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97例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近年发生的97例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97例不良反应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20~60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结论 加强药品安全性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茵栀黄注射液使用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获得菌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资料和北京地坛医院使用菌栀黄注射液而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对近年来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病例共130例进行分析,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患者的临床特征.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索。结果茵栀黄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86.8%发生在首次用药过程中.有不良反应20种,以皮疹最为常见,占不良反应患者的67.69%(88/130),占不良反应的31.3%。重型不良反应以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占不良反应患者的10.77%(14/130),占不良反应的5.0%。年龄越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不良反应的程度越重。中、重型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有过敏史者为42.46%。占总不良反应病例的34.62%(35/130).结论茵栀黄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应用方式、患者的个体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
王亚华  祝永明  涂厉标 《医药导报》2009,28(12):1647-1648
[摘要]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数据库,对1978~2008年国内报道的茵栀黄注射液的394例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茵栀黄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55例(64.7%),过敏性休克80例(20.3%)[其中出现严重过敏性休克39例(9.9%)],消化系统损害128例(32.5%),发热伴全身性损害96例(24.4%),神经系统损害36例(9.1%)。重度不良反应占19.4%,以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青少年(0~18岁)占30.3%,尤其是12个月内的婴儿占13.2%。结论应加强茵栀黄注射液的应用监测和再评价工作,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茵栀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8年1月~2009年11月发生的43例茵栀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类与统计学分析;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总结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等。结果:茵栀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38例(88.37%),发生在首次用药过程中;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33例(76.74%),重型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性休克占77.78%。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不良反应的程度越重。结论:茵栀黄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的个体因素、药物的应用方式等密切相关,应加强其应用监测,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120例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茵栀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数据库中所有描述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并对其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茵栀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为变态反应,其中皮肤反应58例(占48.33%),过敏性休克24例(占20.00%),胃肠道不良反应25例(占20.83%),发热伴全身性损害、药物热10例(8.33%),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损害及用药局部损害各1例(2.50%)。结论 应加强茵栀黄注射液的应用监测,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生产厂家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的不良反应过于简单,应定期更新。以促进药品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广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茵栀黄注射液引起的新生儿不良反应却报道较少,未能引起新生儿科医生特别重视。本文报道1例导致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例,并通过对相关文献回顾,探讨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原因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7.
柯伟群  黄小池  肖勇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1):1114-1115
目的 观察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的 133例随机分两组 ,对照组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 ,对两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茵栀黄注射液治疗组降低胆红素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茵栀黄注射液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茵栀黄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居靖  黄萍  汪海孙  张承绪  杨乐 《安徽医药》2010,14(3):362-365
摘要:目的分析茵栀黄注射液的安全性,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国家中心提供的938例茵枝黄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茵栀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619例(66.42%),发热伴全身性损害191例(20.49%),胃肠系统损害64例(6.87%),心率及心律紊乱30例(3.22%),呼吸系统损害13例(1.39%)等。其中过敏性休克8例(0.85%)。对新生儿不良反应的研究发现:存在新生儿使用成人剂量的茵栀黄注射液的情况;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腹泻(35.48%),皮肤及附件损害(35.48%),发热(12.90%)。结论应加强对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不盲目扩大适应证,不超量使用,特别是关注新生儿的应用。生产企业应注重优化生产工艺,不断提高药品质量。  相似文献   

9.
18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18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报道。了解其基本情况和文献研究趋势,为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安全警戒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国内文献检索到的18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报道进行分类调查。结果:18种中药注射剂涉及不良反应病例5816例。其中,刺五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最多,均超过900例(共占74.95%);双黄连、刺五加、鱼腥草和茵栀黄4种中药注射剂部分生产企业叫停,其ADR/ADE文献发表量与监管作用相辅相成。ADR/ADE多发生于>40岁年龄组,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30分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74.15%),死亡率0.17%(10例)。结论: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加强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和合理用药应是当前中药注射剂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因素、配伍因素和患者机体因素等密切相关.降低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应通过严格质量标准,优化生产工艺,以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加强使用管理,规范用法用量,合理配伍,特殊人群应谨慎合理用药;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并实施再评价工作,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邵家荣 《上海医药》2012,33(5):19-20,25
目的:了解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中心从2010年8月-2011年7月的254例ADR报告。结果:抗高血压药的ADR发生率最高,口服用药是发生ADR的主要途径。结论:应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104例肿瘤病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霓  赵秀莉 《安徽医药》2017,21(2):368-370
目的 探讨肿瘤病人住院期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104例肿瘤病人发生ADR的病例按病人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 涉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1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为96.15%;由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48.08%;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24.41%.结论 医院应加强与重视肿瘤病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保证肿瘤病人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医院2012年1月至12月上报的87例有效ADR报告,按涉及的药物种类、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ADR报告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道损害及输液反应,抗感染药物、中成药及抗肿瘤药发生不良反应较多.结论 医务人员应仔细观察ADR的发生,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对ADR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的原则;用药时严格把握适应证,加强用药监护,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153例丹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丹参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预防或避免该类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文献资料,查阅l993~2009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医药期刊,对有关丹参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丹参所致的ADR报道共153例,女性较多;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全身损害和变态反应为主,占总例数的58.8%。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当重视丹参的不良反应,了解发生规律,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从而使临床用药更为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133例涉及注射用磷酸肌酸钠的儿童不良反应的年龄、原患疾病、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导致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多发生在用药1 d内,低钙血症的不良反应均发生于新生儿患者,多为早产儿。结论临床应关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儿童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生产企业需加强对儿童用药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说明书,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98例大环内酯类ADR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君  高杰 《抗感染药学》2011,8(3):214-216
目的:分析大环内酯类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与其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4年5月—2010年2月间收到的98例大环内酯类药物所致ADR报告表,并分别从药物种类,患者性别、年龄及既往ADR史,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结果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98例大环内酯类引发的ADR中,主要涉及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与克拉霉素,其中阿奇霉素导致的ADR84例(既往有ADR史16例);通过静脉给药引起ADR72例,除3例严重ADR外,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为常见。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使用适应证,重视对大环内酯类ADR用药监护,以减少或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56例奥沙利铂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统计我院2008年8月-2010年5月上报的奥沙利铂致不良反应56例报告,并利用Excel表格分别对其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在用药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但女性患者偏多,不良反应主要以神经毒性和过敏反应为主。结论:临床应加强奥沙利铂合理应用和不良反应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使用布洛芬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1986-2013年文献报道的儿童使用布洛芬致ADR病例,就收集到的15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ADR中,男性患儿9例(占60.00%);所有患儿均为口服给药;ADR大部分发生在首次给药后(占73.33%),最快为首次服药后2 min,最慢为服药后第5天;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30.43%);ADR经停药并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恢复。结论:布洛芬是一种相对较安全的解热镇痛药,但临床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以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蒋霞  ;蔡果珍 《中国药房》2014,(40):3816-3819
目的:探讨胞磷胆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2013年相关中文医药学期刊报道的胞磷胆碱注射液致ADR病例,并就收集到的58例ADR相关信息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58例ADR患者均为静脉给药,老年患者占比较高;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以速发型为主;0.501.00 g剂量范围内发生ADR的比例较高;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较为多见;发生ADR强度以Ⅱ级为主,经停药和对症治疗后均可恢复正常。结论:胞磷胆碱注射液致ADR预后较好,但临床仍应加强用药监测,过敏体质须慎用,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398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集的39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发生不良反应较多,药物中以抗感染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较多,其次为中药制剂;严重不良反应多在静脉给药后发生。结论:应重视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