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意义。方法 总结分析150例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及其它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 150例患儿检出室性早搏82例(占54.7%),其中24小时大于2000个34例(22.7%),室性心动过速2例(1.3%),室上性早搏48例(32.0%),室上速8例(5.3%),窦房传导阻滞8例(5.3%),房室传导阻滞32例(21.3%),束支阻滞8例(5.3%)。单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的6例,ST-T改变的8例,既有室性早搏又有室上性早搏39例。结论 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多见,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期的心律失常。方法:根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心电图为85.71%,动态心电图为100%,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律失常以单纯室性早搏最多见,偶见复合室性早搏,也可出现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持久或间歇性Ⅰ度、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3.
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室静止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7例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室静止的临床和心电图分析,其中5例为冠心病,2例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特征为连续出现多个未能下传的窦性P波而无逸搏心律出现,临床有阿-斯征发作。作者认为除了房室交接处性心动过速前向传导阻滞形成的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外,二束支阻滞伴频率依赖性第三束支阻滞以及快-慢综合征也能形成这种情况。此外,在原有房室Ⅲ度房传导阻滞的情况下,逸搏心律可以突然不出现。对于次级起搏不出现的原因,作者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狄庆仁 《当代医学》2011,17(6):59-59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29例(82.9%)患儿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查EKG:ST-T改变全部消失;室性早搏2例完全消失,3例早搏次数减少;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4例顽固性室早或房早经加用心律平治疗后早搏消失或次数明显减少;1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多次出现心脑综合征。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对临床确诊有帮助,应早诊早治,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免发展为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5.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律失常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并心律失常临床特点、治疗疗效。方法对1994年2月~2003年1月诊断为CMC并心律失常的7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搏60例次,占76、9%;其次是ST-T改变34例次,占43.57%;房室传导阻滞10例次,逸搏2例次。74例治愈,2例转变为慢性偶发性室早,1例安放起搏器,1例死亡。结论心电图检查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律失常,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确诊需结合临床和辅助检查,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必要时使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在临床很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男性患者,86岁,因头晕伴呼吸急促入院,辅助检查及介入手术证实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心电图先后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特征及原因.方法 对6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心电图和血清酶学分析.结果 65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100%),心律失常61例,其中窦性心动过速32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室性早搏21例、房性早搏6例、交界性早搏4例;传导阻滞7例;ST-T改变18例;51例患儿有酶学改变(78%),乳酸脱氢酶(LDH)升高34例、谷草转氨酶(GOT)升高9例、磷酸肌酸激酶(CPK)升高8例.结论 通过心电图与酶学检查相对照,显示心电图检查对心肌炎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酶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于该院接受检查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30例,患者分别应用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诊断情况.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测阳性率为71.54%与动态心电图检出阳性率为94.62%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改变类型情况相比在短阵房速、病态窦房综合征、短阵室速、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检测方法在室性早搏、ST 段改变、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方面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借助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的效果较好,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64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许吕耘 《海南医学》2005,16(2):77-77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与心电图异常关系。方法 对64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合并心电图异常改变59例(92.1%);ST-T段异常改变31例(48.4%);心律失常18例(28.1%);房室传导阻滞6例(9.3%);左心室肥大1例(1.5%);Q-T间期延长1例(1.5%);心电图正常的6例。结论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与心电图异常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49岁,因胸闷心悸3天来院就诊.体检:血压110/70mmHg,心率80bpm.心律不齐,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心电图同步记录为II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频率83bpm,上条R2.5.下条R3提前出现,ORS室上性型,其前或后见窦性P波因房室干扰下传受阻,联律问距明显不等,上条P10,下条P8下传受阻,貌似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下条R8在长间歇后出现,QRS为室上型,其前有窦性P波,PR间期0.10S,此为交接区逸搏.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显性及隐匿性房室交接区早搏致房室干扰,后者引起伪II度房室传导阻滞,偶见交接区逸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4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结果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者226例(90.8%),其中伴有S-T段、T波改变者65例,仅有S-T段、T波改变者23例(9.2%)。在心律失常中过早搏动162例;异位性心动过速及房室颤动23例;传导阻滞67例;窦性心律失常32例。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改变以各种心律失常最常见,部分病例可仅有S-T段、T波改变;动态心电图改变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依据;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显著的S-T段、T波改变多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2.
王鹤成 《当代医学》2016,(15):30-31
目的 分析12导联频谱心电图(FCG)检查在爆发型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拟诊爆发型病毒性心肌炎120例,采用Wilson连接方式,分别做心电图和频谱心电图,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病例中,54例拒绝行心肌、心内膜或心包(活检或病理)或心包穿刺检查.诊断检出率55%.12导联心电图异常者79例(65.8%);12导联频谱心电图异常者99例(82.5%);心电图和频谱心电图同时异常者69例(57.5%).12导联频谱心电图的检出率大于12导联心电图.12导联频谱心电图发现室性期前收缩37例;房性期前收缩29例;交界性期前收缩7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6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4例;心肌缺血8例,其中前壁异常2例、下壁异常3例、AVF区异常3例,而12导联心电图并未发现.结论 12导联频谱心电图对爆发型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比心电图更敏感,可避免部分心肌炎的误诊,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患者男,78岁。因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结性逸搏和室性逸搏节律于2005年8月29日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安置抑制型按需心室VVI起搏器(Vitatron,脉冲发生器:JD3400065K,SN:0196274967,心室导线SN:VMM06481V)。术后无不适。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酷似心肌梗死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临床表现酷似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正常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8例.分析归纳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经及时确诊并采取相应治疗后21例患者乏力、胸痛、心悸、气促等症状明显好转,心肌酶、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恢复大致正常范围;5例患者阵发性心悸,发作时心电图分别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2例发作性胸闷、胸痛,心电图示ST-T改变(ST段下移0.1~0.2 mV,T波低平);2例心电图遗留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偶发早搏;1例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3例急性期死亡.结论 酷似心肌梗死的病毒性心肌炎,其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改变酷似急性心肌梗死.因此,注重把握临床资料,及时掌握客观诊断依据,积极合理诊治是临床医生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潘如宝 《广西医学》2000,22(1):213-213
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 °AVB)、交界性逸搏心律并逆向传导的心电图甚为少见 ,作者遇 1例 ,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 ,76岁。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检查表现 :窦性 P波与 QRS波各自规律出现 ,两者互不相干 ,夹有 QRS波群的 P- P间距较不夹有 QRS波群的 P- P间距为短 ,相差 0 .0 6s,符合 °AVB并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改变。 QRS波形态呈室上性 ,时间 0 .1 0 s,R- R均齐、 30次 /min,属交界性逸搏心律。 导联中的第 2、 3、 5、 8、 9心动QRS波群后半部粗钝 ,表示右束支间歇性发生不完全性传导阻滞。第 1、 2、 8心动 Q…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13岁,因"反复胸闷、气促、喜蹲踞10年"入院.入院后心脏超声确诊法洛四联症,心电图(图1)诊断:右室肥大型心电图改变、左房病变型心电图改变.TOF术后第一天心电图(图2)诊断:急性心肌损伤型心电图改变、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分离、交界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七天心电图(图3图4)诊断:窦性心律、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超常传导、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并行心律.术后第10天心电图(图5)诊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14天心电图(图6)显示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并行心律消失.临床诊断:法洛四联症术后、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一过性室性并行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53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心电图(ECG)改变。方法:对53例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术患儿,于术前及术后第3、7天用12导联ECG各描记1次。结果:术后即刻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其中1例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观察15min后ECG无改善而终止手术,其余患者在观察15min后都有好转趋势而释放封堵器;3d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7d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所有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室缺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 ,我院从 1 998年 6月~ 1 999年 6月用参麦注射液加用大剂量 Vitc治疗小儿病毒心肌炎 5 2例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男 30例 ,女 2 2例 ,<6岁 2 0例 ,6~ 1 4岁 32例。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全部病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 1 994年 5月威海修订的小儿心肌炎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表现 :心悸 2 4例 ,胸闷 2 6例 ,<6岁表现为乏力伴面色苍白 2 0例。心电图表现 :频发室性早搏 32例 ,频发房性早搏 5例 ,交界性早搏 7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例 ,房室传导阻滞 1 0例 ,ST—…  相似文献   

19.
异常Q波与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典型心电图表现 ,但并非急性心肌梗死所特有 ,现将我院 1999年 1— 12月收治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酷似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男 3例 ,女 6例 ,年龄 13~ 38岁 ,其中 6例有低血压 ,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心脏扩大、心音低钝、律不齐、心动过速。 9例检查抗心肌抗体均阳性 ,心肌酶谱均有不同程度增高。AST 116~ 771U/L ,CPK 140~85 4U/L ,CPK -MB 45~ 15 3U/L ,LDH 333~ 870U/L。以上病例行心电图检查均有窦性心动过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20.
<正>在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到各种形式的三联律,但以室性早搏、交界性逸搏,窦性夺获同时伴有左前和左后分支传导阻滞者未见报到,现将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19岁,因反复发热、感冒,确诊有心律不齐而入院,经临床全面检查确诊为心肌炎,随即做心电图检查,图为常规12导联,Ⅰ导联呈R型,avL呈qR型,Ⅱ似呈QS型,ⅢavF呈vs型,心电轴左偏-57度,各导联均可见室性早搏,早搏后出交界性逸搏,逸搏的QRS波时限为0.06s,形态与正常下传者完全相反,ⅠavL导联主波向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