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263名中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15%;2不同性别中学生强迫因子、人际关系紧张、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组明显高于低年级组;3除父母情感温暖、父母偏爱外,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纬度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中学生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对548名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①接纳型在父母的教养类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初中生父母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纳程度显著高于初三年级学生,对初三年级学生的拒绝、干涉程度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初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对女生的教养方式总体上比对男生积极;②总体上看,同性朋友是初中生社会支持最主要的来源,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差异显著.母亲是低年级初中生、女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同性朋友是高年级初中生、男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成就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成就动机量表(AMS)对学生进行测评。回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1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成就动机影响差异不显著;2父亲温暖因子与初中生的追求成功动机有显著的负相关,与青少年回避失败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其成就动机相关不显著,但初中生成就动机与抚养方式中父亲的情感温暖维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55名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1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26.4%;2父母的惩罚、严厉因子分男生组均显著高于女生组(t=2.158,P0.05;t=2.009,P0.05),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分男生组显著高于女生组(t=2.483,P0.05);3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父母教养方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父母教养不当的初中生易出现心理问题,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琴琴 《校园心理》2013,(6):383-385
为了解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翼城县两所中学422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初中男生更多地感受到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年级越高的初中生更多地感受到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文化差异,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职业差异,职业层次越高越容易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初中生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运用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76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初中生自我中心在性别、是否独生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初中生假想观众与父母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呈显著正相关。③初中生的个人神话水平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有显著正相关。结论国内初中生自我中心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一所重点高中随机抽取3个年级6个班级的244名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分析。结果:男女生SCL-90量表结果比较:躯体化因子、恐怖因子均分有非常显著差异(t=2.905,3.186;P0.01),焦虑因子均分有显著差异(t=1.992,P0.05);躯体化因子阳性人数(χ2=5.844,P0.05)有显著差异,焦虑因子阳性人数(χ2=8.479,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全体学生SCL-90量表异常为111人(45.49%)。心理异常与学生消极的应对方式、父母亲消极的教养方式成正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成正相关。结论:改变学生的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学习投入量表(LES)对藏族初中生982人进行整群施测。结果:1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得分分别为(2.132±2.110)和(3.309±3.261);男生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4.169,P0.01),而女生学习投入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4.024,P0.01);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总分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F=47.820,40.563;P0.01);2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439(P0.01),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学习态度因子;3藏族初中生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拒绝和否认、母亲偏爱因子共同解释学习投入变量自我和谐的16.4%的变异。结论: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齐方式问卷(EMBU)对某高中15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回收数据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①高中生自尊水平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不显著;独生子女自尊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显著。②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③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高中生自尊发展水平在各维度上有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④独生子女自尊主要与异性父母教养方式显著相关。结论①高中生自尊发展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差异。②从总体上看,高中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有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③不同高中生群体,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存在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是否单亲家庭等不同家庭情况的士兵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情况,探讨士兵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京军区基层部队随机选取的310名士兵进行测验。结果①单亲家庭的士兵获得的来自母亲的拒绝与否认显著高于完整家庭的士兵;②独生子女士兵获得的来自父亲的惩罚、严厉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士兵,获得的来自父母的偏爱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士兵;③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士兵的心理健康的各项目总均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士兵的心理健康的各项目总均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①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士兵父母更有可能采用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②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士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考察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989名农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敏感、强迫、敌意、偏执和抑郁;女生心理健康较男生差,高中生较初中生差,高一年级最为严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父母的拒绝与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惩罚与严厉、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结论: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社会支持和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初中生在学校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心理弹性上的状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23名初中生进行学校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心理弹性量表的测试.结果 ①整体上初中生具有较高的学校归属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弹性((x)=2.94,4.44,3.16~4.07),在困境条件、年级、性别上均存在一定的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本市下属农村某中学初二学生共325人进行调查.结果男女初中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相关分析表明,SCL-90各因子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项呈显著意义的正相关;父母亲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偏爱与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意义的正相关;母亲偏爱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意义的正相关.结论本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46名初二、初三、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父母养育方式和同伴依恋进行研究。结果父母养育方式中的F2、F3、F4、F5、F6、M5这6个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3.045,3.499,-3.430,3.277;P<0.01;t=2.094,-3.644;P<0.05);F4因子与M5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5.720,6.248;P<0.01);父母养育方式中的F1和M1因子与同伴依恋呈显著正相关(r=0.331,0.367;P<0.01);F2、F5、M3、M4这4个因子与同伴依恋呈显著负相关(r=-0.213,-0.276,-0.224,-0.165;P<0.01)。结论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乐观人格、解释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取向测量修订版(LOT-R)、儿童解释风格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77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的乐观人格与乐观解释风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初中生的乐观人格(r=-0.389,P〈0.01)、乐观解释风格(r=-0.309,P〈0.01)与心理健康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初中生的人格越乐观,其解释风格越乐观,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农村初中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厦门市农村3所初中,每所学校每个年段随机抽取2个班级,共824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儿童归因风格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初一学生PmG、P sB、TG与初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7.38,5.53,7.76;P<0.01),PvG、Hope Score存在差异(F=3.43,2.51;P<0.05);初一学生P sB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5.53,P<0.01),P sG存在差异(F=2.95,P<0.05);初二学生PmG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7.38,P<0.01),农村初一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及敌对上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6.58,5.95,6.31,8.43;P<0.01),在焦虑和恐怖上存在差异(F=3.41,3.18;P<0.05);农村初二学生在强迫、抑郁及敌对上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6.58,6.31,8.43;P<0.01),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及恐怖上存在差异(F=5.95,3.41,3.18;P<0.05),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敌对主要受PmG的影响,恐怖主要受TOTALB的影响;结论农村初二学生的积极归因方式最差,农村初三学生的次之,农村初一学生的较好;农村初三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受积极归因方式中永久性的归因模式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中生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东省3所中学的511名初中生为被试。结果①不同年级初中生的能力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能力归因高于初二、初三学生(P0.05);②不同性别和年级初中生的学业情绪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显著高于女生(P0.05);初一学生的积极高唤醒情绪低于初二、初三学生(P0.01;P0.05);③不同年级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考试镇定低于初三学生(P0.01);④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的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社区小、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不同年级、性别学生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群体心理困扰与需求,为开展有效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某社区中4所社区小学4、5年级学生、6所中学所有学生,以调查问卷形式完成SCL-90(90项症状清单)量表。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小学生仅在恐怖因子上存在劣于一般人群的差异(Z=-5.36,P0.01);初中学生除人际关系外均存在劣于一般人群的差异(Z总分=-8.34,Z总均分=-8.51;P均0.01);高中学生各因子均存在劣于一般人群的差异(Z总分=-15.65,Z总均分=-15.86;P均0.01)。初中年级心理因子阳性率增加较大,且初二年级的因子阳性率增加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总分=43.16、P均0.01)。男女性别在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中存在显著差异(χ2=5.976,5.053,6.361;P均0.05),且不同校别的男女差异各有特点。起始年级学生抑郁、焦虑水平高于普通年级(χ2=9.380、P0.01;χ2=8.775,P0.05);毕业年级学生的焦虑、精神病性水平高于普通年级(χ2=6.261,P0.05)。结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乐观;初中阶段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尤其初一、初二年级是心理干预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状态不理想且高考应激源效应明显;男女生在个体成长发育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优势与不足;起始年级与毕业年级学生相对普通年级学生更可能处于心理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