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摘要:目的:研究重型肝炎(SH)患者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B7-H1的表达以及对疾病预后的影响。 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H患者、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检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1/B7-H1的表达水平及T细胞亚群计数。分析存活及死亡SH患者PD-1/B7-H1的阳性率。 结果:SH患者T淋巴细胞PD-1、B7-H1阳性表达率[(5.16±0.72%、(7.73±0.89)%]与CHB患者[(10.26±1.24)%、(16.86±2.32)%)]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72±0.23)%、(1.96±0.30)%,P均<0.05;SH患者CD4+、CD8+细胞数为(44±8.3)%、(12±5.4)%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54±10.5)%、(25±8.3)%,P均<0.01;CD4+/CD8+为(3.67±0.26)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18±0.18),P<0.01。与死亡的SH患者PD-1/B7-H1(6.75±0.84)%和(9.24±0.95)%相比,存活SH患者为(3.86±0.58)%和(5.94±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6、t=9.43,P均<0.01)。 结论:SH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1/B7-H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 Breg)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Breg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30例ITP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19+B、CD5+CD19+B、CD1d(hi)CD5+CD19+B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用ELISA法测定PBMC培养液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同期选择的健康人对照组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者外周血中CD19+B、CD5+CD19+B细胞亚群的比例均升高,而CD1d(hi)CD5+CD19+ Breg的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者PBMC培养液上清IL-10、TGF-β1的水平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患者Breg的比例与IL-1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7,P<0.05),而与TGF-β1水平无相关性(r=0.073,P>0.05)。 结论:CD1d(hi)CD5+CD19+ Breg及相关细胞因子IL-10的下调可能参与ITP的免疫调节紊乱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外周血CD4+Th细胞内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histone 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表达水平与Th1/Th2平衡的关系,初步探讨LSD1介导的组蛋白修饰对慢性乙肝患者CD4+Th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65例,分为丙氨酸转氨酶(ALT)高水平组与低水平(≤4×ULN)组,HBV-DNA高载量(≥106拷贝/mL)组与低载量(<106拷贝/mL)组。以同期在该院体检的30例健康人为对照。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分选CD4+Th细胞;提取CD4+Th细胞总蛋白,以Western印迹法检测LSD1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含量;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载量。结果: 慢性乙肝组患者外周血CD4+Th细胞中LSD1表达水平高于健康人(0.52±0.21 vs 0.28±0.09,t=-7.49,P<0.001)。慢性乙肝患者中,CD4+Th细胞中LSD1表达量在ALT高水平组(n=38)低于低水平组(n=27,0.39±0.18 vs 0.64±0.16;t=-5.79,P<0.001),在HBV-DNA高载量组(n=32)高于HBV-DNA低载量组(n=33,0.69±0.08 vs 0.35±0.16;t=10.80,P<0.001)。与健康人相比,慢性乙肝组血清IFN-γ含量降低、IL-4含量增高、IFN-γ/IL-4比值减小(P<0.05)。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CD4+Th细胞中LSD1表达量与其血清ALT水平(r=-0.590)、IFN-γ水平(r=-0.379)及IFN-γ/IL-4(-0.285)负相关(P<0.01),与HBV-DNA载量正相关(r=0.880,P<0.001),与血清IL-4水平无相关性(r=0.169,P=0.102)。结论: LSD1高表达可能是慢性乙肝患者体内Th1/Th2失衡、Th1反应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并导致机体清除HBV能力减弱或抑制HBV复制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观察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与FOXP3+CD25highCD4+调节性T(Treg)细胞比例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取30例POF患者及12例健康妇女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和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实时定量PCR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7和Treg细胞相关因子IL-17、RORγt、FOXP3、TGF-β、IL-1β及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POF患者外周血中TH17/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妇女(P<0.01),Treg/CD4+T细胞的比例较健康妇女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TH17/Treg细胞比例的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妇女(P<0.01)。POF患者PBMCs中,IL-17、RORγt、FOXP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妇女(P<0.01),而IL-1β、IL-6则明显低于健康妇女(P<0.01,P<0.05),TGF-β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POF患者可能处于一种THH17细胞明显增多并趋于优势地位的炎性状态,这一机制可能参与了POF的发生、发展,但其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1,HMGB-1)、辅助T淋巴细胞(Th)亚群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在不同严重程度的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98例轻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和3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以及健康者外周血CD4+干扰素-γ+(IFN-γ+)T细胞、CD4+白细胞介素-4+(IL-4+)T细胞百分比。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HMGB-1、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IL-5)的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HMGB-1、Th1/Th2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哮喘患者HMGB-1、CD4+IL-4+T细胞百分比、IL-4、IL-5均高于对照组;重度组患者HMGB-1、CD4+IL-4+T细胞百分比、IL-4、IL-5高于轻、中度患者。所有患者CD4+IFN-γ+T细胞百分比、IFN-γ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重度患者CD4+IFN-γ+T细胞百分比和IFN-γ表达低于轻、中度患者。HMGB-1、IL-4水平与肺功能负相关,IFN-γ水平与肺功能正相关。结论:HMGB-1和IFN-γ、IL-4可作为评价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血清miRNA-24、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亚群比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40例T1DM患者及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对照组)。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研究对象的PBMC,以CD25和CD127标记CD4 Treg(CD4CD25hiCD127low,总Treg);分别以CD45RA、CD45RO标记效应型Treg细胞亚群(CD45RATreg,eTreg)、静息型Treg细胞亚群(CD45ROTreg,rTreg)。采用qPCR法检测血清miRNA-24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mTOR的水平,比较两组上述指标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miRNA-24及mTOR与T1DM患者的eTreg、rTreg及eTreg/rTreg比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PBMC中总Treg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DM组eTreg亚群占比低于对照组、rTreg亚群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T1DM组eTreg/rTreg比值小于对照组(P<0.05)。T1DM组患者血清中miRNA-2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mTO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1DM患者单糖尿病抗体亚组(n=23)与多糖尿病抗体亚组(n=17)总Treg细胞比例、Treg亚群比例、eTreg/rTreg比值、miRNA-24及mTO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7.5%)亚组(n=11)与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7.5%)亚组(n=29)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NA-24与eTreg(r=0. 40,P=0. 01)、eTreg/rTreg比值(r=0.66,P<0.001)正相关,与rTreg为负相关(r=-0. 69,P<0.001);mTOR与eTreg(r=-0. 32,P=0. 04)、eTreg/rTreg比值(r=-0.40,P=0.01)负相关,与rTreg正相关(r=0. 48,P=0.001)。结论 T1DM患者PBMC中CD4Treg亚群改变,不同血糖控制T1DM患者miRNA-24、mTOR水平不同,miRNA-24、mTOR与Treg亚群比例及eTreg/rTreg比值存在一定相关性,提示miRNA-24、mTOR可能参与T1DM患者Treg调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腹腔镜根治术后结直肠癌(CRC)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7年1月该院行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的CRC患者120例,分为复发组(n = 96)和未复发组(n = 24),检测患者术后第1天外周血中CD3+、CD4+、CD8+和CD4+/CD8+的含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与复发的关联,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在预测CRC术后复发中的价值。结果 术后复发组CD3+、CD4+和CD4+/CD8+水平明显低于未复发组(P < 0.05),CD8+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中CD8+细胞水平(O = 1.14 > 1,95%CI:1.05~1.23)是影响结CRC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D3+(O = 0.82,95%CI:0.75~0.90)、CD4+(O = 0.91,95%CI:0.85~0.98)和CD4+/CD8+(O = 0.20,95%CI:0.06~0.59)是影响CRC术后复发的保护性因素。ROC曲线表明,CD3+、CD4+、CD8+和CD4+/CD8+水平对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外周血中CD3+、CD4+、CD8+和CD4+/CD8+的水平与复发有关,是CR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与预后相关,对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免疫表型与细胞毒活性的变化规律,探讨肿瘤患者CIK过继免疫治疗输注的最佳时间。 方法:采集40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由IFN-γ、rhIL-1α、rhIL-2等细胞因子和CD3单克隆抗体体外诱导培养成CIK。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免疫表型,MTT法分析细胞毒活性。 结果: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PBMC中CD3+、CD3+CD8+、CD3+CD56+表型细胞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CD3+CD4+细胞在7 d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CD25+细胞在培养的早期(3~7 d)即达峰值,7~14 d缓慢下降,14~21 d快速下降。HLA-DR+细胞在0~14 d处于上升期,14 d达峰值后快速下降。成熟CIK细胞毒活性[(52.49±7.70)%]较未活化的PBMC[(7.02±2.00)%]显著增高(P<0.01)。 结论:14 d左右能诱导出典型的CIK,CD3+CD56+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确立自体CIK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最佳输注时间为第14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健康人群13N-NH3·H2O PET/CT显像中13N-NH3·H2O的生物分布和主要器官的辐射吸收剂量。方法 对5名健康志愿者在注射666~814 MBq 13N-NH3·H2O后进行全身PET/CT扫描,获得每名受试者的连续动态图像。通过CT二维轴位图像手动勾画ROI,并在PET图像中找出相应层面,按照医学内照射剂量计算(MIRD)方法评估13N-NH3·H2O的吸收剂量。结果 心脏、肝及双肾13N-NH3·H2O摄取最高,其次为胰腺、脑组织、脾脏和胃。心脏的吸收剂量最高,为(7.14±3.63)×10-3 mGy/MBq。受试者全身辐射吸收剂量为(2.11±0.44)×10-3 mGy/MBq,全身有效剂量为(6.58±1.23)×10-3 mSv/MBq。结论 13N-NH3·H2O作为重要的心肌显像示踪剂,用于人体全身PET/CT显像的辐射剂量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甲型H1N1流感患者经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与比例的变化,探讨病毒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方法 LH750血液分析仪及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和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与比例(%)。 结果 H1N1 病毒感染后血液中淋巴细胞,CD3+、CD4+、CD8+T细胞数量下降,治愈后恢复正常(P<0.01)。 结论 H1N1病毒感染后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甲型H1N1流感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早期相动态11C-PIB可否提供等价于18F-FDG的神经功能信息。方法 对17名正常对照(NC组)、11例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MCI组)及15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AD组)行18F-FDG和11C-PIB双示踪剂检查,通过训练集(3名NC,3例MCI及3例AD)及测试集(其余受试者)数据提取标准摄取值比(SUVR),计算与18F-FDG具有最大相关的早期相11C-PIB时间窗,生成灌注11C-PIB图像(11C-pPIB)。选取最后10 min 11C-PIB数据,评价淀粉样斑块沉积情况(11C-aPIB),比较18F-FDG、11C-pPIB及11C-aPIB图像在3组受试人群的放射性分布的差异。结果 AD组14例、MCI组 11例、NC组15名纳入分析。给药后近7 min(开始时间1.33 min,持续至8 min)的早期相11C-pPIB与18F-FDG在训练集(R=0.8680±0.0339)及测试集(R=0.8737±0.0277)均存在强烈相关。11C-pPIB与18F-FDG在3组中呈现相似的放射性分布模式,但与11C-aPIB放射性分布明显不同。结论 早期相11C-pPIB可通过反映局部脑血流信息而提供与18F-FDG相似的神经功能信息。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单核细胞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表达联合血小板计数(PLT)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5年11月至2017年3月在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认的74例ISR患者和40例不明显病变患者纳入试验研究,对照组为125例无冠状动脉疾病的志愿者,并同期随访首次经PCI治疗的69例患者。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单核细胞CX3CR1膜蛋白表达,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PLT;利用Spearman相关、ROC曲线分析CX3CR1表达及CX3CR1表达联合PLT与ISR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模型评估CX3CR1表达及CX3CR1表达联合PLT对ISR的预测价值。 结果:ISR组、不明显病变组、对照组CX3CR1表达分别为12.0%(7.5%,17.6%)、9.1%(4.9%,12.5%)、7.2%(5.6%,9.8%),Hc=26.50,P<0.001。ISR组CX3CR1表达高于对照组(Z=5.15,P<0.001)和不明显病变组(Z=2.65,P=0.008)。ISR组、不明显病变组、对照组PLT分别为(211.65±46.40)×109/L、(182.82±39.80)×109/L、(241.44±52.33)×109/L,F=21.97,P<0.001。ISR组PLT高于不明显病变组(t=3.24,P=0.002),低于对照组(t=-3.88,P<0.001)。不同Gensini积分间CX3CR1表达(Hc=3.54,P=0.351)及PLT(Hc=2.02,P=0.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X3CR1表达与吸烟(r=0.257,P=0.027)及PLT(r=0.246,P=0.036)呈正相关。CX3CR1表达联合PLT诊断IS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816,敏感性为63.0%,特异性为86.2%。Kaplan-Meier分析显示,CX3CR1表达联合PLT预测远期ISR Log-rank χ2=8.982,P=0.003,阳性预测值(PPV)为21.7%,阴性预测值(NPV)为97.8%,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1.4%。 结论:单核细胞CX3CR1及PLT可能是潜在的ISR的辅助诊断指标和远期排除ISR的阴性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通过探测兔新生微血管活体评价动脉易损斑块的可行性。方法 将1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普食对照组(A组)、易损斑块组(B组)和稳定斑块组(C组),每组5只。于喂养2周后分别进行股动脉分离假手术(A、C组)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术(B组),之后喂养不同成分饲料。于4、8、12周末静脉注射99Tcm-3PEG4-RGD,注射后0.5 h、1 h、2 h行SPECT/CT显像及同机CT平扫。4、8周末显像后对3组各处死1只实验兔,12周末处死剩余动物,行离体血管SPECT显像、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3组实验兔注射99Tcm-3PEG4-RGD后0.5 h SPECT/CT图像显示,4周后3组兔腹主动脉区均未见放射性摄取增高,T/N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15,P=0.122);8周后B、C组局部放射性摄取增高(F=17.037,P=0.001);12周后B组腹主动脉局部放射性摄取明显高于A、C组(F=43.710,P<0.001)。8、12周末,B、C组腹主动脉中均含有新生微血管,且B组数量明显高于C组。B组兔腹主动脉斑块的AHA动脉粥样硬化分型为Ⅲ型及Ⅳ型,C组为AHA Ⅱ型。A组腹主动脉中无新生微血管及易损斑块。结论 99Tcm-3PEG4-RGD分子显像对无创性评价兔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模型迭代重建(IMR)算法评价125I粒子植入术后图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125I粒子植入术及术后CT随访的16例腹部肿瘤患者,对扫描原始数据分别以滤波反投影法(FBP)、IMR和高级重建迭代(iDose4)算法进行重建,比较3种重建方法图像的噪声、伪影指数(AI)、CNR和主观评分。结果 FBP重建图像的噪声、CNR及AI分别为(58.65±4.03) HU、1.09±0.43和51.60±9.23,iDose4图像分别为(48.38±5.34) HU、1.29±0.48和43.77±4.91,IMR图像分别为(41.46±3.44) HU、1.58±0.56和38.51±4.64,3种重建方法图像的噪声、CNR及AI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MR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FBP和iDose4算法图像(调整后P<0.001,P=0.011)。结论 IMR算法获得的图像质量较高,可有效减少125I粒子伪影,为125I粒子植入术后随访与疗效评估提供了更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Twist、Slug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实时定量PCR检测56例宫颈癌患者、1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组织和血浆中Twist、Slug mRNA的表达,以35例正常宫颈及慢性宫颈炎组织和血浆作为对照。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wist、Slug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宫颈癌复发的关系。 结果:对照组、CIN组、宫颈癌组组织中Twis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98±0.48)×10-3、(3.89±0.86)×10-3、(6.53±1.25)×10-3,血浆中Twis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62±0.55)×10-4、(1.76±0.68)×10-4、(2.08±0.90) ×10-4;3组组织中Slug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33±0.32)×10-2、(3.02±0.95)×10-2、(4.69±1.02)×10-2,血浆中Slug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08±0.75)×10-3、(2.30±0.78)×10-3、(3.09±1.02)×10-3;宫颈癌组、CIN组组织中Twist、Slug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分别为46.69、55.30,P<0.01);宫颈癌组血浆中Twist、SlugmRNA 相对表达水平最高(F分别为10.56、17.97,P<0.01),且术前血浆中Twist、Slug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术后2周的水平(t分别为2.12、2.03,P<0.05)。宫颈癌组Twist mRNA与SlugmRNA呈正相关(r=0.483, 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宫颈癌组织Twist、Slug蛋白表达阳性率(55.4%、78.6%)高于对照组的表达阳性率(8.6%、37.1%)(χ2分别为20.15、15.80,P<0.01)。宫颈癌组Twist蛋白阳性者复发率高于Twist蛋白阴性者(29.0% vs 4.0%,χ2=5.91,P<0.05)。 结论:Twist、Slug基因在宫颈癌组织和血浆中表达上调,Twist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复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瘦素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5月在沭阳县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28例哮喘患儿发作期(发作组),26例哮喘患儿缓解期(缓解组)及25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及PBMC培养上清液中的瘦素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PBMC中Foxp3的相对表达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作组、缓解组和对照组三组血浆浓度(19.98±5.40 ng/ml,13.73±2.28 ng/ml,12.17±3.95 ng/ml)及PBMC培养上清液瘦素浓度(55.94±11.09 pg/ml,31.97±7.71 pg/ml,27.85±7.67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07,75.96,P均<0.01); 组间两两比较,发作组均高于缓解组与对照组(P均<0.01),而缓解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组、缓解组和对照组三组PBMC Foxp3相对表达量(2.70±0.48,3.84±0.45,3.77±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35,P<0.01); 组间两两比较,发作组低于缓解组与对照组(P<0.01),而缓解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组患儿PBMC培养上清液瘦素浓度与PBMC Foxp3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R=-0.730,P<0.01),而血浆瘦素浓度与PBMC Foxp3相对表达量无明显相关性(R=-0.367,P=0.550)。结论 哮喘患儿PBMC分泌瘦素增加,且分泌的瘦素抑制了Foxp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简便可靠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1、DC2亚群检测方法,探讨DC1、DC2亚群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改变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7名健康人、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9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不表达lin(CD19、CD20、CD56、CD14、CD3),但高表达HLA-DR及CD11c;DC2不表达lin(CD19、CD20、CD56、CD14、CD3),高表达HLA-DR及CD123。结果健康人组外周血DC1为(0.28±0.07)%,绝对计数为(18.6±5.3)×106/L,DC2为(0.22±0.09)%,绝对计数为(14.4±5.8)×106/L。慢性肝炎组DC1变化不明显(P>0.05),DC2百分比和绝对数显著下降(P<0.005),DC1/DC2升高(P<0.005)。肝炎肝硬化患者组DC1、DC2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05)。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简便、可靠,适合于临床常规开展。DC1、DC2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进程及机体免疫状况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 T2* mapping技术评估干燥综合征(SS)涎腺病变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43例临床确诊的SS患者(SS组)和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对双侧腮腺及颌下腺行含T2* mapping的MR扫描,测量腺体T2*值。基于T1WI、T2WI及MR涎腺导管成像对腮腺、颌下腺进行形态学诊断,对比SS组与对照组间腮腺、颌下腺T2*值的差异。以Logistic回归联合ROC曲线评估MR形态学、T2*值及二者联合对SS涎腺病变的诊断效能。比较不同诊断方式对同种病变诊断、同一诊断方式对不同病变诊断准确率的差异,分析T2*值测量结果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SS组双侧腮腺平均T2*值[(12.88±3.37)ms vs(10.18±1.88)ms,t=-6.40,P<0.01)及双侧颌下腺平均T2*值[(23.58±3.73)ms vs(21.36±1.86)ms,t=-0.49,P<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R形态学与T2*值联合诊断SS腮腺及颌下腺病变的准确率均明显高于独立诊断(腮腺病变:Z=0.803、4.471,P均<0.01;颌下腺病变:Z=8.398、5.329,P均<0.01),而单纯MR形态学与单纯T2*值诊断的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腮腺病变:Z=1.388,P=0.165;颌下腺病变:Z=0.553,P=0.579)。在腮腺病变和颌下腺病变之间,单纯MR形态学(Z=2.525,P=0.05)、T2*值(Z=0.677,P=0.498)及二者联合(Z=0.207,P=0.835)的诊断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T2*值测量的一致性均较好。结论 T2* mapping技术测量T2*值能够评估SS早期腮腺、颌下腺病变,与MR形态学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相对较大的样本数据,探究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 A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及其意义。  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住院ATB患者(2012年6月—2022年1月)及年龄、性别与其相匹配的健康人群(2019年3月—2022年5月)的临床资料。以健康人群为对照,分析A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并对不同确诊方式及受累部位ATB患者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ATB患者212例、健康人群200例。ATB患者中,临床确诊82例(38.7%)、病原学确诊130例(61.3%, 包括单纯肺结核77例、单纯肺外结核21例、肺结核并肺外结核32例)。相较于健康人群,ATB患者多种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计数及其百分比降低(P均<0.05),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记忆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比值、CD38+CD8+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值等均升高(P均<0.05)。相较于临床确诊ATB患者,病原学确诊ATB患者淋巴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计数等均降低(P均<0.05)。不同结核感染部位的患者记忆CD4+T淋巴细胞、纯真CD4+T淋巴细胞、CD28+T淋巴细胞及活化CD8+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及其百分比无显著差异(P均>0.05)。相较于单纯肺结核患者,肺结核并肺外结核患者B细胞计数[23(10,69)个/μL比73(25,133)个/μL, P=0.003]降低,单纯肺外结核患者NK细胞百分比[16.7%(10.8%,23.6%)比10.6%(5.3%,17.4%), P=0.042]升高。  结论  A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整体呈减低状态,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20.
吴磊  王建  陈龙  王琛 《中国内镜杂志》2021,27(12):61-6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肝转移瘤应用于胃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可切除胃癌肝转移需行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开腹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指标、免疫相关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P < 0.05),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P < 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水平降低(P < 0.05),观察组血清AFP、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术后两组患者CD4+、CD8+、CD4+/CD8+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 < 0.05),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90%低于对照组41.94%(P < 0.05)。结论 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胃癌肝转移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可明显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