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血清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权晓娟  王妮  姜素珍  张水利  张莹 《医学争鸣》2007,28(24):2267-2268
目的: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测定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白蛋白尿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μg/min];42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期(20μg/min〈UAER〈200μg/min);36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大量白蛋白尿期(UAER〉200μg/min)的血清CRP含量,并与4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CRP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2型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CRP值高于正常对照组,也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均为P〈0.05).2型糖尿病肾病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CRP值高于正常对照组,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也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均为P〈0.05).结论:血清CRP在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中有不同程度升高,且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RP水平随尿白蛋白增加而升高.血清CRP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尿白蛋白排泄量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组59例及正常对照组21例,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量将糖尿病组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19例)与临床蛋白尿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结果 微量白蛋白尿组与临床蛋白尿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蛋白尿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及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正常白蛋白尿组与对照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尿白蛋白排泄量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可溶性P-选择素可能是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宋伟  钟小兰 《吉林医学》2011,(18):3664-3665
目的:明确血清铁蛋白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与血糖、尿白蛋白/肌酐、尿白蛋白排泄量、血脂等的相关规律,为降铁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组40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将糖尿病组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1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19例与临床蛋白尿组(PR组)11例。采用放免法测定尿白蛋白、比色法测定尿肌酐、免疫比浊法测定尿白蛋白排泄量。结果:T2DM各组血清铁蛋白、尿白蛋白/肌酐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PR组高于MA组与NA组(P<0.05),MA组高于NA组(P<0.05)。PR组和MA组FBG均高于NA组(P<0.05)。血清铁蛋白与TC(=0.37,<0.01)、LDL(=0.41,<0.01)、尿白蛋白/肌酐(=0.32,<0.01)、血肌酐(=0.39,<0.01)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铁蛋白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升高,并随尿白蛋白排泄量增加而升高,铁蛋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12DM)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方法测定160例T2DM患者(12DM组)及10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CRP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并根据有无微量白蛋白尿将T2DM组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84例)及微量白蛋白尿组(76例),分析比较各组间CRP水平。结果T2DM组CRP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结论CRP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361例,按照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UACR)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正常白蛋白尿组24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83例、大量白蛋白尿组32例;另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5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T2DM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骨钙素以及其他指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清骨钙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对照组血清骨钙素均显著低于各组别的T2DM患者(P均<0.05),正常白蛋白尿组显著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骨钙素为T2DM患者早期糖尿病肾病发生的独立影响因子。T2DM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与UACR呈正相关,与HbA1c呈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表达水平下调,是早期糖尿病肾病发生的独立影响因子,其表达水平受UACR和HbA1c等指标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其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2型糖尿病患者146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A)组、微量白蛋白尿(MA)组、临床白蛋白尿(CP)组,30例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NC)组,测定血清CRP、尿白蛋白、肌酐(SCr)、尿素氮(BUN)。结果 NA组、MA组、CP组CRP水平均较NC组高(P〈0.05,P〈0.01);NA组、MA组、CP组病程、CRP水平随24 h尿微量白蛋白的增高而增高(P均〈0.01)。CP组SCr、BUN水平较NC组、NA组、MA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血清CRP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相关,随尿微量白蛋白的增高而增高,对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胱抑素C(CysC)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将8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即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尿白蛋白〈30mg/24h),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尿白蛋白30~300mg/24h),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尿白蛋白〉300mg/24h);另选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N组)。检测各组血清CysC、CR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尿素(BUN)、肌酐(SCr),并且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与正常蛋白尿组比较,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组血Cys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较微量白蛋白尿组Cysc也明显升高(P〈0.05);三组糖尿病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尿蛋白的增多而升高;CysC与CCR呈负相关(r=-0.417,P〈0.05),与BUN,Cr、CRP呈正相关(r=0.318,0.393,0.40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sC水平可以敏感地反应糖尿病肾脏损害的发生,联合检测CRP与Cysc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史庆元 《吉林医学》2010,31(13):1748-1750
目的:探讨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20例和2型糖尿病组65例,根据UAE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0例)和临床蛋白尿组(1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E-S。结果:2型糖尿病各组血清sE-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临床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又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血清sE-S水平与HbA1C呈正相关。结论:E-S作为一种黏附分子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病理过程,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发生的预报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代谢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9.
张曦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170-170,196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方法将81例T2DM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三组,采用CGMS对患者进行连续24h血糖监测,计算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比较各组的血糖波动。结果三组空腹及三餐后血糖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间空腹及餐后SD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空腹及餐后SDBG均大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及微量白蛋白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糖波动可促进2型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应尽早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20例,根据尿白蛋白的含量水平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192)和微量白蛋白尿组(n=185)以及大量白蛋白尿组(n=143),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并比较每组患者的血清GDF-15水平。结果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血清GDF-15为(704.5±82.5) pg/ml,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为(864.0±85.4) pg/ml,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为(1773.9±113.5) pg/ml。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GDF-15水平明显低于大量白蛋白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的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形回归分析显示,微量白蛋白(mAlb)与白蛋白(Alb)呈负相关,与GDF-15呈正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在临床的不同时刻血清GDF-15也会发生变化,患者血清GDF-15的高表达对病情的诊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NGAL)在2型糖尿病肾病进展各阶段的变化,明确NGAL能否成为2型糖尿病肾病发展方向的一种新型敏感指标.方法 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1例健康查体者为研究对象,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UAER<30mg·24 h-1)、微量蛋白尿组(30 mg· 24 h-1<UAER <300mg·24h-1)、大量蛋白尿组(UAER> 300 mg·24.h-1).测定血、尿NGAL水平及血尿素、血肌酐、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GFR)各肾功能指标,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素、血肌酐、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血NGAL、尿NGA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蛋白尿组和微量蛋白尿组血NGAL、尿NGAL、血肌酐、胱抑素C与对照组和正常蛋白尿组比较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FR则显著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血、尿NGAL与血肌酐、胱抑素C、UAER呈显著性正相关,与GFR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 血和尿NGAL的改变与2型糖尿病并发肾损伤的病情高度平行,与肾功能指标高度相关,血、尿NGAL可以作为判定2型糖尿病并发肾损伤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血清白介素-18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18(IL-18)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98例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34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33例)和临床蛋白尿组(CP组,31例),并设正常对照组(NC组)25例,同时检测各组血清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和血脂、血压等指标,并记录糖尿病病程和计算BMI。结果(1)DM组血清IL-18中位数水平较NC组显著增高(P〈0.01);DM组血清IL-18水平与糖尿病病程、HbA1C、hs-CRP、UAER呈正相关(均P〈0.01),而NC组血清IL-18水平与HbA1C、hs-CRP、UAER无相关(均P〉0.05);hs-CRP、糖尿病病程、HbA1C、收缩压、IL-18与UAER呈正相关(均P〈0.01)。(2)MA和CP组的血清IL-18水平均较NA组显著升高(均P〈0.01),而CP组水平则较MA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清IL-18水平在2型DM患者中显著升高,且与HhA1C水平相关;同时血清IL-18水平的变化可能与2型DN早期阶段的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血清色素上皮源因子(PEDF)、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健康对照,126例T2DM患者,依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高低将患者分为尿白蛋白排泄正常组(NA)45例,微量白蛋白增高,尿蛋白定性阴性组(MA)50例,临床蛋白尿(尿蛋白定性阳性,PR)组31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6、PEDF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结果T2DM患者血清PEDF、CRP、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O.05);MA组患者血清PEDF、CRP、IIL-6水平显著高于NA组(P〈0.05);PR组患者血清PEDF、CRP、IL-6水平显著高于MA组(P〈0.05).T2DM患者血清PEDF、CRP、IL-6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成正相关.结论血清PEDF、CRP、IL-6水平在T2DM患者中显著增高,并随尿白蛋白的严重程度而逐渐升高.血清PEDF、CRP、IL-6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1型糖尿病(DM)早期肾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型DM患者54例,依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所选患者分为2组: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29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25例,选择门诊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N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MMP-9及MMP-2水平。结果:MA组血清MMP-9水平[(379.00±170.15)ng/mL]明显高于NA组[(228.41±147.21)ng/mL]和NC组[(112.80±78.85)ng/mL](均P〈0.01);MA组血清MMP-2水平[(297.84±78.50)ng/mL]明显高于NA组[(215.52±40.69)ng/mL]和NC组[(154.80±31.31)ng/mL](均P〈0.01)。结论:在1型DM早期肾病患者中MMP-9及MMP-2水平明显升高,提示MMP-9及MMP-2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许水良 《四川医学》2013,(9):1471-1474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尿酸(UA)水平对Ⅰ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根据24h尿的尿白排泄率(UAER),将248例2型糖尿病患者(TIDM)分为尿蛋白正常组(NA)91例,微量蛋白尿组(MA)80例和临床蛋白尿组(CP)77例.另外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血清Hcy和UA水平以及二者与糖尿病肾病间的关系.结果 糖尿病肾病各组的血清Hcy和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P组和MA组的血清Hcy和UA水平明显高于NA组(P〈0.05).血清Hcy和UA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高于SCR和BUN.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MA组和CP组中血清Hcy和UA水平与UAER呈高度正相关(P〈0.01);Logistic风险回归显示:血清Hcy和UA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Hcy与高UA血症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联合监测二者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与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及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在糖尿病不同肾损害期中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1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3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40例和大量自蛋白尿组(CP组)35例,同时随机分为糖耐量受损(IGT)组40例和正常对照(NC)组30例,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GF、TGF-β1、MMP-2、MMP-9、TIMP-1和Ⅳ型胶原(IVC)含量。结果IGT组和NA组HGF含量显著高于NC组(P〈0.01),而MA组与CP组含量显著低于NC组(P〈0.01),以CP组含量最低;NA、MA和CP组TGF—β1含量显著高于NC组与IGT组(均P〈0.01),以CP组含量最高;2型糖尿病3组间HGF和TGF-9、含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P组和MA组MMP-2、MMP-9含量显著低于NC、IGT及NA组(P〈0.01),而TIMP-1与IVC含量显著高于NC、IGT和NA组(均P〈0.01)。结论糖尿病不同肾损害期患者存在HGF与TGF—β1、及MMP/TIMP系统的失衡,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尿N-乙酰-β-葡萄糖苷酶(NAG)和血清胱抑素C(Cys—C)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阶段尿中及血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52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UAE)分成3组:正常蛋白尿组81例(A):〈30mg/d;微量蛋白尿组85例(B):(30~300)mg/d;大量蛋白尿组86例(C):〉300mg/d。收集患者的尿标本及血标本分别检测尿NAG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等。结果①尿NAG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且随着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逐渐升高。②血清胱抑素c在正常蛋白尿期就已经开始升高,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逐渐升高,且其升高早于肌酐的升高。③血清胱抑素C联合尿NAG检测可明显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率。结论尿NAG和Cys—C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ADM、TGF-β1在各期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及在糖尿病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6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分别检测糖尿病组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ADM、TGF-β1水平。结果:①糖尿病组血ADM、TGF-β1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②微量蛋白尿组血ADM、TGF-β1较正常蛋白尿组明显增高(P〈0.05),临床蛋白尿组血ADM、TGF-β1较微量蛋白尿组明显增高(P〈0.05)。③血ADM、TGF-β1与UAER呈正相关(r=0.674,P〈0.01)。结论:①血ADM、TGF-β1可能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②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血ADM即升高,血ADM可能成为更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对监测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T(DVCT)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范围与2型糖尿病患者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320-DVCT对64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同时检测患者的UAER,根据UAER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观察各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并加以比较。结果蛋白尿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比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随着蛋白尿组UAER水平的增加,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明显增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UAER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有关,UAER水平越高者,其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患者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庆元 《吉林医学》2010,31(16):2364-2366
目的:探讨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VEGF排泄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22例和2型糖尿病组65例,根据UAE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3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2例)和临床蛋白尿组(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尿VEGF,计算排泄率。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正常白蛋白尿组尿VEGF排泄率即可见显著升高(P<0.05)。2型糖尿病组内,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尿VEGF较正常,白蛋白尿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临床蛋白尿组较微量白蛋白尿组尿VEGF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尿VEGF排泄率与UAER、血浆肌酐、病程呈正相关。③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尿VEGF排泄率的因素为UAER、血浆肌酐。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VEGF排泄率升高先于UAER的变化,并与肾脏病变的程度有关,提示尿VEGF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敏感指标,并可预示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