观念”和“初始命题”,整理医学经验事实形成理论。后世医家在满足理论整体内部的自给性和命题之间的逻辑一致性的前提下,不断地充实内涵、验证假说、实践理论,使中医药理论具有了“环境-形神”医学模式、“辩证-类推”逻辑体系和“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性质的科学形态。  相似文献   

14.
中医整体观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甲状腺癌是目前常见的恶性肿瘤.文章从"形神合一观和天人相应观""病理互相影响和传变"探甲状腺癌的预防,从中医治疗整体观"祛邪扶正、中西并用、辨证论治、调补阴阳"谈甲状腺癌的治疗.临床应遵循中医理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核心,重视心理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中医"治未病"理念...  相似文献   

15.
浅论《周易》对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易学“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基本思想人手,认为中医学之“天人相应”理论的形成,是受《周易》“三才观”的影响,同时也是在《周易》“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的命题下,对人在自然界中所作的价值判断。此外,易学思想的时空观念也对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周易》重视自然界和社会对人的双重影响的学术思想,也为中医学“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天人相应”理论的最终形成,为中医学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说理工具,从而也使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说明变得更加明确、客观和严谨。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家、文明史学家一直以来均有"医源于巫"的观点,我国的古"医"字写作"醫"或"毉",明显可见"医"与"巫"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天神透过巫掌管人间"的层次观点渗入医学体系中,影响并形成中医学的形神理论。上古巫文化以"天(神)-巫-人"为核心架构的天人体系,至春秋时期,诸子以哲学思辨将其转化为"天(神)-心-人"体系,至战国晚期,以人为重心,建构出"神-心-形"的形神体系。此哲学思维模式影响中医学而形成中医原创思维"形神一体观"的核心架构,有效指导中医学数千年,由此发展出灿烂的中医文化。形神观的核心架构:"神-心-形"思维体系演变过程的确立,丰富并完善形神理论,明确了中医学天人合一之整体观的原创思维内涵,印证哲学对医学的指导意义,可使中医学能在更坚实的哲学、文化之根基上将理论及临床应用推向更宽广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生态养生理论是用生态学与传统中医学理论,研究人体健康状况以及人体内外环境关系的保健养生科学。其核心价值是养心,确定好自己适宜的生态位,促进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的科学定位是决定中医事业发展的根本性的理论课题。为此首先要明确与中医学直接相关的关于科学、哲学、人与名实的含义和特性。科学就是知识,是确切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理论性的知识体系。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以天然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及其过程为研究对象,关于所有事物共同规律的学问。人有典型的形上、形下二重性,医学则有中医与西医两大类。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方法,研究证候及其变化规律而形成的医学体系;西医是以还原性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而形成的医学体系。中医学的传承,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名实关系。中医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实践过程,是其实;以语词表征的概念、范畴体系,是其名。重名轻实,从语词到语词,从概念到概念的考据,对当代中医学的传承危害甚深,也是影响中医学科学定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系统科学(system science)在中国的发展起了主导及重要的作用,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在美国出版了闻名于世的《工程控制论》,回国后倡导了系统工程的发展。近期致力于创建系统学的基础层次的系统学(systematology)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人文与科技相结合系统)及处理这类系统的方法论(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形成了我国对系统复杂性研究的特色,并可以用于处理“人体”这样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因之,可供中医药理论在创新发展中探讨。  相似文献   

20.
首先概述了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然后结合中医药工程和医学领域阐述了数字人体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数字人体与虚拟人的区别;详细论述了数字人体理论,包括人体系统的连续动态系统、人体系统的离散动态系统、人体系统的随机性、人体系统的自组织、人体系统的简单巨系统和人体系统的复杂巨系统;数字人体原型与模型,包括数字人体原型、数字人体物质模型、数字人体力学模型、数字人体数学模型和数字人体信息模型;数字人体技术,包括数字人体信息采集技术、数字人体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人体信息表达技术;以及数字人体标准化;最后以经络为例,简述了数字人体研究示范。为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