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性综合诊断指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实验室诊断指标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及6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浆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含量;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予以组间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血浆D-二聚体、vWF含量明显增高;PC、AT-Ⅲ活性明显减低;t-PA含量减低,PAI-1含量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可将其分子标志物血浆D-二聚体、vWF、PC、AT-Ⅲ、t-PA、PAI-1的检测,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而敏感的诊断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妊娠妇女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的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妊娠妇女和60名健康育龄非妊娠妇女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检测其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相比PT、APTT缩短(P〈0.05)此两指标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二聚体两者水平都显著升高(P〈0.01),FIB在妊娠晚期明显高于妊娠早、中期(P〈0.01)D-二聚体随孕期增加而不断升高(P〈0.01)AT-Ⅲ活性显著下降(P〈0.01),随孕期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P〈0.01)。结论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期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对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109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 109例患者有10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I)-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慢性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对象分为房颤组(NHYA分级心功能正常的慢性房颤46例)和对照组(其他窦性心律患者51例)。对比两组之间24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24hSSD)和24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24hDSD),以及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差异,并对各组血压变异性与血栓前状态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房颤组24hSSD和24hDS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房颤组vWF和GMP-1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无显著差异。3.房颤组24hSSD与vWF呈显著正相关(r=0.416,P〈0.05),与GMP-140无显著相关性;24hDSD与vWF和GMP-140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2,P〈0.05和r=0.378,P〈0.05);24hSSD、24hDSD与纤维蛋白原或D-二聚体均无显著相关性。4.对照组24hSSD和24hDSD与vWF、GMP-140、纤维蛋白原或D-二聚体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压变异增大的慢性房颤患者血管内皮损害和血小板激活更显著,提示房颤发生血栓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可能随血压变异性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纤溶系统指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含量及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血小板平均体积的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AT-Ⅲ活性明显降低,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1),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及血小板平均体积显著升高(P〈0.01和0.05)。结论 抗凝纤溶系统及血小板活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抗凝纤溶系统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对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共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56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DVT发生率、住院时间、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前、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干预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率为94.64%,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率为82.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比较,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7 d干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预见性护理,能够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早期测定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对急性肺损伤(ALI)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03-11-2005-10收治的53例AU患者早期测定的HDL-C、D-二聚体、vWF水平和临床资料,比较上述指标对ALI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53例患者中。按有无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严重脓毒血症和死亡各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营养状况、氧合指数(氧分压/氧浓度)、肺内分流值、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呼气末正压水平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S组、严重脓毒血症组和死亡组较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D-二聚体、vWF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合并或继发MODS、严重脓毒血症和死亡的ALI患者早期HDL水平明显偏低,而D-二聚体、vWF水平明显升高.早期HDL-C水平低.和D-二聚伙vWF水平高可能是ALI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骨科围术期患者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及血浆抗凝血活酶Ⅲ(AT-3)的动态监测,探讨深静脉血栓前动态监测的可行方法。方法选择182例骨科股骨骨折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血栓发生组13例,无血栓发生组169例。对所有患者术前晨、术后1d晨、术后3d晨和术后5d晨、术后7d晨5个时点空腹血浆中的F1+2、D-二聚体、血浆AT-3活性参数进行监测,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血栓发生组的血浆F1+2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较无血栓发生组高,AT-3活性较无血栓发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1+2及D-二聚体水平均从术后3d开始明显上升,血浆F1+2水平上升持续时间较短,手术7d后血浆F1+2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7d与术前相比,其上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3水平在术前及术后水平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发生DVT患者中,血浆F1+2及D-二聚体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呈正相关关系,AT-3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三者联合可作为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81例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分别于PCI术前及术后第二天清晨采集空腹血进行血液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并对34例PCI患者于术后6个月再行D-二聚体测定,同时行冠脉造影。结果PCI患者术后第二天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1)。而PCI术后6个月冠脉造影出现再狭窄者4例,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狭窄者(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可能对PCI术后继发性血栓形成有预测价值,可指导进行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止凝血系统功能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窦妍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11):1055-105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活性(AT1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趋势,评估上述指标在脑梗死治疗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SYSMEXCA7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血浆D-Dimer、tPA、PAI-1和AT1A;采用ELISA法测定vWF。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组治疗前D-Dimer、PAI-1、vWF显著增高(P〈0.01),t-PA显著降低(P〈0.01),AT:A无显著性改变(P〉0.05)。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血浆D-Dimer、PAI-1、vWF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tPA显著增高(P〈0.01),AT:A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GCS〉8分组和GCS≤8分组血浆胁Dimer、PAI-1、vWF明显下降(P〈0.01),t-PA显著增高(P〈0.01),而AT:A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纤溶系统指标和vWF在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发生显著改变且与病程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ACLTO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90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以及50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D-二聚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恶性肿瘤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再次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8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8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灶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胰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胰腺癌五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凝固点检测法检测46例正常人、32例胰腺良性肿瘤患者、106例胰腺癌病人和43例胰腺癌肝转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Fr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胰腺癌、胰腺癌肝转移患者血浆中的Fib和D-二聚体与正常人、胰腺良性肿瘤患者相比明显升高(P〈0.05),且肝转移组的Fib和D一二聚体与未转移组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T、APTT和TT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组织学分级,Fib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及胰腺癌肝转移患者血浆Fib和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  相似文献   

1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46个健康人与70个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HCY和D-二聚体水平,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HCY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CY水平和D-二聚体是急性脑梗死的高危险因素,建议将血浆HCY和D-二聚体测定作为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轻度子痫前期(A组)、42例重度子痫前期(B组)以及30例妊娠期高血压(C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1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聚体(D-D)的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疾病程度的增加,三组患者AT-Ⅲ、Pit值显著下降,FDP、D-二聚体值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APTT、Fib的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存在血栓前状态,Pit、AT一Ⅲ、D-二聚体、FDP对子痫前期凝血功能障碍监测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监测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栓前状态(PTS)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心病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通心络胶囊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通心络胶囊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tPA抑制物-1(tPAI-1)、D-二聚体(D-D)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结果通心络胶囊组治疗前血浆tPA、tPAI-1活性、D-D和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心络胶囊组治疗后血浆tPA活性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P〈0.05),通心络胶囊组治疗后血浆tPAI-1活性、D-D和vWF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均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改善冠心病SAP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和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及P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时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FDP比值在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时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40例急性脑死塞患者与40例陈旧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活性。检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三个参数。对三个参数分别进行组合分析:评价不同组合在鉴别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时的应用价值。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FDP比值明显高于陈旧性脑梗死组(P〈0.05);而单独Fbg、FDP比较两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两组单独D-dimer结果均与正常参考值有差别(P〈0.05),但两组相比较,D-dimer值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大于纤溶状态,D-二聚体/FDP比值可以作为诊断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的快速简便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监测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意义和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明确诊断的乳腺癌患者149例(乳腺癌组)和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89例(良性疾病组)及健康体检女性82例(健康对照组),均检测D-二聚体、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5—3(CA15—3)、癌抗原125(CA125)及乳腺癌受体并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远处脏器转移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EA、CA15.3、CA125水平具有相关性(P=0.012、0.027和0.035)。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痛患者血浆一氧化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冠心病患者120例,入选患者随机单盲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0例,常规治疗组60例,另外随机选择4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氯含量;血凝仪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胶体金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冠心痛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三者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改善心肌供血,抑制冠心痛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4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3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8例,与50例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CS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TEMI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NSTEMI组(P<0.05)和UAP组(P<0.05)。结论 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对ACS的防治和病情的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