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中药的煎法 我国历代名医很重视中药的煎煮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这讲的就是煎法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李继荣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761-761
中药汤剂的用法.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我国最早的方剂专著《五十二病方》对煎药之法就有详细记载。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强调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本文拟将部分古方对浸药溶媒及其用量、煎药火候、煎法、服法等作些分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药方剂的组成要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药物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是否适宜,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药材的质量,药物的疗效。而中药的煎服法是否恰当,也是关系疗效的重要一环。在医疗中由于用法不当而发生药物中毒及不能充分发挥药效的事例屡见不鲜。 汤剂是临床常用的剂型,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法很为重视。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1 煎药用具 宜用有盖的陶瓷砂锅,不主张用铁锅、铝锅、镀锡锅,因有些药物用后会发生沉淀…  相似文献   

4.
中药煎药机煎药法与传统煎药法利弊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药物剂型 ,可随临床需要加减配伍药物 ,增强疗效或制约毒性 ,具有吸收快 ,发挥疗效迅速 ,制备简便等优点。汤剂煎煮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疗效。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 :“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 ,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对汤药的煎煮除传统的煎煮法外 ,出现了不少新式煎煮法 ,如高压灭菌锅煎法、远红外煎法等 ,其中以韩国中药煎药机较为先进。笔者试就传统煎药法与新式煎煮法作以比较。1 传统煎药法的特点传统煎药法是以水为溶媒 ,直火加热的一种煎药方法。传统煎药法历史悠…  相似文献   

5.
中药特殊药的煎法刘志辉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侯失度,则药亦无功。”徐洄溪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中药的煎煮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中医治病的临床疗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草药...  相似文献   

6.
中药汤剂加减灵活,服用方便,吸收好,但必须重视煎服方法,如不当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疗效。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服方法都十分重视,明代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如剂多水少,则药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  相似文献   

7.
“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 ,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而对特殊煎法 ,更宜“深讲”。先煎、后下、包煎为特殊煎法之最常见 ,对其中不合理之处宜需改进。中药中介壳类、矿石类药物 ,因质坚而难煎出味 ,故需先煎。通常做法是先煎 2 0 m in左右后 ,直接下其它药物煎煮。这样除先煎药物外 ,其它药物就少了一个“浸润”的环节 ,影响了药物成分的煎出。笔者认为正确方法应为 :先煎时加入煎煮全部药物所需的水 ,先煎后待凉温后再放入其它药物浸透 ,然后再煎煮。含挥发油成分的芳香类药材 ,久煎香气挥散、药性损失 ,因此采用后下的方法。习惯做法是将后下…  相似文献   

8.
<正>汤剂是中药最古老也最常用的一种服法。古人对煎药的器具、火候、方法等,早就有了论述。如《医学源流论》中就说道:"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用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的方剂,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他药液做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是很有讲究的,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煎汤药的程序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学问可大了,那么,怎么样煎才能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刘完素曾说:“方不对证,非方也;剂不蠲疾,非剂也。”要“蠲疾”,不仅辨证论治要准确无误,也要求煎煮得宜,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约必无效。”目前,煎剂仍是中医治病的主要剂型,且中药价格昂贵,要提高中医疗效,必须提高中药煎煮质量。(一)容器目前使用的煎药容器有两种,一种是以陶砂罐为容器,置于火上,直接加热,称为“直火法”;另一种是以夹层不锈钢药罐为容器,以蒸汽为热源的方法进行煎煮,称为“蒸汽法”。蒸汽法虽比直火法操作方便,工作环境改  相似文献   

10.
<正> 中药汤剂的用法,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我国最早的方剂专著《五十二病方》对煎药之法就有详细记载。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强调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本文拟将部分古方对浸药溶媒及其用量、煎药火候、煎法、服法等作些分析,供临床参考。煎药溶媒《五十二病方》记载有水煎者40方,酒煎者13方,油脂煎者9方,溺煎者6方。此后尚有用长流水、泉水、甘澜水、米泔水、酒水、醋以及麻沸汤等为溶媒的记载。各种液体溶媒有其本身的作用,选用得当会增加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如截疟方剂,多数加入酒煎,前人认为酒能温通气血,使药物加速发挥作用,有利于制止疟疾发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仲景用药的方法以及对临床指导作用。方法:总结《伤寒论》中关于药物煎法的条文,寻得仲景药物煎法的不同方式。结果:仲景不同的煎药方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论:仲景论煎药之法匠心独具,深得其道,药之取效与否,全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汤剂,又称汤液。它最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的原则,吸收快,迅速发挥疗效,为临床常用剂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延用至今,经久不衰。为保证汤剂的无毒有效,历代医药学家都很重视中药煎煮法。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其度,其药必无效。”可见正确掌握汤剂的制备,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并与用药安全性亦密不可分。制备汤剂,包括煎具的选择、煎药用水的要求、煎药火候、药物的浸泡、煎药时间与次数以及煎药时诸药的加入次序和方式等几个方面,下面分而述之。1煎药用具以有盖的砂锅、瓦罐为…  相似文献   

13.
龟板、鳖甲先煎法的探讨浙江省平阳县人民医院(325400)黄秀芝【关键词】龟板鳖甲煎服法《医学源流论》云:“煎药之法,最宜深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故正确的煎煮方法是保证临床药物疗效的重要方面,尤其中药先煎、久煎、后下、另炖等许多特殊煎法。龟板、...  相似文献   

14.
<正> 中药的煎煮法直接影响着疗效。徐灵胎曾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因此准确的掌握中药煎煮法,对每个医者与病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仅对《伤寒论》中的煎煮方法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剂型的选用《伤寒论》是我国古代最早采用多种剂型治疗疾病的医书。全书113方采用了汤、丸、散及肛门拴剂、灌肠剂等五种基本剂型。这五种剂型各俱所长、各有所用。仲景根据病之新久缓急、邪之深浅、禀赋之强弱,药性之寒热  相似文献   

15.
煎煮过程对中药复方汤剂临床效果影响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中药的煎煮,不仅是有效成分的溶出过程,而且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分进行化学反应,重新整合的过程。笔者现针对煎煮过程中相关因素对中药复方汤剂临床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伤寒论》中方剂的煎煮法、愈兆及调摄法等,是《伤寒论》理、法、方、药诊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仲景精于辨证施治、善于遣方用药的具体体现之一。现将《伤寒论》中有关煎药方法、欲愈征兆及调摄方法等相关内容分析如下,以供临床参考。1煎药法煎药方法是方药发挥效用的重要环节,正如徐大椿所言"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仲景《伤寒论》中方剂的煎法,并不是单一的千篇一律的复制,而是基于对药方及证候等多方面、多  相似文献   

17.
汤剂是中国医药史上应用最早的剂型,早在3000年前的商朝已有“伊尹创汤液”之说^[1]。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提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现代医者在临床中也会对患者详述煎药之法。可见,古今医家对正确煎煮汤剂的重要性都有着深刻认识。现将中药汤剂煎药器具、溶媒、火候及时间的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常用剂型,接受和使用这种剂型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患者甚至部分司药人员未能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法都很重视,如清朝著名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由此可见,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第一,煎煮器具古人认为:"银器瓦罐最好,铜铁器忌用。"现代多首选瓦罐、沙锅,其次可用搪  相似文献   

19.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向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关于其究竟是发汗剂还是补益剂,历来众说纷纭。许多学者从病因、病机及方剂组成等方面进行论证,推断本方应是补益剂,笔者亦有同感。现仅从其方后注作如下浅述,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指正。一、从煎药方法看其功用中药煎法,对其功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对于煎药火候,历来有“武火”、“文火”之分,一般来说,解表之剂,其味多辛散,久煎则药性容易挥发,宜武火煎之:补益之剂,其味厚而需久煎,宣文火煎之。对于桂  相似文献   

20.
曾宪斌 《江西中医药》2009,40(12):11-12
中药煎煮的质量优劣,直接与疗效相关。清代名医徐灵胎把煎药方法提到很高的位置。他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医学源流论》)火候、水量和煎煮时间等是中药煎煮方法中很重要的方面,其中煎煮火候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一环。诚如李时珍所云:“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