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左心室导线植入是决定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手术成败和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应用经冠状动脉造影顺行心脏静脉显影方法,术前了解心脏静脉解剖特点,指导左心室导线植入。方法38例心力衰竭患者于CRT手术前先行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延长曝光时间,利用心脏静脉回流相显示心脏静脉系统。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心室导线置于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结果通过顺行心脏静脉显影能清晰显示心脏静脉系统,包括冠状静脉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脏侧静脉及侧后静脉。其中5例患者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细小或缺如,3例心脏侧后静脉或侧静脉与心中静脉夹角小于90。。左心室导线能顺利植入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33例。术中,4例改变导线位置至心大静脉,l例至右心室流出道。4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心脏静脉夹层3例,心脏静脉穿孔1例,均无严重后果。结论在CRT手术前,先通过冠状动脉造影顺行心脏静脉显像,充分了解心脏静脉系统的解剖特点,对左心室导线的放置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心脏再同步治疗60例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规律及防范对策。方法1999年7月至2006年1月,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男性3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9.8±9.1)岁]接受CRT或CRT-D植入手术,其中52例双心室起搏。在最短1个月、最长66个月、平均22个月的随访期内追踪患者临床表现、死因以及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干预。结果随访期内17例死亡(28.3%)的原因分别为心脏性猝死7例(11.7%,含1例手术失败)、心力衰竭恶化8例(13.3%,含1例手术失败)、中风1例(1.7%)、车祸1例(1.7%)。31例次并发症(51.7%)中7例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11.7%)、2例冠状静脉窦夹层或穿孔(3.3%)、4例膈肌刺激(6.7%)、1例心律失常风暴(1.7%)、5例术中急性左心衰竭(8.3%)、4例导线脱位(6.7%)、3例阈值升高(5%)、3例交叉感知(5%)、2例囊袋积血(3.3%)。改行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尖双部位起搏的6例患者,QRS波变窄程度和心力衰竭改善程度均不如双心室起搏显著,且3例死于心力衰竭恶化。5例CRT-D患者无心脏性猝死。结论严格把握适应证、提高左心室导线植入成功率、优化起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等,可确保患者在获益于CRT治疗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3.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中出现心脏压塞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并发症。既往有冠状静脉插管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严重冠状静脉夹层,并引发心脏压塞的报道。左心室导线植入导致的心脏压塞目前国内尚无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左心室导线头端穿孔导致心脏压塞的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程控起搏器左心室电极的配置方式和刺激强度,观察双心室起搏过程中阳极夺获发生后心室三点起搏心电图的特点。方法Medtronic公司InSync Ⅲ 8042起搏器植入者1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63±8)岁,扩张性心肌病10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1例。测试时,程控为LV tip+R Vproximal ring模式,启动自动阈值测定程序,分别在1、0.4、0.2ms下从7.5V逐降左心室起搏电压观察有无RV proximal ring阳极夺获现象,在有阳极夺获发生的患者短暂程控为阳极夺获发生时的左心室起搏脉宽和起搏电压,观察阳极夺获时心室三点起搏心电图的特点。结果在1ms、7.5V强度下左心室起搏时,有10例均可观察到RV proximal ring阳极夺获现象,阳极夺获发生后,心室三点起搏体表心电图类似于左、右心室两点起搏心电图,但较之QRS间期更短,I、aVL导联QRS波有正向激动成分增加的趋势,提示从右向左方向激动向量的增加。结论在InSync Ⅲ 8042系统中,宽脉冲高电压起搏下容易发生阳极夺获,阳极夺获发生后导致心室内三点起搏,在QRS向量中增加了从右向左的激动成分,由此可导致体表心电图较原来两点起搏心电图的一些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用心脏再同步化(CRT)的技术治疗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是一个新的治疗方法。CRT又名心房同步双心室起搏装置,近年来一系列短期和长期的临床试验已报道了这项治疗的临床效益,认为是严重心力衰竭合并心电学异常患者的一种理想的非药物辅助治疗选择。文章综述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机制,相关的临床试验,临床思考和存在的技术问题,同时强调该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已显示其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ardiac reschronization therapy,CRT)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通过左右心室同时起搏的方法使双心室收缩恢复同步,从而改善心脏功能、改善预后.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资料证实,CRT已是治疗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用于心衰的适应范围越来越大,路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7.
亓维东  宿燕岗 《心脏杂志》2011,23(6):817-819
心脏再同步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拓宽,但即使按指南建议选择患者,仍有部分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本文就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进展及可能的疗效预测指标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例符合CRT适应证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置入三腔起搏器,使心脏房室收缩趋向正常顺序、室间收缩同步化。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了三腔起搏器,左室电极靶血管2例位于左后侧静脉,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因为置入左后侧静脉膈肌跳动而改为心大静脉。结果:3个月时患者的胸闷气促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能够自理,心功能可达到NYHAⅡ级;QRS宽度均较术前缩短;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术后3个月程控仪测试参数显示,与置入三腔起搏器前相比夜间心率有所降低,活动度增加,心率变异性有所提高。结论:CRT通过改善心脏收缩的同步性,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取得良好疗效,但仍有部分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反应较差,研究者通过一系列临床研究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希望更多患者从中获益.现就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的优化设计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阻滞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1根至心脏静脉,术后平均随访20.6个月,观察心功能,QRS波宽度,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面积。结果24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有效率85.7%,心功能从Ⅲ~Ⅳ级(NYHA分级)改善为Ⅱ~Ⅲ级,QRS波从(160±58)ms缩短至(132±53)ms,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分别从(73.54±9.96)mm、(64.25±11.32)mm缩小至(68.75±8.63)mm和(58.51±10.78)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23±0.09提高至0.32±0.10,P<0.01,二尖瓣反流面积从(8.03±4.27)cm2减少至(5.15±4.02)cm2,P<0.01。结论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至心脏静脉。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心功能,6min步行距离,QRS波宽度,心室间运动延迟,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面积。结果31例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有效率86.1%(31/36)。心功能从Ⅲ~Ⅳ级(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改善为Ⅱ~Ⅲ级;6min步行距离从(362±153)m提高至(528_+165)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S波从(164.74±33.76)ms缩短至(129.45±42.2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室间运动延迟时间从(65.19±21.50)ms缩短至(33.25±13.6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从(66.52±10.23)mm缩小至(60.63±9.97)mm(P〈0.05),左心室收缩末内径从(55.73±10.62)mm缩小至(47.45±11.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30.35%±4.69%提高至42.27%±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尖瓣反流面积从(7.52±3.62)cm2减少至(4.33±2.07)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再同步治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能使心脏活动再同步化,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机制及目前存在问题.方法 选择43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其中4例患者安装双心室同步房室顺序起搏自动复律除颤器,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右室同步性差值、B型脑钠肽水平及6分钟步行距离的变化.结果 随访3~6个月,1例患者发生猝死,其余患者术后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显著改善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不全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简单的超声多普勒方法评价房间隔起搏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效果。方法在23例行CRT治疗的患者中进行了超声多普勒测量,9例患者存在房间阻滞,心房起搏导线固定在房间隔,其余14例常规固定在右心耳。结果右心耳起搏组中心房间传导延迟时间(IAD)延长[(46±20)ms vs(53±23)ms,P〈0.05],IAD和心室间传导延迟时间(IVD)的差异增大[(53±23)ms VS(40±17)ms,P〈0.05],左机械房室延迟时间(LMAVD)和右机械房室延迟时间(RMAVD)的差异明显增加[(172±25)ms vs(210±32)ms,P〈0.001]。房间隔起搏后IAD明显减小[(34±12)ms VS(12±11)ms,P〈0.001],IAD和IVD的差别减少[(12±11)ms VS(18±16)ms,P〉0.05],LMAVD和RMA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43)ms vs(182±50)ms,P〉0.05]。二尖瓣A峰速度时间积分在房间隔起搏后明显增加[(8.9±4.9)cm vs(13.0±4.0)cm,P〈0.001]。结论房间阻滞可以导致左心和右心房室收缩顺序的差异,房间隔起搏能纠正这种差异,增加二尖瓣舒张期充盈进一步改善心脏再同步治疗。  相似文献   

14.
随着起搏器工程技术及心脏病理生理认识的发展,起搏器治疗的应用范围从最初的主要针对引起患者反复晕厥甚至猝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拓展到致死性快速心律失常,由治疗心电疾病扩展到非心电疾病,如肥厚性心肌病,严重心衰等。生理性起搏,包括起搏模式和起搏部位的选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也是将来起搏的发展方向。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起搏模式及部位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对以后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心脏再同步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通过心脏同步起搏装置来治疗心衰的最新方法,大量循证医学证据CRT可以有效地提高部分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慢性心衰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近年来,国内外已出台了CRT治疗的指南。但关于CRT的应用适应证、疗效评价和长期预后等方面目前仍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回顾分析了新近的CRT临床试验,并对CRT治疗适应证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参数及血清脑钠素(BNP)可否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方法选择18例接受了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其中11例为右心房-双心室起搏,7例为右心房-左心室起搏)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10例为扩张性心肌病,8例为缺血性心肌病,NYHA分级Ⅲ~Ⅳ级),其中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69.2岁;均为窦性心律,合并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平均为(166±19)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为70.2 mm,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0.25.在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起搏器工作状态不良,有间断性脱位现象,故退出本研究.在17例患者中,按CRT后6个月时的血浆BNP水平将其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在CRT前、后10天、1个月、6个月时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BNP水平测定.结果在CRT后有12例患者其BNP<75 ng/L,为A组,有5例患者其BNP>75 ng/L,为B组.A组CRT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分别由CRT前的(150±51)ml/m2和(116±54)ml/m2下降为(118±38)ml/m2和(83±30)ml/m2(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这种改变1个月时即比较明显,6个月时进一步好转,但1个月与6个月时二者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B组CRT后的LVEDVI、LVESVI则分别由CRT前的(158±65)ml/m2和(117±58)ml/m2下降为(145±54)ml/m2和(105±56)ml/m2(P<0.05),有显著性差异.这种变化幅度在A、B组之间明显不同,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分析各参数如左心室电-机械延迟时间(LVE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的延迟时间间隔(SPWMD)、左、右心室间的活动延迟时间(IVD)、二尖瓣反流时间(MRd)等与LVEDVI变化的相关性,发现其基础状态下的SPWMD与LVEDVI及LVESVI明显相关(r=-0.72,P<0.005;r=-0.62,P<0.05).结论对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考虑行起搏治疗时,超声心动图检查SPWMD的时限可作为CRT的筛选标准;如果同时能够监测BNP的水平,则可进一步客观评价CRT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随的QRS波增宽和心脏不同步进一步加重病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部分纠正心脏不同步、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本文回顾了CRT的重要研究和指南,介绍了CRT的患者选择、相关临床情况治疗决策的依据和建议,并展望了CRT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心力衰竭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新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其疗效与心脏运动是否同步显著相关.目前,放射性核素门控心血池显像和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均可检测心脏运动同步性,本文就其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出新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优化算法,并验证其合理性.方法 根据心脏电机械偶联原理,将体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数量关系用新公式表述,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新算法与现有方法的差异.41例患者随机分为新算法组(21例)及腔内心电图(IEGM)组(20例),每例均分别用新算法、传统超声心动图法及IEGM法优化,即刻比较3种方法的主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TI)及耗时.然后新算法组采用新算法提供的优化参数,IEGM组采用IEGM法提供的参数并进行远期随访.结果 即刻比较:新算法的AVTI优于IEGM法[(22.32±3.48)cm对(19.22±3.07)cm,P<0.05],新算法耗时较传统超声心动图法减少[(18.80±3.30) min对(203.81±20.12) min,P<0.01].随访18个月,新算法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IEGM组高[(0.37±0.03)对(0.32±0.04),P<0.05],血浆脑钠肽水平较IEGM组低[(3245.24±644.56) ng/L对(3636.62±560.98) ng/L,P<0.05],终点事件发生率较IEGM组低(P=0.045).结论 新算法用于CRT优化准确、快速,具有合理性及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束支阻滞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159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其中6例已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余153例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阻滞(LBBB)、右束支阻滞(RBBB)、非特异性室内阻滞(IVCD)、右束支伴左侧分支阻滞(RBBB伴LHB)及室内伴左侧分支阻滞(IVCD伴LHB)5组,比较植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153例患者年龄21~ 84(61.43±12.54)岁,其中男118例,女35例.LBBB组治疗后心功能(3.13±0.55对2.84±0.65)、QRS时限[173.37±28.54)ms对(156.29±22.25)ms]及LVEF[(0.31±0.07)对(0.39±0.09)]、LVEDD[(73.09± 10.81) mm对(68.18± 11.36) mm]、LVESD[(61.38±11.60)mm对(55.20±13.25)mm]等均明显改善(P<0.01).RBBB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未得到显著改善(P>0.05),IVCD组与RBBB伴LHB组治疗后LVEF显著提高,LVEDD缩小(P<0.05),而IVCD伴LHB组除QRS时限外,心功能、LVEF、LVEDD、LVESD等指标均得以改善(P<0.05).此外,RBBB组与IVCD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改变不及LBBB组(P<0.05),而RBBB伴LHB组及IVCD组超声心动图指标改善程度与LBBB组相近(P>0.05).应用Cox回归分析显示LBBB者较其他束支阻滞类型生存期长(风险比0.30,95%可信区间0.12~0.77,P<0.01).结论 LBBB者对CRT的反应性优于RBBB者,IVCD者疗效可能介于两者之间,而RBBB伴LHB或IVCD者疗效优于单纯RBBB或IVCD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