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患者男性 ,5 8岁 ,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 ,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 ,于 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 ,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 ,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 ,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 ,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 ,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 ,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 1∶1逆传 ,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 ,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 ,DDD起搏成功 ,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62岁,因扩张型心肌病合并病窦综合征于7年前安装DDD起搏器,后发生心房颤动及心房静止,起搏模式改为VVI,全心衰竭加重并起搏器电池耗竭需要更换。经纠正心力衰竭后,选用DDD起搏器,程控AV延迟,用心房输出起搏冠状静脉窦、左心房,心室输出仍接右室心尖部,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1岁,诊断为病窦综合征,予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心室电极顺利置入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非常顺利进入右室流出道,但后前位透视下与常规右房电极位置符合,故未及时行心房腔内图检查。手术结束前程控时发现心房电极起搏右室,再行心房腔内图未见PR段抬高,考虑心房电极置入位置有误,予以重新调整置入位置后可见心房起搏。  相似文献   

4.
1例行VVI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患者 ,术后 10余年起搏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型且并发膈肌痉挛 ,更换起搏器时X线片提示可能电极导管已误置入冠状静脉后分支内。由此笔者认为置入右室电极导线时 ,必要情况下可增加透视体位反复观察电极导管位置 ,以避免置入异常部位而引起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5.
心房起搏脉冲传导延迟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40岁 ,因病窦综合征置入起搏器 ,配用IS 1BI双极心房 /心室电极 ,心房电极于右心耳起搏时参数较好 ,但电极难以固定 ,无SP间期 (起搏脉冲至P波的时限 )延长 ;于是行右房上部起搏 ,发生起搏脉冲传导延迟 (SP间期 14 0ms)。术后起搏器工作正常 ,SP间期为 10 0ms。产生其SP延迟的原因不太明确。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72岁,因病窦综合征拟植入DDD型永久起搏器。术中发现左上腔静脉永存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左锁骨下静脉-永存左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置入主动固定电极,电极固定于房间隔时起搏阈值过高,故最终植入VVI型起搏器。  相似文献   

7.
报道 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发病窦综合征患者 ,置入VVI起搏器一年后 ,因胸闷加重再次入院。确定右室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致永久左室起搏。入院过程中 ,患者多次胸闷发作 ,死于心脏性猝死。为避免在右室起搏术中 ,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本文强调当术中起搏导管电极进入右室心尖部嵌入肌小梁时务必X线侧位投照。另外 ,术中在导管电极嵌入右室肌小梁之前 ,亦应常规先将导管电极由弯钢丝引导经右室插入肺总动脉之后 ,再将导管电极回撤至右室心尖部 ,然后以直钢丝固定起搏电极 ,这样可避免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  相似文献   

8.
右上腔静脉闭锁经左上腔静脉置入起搏器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伴显著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 ,反复晕厥 ,行VVI型起搏器置入术 ,术中造影发现右上腔静脉闭锁 ,永存左上腔静脉。最终经左上腔静脉及冠状窦将起搏电极固定于右室心尖部。术后临床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VVI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心力衰竭。在保留原起搏器及导线的情况下,新置入2根电极导线分别至右室,及左室侧后静脉,与DDD起搏器心室及心房接口连接,行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临床疗效可。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62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DDD)永久起搏器,术后Holter检查显示:起搏QRS波两种形态交替出现,一种为心尖部起搏波形,另一种为右室流出道起搏波形,全程无起搏P波,考虑心房电极导线移位右室流出道着床并起搏右室,间歇感知心房。经程控及胸透亦证实。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VVI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心力衰竭。在保留原起搏器及导线的情况下,新置入2根电极导线分别至右事,及左室侧后静脉,与DDD起搏器心室及心房接口连接,行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临床疗效可。  相似文献   

12.
冠状窦导线与三腔起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特殊设计的冠状静脉窭(冠状窦)导线用于三腔起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方法三条电极导线(冠状窦、右房、右室)分别放置于冠状窦、右心房、右心室。双心房导线通过一个Y形接头和心室导线分别连接到DDD起搏器的心房和心室部分,行三腔起搏。结果4例(男3例,女1例)患者冠状窦导线均置于其中段.右房导线3例置于右心耳.1倒位于右房中外侧。右心室导线3例位于右室心尖部,1例位于右室中外侧。1例合并左上腔静脉畸形.右室导线通过冠状窦在右房绕一个圈进人右室心尖部。术中阈值测试.输出电压(V)、电流(MA)、阻抗(n)、PR波振幅(mV)分别为冠壮窦:0.56、0.76、744、4.4(P波);右心房:0.56、1.2、467、6.3(P波);右心室:0.6、0.9、613、17.6(R波),脉宽固定于0.5ms。近期随访均呈DDD工作方式,起搏与感知功能良好,未发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无并发症。结论特殊设计的冠状窦导线固定良好,三腔起搏性能可靠,方法可行,适用于房室阻滞或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相似文献   

13.
观察双心房、单心室三腔起搏器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三根电极导线分别置入冠状静脉窦内、右心耳和右室心尖部行三腔起搏。冠状窦电极导线与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一个Y型转接器构成心房部分。结果 :10例患者 ,9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径路置入导线 ,1例因存在残存左上腔静脉 ,从右锁骨下静脉置入。 10例中 9例冠状窦电极导线置于冠状静脉窦中部、1例置于冠状静脉窦远端。冠状窦起搏阈值为 1.0 6±0 .2 0V、起搏阻抗 6 11± 115 .8Ω、P波振幅为 4.0 7± 0 .88mV ;右室电极起搏阈值为 0 .5 3± 0 .12V、起搏阻抗 6 70 .3±191.7Ω、R波振幅为 9.6 6± 1.87mV。随访 5~ 2 4个月有 9例起搏器呈DDD工作方式 ,1例呈AAT工作方式。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 10例中 8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完全控制 ,2例发作次数减少 ,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三腔起搏器技术安全、可靠。适合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58岁。因间断心悸、胸闷2年,头晕、黑矇加重10h入院。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窦性静止并结性逸搏。诊断为病窦综合征(慢快综合征)于1997年4月7日安置VisTADDDModel941永久起搏器(起搏模式DDD、起搏频率65ppm)。测试电极导线参数及电极位置满意后固定电极(心室伞状电极:起搏阈值0.6V、R波幅度16.4mV、心肌电极阻抗524Ω;心房J形电极:起搏阈值0.8V、P波幅度2.6mV、心肌电极阻抗821Ω)。起搏器与电极相连接后,置于囊袋中。起搏心电图显示窦性心率>65bpm,间断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静止时,未见心房起搏信号,呈VVI起搏。X线显…  相似文献   

15.
起搏器更换时原心房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电极导线的各项直接参数并评估其意义.方法:76例患者,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心室/心房电极参数.其中,VVI起搏器34例,VDD起搏器4例,AAI起搏器4例,DDD起搏器34例,心房电极38例,心室电极72例.至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心室电极在体内埋植时间为97±16(63~158)个月,心房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88±12(63~125)个月.结果:首次埋置时心房、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分别为0.82±0.21 V、0.58±0.27 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心房、心室电极起搏阈为1.37±0.64 V、1.06±0.54 V(P<0.01),分别是置入时的1.68倍和1.83倍.置入时心房电极阻抗为693.6±125.9(368.4~1022.1)Ω,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694.4±281.8 Ω(P>0.05),置入时心室电极阻抗为611.8±194.2 Ω(P>0.05),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665.9±227.4(437~1346)Ω(P>0.05).更换前后心房电极P波与心室电极R波振幅无统计学差异.更换起搏器时,5例心室电极,4例心房电极因起搏阈值大于2.5 V或阻抗小于300 Ω而重新植入电极导线.结论:植入性右心室右心房电极使用7年以上时,大部分的直接参数在正常范围,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6.
齐强 《起搏与心脏》2003,17(2):158-158
患者女性,6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末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17.
笔者13年前为三尖瓣置换术后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安装起搏器,将剪去羽状侧突的心室被动电极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心中静脉成功实现DDD永久起搏。与经静脉跨三尖瓣右室起搏比较,经冠状静脉实现VVI/ DDD有非开胸心外膜起搏、不跨三尖瓣心室起搏、仿中心型心室激动等优势。该方法能否替代传统右室起搏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10例病窦综合征(SSS)病人心房按需起搏(AAI)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观察资料。病人置入AAI起搏器后,在3~14(平均8)月的随访期中,晕厥等症状消失,心功能良好,无电极脱位和起搏综合征发生。对6例AAI起搏病人,进行了右房、右室和房室结区相同起搏频率的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表明AAI比VVI心排血量(CO)增加18%,结区起搏AAI比VVI CO增加13%。提示AAI不仅保持了房室同步功能,且对维持心室肌的正常收缩顺序也有重要价值。作者认为对有适应症的病人,AAI是一种适用而有效的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9.
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处接触不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6 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未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 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 ,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 ,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 ,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 :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 ,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具有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起搏器在病窦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18例病窦综合征患者置人具有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起搏器(Enpulse系列7例,Sensial系列5例,Adapta系列6例),于置入时,置入后1周、1个月、6个月采用起搏分析仪及体外起搏器程控仪测定心房起搏阈值和阻抗,利用ACM进行术后阈值和阻抗的动态观察。结果测定的心房阈值与ACM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起搏阈值均〈1.0V,心房起搏阈值于置入1个月后有下降趋势,阻抗未见明显变化。预期使用寿命6个月时测定为(8.7±2.4)年。结论病窦综合征患者置入具有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起搏器心房起搏安全有效,起搏器预期使用寿命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