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赵坤教授从痰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哮喘,究其病源,以痰饮为主,而痰饮的生成和肺、脾、肝、肾关系密切。肺失治节可生痰;脾失健运可生痰;肾气亏耗可生痰;肝气怫郁可生痰。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直接或问接影响到肺、脾、肝、肾4脏功能,导致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痰饮。宿痰留伏,阻滞于气道,碍肺之宣肃、气之升降,在外因的作用下而易诱发哮喘,故有“无痰不成哮”之说。赵教授认为痰饮贯穿小儿哮喘发病的始终,从痰治喘为治疗小儿哮喘发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略论"肝亦为痰之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津液的代谢,痰饮的产生不仅与脾、肺、肾关系密切,同时亦与肝脏的疏泄功能直接相关。若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而津液代谢输奉障碍,则产生痰饮等病理产物,故日“肝亦为痰之源”。临床上不少痰证可从肝认识。采用疏肝调气之法进行治疗。即使肺、脾、肾失调所致痰饮,也应佐以调肝治疗,便可使气机通畅,气化有常,脏腑功能协调,则痰饮自除。  相似文献   

3.
李琼  王淑华  张戬 《中外医疗》2012,31(18):188+192-188,19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小儿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其中临床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1]。由小儿哮喘以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为主要症状,具有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的特点,属中医学“咳嗽”、“哮证”、“喘证”、“痰饮”等范畴。小儿哮喘以阳虚为本,痰瘀为标,属本虚标实之症,可累及肺、脾、肾等多个脏腑。其发病多由遗传、体质、环境、饮食、情绪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鉴于以上病因病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治疗独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痰饮的释义痰饮是临床中两种不同的证候,《医宗金鉴》说:“阴盛为饮阳盛痰,稠浊是热沫清寒。”痰饮的产生与肺、脾、肾、三焦等关系密切,痰的形态稠浊,饮的形态清稀;在内经中只有积饮之说,无痰症之名,非内经不重视痰证,考“痰”之为名从仲景开始。后世说百般怪病皆为痰也,痰为百病之母,徒不知有因病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病者也。痰饮的成因人体的水谷精气,水谷之摄入、吸收、排泄和脏腑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若在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致体内水液代谢障碍,便可形成痰饮。而痰饮的成因多由于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受障碍,和三焦水道失于通调,…  相似文献   

5.
论痰饮与瘀血的因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痰饮的形成涉及了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其中肺不宣发肃降、脾不运化水湿、三焦决渎失职可引起水液输布障碍,而水液输布障碍的关键在于脾和肺。脾不运化水湿,聚而为饮,肺不宜发肃降,停而为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之气化失职,膀胱藏津失常则水液不能排泄,停聚于内而为饮,因肾主水液排泄,决定着胃能否受纳水液故“肾者,胃之关也。”但无论涉及何脏腑,痰饮形成的结在于水液的停蓄。  相似文献   

6.
慢性气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嗽”、“痰饮”、“哮喘”等证范畴,简称为咳、痰、喘,是肺病的三个主证.其发生部位在肺,与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素问·咳论篇》说:“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以肺居胸中,为脏腑之华盖,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开窍于鼻,为气机升降之通道,它脏有病,很易影响于肺;又肺外合皮毛,性属娇脏,故易感受六淫之邪。肺病则宣降失司,气机不畅,津液不能敷布全身而潴留为痰.痰阻气道,痰随气升,气痰交阻,故产生咳、痰、喘.久咳耗气,必致肺虚.继则伤脾,终则累肾,即有“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则咳而不喘”,“喘多肾虚”之说.肺气虚则卫  相似文献   

7.
1 咳喘病根———痰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所谓脏腑娇嫩 ,既是五脏六腑皆属不足 ,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这是因为肺主一身之气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而痰之本水 ,源于肾 ;痰之动湿 ,主于脾 ;痰之本水 ,贮于肺 ;肺为水之上源 ,脾胃乃水谷之海 ,肾主人身津液。若肺气虚则治节无权 ,失于输布 ,液凝为痰 ;脾气虚则运化失司 ,湿聚为痰 ;肾气虚则失于蒸化 ,其阳虚者水泛为痰 ,阴虚者炼液为痰。小儿肺质未坚 ,肺气未全 ,生痰容易 ,去痰不易。痰湿内盛 ,从体内扰乱了脏腑机能 ,成为咳喘的内在因素。遇到气候变化 ,情…  相似文献   

8.
小儿哮喘发作之病因病机,为风邪为患、痰饮伏肺、痰瘀互结及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方法有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以中药汤剂、中药膏方为主从肺、脾、肾论治,各有侧重;外治法以穴位敷贴、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为主,另有刮痧、耳穴压豆、穴位注射、拔罐等法,对小儿哮喘缓解期治疗有整体的调节优势.  相似文献   

9.
小儿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疾鸣气喘疾病,发病时以喉间有水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为其特征。乃素体不足,痰伏肺窍,遇气候变化、饮食不当而诱发。随着小儿发育的渐臻完善,配合恰当的治疗,发作机会可逐步减少,直至痊愈。如治疗不当,年长后依然反复发作,可成为终身痼疾。 本病主因是痰饮留伏,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亏虚。先天禀赋不足,则肾气不充;后天水谷失养,则脾气不健;病后体弱则肺气不实。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疾,伏藏于肺,成为发…  相似文献   

10.
肥胖症的基本成因是痰湿内蕴,由于肺、脾、肾、肝胆等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嗜食高粱厚味、久卧久坐、外感湿邪等内外因的相互影响,导致痰湿内蕴,变为膏脂,蓄于肌肤,日积月累,则成肥胖.其病位在脾胃,与肺肾关系密切,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证,气虚为本,痰浊膏脂为标,往往兼有气滞、血瘀,甚至虚风内动.  相似文献   

11.
痰的产生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脾主运化,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聚而为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记载:“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饮也。”肾主水,肾的开阖不利,水湿停聚而为痰;肺生痰,如肺失肃降,治节无权,聚而生痰;“肝为万病之贼”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聚而生痰;心生痰,李用粹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聚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  相似文献   

12.
哮喘是小儿一种常见而难治之病,易反复发作.宿痰内伏,是小儿哮喘发病的基本病理因素,也是根本病因.而宿痰的产生与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肺、脾、肾密切相关.哮喘发作重在治肺,缓解宜治于脾,稳定当治其肾.笔者将哮喘分为三期,采用分期辨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以“温药和之”之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不同阶段.中医认为本病是以肺脾肾三脏正气亏虚,痰饮阻滞,气机壅塞,进而心血瘀阻为病机,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侯.故温煦脏腑为本病的基本大法,再“和”以消痰化饮,行气活血.  相似文献   

14.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其发病率、死亡率高。CHF属于中医“喘证”、“痰饮”、“水肿”、“胸痹”、“心悸”、“积聚”等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血瘀、痰饮、水停,标本俱病,虚实夹杂。心气虚是发病基础,气虚血瘀贯穿始终,阴阳失调是病理演变基础,痰饮水停则是其最终产物。病位在心,涉及到肺、肝、脾、肾。诸病理因素及诸脏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最后酿成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终将阴竭阳脱乃至死亡。  相似文献   

15.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肺血管病变引起右心室增大肥厚,或右心功能不全的病变.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属于心悸、喘症、痰饮、肺胀、水肿等范畴.本病初在肺,但与脾肾关系密切,最后影响于心.本病理表现以脏腑虚损为主要特征.痰浊内阻,湿热瘀血.时邪水肿为本病之标,临症多见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或表里  相似文献   

16.
小儿哮喘内因责之于"伏痰",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有关;外因则与六淫之邪、饮食调护、环境因素、情志因素等有关。湿邪与小儿哮喘具有重要的相关性,主要包括:脾虚生湿酿痰,上贮于肺,留为伏痰;肺脏气机失调,湿由内生,哮喘迁延;肾虚水湿上泛,聚而为痰,动则为喘;湿邪侵袭肺卫,触动伏痰,发为哮喘。无论内伤或外感,湿邪在小儿哮喘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故在本病的治疗中应注意祛湿方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痰湿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的结果。老年人五脏俱衰,肺脾肾功能不足或失调,便易聚湿为痰。故老年病常多挟痰,笔者临床上运用化痰法治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老年脑病等53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痰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肺脾肾3脏功能失调.气道黏液高分泌既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理特征,又是影响其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合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较为符合中医痰饮证的特征,因此基于中医痰饮病机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相关理论,提出COPD稳定期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治疗大法为益气健脾、宣肺化痰等.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的发生以痰浊血瘀证居多,气血津液运行障碍乃为痰瘀形成的基础,脏腑功能失调则是痰瘀生成的根本.痰浊、瘀血同为水谷精微所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夹滞,受脏腑功能的调控,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二者相互为病.治疗上应注重痰瘀同治,应注重气、血、津液及肺、脾、肾等脏腑功能的平衡与调护,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临床常用导师经验方通脉降浊汤.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因理症治探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内科常见病,据其临床症状,当属中医学“咳嗽”、“喘证”、“痰饮”、“水肿”、“肺胀”等范畴,尤与“肺胀”颇为相似。对于该病的中医辨症施治,历来见仁见智。笔者为适应临床医疗教学科研需要,也曾就其因理症治做过概括总结,且经多年运用,尚属可行,现简述如下。1 审病机,虚痰瘀为关键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从各种胸肺疾病迁延不愈而来。因久病咳喘,肺气耗伤,久则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致肺脾两虚;肺虚及肾,肾气不足;故肺脾肾气虚临床多见。当然因久病,热邪伤阴,阴虚亦不鲜见。疾病后期气虚阳微,阴损及阳,阳虚亦可出现。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